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央提倡的工匠精神,他就是鄉村的“大國工匠”!

3月15日,人社部召開會議,要求貫徹落實《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表示,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後備產業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近年,技能人才缺口巨大,

政府工作報告中屢提“工匠精神”,人社部專門印發《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未來幾年,技能人才迎來利好,當屬無疑。

農民的智慧

為了生存,農民向來是極盡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他們居於海濱,織網造船以捕魚類;游于高原,烤肉薅毛以足溫飽;住在山地,伐木砍竹以制農具。

江西玉山

玉山,贛東北小縣也。因歷史上板塊運動,形成褶皺,是以山脈縱橫。山多,樹多,竹也多。

豐富的竹子,激發了農民的創造力。玉山鄉民就地取材,利用竹子,製成許許多多的竹制用具。

這些品類齊全、樣式豐富、用途廣泛的竹製品,

出自玉山傳統的手藝人——篾匠。

玉山樟村的葉海金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篾匠。他,樟村南源人,1964年出生,1979年學校畢業。17歲開始隨父學習打篾。

他詳細地介紹了竹製品的種類及用途。

竹製品的種類及用途

現在常見常用的

畚箕,現在多用於建房子時挑沙石。

主要用來盛穀物、豆類、茶籽等的籮筐,玉山俗稱“來”。

撮,玉山俗稱“奔鬥”。曬乾的稻穀就是用它來一撮一撮地裝進籮筐的。

菜 籃

竹篩,它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類:谷篩、米篩、粉篩、晾篩。打稻穀時,用穀篩;篩米時,用米篩;過濾更細的米粉,則用粉篩;晾篩,

比前面的各種篩子都大,主要用來晾曬更粗更大的東西。

曬簸,玉山俗稱“白籃”,它主要用來曬糧食、乾貨。還有一些是常聽,卻已不常用了,如主要用來曬較多的稻穀的曬墊(玉山俗稱“點”)。

筲箕,人們用來撈飯的用具。

現在不常見常用的

雞 窩

子公:老人納鞋子時,放麻線、針鑽之用。

麥芽籃:早時,用來孵麥芽;後來,用來盛豆腐與清明粿。

腰子籃:結婚時,人們擔“上頭擔”時,把雞裝在裡面,既安穩,又好看;或是女人生了孩子之後,親戚去“送庚”,用這種竹籃裝各種禮品。

長方形籃子:拜年時,用來裝果子、茶點等。

魚簍:以前,小孩們常背著魚簍跟在爸爸的屁股後面,一看見捉到泥鰍,就趕忙把它裝進去,背著沉甸甸的魚簍,滿載而歸,別提有多高興了!

蒸蓋:煮豬食、煮粽子時,因東西太多,普通鍋蓋蓋不上,就用蒸蓋。還有來窩與竹搖籃。

篾匠的工具

農民的智慧不只限於這些竹製品,更體現在製造這些用品的工具上。人是一種能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的高等動物。這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區別。玉山篾匠們的工具,可謂精巧別致、別具一格。

篾匠二尺,就是篾匠所用的尺子只能是二尺長的尺子。行有行規:裁縫一尺,篾匠二尺,箍桶三尺,石匠四尺,木匠五尺。玉山鄉村有喝彩出煞之俗,出煞所用“五尺杆”,原來是指木匠的尺子呀!

葉師傅饒有興致地說:“篾匠的尺子中的1尺比我們現在的1尺約長5寸。”

“那你為什麼不換成通用的尺寸呢?”我不解地問道。

“每行都有每行的特用的尺寸,不能改的!這種尺寸量出的、做出的東西平整好看,用著也順手!”葉師傅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著。

瓦鐧,玉山俗稱“瓦幹”。其形似瓦,又如古代的兵器——鐧,故名瓦鐧。

間刀,倒三角形,兩片挨著插於一處,留出一縫隙,長竹片穿過,用手一拽,拉出的竹片的寬度便是等寬的。

瓦鐧與間刀常安於同一條凳之上。

葉師傅說,學打篾的關鍵是:剖篾與量尺寸。學好剖篾、掌握好尺寸,就可以出師了。但要學會這兩樣,至少也得四年呀!

量尺寸,要心性;剖竹篾,要手巧。剖篾,則需要一種工具——篾刀。篾刀,異于普通之刀。柴刀,折彎;菜刀,扁平;篾刀,卻是長且厚的。

真正的篾匠用篾刀,不是使蠻力,而是運暗勁(巧力)的。眼、手、氣配合,刀至,而篾屑落矣!

此外,還有使竹篾成九十度的“來唱花”,打曬墊或竹席時用的“篾剪”,給細篾片引路用的“篾超”,替篾片刨細刨光用的“篾刨”,把大塊篾片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剖篾機”。

“來唱花”

“篾剪”

各種長短的“篾超”

“篾刨”

“剖篾機”

工具籃

篾匠的歷史

這些用品與工具,無一不蘊含著勞動人民的古老的智慧。它們從歷史的遠處走來,即將失落於這轟隆隆的電氣時代。然而,竹製品、篾匠工具、打篾手藝,如人,有生,亦有死,有現在,也有歷史。

葉師傅談起往事,顯得心馳神往。他17歲開始隨父當篾匠,學成後,已是80年代初期。那時,玉山還沒有實行分田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玉山鄉村還流行著“集體”、“生產隊”等名詞。

篾匠,是手藝人。在那時,地位卻很高。受人尊重,待遇也不錯。吃三餐,每天1.2元。農村需要很多的篾製品,所以篾匠們一年四季忙個不停,最多的,一年可以做到260個工夫。

上戶給個人打篾,既管鈑,又給錢;給生產隊做工,生產隊就會安排本隊的農戶管飯,一戶一天。農民搞生產,只計工分;而生產隊直接拿錢給篾匠。可見,當時篾匠的地位是高於農民的,畢竟他們是手藝人嘛!

看著葉師傅臉上一直掛著得意的神情,我也似乎沉浸在那段光輝的歲月中了。可是,現如今,叫篾匠打篾的少了,學打篾的人也少了。少得極其可憐,仿佛有消逝的徵兆。

昔盛今衰的原因

談起打篾行業與打篾匠人昔盛今衰的原因,葉師傅侃侃而論。以前種田種地的人多,收稻穀要用竹篩,養豬要用竹籃,撿茶籽要用籮筐,曬豆子要用白籃。加上,以前沒有其他材料的製品。

所以,人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竹製品,壞了要換,舊了要修。

現在就不一樣了。田地沒人願種,金屬製品、塑膠製品琳琅滿目,又便宜,又輕巧。用竹製品的人自然就少了!

言語間,葉師傅流露出些許的無奈與悵惘。

尾 聲

看著葉師傅,又注視著身旁的畚箕、篾片,我思緒良多:傳統的老手藝,固然飽含著勞動農民的智慧、豐富的民俗文化;它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它特定的歷史作用。

但是,它也是一個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興,也有亡。

對傳統手藝的失落表示哀惋的同時,我們也應理智地看到這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進步。

現在不常見常用的

雞 窩

子公:老人納鞋子時,放麻線、針鑽之用。

麥芽籃:早時,用來孵麥芽;後來,用來盛豆腐與清明粿。

腰子籃:結婚時,人們擔“上頭擔”時,把雞裝在裡面,既安穩,又好看;或是女人生了孩子之後,親戚去“送庚”,用這種竹籃裝各種禮品。

長方形籃子:拜年時,用來裝果子、茶點等。

魚簍:以前,小孩們常背著魚簍跟在爸爸的屁股後面,一看見捉到泥鰍,就趕忙把它裝進去,背著沉甸甸的魚簍,滿載而歸,別提有多高興了!

蒸蓋:煮豬食、煮粽子時,因東西太多,普通鍋蓋蓋不上,就用蒸蓋。還有來窩與竹搖籃。

篾匠的工具

農民的智慧不只限於這些竹製品,更體現在製造這些用品的工具上。人是一種能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的高等動物。這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區別。玉山篾匠們的工具,可謂精巧別致、別具一格。

篾匠二尺,就是篾匠所用的尺子只能是二尺長的尺子。行有行規:裁縫一尺,篾匠二尺,箍桶三尺,石匠四尺,木匠五尺。玉山鄉村有喝彩出煞之俗,出煞所用“五尺杆”,原來是指木匠的尺子呀!

葉師傅饒有興致地說:“篾匠的尺子中的1尺比我們現在的1尺約長5寸。”

“那你為什麼不換成通用的尺寸呢?”我不解地問道。

“每行都有每行的特用的尺寸,不能改的!這種尺寸量出的、做出的東西平整好看,用著也順手!”葉師傅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著。

瓦鐧,玉山俗稱“瓦幹”。其形似瓦,又如古代的兵器——鐧,故名瓦鐧。

間刀,倒三角形,兩片挨著插於一處,留出一縫隙,長竹片穿過,用手一拽,拉出的竹片的寬度便是等寬的。

瓦鐧與間刀常安於同一條凳之上。

葉師傅說,學打篾的關鍵是:剖篾與量尺寸。學好剖篾、掌握好尺寸,就可以出師了。但要學會這兩樣,至少也得四年呀!

量尺寸,要心性;剖竹篾,要手巧。剖篾,則需要一種工具——篾刀。篾刀,異于普通之刀。柴刀,折彎;菜刀,扁平;篾刀,卻是長且厚的。

真正的篾匠用篾刀,不是使蠻力,而是運暗勁(巧力)的。眼、手、氣配合,刀至,而篾屑落矣!

此外,還有使竹篾成九十度的“來唱花”,打曬墊或竹席時用的“篾剪”,給細篾片引路用的“篾超”,替篾片刨細刨光用的“篾刨”,把大塊篾片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剖篾機”。

“來唱花”

“篾剪”

各種長短的“篾超”

“篾刨”

“剖篾機”

工具籃

篾匠的歷史

這些用品與工具,無一不蘊含著勞動人民的古老的智慧。它們從歷史的遠處走來,即將失落於這轟隆隆的電氣時代。然而,竹製品、篾匠工具、打篾手藝,如人,有生,亦有死,有現在,也有歷史。

葉師傅談起往事,顯得心馳神往。他17歲開始隨父當篾匠,學成後,已是80年代初期。那時,玉山還沒有實行分田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玉山鄉村還流行著“集體”、“生產隊”等名詞。

篾匠,是手藝人。在那時,地位卻很高。受人尊重,待遇也不錯。吃三餐,每天1.2元。農村需要很多的篾製品,所以篾匠們一年四季忙個不停,最多的,一年可以做到260個工夫。

上戶給個人打篾,既管鈑,又給錢;給生產隊做工,生產隊就會安排本隊的農戶管飯,一戶一天。農民搞生產,只計工分;而生產隊直接拿錢給篾匠。可見,當時篾匠的地位是高於農民的,畢竟他們是手藝人嘛!

看著葉師傅臉上一直掛著得意的神情,我也似乎沉浸在那段光輝的歲月中了。可是,現如今,叫篾匠打篾的少了,學打篾的人也少了。少得極其可憐,仿佛有消逝的徵兆。

昔盛今衰的原因

談起打篾行業與打篾匠人昔盛今衰的原因,葉師傅侃侃而論。以前種田種地的人多,收稻穀要用竹篩,養豬要用竹籃,撿茶籽要用籮筐,曬豆子要用白籃。加上,以前沒有其他材料的製品。

所以,人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竹製品,壞了要換,舊了要修。

現在就不一樣了。田地沒人願種,金屬製品、塑膠製品琳琅滿目,又便宜,又輕巧。用竹製品的人自然就少了!

言語間,葉師傅流露出些許的無奈與悵惘。

尾 聲

看著葉師傅,又注視著身旁的畚箕、篾片,我思緒良多:傳統的老手藝,固然飽含著勞動農民的智慧、豐富的民俗文化;它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它特定的歷史作用。

但是,它也是一個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興,也有亡。

對傳統手藝的失落表示哀惋的同時,我們也應理智地看到這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