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火熱的“喪茶”:背後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溫柔反抗

繼“喜茶”之後,“喪茶”又成為了人們相繼追捧的新對象。

4月28日,中國首家“喪茶”店在上海開業。與喜茶、鮑師傅、杏花樓青團等“網紅”一樣,喪茶門口人流量絡繹不絕。據悉,開業當天,由於排隊人數較多,

店家還宣佈每人限購兩杯。

同時,不在門店配送範圍內的用戶可以使用“餓了麼”的幫買幫送服務進行點單。只不過,需要支付100元排隊費。

正如其名,喪茶的裝修以及所推出的6款飲品取名都非常“喪”,如“你的人生就是個烏龍瑪奇朵”、“你不是一無所有你還有病啊烏龍茶”、加油你是最胖的紅茶拿鐵”等。

不過,喪茶卻沒有收穫到好口碑,在大眾點評上,不少網友對此打出了差評。

“喪茶”是一家快閃店,最初創意源于網友玩笑

據瞭解,喪茶以快閃店的形式只營業4天(4月28日-5月1日),這也是網易新聞和餓了麼策劃的一次線下活動。

快閃店是一種短期經營的時尚潮店,指在商業發達的地區設置臨時性的鋪位,供零售商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若干星期)吸引消費者,推銷其品牌,隨後又消失不見。

根據RET睿意德發佈的《中國快閃店研究報告》顯示:

2015年,中國的“快閃店”已經進入快車道,

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0%;到2018年,二三線城市的各類快閃店將占整個“快閃店”市場份額的54%-72%;預計到2020年,快閃店在中國將超過3000家,成為品牌行銷的重要法寶。

線上訂餐平臺餓了麼做飲食行銷完全可以理解,可網易新聞為什麼會參與喪茶?

網易新聞告訴藍鯨,網易新聞從今年年初開始在內容上轉型,從新聞時事到現在呈現更多年輕人感興趣的泛資訊內容,

所以在品牌上,他們所有的策劃都圍繞當下年輕人的興趣點和社會問題。喪茶也一樣。網易新聞希望以這種自嘲而又喪的方式説明年輕人“喪著活下去”。

在快閃活動結束後,網易新聞和餓了麼還會聯合發佈一份有關“喪文化”的報告;未來,還可能和更多品牌跨界合作,比如“開一家不醉不歸酒館來。

而對於網易新聞和餓了麼來說,借助喜茶和喪文化這兩大IP,這次行銷話題足夠吸引眼球,

註定這將會是一筆好生意。

此外,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在天眼查上查詢到,“喪茶”商標已被公司註冊申請,時間都是3月30日,但目前還處於等待受理狀態。

據澎湃新聞報導稱,網易新聞已經諮詢了註冊喪茶的一個品牌方,並得到了授權。

喪文化,一種反雞湯的文化形式

喪文化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有人稱其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絕望,並著力表現那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但相比正能量,喪文化的反雞湯更能引起大眾共鳴。

因此,嗅覺靈敏的商家也早就看到了市場所在,但喪文化行銷,喪茶並不是第一個。

在喪茶之前,成都一個創意團隊“試物所”針對喪文化推出了一款“沒希望”優酪乳,臺灣奶茶品牌moonleaf也曾推出過4款“消極杯”,日本咖啡品牌 UCC 還發起過一場叫做“大人的腹黑語錄”的行銷活動。

而“喪行銷”的流行,則與社交媒體上的“喪文化”緊密相關。

但喪文化,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卻歸功於2016年的“葛優躺”。

在“葛優癱”的帶領下,PEPE青蛙、鹹魚、馬男波傑克等喪文化代表們不斷被做成表情包,在社交網路中廣泛流傳。

隨著喪文化的深入人心,隨後,在非飲食圈,也有了喪文化的行銷案例。

比如,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大多數作品,其情感落腳點都是喪文化的延伸。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喪文化行銷大多還是從“生活好喪但還是要好好過”的角度出發,將正面的情感包裝成看似負能量的反雞湯。

喪文化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溫和反抗

不管大眾對喪文化如何評價,但從馬男波傑克等活躍在社交媒體中可以看出,年輕人非常喜歡這種喪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習慣用“喪”來描述自己。

在當下社會,階級固化越來越明顯,成功越來越難,大多年輕人都對未來充滿著迷茫,不知道該怎麼努力。

正如美國《大西洋月刊》曾刊文指出的:

“對於大部分的中國青年而言,在高速增長、急速前進的中國,成功的公式仍然未變:刻苦學習、努力賺錢、成為‘房奴’、儘早結婚,最後生養子女。然後看著這個迴圈重複。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些目標難以實現,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許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辦法。”

既然生活那麼艱難,那麼喪文化便成為了年輕人情緒發洩的出口,是對這個遊戲規則固定好的世界的溫柔反抗。

曾于裡在澎湃新聞中撰文稱,從這個意義上看,“喪”的心態其實是年輕人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緩壓力,倘若失敗了,他們才不至於真的絕望。

我們不用去美化或者醜化“喪文化”,也不用去討論喪文化究竟是不是一種精神勝利,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在用喪文化舒緩壓力時,我們究竟有沒有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正視,有沒有想過去解決。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年輕人所能做的無非也是正視困難,一邊腳踏實地地努力,一邊等待改變人生的機會的到來。

時間都是3月30日,但目前還處於等待受理狀態。

據澎湃新聞報導稱,網易新聞已經諮詢了註冊喪茶的一個品牌方,並得到了授權。

喪文化,一種反雞湯的文化形式

喪文化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有人稱其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絕望,並著力表現那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但相比正能量,喪文化的反雞湯更能引起大眾共鳴。

因此,嗅覺靈敏的商家也早就看到了市場所在,但喪文化行銷,喪茶並不是第一個。

在喪茶之前,成都一個創意團隊“試物所”針對喪文化推出了一款“沒希望”優酪乳,臺灣奶茶品牌moonleaf也曾推出過4款“消極杯”,日本咖啡品牌 UCC 還發起過一場叫做“大人的腹黑語錄”的行銷活動。

而“喪行銷”的流行,則與社交媒體上的“喪文化”緊密相關。

但喪文化,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卻歸功於2016年的“葛優躺”。

在“葛優癱”的帶領下,PEPE青蛙、鹹魚、馬男波傑克等喪文化代表們不斷被做成表情包,在社交網路中廣泛流傳。

隨著喪文化的深入人心,隨後,在非飲食圈,也有了喪文化的行銷案例。

比如,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大多數作品,其情感落腳點都是喪文化的延伸。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喪文化行銷大多還是從“生活好喪但還是要好好過”的角度出發,將正面的情感包裝成看似負能量的反雞湯。

喪文化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溫和反抗

不管大眾對喪文化如何評價,但從馬男波傑克等活躍在社交媒體中可以看出,年輕人非常喜歡這種喪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習慣用“喪”來描述自己。

在當下社會,階級固化越來越明顯,成功越來越難,大多年輕人都對未來充滿著迷茫,不知道該怎麼努力。

正如美國《大西洋月刊》曾刊文指出的:

“對於大部分的中國青年而言,在高速增長、急速前進的中國,成功的公式仍然未變:刻苦學習、努力賺錢、成為‘房奴’、儘早結婚,最後生養子女。然後看著這個迴圈重複。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些目標難以實現,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許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辦法。”

既然生活那麼艱難,那麼喪文化便成為了年輕人情緒發洩的出口,是對這個遊戲規則固定好的世界的溫柔反抗。

曾于裡在澎湃新聞中撰文稱,從這個意義上看,“喪”的心態其實是年輕人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緩壓力,倘若失敗了,他們才不至於真的絕望。

我們不用去美化或者醜化“喪文化”,也不用去討論喪文化究竟是不是一種精神勝利,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在用喪文化舒緩壓力時,我們究竟有沒有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正視,有沒有想過去解決。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年輕人所能做的無非也是正視困難,一邊腳踏實地地努力,一邊等待改變人生的機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