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麥中後期管理技術要點:小麥蚜蟲、銹病、白粉防治

小麥中後期管理三項技術措施:

一、澆好挑旗水和灌漿水,增加穗粒數、提高粒重

小麥生長後期根據墒情澆好挑旗水和灌漿水。4月25日左右澆好挑旗水,5月中旬澆好灌漿水,小麥成熟前10天要停止澆水。

後期澆水應注意天氣,做到有風停澆,無風搶澆,防止遇風倒伏。

二、搞好病蟲害綜合防治,全面落實“一噴三防”技術

小麥生長後期主要病蟲害有蚜蟲、赤黴病、銹病、白粉病、幹熱風等,要全面落實“一噴三防”技術,重點防治好蚜蟲和赤黴病,實現病蟲害綜合防治。4月底5月初(小麥抽穗期)每畝用阿立卡20-30毫升、揚彩50-70毫升及葉面肥料對水30公斤進行混合噴霧。既可防治赤黴病、蚜蟲、白粉病等小麥病蟲害,

又可降低傳毒昆蟲灰飛虱的蟲口數量,預防玉米粗縮病的發生,一次噴施達到防病蟲、防早衰、防幹熱風的“一噴三防”效果。噴施第一遍後隔10天左右再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噴第二遍。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又叫膩蟲,

是小麥生產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在小麥苗期,多集中在麥葉背面、葉鞘及心葉處;小麥拔節、抽穗後,多集中在莖、葉,特別是穗蚜因其在小麥抽穗後刺

吸為害,並排洩密露,嚴重影響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小麥灌漿不足,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引起減產。嚴重時,麥穗枯白,不能結實,甚至整植株死亡,損失很大。另外,麥蚜還是傳播植物病毒病的重要昆蟲媒介。

綜合防治技術 :

麥蚜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適當採用藥劑防治,注意農藥品種的選擇和嚴格掌握施藥技術,避免對天敵的殺傷。防治重點是控制好穗期蚜量,減輕危害損失。

小麥白粉病:

雨水較多,光照不足,田間濕度大,容易引發白粉病的大發生,會對產量帶來很大的影響,根據當前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情況和天氣狀況,預計小麥白粉病將流行發生,部分條田發生嚴重,對產量有一定的影響。

小麥條銹病:

發病部位主要是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也可發病。初期在病部出現褪綠斑點,以後形成鮮黃色的粉皰,

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條狀。後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於表皮下的條狀皰斑,即冬孢子堆。

小麥葉銹病

發病初期出現褪綠斑,以後出現紅褐色粉皰(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橙褐色,在葉片上不規則散生。後期在葉背面和莖稈上長出黑色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埋於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麥稈縱向排列的趨向。

小麥杆銹病:

為害部位以莖稈和葉鞘為主,也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較大,長橢圓形至狹長形,紅褐色,不規則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圍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葉片。後期病部長出黑色橢圓形至狹長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皰狀的冬孢子堆。

三、適時收穫

小麥蠟熟末期,千粒重最高,是小麥收穫的最佳時期。收穫過早籽粒不飽滿易造成減產,收穫過晚易造成落粒,同時影響下茬玉米生長。臘熟末期標誌:小麥莖稈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麥粒顏色發黃、呈蠟質狀。

龍池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其有依麥稈縱向排列的趨向。

小麥杆銹病:

為害部位以莖稈和葉鞘為主,也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較大,長橢圓形至狹長形,紅褐色,不規則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圍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葉片。後期病部長出黑色橢圓形至狹長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皰狀的冬孢子堆。

三、適時收穫

小麥蠟熟末期,千粒重最高,是小麥收穫的最佳時期。收穫過早籽粒不飽滿易造成減產,收穫過晚易造成落粒,同時影響下茬玉米生長。臘熟末期標誌:小麥莖稈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麥粒顏色發黃、呈蠟質狀。

龍池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