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賞析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一位多才的科學巨匠兼多藝的藝術師達·芬奇(1452—1519)。他在天主聖神的默示下,根據《聖經》和聖傳的記載,從1495年至1498年,花了三年苦工探究揣摩,繪製出了一幅高4.6米,

寬8.8米的《最後的晚餐》油畫像,矗立在米蘭聖瑪利亞餐廳的正牆上。這幅畫像同真人實物一般大小,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給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其高超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有機的融為一體,在世界馳名畫家同題材的作品中達到登峰造極的藝術境界,至今500年來仍風靡全球不衰——

在畫像上,救世主耶穌基督在殉難前,逾越節的最後晚餐上,正襟危坐、鎮定自如在餐桌中央,

略帶悲憫地攤開雙臂告訴宗徒:“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瑪26:21),這句平靜的話頓時像一聲驚雷,激起了宗徒群情義憤的軒然大波——

從畫像右端說起:禿頂的西滿遺憾地伸出雙手問達徒:“是誰能這樣大逆不道呢?!”巴爾多祿茂邊傾聽,邊伸出雙臂,

準備護衛耶穌。青年斐理伯雙手扶心向耶穌發誓:“主啊,我絕不能做這種喪盡天良的事。”若望的哥哥長雅各伯是耶穌的左膀愛徒,他震驚地敞開雙臂感歎:“我們這些宗徒以後的日子該怎樣過呀?!”多默性格多疑,擠過來豎起食指問耶穌:“竟然真有一個叛徒嗎?”耶穌暫不作答。

若望是耶穌的右臂愛徒,他模樣很像耶穌,最年輕,最溫柔,終身不娶,最痛心疾首這事件。為之愁容滿面,

悲痛欲絕之情躍然畫像上。茹達斯是替耶穌管錢財的叛徒,卻瀆職堅守自盜。他聽到主耶穌揭穿他的陰謀後,想躲在若望身旁,可是耶穌的三大愛徒之一伯多祿卻把他擋在胸前。伯多祿左手撫著若望右肩探問根底,右拳攥緊一把餐刀,以待殺死叛徒。

叛徒茹達斯已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鼠,他無處躲藏被嚇得心驚肉跳,瑟瑟發抖,臉色陰森灰暗,滲出一頭冷汗,以右手支撐著顫抖的身軀,

右手還攥緊一袋出賣耶穌的30個銀幣,不料在驚慌失措中碰翻了自己的葡萄酒杯。其陰險,狡詐又懦怯的叛徒嘴臉已昭然若揭了!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則為主將殉難張開食指,不知所措。年長的雅各伯是達徒的哥哥,他邊寬慰安德肋要節哀,便伸手奉勸伯多祿要謹慎行事。瑪竇機敏,矯健地巍然站起。圓睜慧眼,審視著事態的發展。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原作構思奇巧,

是出類拔萃的世界名畫。具有不亞於現場攝影的逼真性。其景外之情、象外之旨頗耐人尋味、誘人遐想,具有引真導善,揚美抑醜的魅力。她謳歌了主耶穌及眾門徒的聖潔氣質,並以鮮明的對比鞭笞了叛徒陰險,狡詐,卑劣、醜陋的嘴臉。

這幅畫像具有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主要表現在:

主耶穌位居畫面正中的焦點上,其身後窗外明媚的晴空。清晰地襯托出救世主光明磊落的聖潔氣質。

12位宗徒分列主旁,有序地排成3人× 4人小組一列,其年齡、衣著、性格、表情都真切地躍然畫像上,而四組之間又以手勢的勾接渾然融為一整體。

水準的餐桌巨案既刪減了人物下身,突出了主題,又給人以平衡穩定之感,象徵著天主公義不可動搖。

本畫像對人物性格的寫照尤為傳神,幾乎達到一筆千金、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有些臨摹者不給叛徒放酒杯,或放個沒被他碰翻的酒杯,殊不知是弄巧成拙。

余者從略,不再贅述。

12位宗徒分列主旁,有序地排成3人× 4人小組一列,其年齡、衣著、性格、表情都真切地躍然畫像上,而四組之間又以手勢的勾接渾然融為一整體。

水準的餐桌巨案既刪減了人物下身,突出了主題,又給人以平衡穩定之感,象徵著天主公義不可動搖。

本畫像對人物性格的寫照尤為傳神,幾乎達到一筆千金、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有些臨摹者不給叛徒放酒杯,或放個沒被他碰翻的酒杯,殊不知是弄巧成拙。

余者從略,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