華文網

關於民國的電車和自行車

北京第一路有軌電車

說到民國時期北京的市內交通,

先有的是公共有軌電車,後來才有公共汽車。實際上庚子事變以前就有建設有軌電車的動議,也進口了一節車,在馬路上鋪了鐵軌,上面有電線。可義和團進京後認為這是洋物,就給砸了。後來又搞,卻受到洋車夫的反對,原因是電車票價很低廉,幾分錢買張票就上去了,搶他們生意,所以受到洋車夫們的抵制。

一直到1921年才成立了北京電車公司。到了1924年,北京才有了第一輛真正的有軌電車。

車程全長大概7.8公里,就是從前門到西直門,中間經過西單、西四。這是第一路有軌電車,在當時是一件轟動的大事。

從1924年通車到1935年,尤其是袁良當北平市長的幾年,在北京市內公共交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了1935年,北京已經有了六條有軌電車公車線路,分成白牌、藍牌、綠牌、黃牌、紅牌等,大概有90多輛車,票價不等,短途二分、五分錢,路途最長的一毛錢。那時候你要雇輛三輪,

最低價錢也得一毛、一毛五、兩毛,電車價格是人力車價錢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1935年,公共汽車也開始上路了。因為電車需要軌道,沒法修得太遠,都是在內城跑。有公共汽車以後,除了城內也可以跑相對長的路途,比如可以到達清華園(清華大學)、頤和園,最遠的已經可以到香山。當然,公共汽車的價錢也略貴於有軌電車。最全盛的時代,北京汽車公司有一百零幾輛公共汽車。

但是到了盧溝橋事變,停駛了將近一年時間,淪陷後的敵偽時期又重新恢復。但是此後公共汽車一直不行,殘破得很,到了1949年前夕,雖然汽車公司有將近100輛公共汽車,但是能上路的大概也就二三十輛。

上世紀50年代的電車已經很不錯了,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坐電車,那時的電車俗稱“鐺鐺(讀成diang diang)車”,我喜歡站在電車司機旁邊。這種電車是沒有方向盤的,整個操作臺非常簡單,

就是那麼一個把,是管方向的,還有一個管啟動的。電車司機特別有意思,他的屁股後面有極小的一個圓形的椅子,實際上只能靠住臀部。半坐半不坐,就是能靠著,臀部也就稍微墊上一點,如果整個人舒舒服服坐在那兒,那電車就不能開了。他的腳下有個直徑兩寸的銅釘,底下有彈簧,高出車廂底部那麼一點兒,一踩就發出鐺鐺(diang diang)的聲音,電車的名稱就來自這裡,而且因為時時老踩,
這個大銅釘磨得金光閃閃,亮極了。小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去踩這個,我覺得當電車司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司機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去踩這個亮閃閃的銅釘。北京內城的主要街道馬路上都修了鐵軌,鐺鐺車沿著軌道走,不斷發出鐺鐺聲。它的作用是提醒行人躲閃,但街上不會總有人,上下車過了,在途中就聽不見了。那時的街上還是很安靜的,沒什麼汽車喇叭聲音,遠比今天安靜,那個情景至今都歷歷在目。

有軌電車的線路在馬路中間,所以不能靠邊停站,上車的人要穿過自行車、三輪車走的慢行道(那時候也沒那麼多自行車,一般自行車、三輪車走到車站那兒,也相對減速,讓這些上電車的人穿過)。然後開車門,下的下了,上的上了,電車關上門(那時候也沒有液壓啟動門,就是那麼一個拉門,人上下完了,售票員在車門搭上鉤子了事)繼續走。有軌電車的速度基本上跟騎自行車差不多,沒法跟今天的交通工具相比。好處是發生交通事故很少,因為第一它有軌道,第二人們也知道躲閃,聽著那個鐺鐺聲,你就知道電車過來了,而且雙向的電車各行其道,不會對撞,車裡人也沒有那麼擁擠。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這六趟有軌電車線路漸漸取消,被無軌電車和汽車代替了。最後一趟有軌電車取消是1965年,那是從前門外到永定門的,原來的鐵軌都扒了,鐵軌的槽也都墊平了。今天在前門一帶又恢復了一段有軌電車,不過只是作為旅遊觀光的一景存在,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了。

全北京絕無僅有的自行車

記得小時候的街道上,馬路上跑的有自行車、三輪車、汽車。但汽車非常少,除了公車以外,就是一些機關公用的小轎車。一般來說當時用的都是蘇聯伏爾加牌的轎車,最高級的是吉姆車。五六十年代沒有私人的小汽車。曾經有的公共汽車上面還背個大燃氣包,有了這個一般來說可以跑15公里,後來又有了無軌電車。但是我上中學以後,基本上自己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了。50年代,我家有一輛全北京絕無僅有的自行車。很多人在寫回憶我父親的文章時,幾乎無一不提到這輛車。這輛自行車我還有照片,我騎在這個車上,我母親坐在車後面的貨架子上。白化文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人海棲遲》,有一篇專講自行車的,他沒地兒找圖片,跟我借了張照片附在書裡面了。這自行車是雙梁的,上頭一根、下頭一根,大把,那把是彎的,雖結實但也沉得要命,而且它是寬胎、倒輪閘。這車走到哪兒人都瞧,好多人都圍著琢磨這個車。我的父親是個不講時髦的人,這車他騎了許多年。中華書局的李侃先生曾寫過回憶我父親的文章,他說:“我跟守儼先生第一次接觸,知道守儼先生是世家出身,再有,他騎著一輛光緒時代的--其實也許不是光緒時代的,也許是宣統時代或者更晚一點的一輛大把、雙梁的美國自行車。”但李侃先生的說法未免有些誇張,我懷疑那不是真正美國進口的,而是美國的車架子,國內組裝的。這輛自行車我父親騎完之後,我又騎,一直騎到1964年,後來賣給翠微路商場的委託部了,居然還有人要。那車後來也不行了,沒地方配胎去,太老了。

當時對自行車的講究太多了,上世紀30年代開始,很多年輕人不坐三輪,不坐公共汽車,都是騎自行車,就跟今天玩跑車差不多。因為那時候沒有國產車,只有進口車,直到五十年代才有永久、飛鴿、鳳凰等這些牌子的自行車。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北京最好的自行車是英國產的,原文的牌子是R eleigh,中國人俗稱它叫“鳳頭”,上面一個標誌真跟鳳凰頭似的,底下是一個R;還有一種叫漢牌,因為它的原文是H am burg,很多人誤會這個車是德國的,實際上不是德國的,漢堡車也是英國生產的牌子;此外還有三槍和飛利浦,三槍就是三根毛瑟槍支在一塊兒那個牌子。

不同的人騎不同的車,就跟今天買寶馬的跟買賓士的意味著不一樣的格調是一個道理。騎“鳳頭”的多是比較講時髦的人,要的是帥。我後來買的是H am burg,H am burg有一個跟其他車都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雙前叉子———從前面下來到前軸的這兩根棍是並排著的,比別的車結實,遇到衝撞頂多折一根,不會同時折斷,更保險一些。所以H am burg、鳳頭、三槍,基本上屬於同等級的車,而飛利浦的檔次就要低一些了,這些都是英國車。騎H am burg的是屬於比較老派的。

我那個漢牌車是二手車。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為中國跟國外關係比較緊張,沒有進口車,很多都是通過各種不同管道帶進來,作為二手車在寄賣行賣的。這種二手車從九成半新———等於全新,一直到四成新都有,價格不等。當時一輛九成新的鳳頭車,價錢是460到500元人民幣之間,相當高了。當時如果一個月的工資四五十塊錢,這一輛鳳頭自行車就等於十個月的工資,相當於現在好幾萬了。不誇張地說,那時有輛全新的鳳頭車就和現在有輛保時捷或法拉利感覺差不多。現在這種鳳頭車個別還有,據說更貴。鳳頭車最好的是有加快軸,這是50年代研製出來的,能夠省力,一騎起來,瞧著比別人蹬的圈數少,車走得卻比別人快。我那H am burg也帶加快軸,加快軸有一個線通到後車軸上。但我那個二手車比較便宜,因為充其量只有七成新。我是1963年買的。那個時候一輛飛鴿自行車的價錢是150塊錢左右,鳳凰、永久最貴的也不超過180塊錢,我這個二手的H am burg買時是200塊錢,就是比國產新車還要貴。飛鴿是天津生產的,鳳凰是上海出產的,永久是北京出產的。民國時代有沒有國產車呢?有,基本上是私營的組裝車,說白了就是攢的,就跟咱們自己買零件組裝的電腦一樣。也有牌子,天津組裝的好像是“中”字牌,可能就是飛鴿車前身,而北京在三十年代組裝的叫鐵甲牌或是鷹球牌,沒有敢冒牌進口車的。

玩進口自行車的人

民國時期還有一些人不喜歡買英國車,那就買東洋車———日本車。日本車最有名的是富士、僧帽、鐵錨、菊花這四種。日本車跟英國車比起來比較笨,像鐵錨牌的,你聽著都夠笨重。英國車漂亮、輕巧、流線型,日本車難看,但是結實。整體上說,車身遠遠比英國車沉,但是結實。要跟英國車撞,英國車撞不過它。它的烤漆比較差。英國自行車整個車身都是烤漆的,倍兒亮,顏色在黑的之外還有墨綠色的,日本車一般來說很少有墨綠色,都是黑的。所以有些人覺得日本車比較實惠耐用,這跟今天買汽車是相反的。今天買日系車的,覺得比較舒服、漂亮,但是不扛造;德國車雖然是笨一點,瞧著比較厚重一些,但是結實。所以那時玩日本車的玩日本車,玩英國車的玩英國車,各有自己的一好。

愛車的主兒在車上還會加很多花樣,有的也是原裝的東西,要是原來不帶,就自己配。車把上配反光鏡,配漂亮的車燈。比方說買鳳頭可能沒車燈,但是你要配一個原裝的鳳頭的車燈安上。那時候北京路也比較黑,尤其是胡同裡面,鳳頭車後頭的配一個磨電滾,行進中一掰把手,那電滾子就和車胎就摩擦生電了,騎得越快,那車燈就越亮。另外車鈴得是原裝的鈴,雙響,就是這麼一按,兩邊都響。還有各種的鎖,鳳頭車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能鎖前叉子,在前叉子上有個橫管兒,鎖就在那裡,瞧著外頭沒鎖,但你推不動。日本車沒這個,一般都是大笨鎖。

都是什麼人玩這些車呢?民國時期,首先是家裡比較有錢的大學生,像朱家溍、王世襄他們都是騎自行車的,他們的車我都見過,朱先生就是騎過H am burg的,他有一輛老H am burg,到後來還騎。那時的車講究大鏈套,進口車一般都是大鏈套。其次是一些跟洋務有點關係的人或者搞外文的。比如洋行裡做事的,近水樓臺,進車也方便,可能比別人價錢還略低廉一點。50年代,北京有個單位叫外交人員服務局,裡面一些翻譯人員也騎進口車。也有很多老工人,這一輩子就是喜歡玩車,攢錢買輛英國鳳頭車或者買輛日本車,這種人也大有人在。因為這畢竟不是太貴,跟買房子不能比,攢一兩年的工資怎麼也得買輛好車。下了班回家就折騰這車,擦得倍兒乾淨,所有的縫裡都拿布條塞進去來回來去地擦。還有一種人就是老修車工,他們自己也玩車,也懂車,我買那漢牌車就是拉了個老修車工給我參謀的。我認識好幾個這樣的人,現在早都不在了。

各種的自行車型號分28的、26的,甚至還有24的,分男車和坤車。坤車是彎梁,為的是很多女士穿旗袍,裙子方便上下車。有些男的也騎坤車,為什麼呢?過去穿長衫騎方便。騎自行車過去講究的有兩種穿法,一種穿著休閒式的西服,不能打領帶———不能穿整身西服騎自行車,那就土了。底下是燈籠褲、長襪、皮鞋,就是咱們以前說過的馬約翰那身行頭,騎著鳳頭車,而且必須騎男車,這才帥。這是一種;還有一種騎坤車的,毛料子的長衫,底下是西服褲子、皮鞋。

民國時期,私人汽車極少極少,北京私人汽車不會超過300輛,都是有數的。跟上海不一樣,上海私人汽車比較多,能有一兩千輛,北京的私人汽車大概是上海的十分之一。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文史新說:我們該怎樣優雅的過春節》

《文史新說:品味經典 領略裡賈家年味》

《文史新說:雞年說雞:知時之獸,奚出於醯》

《文史新說:讀詩迎春:看古人如何過春節》

《文史新說:冰天雪地裡 東北熱炕頭兒上侃大年》

沒什麼汽車喇叭聲音,遠比今天安靜,那個情景至今都歷歷在目。

有軌電車的線路在馬路中間,所以不能靠邊停站,上車的人要穿過自行車、三輪車走的慢行道(那時候也沒那麼多自行車,一般自行車、三輪車走到車站那兒,也相對減速,讓這些上電車的人穿過)。然後開車門,下的下了,上的上了,電車關上門(那時候也沒有液壓啟動門,就是那麼一個拉門,人上下完了,售票員在車門搭上鉤子了事)繼續走。有軌電車的速度基本上跟騎自行車差不多,沒法跟今天的交通工具相比。好處是發生交通事故很少,因為第一它有軌道,第二人們也知道躲閃,聽著那個鐺鐺聲,你就知道電車過來了,而且雙向的電車各行其道,不會對撞,車裡人也沒有那麼擁擠。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這六趟有軌電車線路漸漸取消,被無軌電車和汽車代替了。最後一趟有軌電車取消是1965年,那是從前門外到永定門的,原來的鐵軌都扒了,鐵軌的槽也都墊平了。今天在前門一帶又恢復了一段有軌電車,不過只是作為旅遊觀光的一景存在,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了。

全北京絕無僅有的自行車

記得小時候的街道上,馬路上跑的有自行車、三輪車、汽車。但汽車非常少,除了公車以外,就是一些機關公用的小轎車。一般來說當時用的都是蘇聯伏爾加牌的轎車,最高級的是吉姆車。五六十年代沒有私人的小汽車。曾經有的公共汽車上面還背個大燃氣包,有了這個一般來說可以跑15公里,後來又有了無軌電車。但是我上中學以後,基本上自己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了。50年代,我家有一輛全北京絕無僅有的自行車。很多人在寫回憶我父親的文章時,幾乎無一不提到這輛車。這輛自行車我還有照片,我騎在這個車上,我母親坐在車後面的貨架子上。白化文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人海棲遲》,有一篇專講自行車的,他沒地兒找圖片,跟我借了張照片附在書裡面了。這自行車是雙梁的,上頭一根、下頭一根,大把,那把是彎的,雖結實但也沉得要命,而且它是寬胎、倒輪閘。這車走到哪兒人都瞧,好多人都圍著琢磨這個車。我的父親是個不講時髦的人,這車他騎了許多年。中華書局的李侃先生曾寫過回憶我父親的文章,他說:“我跟守儼先生第一次接觸,知道守儼先生是世家出身,再有,他騎著一輛光緒時代的--其實也許不是光緒時代的,也許是宣統時代或者更晚一點的一輛大把、雙梁的美國自行車。”但李侃先生的說法未免有些誇張,我懷疑那不是真正美國進口的,而是美國的車架子,國內組裝的。這輛自行車我父親騎完之後,我又騎,一直騎到1964年,後來賣給翠微路商場的委託部了,居然還有人要。那車後來也不行了,沒地方配胎去,太老了。

當時對自行車的講究太多了,上世紀30年代開始,很多年輕人不坐三輪,不坐公共汽車,都是騎自行車,就跟今天玩跑車差不多。因為那時候沒有國產車,只有進口車,直到五十年代才有永久、飛鴿、鳳凰等這些牌子的自行車。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北京最好的自行車是英國產的,原文的牌子是R eleigh,中國人俗稱它叫“鳳頭”,上面一個標誌真跟鳳凰頭似的,底下是一個R;還有一種叫漢牌,因為它的原文是H am burg,很多人誤會這個車是德國的,實際上不是德國的,漢堡車也是英國生產的牌子;此外還有三槍和飛利浦,三槍就是三根毛瑟槍支在一塊兒那個牌子。

不同的人騎不同的車,就跟今天買寶馬的跟買賓士的意味著不一樣的格調是一個道理。騎“鳳頭”的多是比較講時髦的人,要的是帥。我後來買的是H am burg,H am burg有一個跟其他車都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雙前叉子———從前面下來到前軸的這兩根棍是並排著的,比別的車結實,遇到衝撞頂多折一根,不會同時折斷,更保險一些。所以H am burg、鳳頭、三槍,基本上屬於同等級的車,而飛利浦的檔次就要低一些了,這些都是英國車。騎H am burg的是屬於比較老派的。

我那個漢牌車是二手車。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為中國跟國外關係比較緊張,沒有進口車,很多都是通過各種不同管道帶進來,作為二手車在寄賣行賣的。這種二手車從九成半新———等於全新,一直到四成新都有,價格不等。當時一輛九成新的鳳頭車,價錢是460到500元人民幣之間,相當高了。當時如果一個月的工資四五十塊錢,這一輛鳳頭自行車就等於十個月的工資,相當於現在好幾萬了。不誇張地說,那時有輛全新的鳳頭車就和現在有輛保時捷或法拉利感覺差不多。現在這種鳳頭車個別還有,據說更貴。鳳頭車最好的是有加快軸,這是50年代研製出來的,能夠省力,一騎起來,瞧著比別人蹬的圈數少,車走得卻比別人快。我那H am burg也帶加快軸,加快軸有一個線通到後車軸上。但我那個二手車比較便宜,因為充其量只有七成新。我是1963年買的。那個時候一輛飛鴿自行車的價錢是150塊錢左右,鳳凰、永久最貴的也不超過180塊錢,我這個二手的H am burg買時是200塊錢,就是比國產新車還要貴。飛鴿是天津生產的,鳳凰是上海出產的,永久是北京出產的。民國時代有沒有國產車呢?有,基本上是私營的組裝車,說白了就是攢的,就跟咱們自己買零件組裝的電腦一樣。也有牌子,天津組裝的好像是“中”字牌,可能就是飛鴿車前身,而北京在三十年代組裝的叫鐵甲牌或是鷹球牌,沒有敢冒牌進口車的。

玩進口自行車的人

民國時期還有一些人不喜歡買英國車,那就買東洋車———日本車。日本車最有名的是富士、僧帽、鐵錨、菊花這四種。日本車跟英國車比起來比較笨,像鐵錨牌的,你聽著都夠笨重。英國車漂亮、輕巧、流線型,日本車難看,但是結實。整體上說,車身遠遠比英國車沉,但是結實。要跟英國車撞,英國車撞不過它。它的烤漆比較差。英國自行車整個車身都是烤漆的,倍兒亮,顏色在黑的之外還有墨綠色的,日本車一般來說很少有墨綠色,都是黑的。所以有些人覺得日本車比較實惠耐用,這跟今天買汽車是相反的。今天買日系車的,覺得比較舒服、漂亮,但是不扛造;德國車雖然是笨一點,瞧著比較厚重一些,但是結實。所以那時玩日本車的玩日本車,玩英國車的玩英國車,各有自己的一好。

愛車的主兒在車上還會加很多花樣,有的也是原裝的東西,要是原來不帶,就自己配。車把上配反光鏡,配漂亮的車燈。比方說買鳳頭可能沒車燈,但是你要配一個原裝的鳳頭的車燈安上。那時候北京路也比較黑,尤其是胡同裡面,鳳頭車後頭的配一個磨電滾,行進中一掰把手,那電滾子就和車胎就摩擦生電了,騎得越快,那車燈就越亮。另外車鈴得是原裝的鈴,雙響,就是這麼一按,兩邊都響。還有各種的鎖,鳳頭車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能鎖前叉子,在前叉子上有個橫管兒,鎖就在那裡,瞧著外頭沒鎖,但你推不動。日本車沒這個,一般都是大笨鎖。

都是什麼人玩這些車呢?民國時期,首先是家裡比較有錢的大學生,像朱家溍、王世襄他們都是騎自行車的,他們的車我都見過,朱先生就是騎過H am burg的,他有一輛老H am burg,到後來還騎。那時的車講究大鏈套,進口車一般都是大鏈套。其次是一些跟洋務有點關係的人或者搞外文的。比如洋行裡做事的,近水樓臺,進車也方便,可能比別人價錢還略低廉一點。50年代,北京有個單位叫外交人員服務局,裡面一些翻譯人員也騎進口車。也有很多老工人,這一輩子就是喜歡玩車,攢錢買輛英國鳳頭車或者買輛日本車,這種人也大有人在。因為這畢竟不是太貴,跟買房子不能比,攢一兩年的工資怎麼也得買輛好車。下了班回家就折騰這車,擦得倍兒乾淨,所有的縫裡都拿布條塞進去來回來去地擦。還有一種人就是老修車工,他們自己也玩車,也懂車,我買那漢牌車就是拉了個老修車工給我參謀的。我認識好幾個這樣的人,現在早都不在了。

各種的自行車型號分28的、26的,甚至還有24的,分男車和坤車。坤車是彎梁,為的是很多女士穿旗袍,裙子方便上下車。有些男的也騎坤車,為什麼呢?過去穿長衫騎方便。騎自行車過去講究的有兩種穿法,一種穿著休閒式的西服,不能打領帶———不能穿整身西服騎自行車,那就土了。底下是燈籠褲、長襪、皮鞋,就是咱們以前說過的馬約翰那身行頭,騎著鳳頭車,而且必須騎男車,這才帥。這是一種;還有一種騎坤車的,毛料子的長衫,底下是西服褲子、皮鞋。

民國時期,私人汽車極少極少,北京私人汽車不會超過300輛,都是有數的。跟上海不一樣,上海私人汽車比較多,能有一兩千輛,北京的私人汽車大概是上海的十分之一。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文史新說:我們該怎樣優雅的過春節》

《文史新說:品味經典 領略裡賈家年味》

《文史新說:雞年說雞:知時之獸,奚出於醯》

《文史新說:讀詩迎春:看古人如何過春節》

《文史新說:冰天雪地裡 東北熱炕頭兒上侃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