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一張小蝌蚪找媽媽的漫畫,一夜刷爆了家長的朋友圈?

從昨天晚上到今天,我的朋友圈被一張《小蝌蚪找媽媽外傳》刷屏了,媽媽們轉發的時候紛紛表示感同身受,自己就是這樣的青蛙媽媽啊!

隨後網路上出現了無數親媽的例子,各種痛苦的陰影——

蝌蚪遊過最長的路,是媽媽的套路——

變本加厲的來了——

不管事的爸爸出現了——

孩子似乎懂了媽媽的套路——

外國的媽媽也一樣——

結局總是這麼感人——

但在這一系列搞笑的漫畫背後,我卻看到了一群焦慮的“青蛙媽媽”。在幼稚園裡,我經常看到許多家長一放學就把孩子接走,參加各種興趣班,週末更是沒有休息的時間,畫畫、舞蹈、鋼琴一個接一個,週末比上學還累。

到底是因為什麼,造成了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呢?

歸根到底,就是現在的父母太過焦慮。

1角色轉換帶來的焦慮

當今社會的父母,

在成為父母之前,並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磕磕絆絆中把孩子養大,在“教”的路上,又一次面臨不知所措。因為不知所措,所以焦慮,因為焦慮,也就盲目地讓孩子學這學那,每個都嘗試一下,學到一點是一點,這是現階段很多父母的心態。

2與周圍的人比較而產生的焦慮

整個中國社會都處在焦慮之中,父母把一部分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因而只看重眼前的結果,

回到家作業寫完了嗎,新學會了幾個單詞,鋼琴考到了幾級。別人家的孩子週末在上英語培訓班,那我的孩子也要上。把孩子的業餘時間都塞滿,誤以為填滿的生活就是所謂的“充實”。

3期待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許多家長從一開始就為孩子設立了人生的各種“小目標”,想要讓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3歲的時候應該學什麼,6歲的時候掌握哪些技能,鋼琴考到幾級,拿到幾個獎盃,讀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一切都要在自己的預設之中,也就理所當然地用各種作業、興趣班來“揠苗助長”。

但是啊,親愛的父母,請不要焦慮,因為教育是一次“靜待花開”的過程,是一場優雅的放養。

文/1b+老師

拿到幾個獎盃,讀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一切都要在自己的預設之中,也就理所當然地用各種作業、興趣班來“揠苗助長”。

但是啊,親愛的父母,請不要焦慮,因為教育是一次“靜待花開”的過程,是一場優雅的放養。

文/1b+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