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文旺在木作藝術品評估與品鑒研習班上為學員詳解“工匠”精神

4月22日,木作專家胡德生、張德祥、郭文通、魯寧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紅木企業家,彙聚北京通縣的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共同出席了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舉辦的“木作藝術品評估與品鑒研習班”開學儀式。

開學儀式上,中華木工委主任趙夫瀛向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負責人王文旺頒發了“中華木作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的牌匾。據悉,這也是中華木工委在國內認定的第一個木作文化傳統教育基地,有率先垂範作用。

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被命名為中華木作文化傳承教育基地

本屆研習班,是目前國內木作藝術品評估與鑒賞領域規格最高的培訓專案,學員經過學習、考試結業後,由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頒發國家級資格證書。研習班的指導教師來自國內著名學府、研究院及文博單位。學員為活躍在在生產第一線的企業家、資深木作從業人士、傳統文化愛好者。他們具有豐富的生產經驗、木作知識及相關技藝,

許多人是木作從業人員中的優秀代表。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訴求、工藝訴求,需要專家們傳到授業解惑。

木器鑒賞專家張德祥在研習班上給學員講課

王文旺作為首屆“藝術品評估與品鑒研習班”的指導老師,與張德祥、郭文通等著名專家一起,

為學員們做了精彩的現場講解。根據授課內容,王文旺結合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的展品實物,從歷史、民俗、用途等方面,向學員們清晰地描繪了明清期間民間的生活圖卷。文旺閣的許多實物,來自於民間,帶有民間技藝的典型特徵,是傳承傳統木作文化的活教具。

王文旺在給學員們講解匠人精神

王文旺出身木匠,多年前開始從事木作傢俱藝術品的收集及研究工作。在他的博物館裡,既有木作工具,也有明清時期的傢俱、農具、生活用具,甚至還有建築類的結構實物,比如五脊六獸、大木作中的榫卯、雕刻件,甚至民國期間市井民俗常見的轉鈴兒、剃頭挑子、食盒等。這些實物,向學員們描繪出了過去的生活畫卷。

王文旺認為木作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木作文化的核心是歷代匠人們追求的極致,更是匠人精益求精精神的具體體現。無論歷史地位、目前的文化狀態,具有可以傳世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核,之所以生生不息,流傳千古,與匠人們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

與匠人們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