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現在的孔融那麼少了?(道理很簡單,行動很複雜)

為什麼現在的孔融那麼少了?你家的孩子會不會讓梨?

相信很多家長聽到這句話,就開始在腦海裡想像各種畫面了。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讓過梨?有的可能會說記不清了,有的可能會說讓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就先來溫習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吧!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

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筐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現在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吃水果的時候呢?是不是有哥哥姐姐的話,

他(她)會拿大的,覺得哥哥姐姐就應該讓著他?是不是有弟弟妹妹的,會和弟弟妹妹搶大的吃呢?你們覺得這樣好嗎?

小孔融4歲的時候,就懂得那麼多了,知道謙讓、懂得禮貌。為什麼現在很多4歲的孩子,連自己吃飯都不會,筷子都不會拿,這難道不是做父母的責任嗎?相信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校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吧?如果孩子本來就不懂也不會,

結果父母也只為忙工作不管也不問,家裡幾個兄弟姐妹不吵不鬧才怪呢!如果都像孔融懂得謙讓的話,他們也就不會那麼吵鬧了吧?

其實很多父母都說孩子難管,孩子難教育,其實你拿個鏡子照照自己就知道了。如果你每天下班回家就玩手機,孩子能好好做作業嗎?如果夫妻倆天天吵架,孩子對待事物的心態能好嗎?最好的教就是做給孩子看,身體力行、上行下效。只有你先做到了,孩子才會做到;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會做好。

父母都不會讓梨,孩子又怎麼會讓梨呢?父母都不懂得謙讓和分享,

孩子又怎麼懂得謙讓和分享呢?把道理說給孩子聽,然後做給孩子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懂得謙讓和分享。尤其是在這個分享經濟、合作方贏的時代,從小培養孩子的分享共用意識,無論從什麼角度對其都是影響深遠的。

正所謂,幼時養心,童蒙養正;身體力行,上行下效。道理從小教育,行動從我做起。教子有方,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