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是親,罵是愛?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分享的一句話:剛剛吼完孩子,真的很後悔,心疼孩子成為了我情緒不穩定的犧牲品。

看完,我沉思了很久。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小的時候,

因為生性頑劣,不識眉高眼低,沒少挨父母的打。父親性格剛烈,為人耿直。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奉行“老子打你是為你好,樹不修剪長不大!”

他一凶我就哭,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這時,父親會過來訓斥:“哭什麼哭?一聲把嘴閉住!不挨打就不能長記性,你懂不懂?懂不懂!”

我抬起頭,一臉茫然地望著父親,若有所悟:哦,這就是愛啊,爸爸媽媽很凶很凶地吼我,是關心我、愛我。

我明白,父母永遠是我生命中至親至愛的人。

長大以後,深感父母的艱辛不易,所以我用盡全力去愛他們。怎麼愛?我不知道,只能用父母當年“愛”我的方式。

“我給你們說過多少遍了,讓你們多穿點衣服,怎麼就不聽話呢!”,“醫生是怎麼跟你們說的,都忘了嗎!”......

沒有之一,我只會用這種從小習得的模式,對父母“好”了很多年, 而且全然不知道他們會作何感想,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我的孩子也用同樣的語氣對我大聲地表達“愛”。

那一刻,我的心震顫了。我終於明白:這樣的代際傳承是多麼的讓人難過......

我開始慢慢反省:我們可不可以不再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誠實地對孩子說:“我罵你不是因為我愛你,我罵你是因為我情緒管理的不好,我罵你是因為我把你當成了出氣筒!”

是的,家長們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犯錯很正常,

因為他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犯錯中探索著世界。但是如果遭到父母指責,孩子會變得焦躁疑慮、無所適從,很難建立起安全感。

相比於我們那一代人,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絕頂聰明,他們能敏銳地覺察父母的喜怒哀樂,他們比我們更會洞悉人心:簡單粗暴的所謂的“愛”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為了發洩負面情緒,是控制欲的一種另類實施,是父母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一種焦慮感。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是壞脾氣。情緒平和的父母,他的原生家庭也一定是有著溫暖民主的氛圍的。

所以,當我們再聽到有人振振有詞地說“打是親,罵是愛”時,我們大可以微笑著告訴他:“指責不是愛,口不擇言也不是真性情,發脾氣更不是有本事。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是真本事,才是好父母。”

弗洛姆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

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查自己的人格。”孩子的言談舉止,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要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淺顯易懂的道理,拙劣的文筆,拼湊成不登大雅之堂的一段文字,但願能帶給家長朋友們些許思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