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學生休學創業,是追逐夢想還是充當炮灰

從2014年開始,政府出臺了關於大學生休學創業的一系列政策,近年來,大學生休學創業的時間開始延長了,從一年變成了兩年,而互聯網時代使大眾都能夠創業,同時,在創業的藍海裡也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

例如馬化騰、馬雲、李彥宏之類的,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成功學。很多有著創業夢想的熱血大學生們紛紛投入到這一片創業海洋了。

《從0到1》這本書裡面裡提到,彼得·蒂爾有一個“20 under 20”的項目。這個項目,每年選出20~25個20歲以下的青年天才,

兩年之內給他們10萬美元去做他們最想做的創業專案,這個官網上寫著“有些創意實在不能坐等”,彼得用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標明他的哲學“我從來沒有讓上學這件事干擾我的教育”。這個項目即便在美國這個崇尚自由的國家也引起了很大爭議。創業是一個少數人做的事情,創業者光鮮亮麗的背後,往往是無數個苦逼的日子,需要更強大的學習能力,學到學校裡學不到的東西,
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帶領團隊破千險萬難。

休學創業的選擇是否正確,取決於個人的判斷,還需要判斷自身的各種條件,因為創業本來就是一個低成功率的事情。很多大學生創業口頭上喊著要追逐夢想去創業,但只是喊喊口號,很多大學生只是一窩蜂的盲從,沒有自己的創新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創造出什麼社會價值,只知道讓自己去當CEO ,這是“偽創業”,

還有一些大學生,把休學當做了逃避的手段。這樣的成功率當然就更低了。創業應該是在創新的前提下洞察消費變化、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從而讓消費者體驗更豐富的產品。

離校創業,不僅應該想清楚目的,還應該想辦法將風險降到最低。雖然高校鼓勵師生創業,

但是老師的根本是教書育人。同樣,鼓勵學生創業,也絕不是鼓勵學生在學校就當老闆,而是提供人才培養的途徑和平臺,讓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創新的能力,成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