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妖股啟示錄,張家港行會成第二個“中國中鐵”?

文|草莓君

張家港行昨天(3月16日)再一次大漲。不同以往的是,

這次它選擇了停牌。

3月16日晚間,張家港行發佈公告,因股票收盤價格近期漲幅較大,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公司自2017年3月17日開市起停牌。張家港行也在公告中披露,自2017年1月24日上市至今,五次達到深圳證券交易所規定的交易異常波動標準。

回看張家港行自上市以來的上漲路徑,用匪夷所思形容亦不為過,從發行價4.37元/股到今天的29.45元/股,背後對應的是近80倍的市盈率,秒殺其它一眾銀行,

歷史上銀行股達到的最高估值也不過是47.9倍,那還是在2007年,上證指數逼近6124點的歷史高位。高估值的背後也是業績平平,在其最新公開的業績快報中,2016年營業收入微漲0.96%,營業利潤更是出現負增長。

次新股連續漲停,收穫數個漲停板,近80倍市盈率在A股並不鮮見,但在銀行股中確很難遇見。

把張家港行放到銀行股中去觀察已經失去意義。如果只是把張家港行作為身份普通的上市公司,

其上漲便有了合理的解釋。

究其原因就是,張家港行較少的流通股、較低的發行價格給爆炒留下了可乘之機。

先來看流通股,作為5家同一批上市的農商行之一,張家港行有1.81億流通股,數量倒數第二,僅高於吳江銀行。再看發行價格,5家農商行中,張家港行首發價格為4.37元/股,僅高於常熟銀行。在流通股數量和發行價格的雙重影響下,張家港炒作空間變得極大。

即使在經過了數十個交易日的上漲之後,張家港行流通市值也不過50多億。

在一無合理行業估值,二無業績支撐的情況下,炒作張家港行似乎已經成了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最終誰會接手不得而知,但其下場是可以預料的,A股歷史上並不鮮見,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就是中國中鐵。

彼時,乘著股市行情,中國中鐵從2014年5月開始啟動,在此後的一年間,從2.5元/股上漲到最高24元/股,

之後隨著股災的降臨,公司股價一瀉千里,至今仍在低位徘徊,套牢無數投資者。

更極端的例子在A股市場上數不勝數,不知現在還在買入張家港行的投資者,在回頭看看來時路時,會不會驚出一身冷汗。

(草莓財經旗下財經自媒體平臺,原創內容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