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膽小,竟是被家長“嚇”出來的!看完准後悔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樂觀,可以不懼困難,不懼艱辛,敢作敢為,勇往直前。

只是,我們的孩子並不那麼勇敢,怕黑,怕高,怕水,怕狗,怕蟲,特怕傳說中的鬼怪幽靈,父母離開一小會,

都能哭得撕心裂肺。

我們舉幾個小例子,也許家長們能從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

1

萍萍五歲的時候,爺爺去世了,葬禮在老家舉行。葬禮當天,萍萍看到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在點滿蠟燭,香火繚繞,光線昏暗的大堂裡,都哭得肝腸寸斷……葬禮後,萍萍總會想起葬禮場景,

晚上睡覺總會驚醒,無論父母怎麼安撫,都沒什麼效果。

2

樂樂很愛看一部外國動畫片,內容是講抓捕禍害人類的怪物幽靈,樂樂看的時候津津有味,甚至還總讓父母扮演怪物,只是關於幽靈的概念也刻入孩子內心深處。孩子總認為幽靈會躲在無人的地方,當沒大人保護時,幽靈就會出來把他吃掉。

3

小天快三歲了,只是他從不願意自己獨自一人在客廳看電視,

外出也是緊緊粘著父母,他總說有大灰狼要來,他很怕,父母一旦走遠就得哭得稀裡嘩啦。父母很愁,這樣半步離不開父母的孩子,怎麼上幼稚園?

4

盼盼剛過六歲生日,等到九月份就可以上小學一年級了,父母覺得應該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計畫給孩子分房睡了,畢竟已六歲,很多孩子四歲都單獨一房了。但父母是用盡各種辦法,孩子依然是每晚都要鑽到父母的床上才能睡著。

她總是說一到晚上,鬼怪就會出來,她一個人睡會害怕。孩子恐懼無助的神情,讓父母不忍強行要求孩子單獨睡。

我們也是從孩子長大,我們小時候也有過不同程度的恐懼,比如上述案例的恐懼體驗,也常會遇到。

當孩子產生有恐懼心理,忐忑不安時,不應定義孩子天生膽小或嬌氣,而是仔細瞭解孩子懼怕的真正根源。

孩子的每一種恐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都來源於生活的點滴。

我們現在總結下,孩子是如何在成長中感知到恐懼的情緒?

1、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得不到安撫,所以產生恐懼。

兩歲後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很強烈的,如早上父母上班,孩子都會哭鬧不止,如不正確消除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孩子就會特別粘人,特別懼怕獨處,進而怕黑,怕打雷閃電之類的。

2、孩子對未知事物有想像而產生恐懼。

孩子三四歲後,他們的生活體驗更豐富,想像力也更天馬行空,加上對諸多事物充滿未知,所以三四歲後的孩子會因為聽到一些故事而害怕、也會看到動畫片裡的一些畫面而害怕、還會因為自己豐富的想像力而產生恐懼、進而看到一些事物聯想到書籍或電視上的一些情節而產生恐懼心理……

3、大人習慣性的恐嚇和威脅,讓孩子相信了某些可怕物體的存在。

很多家長很喜歡用這些恐嚇、威脅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外面有大灰狼,你不要到處跑。”

“你不好好吃飯,就不能變強大,很容易被怪獸吃掉了。”

“你不乖乖睡覺,怪物要來找你了哦!”

“幽靈最喜歡找調皮不聽話的孩子了!”

孩子的認知始終有限,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當父母鄭重說了某些物體的存在,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所以孩子就相信,並因恐懼而妥協。如父母經常用這種方式恐嚇孩子,孩子的恐懼情緒就越積越深了。

4、電視傳播媒介的影響,讓孩子感知到恐懼情緒。

現在很多動畫片,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都有涉及到鬼怪、幽靈,妖怪等內容,節目組為了傳播效果,費盡心思創作出恐怖的氛圍,沉寂的黑暗配合詭譎的音效、動作和道具、化妝等等。

孩子看了,就會深信“鬼、妖怪這些東西很恐怖,它們會出現在黑暗的地方……,當這些”恐怖物體”在孩子心裡有了形象,恐懼情緒就如影隨形了。

5、沒有足夠的陪伴和關愛,讓孩子沒了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既懵懂無知也敏感柔弱,他們依賴父母,需要陪伴。

如孩子缺關愛和陪伴,內心世界比一般孩子更敏感脆弱,也就更容易焦慮不安,害怕獨自一人,也容易產生恐懼感。

以上,是孩子產生恐懼情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為孩子的認知有限。

孩子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都尚在探索之中,

他們相信魔法的存在,也相信惡魔會作惡;

他們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也不知道打雷閃電是自然現象,更不知道身邊親人的去世意味著什麼;

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想像黑暗、死亡、幽靈、鬼怪……

那麼,當發現自己孩子怕獨處,怕黑,膽小怕事,七八歲都還不敢獨自睡覺,怎麼辦?

如果不克服這些恐懼心理,將會影響孩子個性的發展,使孩子缺乏獨立性,甚至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及性格病態的發生。

有心理專家說過:輕度的恐懼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中度的恐懼會成為孩子生活的障礙,或給他留下心理陰影;而重度的恐懼則會導致孩子做噩夢、失眠、發燒、呆滯,甚至休克,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那就克服恐懼吧。

我們先分享個小故事,故事中的媽媽用很智慧的方法引導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某小女孩三歲的時候,是爺爺奶奶帶的,父母要上班,陪孩子的時間不是很充裕。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愛動,每當孩子要求要去外面玩時,爺爺奶奶就會說外面有壞人,拒絕孩子。

直至有天發現,孩子只願讓爺爺奶奶陪著窩在家裡瘋狂看《熊出沒》動畫片,不願意外出了,即使外出也是緊緊粘著父母,不敢靠近海邊,不敢爬山,甚至不敢玩孩子最喜歡的滑梯,

媽媽很擔心孩子這樣的狀態,下定決心説明孩子克服某些恐懼心理,讓女兒站在陽光下擁抱大自然。

於是,請了近一個月的長假,專職陪孩子。

剛開始,孩子依然不願意外出,只願意讓媽媽陪著看動畫片,媽媽沒有強制性帶孩子外出,專心陪孩子看《熊出沒》,並試著用動畫片的內容與孩子溝通,於是,孩子開始喜歡和媽媽交流。

有天,媽媽跟孩子溝通,想去個地方,請《熊出沒》中的熊大熊二來家裡,讓熊大熊二可以天天陪著女兒。女兒很開心,問去哪裡可以找到熊大熊二。於是,女兒很愉快地跟著媽媽外出去商場,並買了熊大熊二布偶,女兒很是珍愛。

接下來,媽媽常用熊大熊二來引導孩子戰勝一些恐懼心理:

比如說:熊大熊二想念他們的家鄉了,想回森林看看,我們帶他們去吧,於是女兒愉快跟媽媽去爬山,抱著她的熊大熊二。

比如說:熊大熊二說從來沒看過海,沒去過海邊,我們幫他們實現願望,帶他們去海邊,好不好?於是女兒又高高興興地帶著熊大熊二去了海邊。

不到一個月,孩子開始變得活潑勇敢,她總認為自己應該要幫助熊大熊二實現所有願望,所以她要變得強大……

以上故事的媽媽看似很輕易就幫助孩子克服了恐懼心理,其實確實也不難,只要滿足這幾個前提條件:

1、絕對專注的陪伴。

2、融入孩子的世界。

3、用孩子的思維與孩子溝通。

4、滿足孩子的奇思妙想。

以上前提條件達到了,我們還要做以下幾點:

1、瞭解孩子恐懼的真正根源。

要協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應先瞭解他害怕的真正根源。

如上述小女孩子不敢去海邊,不敢外出,僅是因為爺爺奶奶說外面有壞人,孩子就缺乏探索外面世界的興趣。所以女孩子媽媽通過熊大熊二激發孩子走出外面的動力。

如孩子害怕黑暗,應陪伴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增加面對黑暗的勇氣;如果恐懼暗影造成的幻象,應先讓他看清楚陰影的真面目。當孩子知道那些令人恐懼的物或聲,只不過是自己熟悉的物件,只是自己嚇自己,就不會再有恐懼心理。

2、不要懲罰或嘲笑孩子膽小。

父母在面對孩子因恐懼產生的情緒反應時,需先秉除立即否定的態度,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的這些害怕、恐懼,哪怕在你們的眼裡看來“他的害怕對象很可笑”。

有些父母說孩子是“膽小鬼”,甚至給予懲罰,這些行為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極大的傷害,不僅改變不了孩子恐懼的狀況,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懼怕心理加重。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支持以及父母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恐懼心理,之後再進行有說服力的勸慰、解釋,比如害怕打雷閃電,父母可以給孩子買相關自然科學的書,給孩子講雷聲、閃電形成的原理,孩子的恐懼心理自然就得到解除。

3、尊重孩子的想像力,給孩子的玩具或飾品賦予“生命”。

當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父母不妨給孩子物色一件“守護禮物”。

比如,上述故事的“熊大熊二玩偶”,比如任何一件玩具,比如一隻小銀手鐲,並告訴孩子:“這只玩具\手鐲裡面住著守護神,專門保護寶寶的。”

孩子睡覺的時候,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床頭,告訴孩子,這些小玩偶一直在守護孩子。

別小看這些小東西,孩子對玩具是很依賴,給這些玩具賦予“生命”可以使孩子變得勇敢。

4、用陪伴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確實是很需要通過陪伴獲得安全感,父母一定要記得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甜蜜溫馨的摟抱、愛☆禁☆撫,這些“愛的感覺”會讓孩子覺得無論處在何種環境下,都是溫馨與安全的,對於未知的事物,又何懼之有?

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有人陪伴自己,自己不會被丟在黑暗中,是可以不懼所有的。

5、儘量不讓孩子直面葬禮並慎選電視節目。

為了孩子,父母應儘量讓孩子避免某些傳統葬禮,也應慎選電視節目,儘量避免讓孩子看到那些怪力亂神的場面,電視上一些兇殺、棄屍的新聞,更是會加深孩子對鬼怪的恐懼感。

害怕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驗,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只有勇敢面對恐懼,才能擺脫恐懼。

而讓孩子克服恐懼,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這個過程也許會漫長,但只要我們有愛,有耐心,孩子終會明白,內心強大是可以抗衡所有不可言狀的恐懼。

3、大人習慣性的恐嚇和威脅,讓孩子相信了某些可怕物體的存在。

很多家長很喜歡用這些恐嚇、威脅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外面有大灰狼,你不要到處跑。”

“你不好好吃飯,就不能變強大,很容易被怪獸吃掉了。”

“你不乖乖睡覺,怪物要來找你了哦!”

“幽靈最喜歡找調皮不聽話的孩子了!”

孩子的認知始終有限,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當父母鄭重說了某些物體的存在,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所以孩子就相信,並因恐懼而妥協。如父母經常用這種方式恐嚇孩子,孩子的恐懼情緒就越積越深了。

4、電視傳播媒介的影響,讓孩子感知到恐懼情緒。

現在很多動畫片,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都有涉及到鬼怪、幽靈,妖怪等內容,節目組為了傳播效果,費盡心思創作出恐怖的氛圍,沉寂的黑暗配合詭譎的音效、動作和道具、化妝等等。

孩子看了,就會深信“鬼、妖怪這些東西很恐怖,它們會出現在黑暗的地方……,當這些”恐怖物體”在孩子心裡有了形象,恐懼情緒就如影隨形了。

5、沒有足夠的陪伴和關愛,讓孩子沒了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既懵懂無知也敏感柔弱,他們依賴父母,需要陪伴。

如孩子缺關愛和陪伴,內心世界比一般孩子更敏感脆弱,也就更容易焦慮不安,害怕獨自一人,也容易產生恐懼感。

以上,是孩子產生恐懼情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為孩子的認知有限。

孩子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都尚在探索之中,

他們相信魔法的存在,也相信惡魔會作惡;

他們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也不知道打雷閃電是自然現象,更不知道身邊親人的去世意味著什麼;

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想像黑暗、死亡、幽靈、鬼怪……

那麼,當發現自己孩子怕獨處,怕黑,膽小怕事,七八歲都還不敢獨自睡覺,怎麼辦?

如果不克服這些恐懼心理,將會影響孩子個性的發展,使孩子缺乏獨立性,甚至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及性格病態的發生。

有心理專家說過:輕度的恐懼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中度的恐懼會成為孩子生活的障礙,或給他留下心理陰影;而重度的恐懼則會導致孩子做噩夢、失眠、發燒、呆滯,甚至休克,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那就克服恐懼吧。

我們先分享個小故事,故事中的媽媽用很智慧的方法引導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某小女孩三歲的時候,是爺爺奶奶帶的,父母要上班,陪孩子的時間不是很充裕。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愛動,每當孩子要求要去外面玩時,爺爺奶奶就會說外面有壞人,拒絕孩子。

直至有天發現,孩子只願讓爺爺奶奶陪著窩在家裡瘋狂看《熊出沒》動畫片,不願意外出了,即使外出也是緊緊粘著父母,不敢靠近海邊,不敢爬山,甚至不敢玩孩子最喜歡的滑梯,

媽媽很擔心孩子這樣的狀態,下定決心説明孩子克服某些恐懼心理,讓女兒站在陽光下擁抱大自然。

於是,請了近一個月的長假,專職陪孩子。

剛開始,孩子依然不願意外出,只願意讓媽媽陪著看動畫片,媽媽沒有強制性帶孩子外出,專心陪孩子看《熊出沒》,並試著用動畫片的內容與孩子溝通,於是,孩子開始喜歡和媽媽交流。

有天,媽媽跟孩子溝通,想去個地方,請《熊出沒》中的熊大熊二來家裡,讓熊大熊二可以天天陪著女兒。女兒很開心,問去哪裡可以找到熊大熊二。於是,女兒很愉快地跟著媽媽外出去商場,並買了熊大熊二布偶,女兒很是珍愛。

接下來,媽媽常用熊大熊二來引導孩子戰勝一些恐懼心理:

比如說:熊大熊二想念他們的家鄉了,想回森林看看,我們帶他們去吧,於是女兒愉快跟媽媽去爬山,抱著她的熊大熊二。

比如說:熊大熊二說從來沒看過海,沒去過海邊,我們幫他們實現願望,帶他們去海邊,好不好?於是女兒又高高興興地帶著熊大熊二去了海邊。

不到一個月,孩子開始變得活潑勇敢,她總認為自己應該要幫助熊大熊二實現所有願望,所以她要變得強大……

以上故事的媽媽看似很輕易就幫助孩子克服了恐懼心理,其實確實也不難,只要滿足這幾個前提條件:

1、絕對專注的陪伴。

2、融入孩子的世界。

3、用孩子的思維與孩子溝通。

4、滿足孩子的奇思妙想。

以上前提條件達到了,我們還要做以下幾點:

1、瞭解孩子恐懼的真正根源。

要協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應先瞭解他害怕的真正根源。

如上述小女孩子不敢去海邊,不敢外出,僅是因為爺爺奶奶說外面有壞人,孩子就缺乏探索外面世界的興趣。所以女孩子媽媽通過熊大熊二激發孩子走出外面的動力。

如孩子害怕黑暗,應陪伴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增加面對黑暗的勇氣;如果恐懼暗影造成的幻象,應先讓他看清楚陰影的真面目。當孩子知道那些令人恐懼的物或聲,只不過是自己熟悉的物件,只是自己嚇自己,就不會再有恐懼心理。

2、不要懲罰或嘲笑孩子膽小。

父母在面對孩子因恐懼產生的情緒反應時,需先秉除立即否定的態度,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的這些害怕、恐懼,哪怕在你們的眼裡看來“他的害怕對象很可笑”。

有些父母說孩子是“膽小鬼”,甚至給予懲罰,這些行為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極大的傷害,不僅改變不了孩子恐懼的狀況,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懼怕心理加重。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支持以及父母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恐懼心理,之後再進行有說服力的勸慰、解釋,比如害怕打雷閃電,父母可以給孩子買相關自然科學的書,給孩子講雷聲、閃電形成的原理,孩子的恐懼心理自然就得到解除。

3、尊重孩子的想像力,給孩子的玩具或飾品賦予“生命”。

當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父母不妨給孩子物色一件“守護禮物”。

比如,上述故事的“熊大熊二玩偶”,比如任何一件玩具,比如一隻小銀手鐲,並告訴孩子:“這只玩具\手鐲裡面住著守護神,專門保護寶寶的。”

孩子睡覺的時候,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床頭,告訴孩子,這些小玩偶一直在守護孩子。

別小看這些小東西,孩子對玩具是很依賴,給這些玩具賦予“生命”可以使孩子變得勇敢。

4、用陪伴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確實是很需要通過陪伴獲得安全感,父母一定要記得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甜蜜溫馨的摟抱、愛☆禁☆撫,這些“愛的感覺”會讓孩子覺得無論處在何種環境下,都是溫馨與安全的,對於未知的事物,又何懼之有?

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有人陪伴自己,自己不會被丟在黑暗中,是可以不懼所有的。

5、儘量不讓孩子直面葬禮並慎選電視節目。

為了孩子,父母應儘量讓孩子避免某些傳統葬禮,也應慎選電視節目,儘量避免讓孩子看到那些怪力亂神的場面,電視上一些兇殺、棄屍的新聞,更是會加深孩子對鬼怪的恐懼感。

害怕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驗,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只有勇敢面對恐懼,才能擺脫恐懼。

而讓孩子克服恐懼,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這個過程也許會漫長,但只要我們有愛,有耐心,孩子終會明白,內心強大是可以抗衡所有不可言狀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