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類武器,美國第一,韓國自稱第二,看不起中日俄

近年來,韓國軍工業發展迅猛,經常有號稱“世界第一”或“世界第二”的新式武器出現在韓國報刊電視上,其中綽號“紅鯊”的反潛導彈就是韓國官方大力宣傳的明星。可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據韓國《東亞日報》披露,期待“紅鯊”帶來“反潛革命”的韓國海軍卻屢屢“吃藥”,幾次實彈試射中,“紅鯊”不是入水即沉,就是快速失蹤。


美國技術催生韓國魚雷

韓國研製制導型反潛武器始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韓國擁有從美國購買的MK-44電動輕型魚雷,

主要用於裝備S-2固定翼反潛機,但MK-44原本是美國為了深海作戰而研製,不太適合韓國周邊的淺海水域使用。為此,韓國開始仿製開發新的反潛武器。1976年,韓國研製出首枚“韓國版MK-44”,稱為KT-75直航魚雷。上世紀80年代,由美方供MK-44的圖紙和技術參數,韓美合作研製出K7-44型魚雷。

繼K7-44之後,韓國從1995年開始,歷時10年,先後投資500億韓元(1元人民幣約等於170韓元),在義大利A-244魚雷基礎上研製出“藍鯊”反潛魚雷,代號K7-45。

這是一種電動輕型反潛魚雷,口徑為324毫米,長2.7米,重280千克,最大作戰深度500米,航速可達45節。該魚雷安裝有性能先進的ASTRA聲自導頭,主動探測距離超過2.5千米,批量生產價格為每枚10億韓元。2004年9月,韓國成功完成“藍鯊”魚雷的最後試射,2005年實戰部署。韓國方面宣稱,“藍鯊”的綜合性能遠超美制MK-46魚雷,被稱為“韓國十大國產精品武器”的“紅鯊”反潛導彈同樣選用以“藍鯊”魚雷作為戰鬥部。

“紅鯊”反潛導彈是韓國自行研製的最新反潛武器。

它由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研製,耗資千億韓元,歷時9年。該導彈長5.7米,彈徑380毫米,重820千克,有效射程20千米,由韓國產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發射。2009年6月22日,韓國國防事業廳和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宣稱,“紅鯊”反潛導彈定型,從2010年起開始實戰部署。

自稱“世界第二種”垂發反潛導彈

反潛導彈又稱“火箭助飛魚雷”,是一種由水面艦艇或潛艇發射用以攻擊潛艇的制導武器。隨著現代潛艇的潛深和航速不斷提高,所攜載的潛射武器射程不斷增加,各國海軍急需射程遠超傳統魚雷的反潛武器,為此,反潛導彈應運而生,它結合導彈和魚雷兩種武器的優點,逐漸成為遠端反潛的主力武器。

韓國方面高調表示,

韓國是繼美國研製出“阿斯洛克”垂直發射式反潛導彈後,第二個自主研發出垂直發射式反潛導彈的國家。雖然法意兩國早已聯合開發出“米拉斯”反潛導彈,澳英兩國也聯合研製了“超級伊卡拉”反潛導彈,中國有“長纓”反潛導彈(054A護衛艦可垂直發射該導彈),俄羅斯也有“瀑布”反潛導彈,但韓國人認為“米拉斯”和“超級伊卡拉”都不是反潛導彈,俄制“瀑布”導彈和中國“長纓”發射時有傾角,不算垂直發射,所以“紅鯊”就是繼“阿斯洛克”之後的第二種垂直發射式反潛導彈。

目前,韓國海軍已將“紅鯊”反潛導彈部署到“王建”號、“薑邯贊”號、“崔瑩”號、“世宗大王”號等驅逐艦上。按照韓國方面的設想,東北亞是世界上潛艇部署最密集的地區,這裡雲集了日本19艘潛艇、小朝80多艘潛艇,以及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部分潛艇。“紅鯊”反潛導彈的服役,能夠極大地增強韓國海軍的反潛作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小朝海軍在潛艇數量上的優勢。

“意料之中的失敗”頻發

“紅鯊”反潛導彈問世之初,被吹捧為韓國海軍的“殺手鐧”。然而,列裝部隊後,“紅鯊”卻事故頻頻。2012年7月25日,韓軍在浦項近海試射“紅鯊”,在正常飛行10餘千米後,作為戰鬥部的“藍鯊”魚雷卻無法正常啟動,結果入水即沉,試驗失敗。從2012年10月起,韓國海軍又相繼進行了4次發射,共發射8枚魚雷,結果只有一半枚命中目標,另一半失蹤。

軍事專家表示,通常制導武器的發射成功率超過90%才會進行實戰部署,一般需要試射20次左右。如今“紅鯊”導彈的發射試驗僅進行了4次,其中4次成功,成功率僅50%,遠未達到標準。

其實“紅鯊”頻繁出現問題也是韓國海軍過分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裝備品質的縮影。近年來,在“大洋海軍”目標的牽引下,韓國海軍在潛艇發展上堅持“三步走”策略,從209型潛艇到214型潛艇,再快速推進到自主研發大型潛艇。在驅逐艦發展上同樣堅持“三階段”計畫,從KDX-1型到KDX-2型,再到快速建造KDX-3型宙斯盾驅逐艦。只用了短短20餘年,韓國海軍就擁有了12艘先進常規潛艇、12艘新型驅逐艦和1艘大型兩栖攻擊艦。這種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做法必然會帶來品質問題。

2010年初,因用於214型潛艇的國產螺絲未達標,在航行時經常鬆動或折斷,導致3艘潛艇全部停航。韓國海軍第二艘“尹永夏”級導彈艇也接連出現主軸潤滑油過熱、衛星通信設備無法正常運作、航速超過35節時無法直航等問題。套用韓國《中央日報》的話,由於韓國國產名牌武器倉促開發,出現問題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失敗”。

不算垂直發射,所以“紅鯊”就是繼“阿斯洛克”之後的第二種垂直發射式反潛導彈。

目前,韓國海軍已將“紅鯊”反潛導彈部署到“王建”號、“薑邯贊”號、“崔瑩”號、“世宗大王”號等驅逐艦上。按照韓國方面的設想,東北亞是世界上潛艇部署最密集的地區,這裡雲集了日本19艘潛艇、小朝80多艘潛艇,以及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部分潛艇。“紅鯊”反潛導彈的服役,能夠極大地增強韓國海軍的反潛作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小朝海軍在潛艇數量上的優勢。

“意料之中的失敗”頻發

“紅鯊”反潛導彈問世之初,被吹捧為韓國海軍的“殺手鐧”。然而,列裝部隊後,“紅鯊”卻事故頻頻。2012年7月25日,韓軍在浦項近海試射“紅鯊”,在正常飛行10餘千米後,作為戰鬥部的“藍鯊”魚雷卻無法正常啟動,結果入水即沉,試驗失敗。從2012年10月起,韓國海軍又相繼進行了4次發射,共發射8枚魚雷,結果只有一半枚命中目標,另一半失蹤。

軍事專家表示,通常制導武器的發射成功率超過90%才會進行實戰部署,一般需要試射20次左右。如今“紅鯊”導彈的發射試驗僅進行了4次,其中4次成功,成功率僅50%,遠未達到標準。

其實“紅鯊”頻繁出現問題也是韓國海軍過分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裝備品質的縮影。近年來,在“大洋海軍”目標的牽引下,韓國海軍在潛艇發展上堅持“三步走”策略,從209型潛艇到214型潛艇,再快速推進到自主研發大型潛艇。在驅逐艦發展上同樣堅持“三階段”計畫,從KDX-1型到KDX-2型,再到快速建造KDX-3型宙斯盾驅逐艦。只用了短短20餘年,韓國海軍就擁有了12艘先進常規潛艇、12艘新型驅逐艦和1艘大型兩栖攻擊艦。這種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做法必然會帶來品質問題。

2010年初,因用於214型潛艇的國產螺絲未達標,在航行時經常鬆動或折斷,導致3艘潛艇全部停航。韓國海軍第二艘“尹永夏”級導彈艇也接連出現主軸潤滑油過熱、衛星通信設備無法正常運作、航速超過35節時無法直航等問題。套用韓國《中央日報》的話,由於韓國國產名牌武器倉促開發,出現問題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