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述我們的故事:“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

講述人:馬永靈,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新街回族鄉鄉長。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獲得全縣優秀科級幹部稱號;2015年,被評為全省扶貧工作先進個人。

馬永靈在魚山村與村兩委班子討論易地搬遷。攝影:董瑜李淵

記得以前每次去貴德縣開會,都會說到我們新街回族鄉的貧困問題,有時直接點名,有時婉轉地批評。每次遇到這樣的場面,我臉紅得實在坐不住啊,心裡又羞愧又難受!

開會!大家一起研究脫貧問題。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這硬骨頭啃下來!

我是鄉長,扶貧的重擔就應該我扛。當時我給鄉黨委書記下了保證:給我三年時間,我一定努力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既然立下了軍令狀,想辦法讓群眾脫貧就成了當務之急。

當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大家學習領會黨和政府有關精准扶貧方面的政策。

開會時我也給大家說,想脫貧,首先得放下面子,瞭解貧困的現狀,分析貧困的原因。國家的扶貧政策這麼好,

如果還不能借這股東風脫貧,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貧困的根在哪裡?我們得先找到原因。在吃透政策精神後,我就開始帶領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實地調查、召開座談會、群眾大會、分析匯總,全面掌握貧困現狀,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

調查訪問的過程中,我發現因病致貧的群眾大多都依靠政府救助;壯勞力不願走出家門;自我發展意識欠缺;對扶貧產業項目一無所知……

思路漸漸清晰了,也就有了目標。長期身患疾病不能勞動的,我們申請重大疾病救助;上不起學的,我們申請助學貸款、免除學雜費;想跑運輸沒錢買車的,我們申請就業貸款、創業貸款。總之,大的方向定下來,個別特殊貧困戶我們就一家一戶去解決。

帶領大家脫貧的過程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魚山村,這是鄉里最貧困的村,海拔高,春麥不熟,群眾收入少。當時我去縣上請了農業技術人員多次到村裡查看土壤、商討種植品種,

最終決定將蒜苗種植作為村裡的主導產業。在試驗田試種成功後,全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了。

蒜苗種上了,我比他們還著急!經常到田間地頭瞭解蒜苗長勢,發現蒜苗得病,就聯繫技術人員現場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產量就達到五千公斤。在銷售問題上,我帶著村幹部到西寧、蘭州等地跑市場、引客商。別看魚山村地理位置不好,

但是種出來的蒜苗品質特別好,蘭州的客商讚不絕口,一下子訂單式全部收購,全村戶均增收兩萬多元。部分群眾當年就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了。

魚山村的蒜苗種植成功後,年輕人一個比一個勤快!現在村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買上了微型貨車,往返縣城做起了蔬菜生意。昔日出了名的貧困村成了全縣的脫貧樣板村。

以前大家說我們魚山村的年輕人懶,每天曬太陽,不願出去打工掙錢。我不這麼認為,受教育程度低,思路不活而已。對村民要多鼓勵,少說沒用的洩氣話,要多出主意,多想辦法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脫貧致富。

其實我們鄉上各村有各村的優勢,多年來沒有利用好自身優勢說明我們還是思路不活。後來我提出了通過發展優勢產業來拔窮根!我們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扶貧模式,發揮各村的優勢,開始大力發展油菜、馬鈴薯、蠶豆、果蔬、中藏藥材、花卉、犛牛、藏羊、土雞、飼草十大特色產業。

在魚山村脫貧取得成功之後,別的村也想躍躍欲試。這幾年,我們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發展,不到三年,各村的優勢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了。在藏蓋村,村民搞起了東北大蔥種植;陸切村實施了雪山露源千頭奶牛養殖場;老虎口村辦起了犛牛養殖場;下卡村辦起了“莫曲溝家園生態雞”養殖場;上卡村生態野血毛驢養殖場專案也紅紅火火幹起來了……

“美麗鄉村”建設專案開始實施後,為了改變麻吾、上卡兩村的村容村貌,我們積極彙報爭取建設資金,通過實施“新、綠、亮、美”工程建設,這兩個村昔日破破爛爛的舊宅,逐步變成規劃一新的農民新村,坑坑窪窪的村道,變成了整潔寬敞的馬路。

現在,我們鄉舊貌換新顏,各村“一村一品”產業基本形成,貧困戶參與面不斷擴大,共有123戶貧困群眾走向產業扶貧發展之路。

現在我去縣裡開會,腰杆也可以挺直了。很多人來找我交流扶貧經驗。其實扶貧工作成績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個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我只是努力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不願出去打工掙錢。我不這麼認為,受教育程度低,思路不活而已。對村民要多鼓勵,少說沒用的洩氣話,要多出主意,多想辦法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脫貧致富。

其實我們鄉上各村有各村的優勢,多年來沒有利用好自身優勢說明我們還是思路不活。後來我提出了通過發展優勢產業來拔窮根!我們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扶貧模式,發揮各村的優勢,開始大力發展油菜、馬鈴薯、蠶豆、果蔬、中藏藥材、花卉、犛牛、藏羊、土雞、飼草十大特色產業。

在魚山村脫貧取得成功之後,別的村也想躍躍欲試。這幾年,我們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發展,不到三年,各村的優勢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了。在藏蓋村,村民搞起了東北大蔥種植;陸切村實施了雪山露源千頭奶牛養殖場;老虎口村辦起了犛牛養殖場;下卡村辦起了“莫曲溝家園生態雞”養殖場;上卡村生態野血毛驢養殖場專案也紅紅火火幹起來了……

“美麗鄉村”建設專案開始實施後,為了改變麻吾、上卡兩村的村容村貌,我們積極彙報爭取建設資金,通過實施“新、綠、亮、美”工程建設,這兩個村昔日破破爛爛的舊宅,逐步變成規劃一新的農民新村,坑坑窪窪的村道,變成了整潔寬敞的馬路。

現在,我們鄉舊貌換新顏,各村“一村一品”產業基本形成,貧困戶參與面不斷擴大,共有123戶貧困群眾走向產業扶貧發展之路。

現在我去縣裡開會,腰杆也可以挺直了。很多人來找我交流扶貧經驗。其實扶貧工作成績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個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我只是努力盡了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