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今家庭教育理論十大誤區剖析

今天我們就目前家庭教育的十個理論和大家研討一下,

研討的主題是“當今家庭教育理論十大誤區剖析”。

目前我們中國教育出了一些很嚴重的問題,這些嚴重問題的標誌就是中國對兒童不喜歡學習,厭學,而且這種厭學的面積遍及了城鄉,大約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孩子都不喜歡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

或者是有厭學症。隨著網路的發展,還有大約三百多萬兒童掉入了網路遊戲的陷阱,還有幾百萬孩子在早戀等等,還有大量的孩子無法繼續學習,只有輟學了。目前中國的這種教育狀況在世界範圍內是罕見的,這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構成了一個極大的威脅。今天我們討論的家庭教育理論十大誤區,就是我們中國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教育在哪兒出了錯誤?實際上今天中國發生的教育危急有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是有歷史原因的。在三十多年或者二十多年以前,我們中國有幾屆主管教育的領導他們都公開說西方的教育不適用於中國,這樣一來,中國很多學者基本上排斥西方的教育,致使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就沒有傳到中國來,如果作為一個國家不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的教育文化,
那麼自然就要開發自己的教育文化,大家都非常明白,在我們中國,不說以前,就說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我們中國的教育學術造假就比較嚴重,很多學術課題都是假的,國家花了大量的資財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大約教育的課題也有上萬項。但是由於我國的這種學術風氣,進而導致了教育學術也和其它學術一樣,瘋狂地造假,一個課題從開題到結題整個過程都是虛無縹緲的狀態,
所以,至今洋洋一大堆,我們沒聽過哪個教育家研究創造了一套教育的理論在哪個地方進行普及,獲得了極大的進展,在全國的範圍內沒有。我國沒有積極地吸收西方的先進的教育文化,教育理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等,同時我們又造假,那就是說我們沒有創造適應現代社會的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或者教育模式,而我們的教育又不能停留,這樣就把中國傳統的教育發揮到了極致,
它的標誌就是教育兒童刻苦學習,努力學習,勤學苦練,這就是我們傳統教育最核心的模式。結果就導致我們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在這個傳統的教育理念下紛紛挫敗。近十年多我們中國也出現了一批教育家,這批教育家他們的特徵主要是研究古今中外的一些案例,用案例的方法教育家長,教育老師怎麼樣去教學,我給這些教育家起了個名字叫做“案例派教育家”,他們數量很大,分佈在各省,他們對於西方的教育進行了一個表面化的理解,然後到處演講,宣傳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宣傳可以說對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個雪上加霜,使我們的教育更加惡化了,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論很先導地透入到家庭裡邊來了,因為我們的家庭裡都是獨生子,作為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我們就肯定要學這些理論,這樣一來就把我們家庭教育文化搞混亂了,操作下來,經過十多年的功夫,已經使我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無法教育了。李老師也是研究教育的,和大家共同研討,心平氣和的,從理論上進行剖析我認為是誤區的錯誤的一些理論,我的剖析不帶有任何偏見,理論的東西就是允許討論的,誰也都可以批判我,下面我就來說一說。

一、“否定傳統家庭教育文化”使中國家庭教育誤入歧途

大家知道作為一種文化它肯定是有傳承的,作為家庭教育文化也是有傳承的,比方說一個家庭,你這代人,還有你父母,還有祖父母,這樣的家庭走過來,那麼它是有家庭教育文化傳承的,而且這種傳承都是注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這種教育文化受到案例派教育家錯誤的理論的衝擊,這個衝擊也是自然的,因為我們家長謀求的是必須學到最好的理論,然後教育我們的孩子,最好的教育理論我們認為就是剛出版的書,中央電視臺的講座,或者是哪個教育專家來演講我們去聽,教育家在演講時候,他會告訴你,你現在的家庭教育是一塌糊塗的,你必須按照我這樣的家庭教育然後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沒有一個教育家不這樣說,結果廣大的家長就按照這些教育家的說法去教育孩子,就導致了我們無法再繼續教育我們的孩子,這裡我們丟棄了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盲目地把案例派教育家所說的一些家庭教育的理論引進家庭教育,實施過程受到各個層面的挫折,導致了我們家庭教育的混亂,混亂的結果又導致了我們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學習,不能很好地成長。在心理層面,在情感層面,在意志方面等等,都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是使我們家長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一種假想:假設沒有案例派教育家錯誤的宣傳,我們每個家庭都按照自己家庭文化的傳承,就能教育出很優秀的孩子,我舉個例子,有一天山東的一位女士,她進到這個聊天室,給我打字說,她很鬱悶,很痛苦,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而且整個家族都在埋怨我,說我做錯了什麼,她說到一半時,我說,我給你播一個講座,聽完之後再來說你的問題,我就播放了一個批判案例派教育家的講座,聽完之後她特別高興,就雲開霧散了,因為她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是用她的過去的家庭傳承的教育文化教育孩子,很嚴格的,使孩子很好,但是被案例派教育家一攪,她就脫離了她家的傳統教育文化,用案例派教育家的方法教育孩子,就出了問題,她全家人都埋怨她,她聽了我的課,確定了自己是對的。實際上我們大家回想一下,爹媽對我們是怎麼教育的,爺爺奶奶對我們怎麼教育的,這些家庭教育文化足夠使我們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們往往沒這樣做,而是用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論對孩子教育,弄來弄去把孩子就弄成了這個樣子。所以說,我們每個家庭都有幾代人或者幾十代人的家庭教育的傳承文化,我們應該發揚我們的家庭教育的傳承文化來教育孩子,我想,在現代社會裡,如果我們能用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來教育孩子,孩子會發展的非常好。至於說我們傳統的教育文化有多少糟粕,大家都明白的,不用說你都會避開的,我們要發揚家庭的優秀的傳統的教育文化,來教育孩子,這樣就能使我們遮罩案例派教育家那些胡言亂語,建立一個獨立的家庭的教育文化。

二、“成功教育”助推了應試教育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孩子是在什麼情況的教育下受挫的,就是說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不學習,是什麼樣的教育使他們不喜歡學習呢?按理說我們的兒童天生就是喜歡學習的,是有學習本能的,有學習欲望的,有學習能力的,是一個天才的學習家,但是在我們這種狀況的教育下,我們的孩子紛紛地厭學了,什麼原因呢?我們會發現學校教育奉行的是應試教育,案例派教育家搞出一個“成功教育”,這種“成功教育”就助推了應試教育,把應試教育又推到了極點,破壞了我們兒童的學習本能,破壞了兒童的學習欲望,導致了大量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成功教育”對中國教育的危害,“成功教育”來自于成功學,是美國在一戰之後,整個社會大蕭條,很多工廠關閉,工人失業,社會矛盾加劇,工人罷工,社會一團糟,一些社會學家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創立了成功學,鼓勵千千萬萬有志向,有能力的人要創業,要發展,美國社會在制度方面也允許這些人來成功,於是成功學的推出極大地幫助美國戰勝了經濟大蕭條,後來美國的成功學就在全世界宣傳開了,特別是在商業社會成功學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的教育家就把成功學移植到中國來,大致在九五年之後,很多教育家都去讀成功學的小冊子,在給家長講教育時就把成功教育配進去講,經過這十多年下來,我們發現對應試教育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而且破壞了教育的生態。我們分析幾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在的學校,校長、老師,我們現在的家庭,家長,甚至每一個學生,嘴裡都不離成功,教育家們的一場報告會,他要是沒有成功這個詞,就無法做講座,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目標就是成功,教育就是要成功,不成功就不是教育,作為一個學校,不能辦成功,那你就不是好校長,作為一個老師不把學生教成功,就不是好老師,作為一個家長也是,如果不把孩子培養成功,你就是一個失敗的家長,對於一個孩子,你不成功就不是好孩子,現在大家都習慣了,成功學實際上已經注入到人們的每個細胞裡邊了,你沒有成功就不行,比方說在學校,作為一個校長,他必須要成功,關於成功有他自己的標誌,在什麼範圍內他算是成功,學校人滿為患,他認為就是成功了,那麼多人到一個學校來,導致班級的班額有六七十人,這一項他叫成功,校長還要動腦筋,我的學生在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區級的所有的競賽中要成功,就組織老師,組織家長逼著孩子學習,對孩子進行訓練,要他們參加各個競賽,校長把競賽的結果寫在教育教學的報告裡邊,作為一個教師,也有他的成功,他的成功標誌是他的班級的優秀率成績要高,他要寫出論文等等,作為一個家庭也是這樣。對於而一個學校,為了在各方面都成功,校長就要應付他以上的省的、市的、區的一層一層的領導的檢查,為了校長的成功,他就會把任務分配給老師,老師為了檢查不出漏洞,會付出大量的勞動,光筆記就要做很多記錄,有的學校的記錄荒誕到相當程度,老師們要做二十多種記錄,作為一個老師是沒有那麼多時間的,他要能把教學搞好,達到相當高水準的話,就必須要刻苦鑽研他的業務,但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已經沒有時間學習了,校長也沒有時間研究教育教學了,用傳統的方法推動他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式就是落實到老師頭上,老師就沒辦法了,老師沒有那麼多時間了,就給孩子留大量的習題,訂很多練習冊,由於成功這樣的一個教育理念,把教育壓在老師身上的一個重負,轉加給了學生,於是孩子回家就大量地做作業,在老師看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考出好的成績,有好的成績才是成功的老師,為了這個成功,人們都是實施的短期目標,根本就不看孩子未來的發展,就像是揠苗助長,採金礦似的,儘量地,過量地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掠奪,其結果導致了孩子厭學,也就是成功教育破壞了教育的生態,同時又助推了應試教育,成功教育和應試教育遙相呼應,導致了今天我們這種教育局面,很多家長反映說孩子到晚上十點鐘了還沒做完作業,甚至暑假做的作業趕上一學年的作業了,做作業成了孩子學習的主要項目,導致了大量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一個自然的事情。“成功教育”助推了應試教育大家可以去思考。作為我們家庭也是,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考高分,排第一,樂器要考級,競賽要獲獎,領著孩子往省裡跑,往市里跑,輪番地跑,實際上這些事情究竟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多大意義,家長們都沒有想到,我們家長也捲入到了成功教育裡邊去了,認為孩子如果不第一,那就是我家長的失職,孩子競賽沒成功,我家長臉上就無光,所以說成功教育耗費了我們一個學校的資源,耗費了老師的時間,耗費了家長的時間,結果是我們的校長、老師、家長都沒有時間系統地學習現代化的教育理論,逼著孩子用傳統的方式做作業,提高成績。就是這樣一個局面。我也是研究教育的,可以說我最崇尚教育,為什麼反對成功教育呢?因為它已經導致了這種混亂,我的理解是我們的孩子尤其小兒童,他們只要喜歡學習就可以了,他們要度過他們的幸福童年,要在幼稚園快快樂樂的生活,快快樂樂地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只要孩子們喜歡學習語文,數學,英語,喜歡藝術特長,就足矣了,就已經是成功了,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而是要孩子一定要怎麼怎麼樣,結果我們家長的願望沒有實現,還使兒童快樂的童年遭受到了不幸,瘋狂地開採兒童的智力,象掠奪一樣,破壞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實際上你想,孩子成功了,得了第一名,又能怎麼樣呢,他未來人生幾十年,怎麼就能說一個小小的兒童的成功就能奠定他以後的成功呢?是不可能的。韓國過去有一個神童金新榮,他四歲時就在日本電視臺演算微積分,他會幾國語言,這個人現在已經沒有名聲了,這就是說,不當的操作使很好的孩子在成功的教育下失敗了,智力或者能力稍差一點兒的孩子更是很難應付童年的生活,我的理解是對孩子進行教育,衡量一個孩子的成功標誌究竟是什麼,考第一就成功麼?得了獎就成功麼?鋼琴考十級就是成功麼?這樣定義就比較狹窄,我有一個定義,定義兒童是不是成功,首先看孩子喜不喜歡學習,孩子從學習中能不能獲得快樂,如果讓我來評價教育的辦學也好,教育孩子也好,標準是什麼,就是這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是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都沒有把這當作一個指標,家庭也沒有這樣做,所以面對今天的教育危急,面對大量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我們什麼都明白了,就是這麼來的。

三、“競爭意識”的口號摧殘了兒童的心靈

這個和成功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大約在九五年,有教育家提出培養當今的兒童要有競爭意識,意思是這些孩子在未來的社會就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所以從兒童開始就讓他競爭,結果這個理論一推出就使我們很多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傷害。按理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本來就有一些不合適的地方,比方說西方人評論我們,東方的“紅眼病”,是說我們中國人嫉妒心強,人人有嫉妒,正好競爭意識就加重了中國兒童的嫉妒心,也就是說在一個班裡上課時,小朋友們都要競爭,我必須語文第一,英語第一,競爭來競爭去的結果,就使我們的孩子要想競爭,要想成功,他必須要做大量的作業,才能才第一,我們老師也會用考試的方式,把爭第一,爭前五名當作了一個考試的杠杆,用這種方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就把整個一個班的孩子都捲入到競爭方面了,看誰爭第一了等等,這時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對學習一點兒情趣也沒有。學習就是求知,求知是快樂的,是有興趣的,但是競爭意識的口號一喊出,校長啊,家長啊都捲進了競爭意識這樣的軌道上來了,孩子從學習當中獲得不了快樂,覺得學習沒趣,沒趣也得考啊,爭第一名啊,班主任很有意思的:你看看你這次考試怎麼樣?上次考試排第二名,這次就排第五名了,我叫你努力學習你就不聽話,趕緊好好學啊,又跟第一名說了,你是從第五名上第一名的,後面那些人還在追你呢,你得趕緊努力啊。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是輔導孩子怎樣學習這些知識,怎樣有情趣地獲得這些知識,但是老師做的工作是鼓動孩子去競爭第一名,老師的用意是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實際我們會發現,老師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什麼方法了,他沒有時間學習,獲得不了科學的方法,也就沒有方法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了,只能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多做作業,讓孩子得第一。下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有一天,班主任來上課,有個學生站進來說,某某同學沒有來,他怎麼沒有來呢?老師就說了某某同學的姥爺去逝了,他來不了了,老師的話音還沒落,全班就高呼著鼓起掌來了,班主任就嚇傻了,覺得我怎麼教出一群狼仔呢,同學的姥爺病逝了,應該同情,怎麼還這麼高興呢?原來,這個同學自來這個班以來,全班所有的同學數學都沒得過第一,外面的競賽都是這個同學來承擔的,原因是這個同學的姥爺是一所大學的教授,每天輔導這個孩子,於是這個姥爺去逝了,全班就歡呼了,覺得這個第一應該他們爭了,這種例子很多了,這種歡呼的場面是非常極端的,但是就這種嫉妒的心理我們看是正常的,孩子們到了今天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的心靈扭曲了,為什麼會扭曲呢?就是競爭造成的,競爭意識造成的,所以說,兒童啊,是要獲得童年幸福的,你說一個兒童他每天都在嫉妒別人,在心裡仇恨別人,他怎麼能幸福呢?別說是一個兒童,就是一個成人,如果他有嫉妒心他都不會幸福的,我們每天的教育就是這樣,讓孩子嫉妒,就是高中的課堂上也都互相嫉妒的,好學生之間都不說話的,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教育就是大量地培養嫉妒的孩子,大量地培養嫉妒的人,大家知道盧剛吧,天津的一個孩子,他和幾個同學被國家送到美國學習天體物理,他同學的博士論文通過了,他的沒有通過,他就認為大學的教授對他不公,於是在一個會議之前,他買了一支手槍,拎著提包到了會議室,站在後面,掏出槍打死了幾個校長和教授,還把他的同學也打死了,最後開槍自殺。就是這樣的嫉妒心造成的。博士論文沒通過,可以再學麼,犯不上把別人打死還把自己打死。這就是從小培養出的嫉妒心,我們中國的兒童大量地都有嫉妒心理,非常嚴重,這對於我們整個民族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整天喊著,我們國家、民族要走向世界,這種嫉妒的胸懷怎麼走向世界呢?不談別的,就他的人生幸福問題都解決不了。

四、“選擇”使孩子逃避困難

我先談一下“選擇”,有很多教育家都在講選擇,這個選擇的理論最初是在成功學裡,一個人的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比方說職業,這個職業不適合你,那你就選擇另一個職業,這個事業不成功。再選擇另一個事業,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中國的案例派教育家就把這條也弄到學校裡邊來了,讓孩子選擇,他的原理是這樣的,如果你不喜歡語文,你可以不學,你就學數學,你不喜歡數學你就可以去跳舞,你不喜歡外語就可以去學習迪斯可,總有你喜歡的,案例派教育的意思就是充分滿足兒童的需求,這個理論的錯誤在哪裡呢?就教育來講,我們對孩子實施的都是一些基礎教育,這些基礎學科每個孩子都能學會的,都應該學的,他都不能回避的,這些基礎知識對他未來的人生都非常重要的,小學的知識,初中的知識都是很重要的。選擇就麻煩了,很多孩子就會找藉口,比方說他不喜歡語文老師,他就不學語文了,語文成績就下降,下降了孩子更不願意學了,他就騰出時間學畫畫,學跳舞,這裡還有一個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他有一個多元智力理論,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論裡,他說,一個孩子有七項智力,其中有一項是最具優勢的,如果孩子學這一學科,這個孩子在這一科上就會有很好的發展,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事實是這樣的。人確實有一個優勢的地方,任何人都有他最優勢的地方,但是加德納從來沒有說人的差項就不能發展,就不能學,我想加德納永遠也不會說。人有七項智力,具備這七項智力是有意義的,對他的生活,對他的事業發展,對他的成長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中國的教育家就把加德納的理論和選擇的理論混在一起了,表面上理解了加德納的理論,就推出了要選擇,並且把選擇放到成功學裡邊講課,對於一個學生怎樣能成功,只有選擇才能成功。我就反對這個選擇,在我看來幼稚園的小朋友、小學生,所有的學科他都應該學好,語文要學,數學要學、外語要學,這些都是基礎的學科,都關係到他人生的成長,關係到升學的,如果你現在就讓孩子選擇,很多孩子就會找藉口,逃避困難,本來能學好,他說我大腦不適應,我要去學別的,很多孩子就是這樣,高三的孩子對高考的學科不感興趣,對搖滾感興趣,我跟他探討搖滾的知識他也沒懂多少,你說這不是藉口麼?如果我們用這樣的理論大量地在學生當中宣傳,不就誤導了無數的孩子麼?哪怕是高中的孩子有一科差,只要把他的心理問題解決了,都能學習好的,有一個孩子,說他化學學不懂,來年高考,我就跟他聊,告訴他你這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你一定能學好化學,過幾天就告訴我對化學感興趣了,所以說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幼稚園的小朋友,所學的學科,我們的孩子有絕對的智力來學好,選擇是給那些厭學的孩子找藉口,讓他們逃避困難。我們被某些教育專家、特別是案例派教育家一呼悠,也覺得,行啊,他不喜歡數學,不學就不學吧,就讓他學語文吧,反正他喜歡,能發表一些文學作品也行,這也能混一碗飯,成為韓寒也行,全國的兒童都成為韓寒那樣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啊,確實是有的人走了一個方向,比方說不學習,打檯球,就打了世界冠軍,那你說我們三億學生都能去打檯球麼,不可能的啊,我們用極端的例子去誤導孩子,這是不對的啊,所以我給現在的教育家起名字叫“案例派教育家”道理就在這兒。主要是誤導,他表面上學了一些教育學家們的理論,而沒有理解裡面的意思,就到電視臺上去講,就把中國的教育搞成這個樣子,我們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任何一個學科他都有能力學會的,都有能力學好的,只要你應用了科學的方法,只要你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都能學好的。

五、“知識不是重要的”為孩子厭學找到了藉口

有很多案例派教育家在演講中會說我們教育孩子是讓他掌握能力,知識不是主要的,他還會講故事:我們同學聚會時,那些在班裡學習非常好的,在前十名的,現在生活非常悲慘,而我們不喜歡學習的人,現在都成功了,都有公司,非常富有,非常幸福。這就會誤導我們家長。下面我們來分析“知識不是重要”是一反動的口號,先分析案例派教育家舉的例子的背景:我們中國在改革時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時候,就創造了很多機遇,有很多人抓住了這個機遇,積累了很多財富,也就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老闆,他們成功了,案例派教育家舉的例子,學習不好的都獲得成功了指的就是這一類,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候,有好多的農民都抓住了機遇,當了企業家,大字不識的都能當房地產的老闆,是這樣的,大家想一下,我們的孩子現在接受教育,他們走向社會的時候大約得是十幾年之後,我們國家的發展已經走入了正規,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那種機遇已經不復存在了,也就是說,十年之後在這個社會上再打拼的時候,每個人都要靠真才實學。但是案例派教育家告訴家長知識不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有些孩子厭學了,回家就跟父母喊,你沒聽教育家說嘛,知識不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一個中學生就跟家長這樣喊,他知識沒學好,他說能力是重要的,他一個中學生能有什麼能力呢?分析分析他所說的能力是什麼能力呢?我分析,中學生說的這種能力,案例派教育家說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打砸搶的能力,你沒有知識,有的是打砸搶的能力,能說什麼呢?未來的社會是法制的社會,沒有知識就是不行的,作為一個工人應該是高級技術工人,一個小小的孩子在那兒喊他有能力,你說他能有什麼能力?除了打砸搶他不可能有別的能力,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悲慘的局面,我們這個民族真是多災多難,案例派教育家還這樣引導我們,使我們的教育處於嚴重的危急之中。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案例派教育家對我們造成的危害。

六、“不聽話的孩子有出息”培養出幾茬搗亂僻性格的兒童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碰到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孩子不聽老師的話,孩子不聽勸告的情況,哪怕你說的是正確的、是真理,他也不聽。這些問題在案例派教育家做講座的時候,他們會說我們不要培養那些個聽話的孩子,不要培養那些個五分加綿羊的孩子,那樣的孩子沒出息。有的案例派教育家還舉例子,說南京大屠殺,那些老百姓跪在那裡讓日本人給砍掉腦袋了,這些人之所以讓日本人砍,原因就是他們受到了聽話的教育。

我們現在教育孩子,在我看來,必須讓他聽話,而且要立即聽話,不聽話是不可以的,這是我的一個理論。如果在六七十年前這樣的教育可能會導致有的孩子聽話不分辨是非,甚至自己的生命沒有了他還在聽話,那是一種愚昧的聽話。

大家設想一下,日本鬼子打進來了,對中國人進行屠殺,你能想像中國有一個兒童就能跪在那裡讓他殺麼?我告訴大家,絕對不能,時代變了,我們現在的人已經不是六十多年前的人了,假設六十多年前教育人們聽話是錯的,事物流轉到今天,我們再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聽話,搗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有個性、有獨立思想,這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前途、有出息,我們應該培養這樣的孩子,不要那種五分加綿羊的孩子,我說這也是極端錯誤的。一個孩子就他的價值觀來講,他必須具備服從的價值,團隊的價值,他未來大學畢業,他要參加一個公司的工作,被一個公司應聘,孩子必須有團隊精神,必須是服從領導的,他必須是聽話的。現在案例派教育家在很多的電視上、光碟上,書上講座,都在宣揚孩子不聽話是可以的,說明他有個性、有頭腦,就誤導了千千萬萬的兒童,使他們形成了搗亂僻的性格,家長說東,他就說西,老師說北,他就說南,沒有合作意識。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高中老師向我請教,說她女兒上高二,這幾天學校考試,在家休息了三天,第一天,孩子是看電視,第二天還 是看電視,媽媽就說了,你看你學習成績都下降了,還看電視,你是不是該做一做作業?還是學習些什麼?這樣一說,母女倆就吵起來了,到了第三天,孩子寫了一封信,她也沒把信給爸爸,也沒有直接給媽媽,而是把信放在了她爸爸容易見到的地方,過了二天她爸爸發現了這封信,爸爸讀完信,拿著信就去找媽媽去了,說你還是高中老師呢,你看你把孩子弄成這個樣子,媽媽接過信一看,呀,孩子說的這些話也真是的,我作為家長,做錯了什麼?於是她就拿著這封信找我來了,把信讀給我聽,孩子在信中寫的什麼呢?都是案例派教育家們的說法,現在的家長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要走進孩子的心靈,和孩子交朋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聽話的是好孩子等等,孩子的信完全就是在討伐家長。讀完了我問她,“你對這封信怎麼看呢?”這位老師說了,“我本身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我非常失敗”,我問了,“那你覺得孩子寫的這封信對麼?”她說:“我也說不好,李老師你說說吧”,我說了,“如果你讓我來說這封信,我認為孩子這封信就是敲詐家長的信。作為孩子你成績下降了,回家來看電視,家長跟你說別看了,你就應該不看,應該去學習”,我們的家庭文化就是這樣的,但孩子認為看電視的行為家長都不理解,所以我說“這封信就是孩子敲詐你”,你正確的做法就是等孩子回來,告訴她,你的信我們已經看了,我們絕對不會接受你這封信,作為一個孩子你必須聽話,學習是你的職責,學習成績下降了你就必須努力,同時我要告訴你,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這些東西你不要學,你學了對你沒有好處,我們家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又過了幾天我看到她,又問她,你對那封信現在還怎麼認為呢?她說我認為李老師說的對。

我們在網上講課,搞教育的、懂教育的高水準老師很多。那麼我們回頭再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你跟他說什麼好聽的都不行,我提出一個口號,家庭教育有一個地方要立即刹車,就是孩子聽話不聽話的事情,我告訴家長要讓孩子立即聽話,若要再不刹車的話,我們國家就沒辦法了,因為我們面臨的是獨生子女,哪怕是你有二個孩子,實際你都是當獨生子女養大的,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特點,本來就是被溺愛的,就容易不聽話,我們再聽案例派教育家說,不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出息的孩子,我告訴大家,一百個孩子不聽話,一百個孩子都不會有出息。想像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裡工作,橫行霸道的,胡亂折騰,哪個公司能要這樣的孩子啊,不會要的,一個孩子聽話,是一種價值,是一個價值要素,孩子必須具備的,孩子的團隊精神也是,服從精神也是。

按照案例派教育家們進行教育的話,任何一個人不聽天不聽地,甚至一些法律的東西都不聽,如果這樣,我們這茬獨生子女犯罪率將非常高,我以前在一個講座裡講了,未來溫總理的下一屆總理,他要多建一千所監獄,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中國的孩子,青少年三億人口,數量是非常大的,然而幾茬獨生子女,都在“不聽話的孩子有出息”的教育下長大,很多孩子不但學業無成,而且什麼技能也沒有,他怎樣生活都很難,很多孩子叫做“傍老族”,就靠吃父母的生活,父母如果沒吃的了,他們流落到社會上也不想做工,這樣我們國家的犯罪率就會增多。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人的犯罪率越高,再加上我們的教育千瘡百孔,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厭學的孩子,充入社會,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情都做。再過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非常高,犯罪率也就非常高,特別是青少年的犯罪率是非常高的,高的結果是社會發達的必然,同時也說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差錯,我們今天教育獨生子女,沒有讓他聽話,沒有讓他聽老師的,沒有讓他聽家長的,反過來家長老師都得聽他的,本來已經犯錯誤了,你也不能批評,還得哄著他。

我記得有一家長,也是位老師,孩子在學校犯了一個錯誤,躲到海邊呆了幾個小時,在同學家又呆了幾個小時,不回家,問我說“這樣的孩子我該怎麼做呢?”我告訴他,“你要嚴厲地批評他這種行為”,他不回家是想讓家長找他,他本來就犯錯誤了,就應該乖乖地回到家裡承認錯誤,他用跑出去的方式讓家長知道:你不要嚴厲地批評我,要嚴厲地批評我,我就跳海了。他沒有正確的價值導向,腦子裡是非觀念不清。任何一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你一定要讓他聽話,必須聽大人的話,必須聽老師的話,這就是服從,這就是團隊精神,你必須給他灌輸這些東西,如果不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會從這小小的問題出發,演變成學業無成,流落到社會上,走向歧途。

我們讓孩子聽話,從現在也好,未來的發展也好,從價值觀也好,對孩子的人生也好,都是有好處的。我們一定要弄懂案例派教育家說的那些東西,要弄懂其背景,我們要有一個價值導向,家家的孩子要讓他聽大人的話,可能有朋友說了,聽話,讓幹啥就幹啥呀,讓殺人也去殺人啊,實際上說這個話的人一點兒也不懂我們今天的兒童,你讓他殺人他也不會殺的,再說我們不可能這樣教育孩子,讓他聽話,不是讓他不辯是非地去聽話。就象現在有些政府團體,比方說上海的書記,一大圈人,讓他們貪污,他們就貪污,讓他們揮霍就揮霍。我們今天教育孩子,讓他聽話,同時也給他民主,給他自由,我們可以開家庭會,讓他說話,他也可以對我們家長提出批評,他可以說出他的想法,我們不是說逼著讓他聽話,有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但總體要教育孩子聽話、服從、有團隊精神。

七、“不能打孩子”使胡作非為的青少年逐年增多

現在所有的案例派教育家沒有一個人說孩子應該打,孩子可以懲罰,孩子犯任何錯誤都不要打,都要跟他說,都要鼓勵他,賞識他才好。前一段時間,中央十頻道做了一個節目,盧勤和人民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合作的節目,心理學教授說了一番話,他說,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有的時候懲罰也是必要的,我們小時候,家長都打過我們的,美國有一句話,孩子的嘴在屁股上,意思是說孩子從小還是應該嚴格管教的。這時候,盧勤就把心理學家的話打斷了,說到哪個孩子被打成什麼什麼樣,最後說孩子絕對不能打,心理學家的面部表情非常尷尬。

孩子應不應該打,我們說,孩子犯離譜的錯誤應該懲罰,而且要及時懲罰。下面我說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河北,一個中學生有一天開他爸爸的桑塔那汽車,在公路上飛跑,前面就是羊群,就撞死了幾隻羊,到了晚上他爸爸覺得,這都是一個村住著的鄰居,撞死人家的羊,得賠呀,就拿著錢上人家去如數的都賠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孩子和女友生氣了,就在公路上開著他的車狂跑,就撞傷二人,撞死一個人,這孩子就被公安局抓到進監獄了,進去之後他捎出口信,告訴他爸爸趕緊拿錢去擺平,這孩子多麼無知,他的想法就是說上次我撞死了羊,爸爸用錢就擺平了,這次撞死人,咱們就多拿點兒錢再去擺平,我好從監獄裡出來。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那天晚上他撞死了羊,作為爸爸要能對他進行懲罰,或者罵他一頓,或者是從今不再讓他開車,那個無辜的生命,那二個被撞傷的人就不會遭難吧,從這個例子,我們就看出。孩子犯離譜的錯誤就是要懲罰的,如果不懲罰,而象案例派教育家那樣說服,比方說五年級孩子把二年級孩子打了一頓,人家長會找你,老師會找你,大孩子欺負小孩子嘛,如果你不懲罰,回家後只是說,你以後不要打了,好言相勸,教育嘛,以說服為主嘛,好了,這樣的孩子說什麼是沒有用的,他打小孩子就能獲得一種快感,這次獲得快感了,他下次還打,如果打了五次,他就是未來的一個暴徒,因為在他的大腦裡建立了一個神經鏈,暴力能獲得快樂。反過來,他犯了這樣的離譜錯誤,第一次犯要立即懲罰,而且要及時,孩子打人了,老師叫你了,趕緊到學校,把孩子領到操場上要揍他一頓,你不揍也可以,那你就等著以後他會犯無法彌補的錯誤了。你到珠三角洲地區坐大巴車,那些小偷啊,這夥人下去,那夥人又上來,就沒有人管,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他們為什麼偷呢?因為第一次偷錢獲得快樂,第二次獲得快樂,連著偷,已經成習慣性的了,這就沒有辦法了,即使把他抓到監獄裡,罰他,他出來還偷。犯離譜錯誤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地得到懲治,他會繼續犯錯誤,你跟他說語言是沒有用的,犯離譜錯誤的孩子你必須讓他皮肉受到痛苦,他在大腦裡才能建立神經連接鏈,一打小朋友就痛苦。案例派教育家說孩子不能打,這是不對的。

八、“張揚文化”使青少年忘記廉恥、遭受挫折

在美國教育孩子是這樣的,上課時老師問到你,你就應該說,會也說,半會不會也說,就得到老師表揚,我們中國有的孩子在課堂上,老師問了,“誰回答這個問題?”,有人就舉手了,有的會的也不舉手,中國有一個文化“謙虛謹慎”。我們的案例派教育家看了美國的一些書,或者到美國瞭解一些情況之後,回到中國就在宣揚一種文化,讓兒童張揚,讓他們個性張揚,上海過去的小學生守則,有一個謙虛的條款,後來被刪除了,事實上謙虛這種文化在世界上都被推崇的,但我們中國卻覺得這種文化不需要了,而需要張揚的文化。我為什麼說張揚的文化能使孩子忘記廉恥?有的孩子張揚起來就沒有邊了,平時經常說一些大話,做不到的事情他也胡吹一通,在很多場合亂說話,自己沒有什麼水準的也是亂說,在一些教育法的房間裡,有很多人在那兒喋喋不休地教育別人,這就是一種張揚的文化,張揚文化往往就損害了我們很多兒童的羞恥感,有的孩子打30分,也告訴孩子30分也光榮,孩子打30分也自豪,有些教育家就這麼說的。大家想想,一個孩子打30分已經說明他的學習很糟了,這種情況下還怎麼能舉起拳頭自豪呢?這種張揚的文化實際上使兒童忘記了廉恥,客觀上來講,孩子要有自我推銷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孩子到大學畢業之後,如果他沒有自我推銷的能力,他就找不到工作的,也無法應聘。對於我們中學生的教育我認為還是要本著謙虛謹慎的方法教育孩子,說他該說的話,做他實際能做的事情,不能說他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半懂不懂的事情,否則會導致孩子沒有尊嚴,沒有羞恥感。另外還一點,我們談的張揚文化,對青少年教育的時候,青少年你可以張揚,有些事情可以顯示,但有的孩子過分地張揚,就沒有了自尊,沒有了廉恥,這和我們現在的影視媒體有關係,現在有一些演員象那些流氓表演似的,很多青少年就去信奉他們的東西,模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廉恥的東西就忘記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兒童謙虛謹慎是對的。教育初中生謙虛謹慎,我們教育之後這些孩子會不會到了大學畢業之後還不能張揚自己,還不能推銷自己,我告訴大家不會的,我們現在的孩子會把自己放大的,會吹的,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就是吹噓的社會,實際上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一種吹噓的文化,不論在電視上,新聞上很多地方就是一種吹噓的文化,大家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孩子謙虛謹慎是對的,過分張揚會把孩子的羞恥感毀掉,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了羞恥感,他以後的價值觀形成就很難,孩子就會走向歧途。

標題後面就是遭受挫折,我講一故事吧,有一天一個家長告訴我他孩子在幼稚園非常優秀,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他現在不想上學了,問我怎麼辦?我就跟他說了,你的孩子由於過分地張揚,遭到了別人的嫉妒,因此他就不想上學了,對方也是一位老師,而且孩子就在他的學校上學,我一說他就豁然開朗了。我說你告訴孩子,跟孩子談,把比賽的機會給別人,把發言的機會給別人,要謙虛謹慎,當全班都信任你了,然後你再舉手發言,再去表演,再去比賽等等,慢慢轉換這種局面。現在,我們普遍地在搞張揚的文化,一些孩子也都去張揚,大家要知道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嫉妒的民族,在一個班級裡面人人都是嫉妒的,你張揚的時候就會遭到別人嫉妒,反而使自己遭受挫折,過分張揚,遭到別人的嫉妒,就會使孩子遭受痛苦,根據這一點,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和中國的社會風氣以及中國傳統的嫉妒文化,應該說要把張揚文化限制到一定的程度,很多家長都問我,“孩子上課不舉手發言”,家長不用著急,孩子大了自然都會,如果一個孩子很小就總是顯示自己那一點點優點,顯示時間長了孩子就沒有羞恥感了,這是很麻煩的,後面的節目是一連串跟上的,大家不要聽案例派教育家胡言亂語,我是誠心誠意告訴大家的。

九、“賞識教育”泛化使兒童無法確立正確價值觀

“賞識教育”是周泓推出來的,周泓是中國一個偉大的父親,他把一個聾啞女教育成了全國優秀的十佳少年,並和吳儀齊名的中國傑出十大女性之一,一些教育家把他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命名為“賞識教育”。這麼多年來就商業化地在全國進行普及,結果普及了很多問題出來,也就是說“賞識教育”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從其實用性來講,只適合幼稚園小朋友,即使對幼稚園小朋友進行賞識教育也得重新配置,一味地賞識也會使幼稚園的小朋友變壞,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賞識教育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幼稚園的小朋友是用右腦活動,你誇獎他,表揚他,他非常聽話,他就把事情做好了,小學生,初中生大腦的活動區是在左腦,左腦就是判斷,邏輯推理,你跟孩子說什麼,他要對你說的先進行判斷,看對他有沒有意義,如果你說的事兒對他有好處,他從這件事兒能獲得快樂,他就會做了,如果你說的對他沒有好處,他左腦一分析,他就拒絕了,但是我們家長不懂,還傻乎乎地對小學生、中學生賞識呢,你賞識什麼呀,你把你的孩子當白癡啊。

這裡有個問題,我們發現孩子的價值觀搞錯了,按理說學習就是他的責任,學習就是他的職責,如果這個價值觀確定不了,用賞識教育,只有賞識才好好學習,大了沒人賞識了,他就不好好學習了。賞識的教育很多家庭都用過,結果是連連受挫,幼稚園時還可以,現在好話說三千六都沒有用了,因為孩子變化了,他的大腦發生變化了,他已經不是嬰兒期了。所以我們對賞識教育給出一個觀點,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孩子,不能用賞識這種東西對待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價值觀混亂。

十、“網路遊戲開發智力”使300多萬青少年掉進網路遊戲陷阱

所有的教育家在各種場合,當家長問到要不要讓孩子玩兒遊戲?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網路遊戲怎麼不可以玩兒?開發智力的,應該讓孩子玩兒”。沒有一個人不這麼說的。我們家長畢竟不懂啊,家長不是教育家,就聽了,聽來聽去,就讓孩子玩兒,玩兒來玩兒去,就在前二個月報導,中國掉進網路遊戲陷阱的孩子已經達到二百五十萬,我看現在足有三百萬。根據最近的互聯網統計,接入互聯網的用戶已經達到了八千多萬,上網人數已經一點幾個億了。在目前學生大面積厭學的情況下,很多孩子到網路上玩兒遊戲,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我在這裡要批判的是案例派教育家這種說法,第一是不負責任的,第二對網路遊戲是不懂的,他們不懂網路遊戲孩子應不應該玩兒,或者說什麼樣的孩子應該玩兒。網路遊戲就是網路開發商開發出的一種遊戲軟體,其目的就是要俘虜更多的青少年,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孩子玩兒我的遊戲我必須把他俘虜住,讓他天天玩兒,這樣公司才有利潤可賺,網路遊戲的開發商把兒童的心理、生理等等方面都研究到了極致,做成這樣的軟體,專門俘獲青少年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網路公司就要倒閉,大量的青少年玩兒完之後都掉入網路陷阱,不能自拔。在我看來一千個青少年可能有一、二個青少年是可以玩兒網路遊戲的,他們不會掉入網路遊戲陷阱,這樣的孩子是喜歡學習的,能從學習中能獲得快樂的,他們從學習中獲得的快樂遠遠大於他們在遊戲上獲得的快樂,這樣的孩子玩兒遊戲不會掉入網路陷阱,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學習、或者厭學,一百個孩子玩兒遊戲,包括女生,就會有一百個孩子掉入網路遊戲,全軍覆沒,案例派教育家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給我們整個民族的兒童帶來的災難是很大的。“孩子要不要玩兒網路遊戲?”,我告訴大家在這種背景下不能讓孩子玩兒網路遊戲,電腦是學習工具,孩子應該用電腦學習文化課,特別是用電腦學習語文,學習英語,更是色彩紛呈的,我們要動員孩子用電腦學習文化課,而不是讓他把電腦當作遊戲機。目前中國有大面積厭學的孩子,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能讓其玩網路遊戲。

他們數量很大,分佈在各省,他們對於西方的教育進行了一個表面化的理解,然後到處演講,宣傳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宣傳可以說對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個雪上加霜,使我們的教育更加惡化了,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論很先導地透入到家庭裡邊來了,因為我們的家庭裡都是獨生子,作為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我們就肯定要學這些理論,這樣一來就把我們家庭教育文化搞混亂了,操作下來,經過十多年的功夫,已經使我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無法教育了。李老師也是研究教育的,和大家共同研討,心平氣和的,從理論上進行剖析我認為是誤區的錯誤的一些理論,我的剖析不帶有任何偏見,理論的東西就是允許討論的,誰也都可以批判我,下面我就來說一說。

一、“否定傳統家庭教育文化”使中國家庭教育誤入歧途

大家知道作為一種文化它肯定是有傳承的,作為家庭教育文化也是有傳承的,比方說一個家庭,你這代人,還有你父母,還有祖父母,這樣的家庭走過來,那麼它是有家庭教育文化傳承的,而且這種傳承都是注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這種教育文化受到案例派教育家錯誤的理論的衝擊,這個衝擊也是自然的,因為我們家長謀求的是必須學到最好的理論,然後教育我們的孩子,最好的教育理論我們認為就是剛出版的書,中央電視臺的講座,或者是哪個教育專家來演講我們去聽,教育家在演講時候,他會告訴你,你現在的家庭教育是一塌糊塗的,你必須按照我這樣的家庭教育然後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沒有一個教育家不這樣說,結果廣大的家長就按照這些教育家的說法去教育孩子,就導致了我們無法再繼續教育我們的孩子,這裡我們丟棄了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盲目地把案例派教育家所說的一些家庭教育的理論引進家庭教育,實施過程受到各個層面的挫折,導致了我們家庭教育的混亂,混亂的結果又導致了我們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學習,不能很好地成長。在心理層面,在情感層面,在意志方面等等,都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是使我們家長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一種假想:假設沒有案例派教育家錯誤的宣傳,我們每個家庭都按照自己家庭文化的傳承,就能教育出很優秀的孩子,我舉個例子,有一天山東的一位女士,她進到這個聊天室,給我打字說,她很鬱悶,很痛苦,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而且整個家族都在埋怨我,說我做錯了什麼,她說到一半時,我說,我給你播一個講座,聽完之後再來說你的問題,我就播放了一個批判案例派教育家的講座,聽完之後她特別高興,就雲開霧散了,因為她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是用她的過去的家庭傳承的教育文化教育孩子,很嚴格的,使孩子很好,但是被案例派教育家一攪,她就脫離了她家的傳統教育文化,用案例派教育家的方法教育孩子,就出了問題,她全家人都埋怨她,她聽了我的課,確定了自己是對的。實際上我們大家回想一下,爹媽對我們是怎麼教育的,爺爺奶奶對我們怎麼教育的,這些家庭教育文化足夠使我們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們往往沒這樣做,而是用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論對孩子教育,弄來弄去把孩子就弄成了這個樣子。所以說,我們每個家庭都有幾代人或者幾十代人的家庭教育的傳承文化,我們應該發揚我們的家庭教育的傳承文化來教育孩子,我想,在現代社會裡,如果我們能用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來教育孩子,孩子會發展的非常好。至於說我們傳統的教育文化有多少糟粕,大家都明白的,不用說你都會避開的,我們要發揚家庭的優秀的傳統的教育文化,來教育孩子,這樣就能使我們遮罩案例派教育家那些胡言亂語,建立一個獨立的家庭的教育文化。

二、“成功教育”助推了應試教育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孩子是在什麼情況的教育下受挫的,就是說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不學習,是什麼樣的教育使他們不喜歡學習呢?按理說我們的兒童天生就是喜歡學習的,是有學習本能的,有學習欲望的,有學習能力的,是一個天才的學習家,但是在我們這種狀況的教育下,我們的孩子紛紛地厭學了,什麼原因呢?我們會發現學校教育奉行的是應試教育,案例派教育家搞出一個“成功教育”,這種“成功教育”就助推了應試教育,把應試教育又推到了極點,破壞了我們兒童的學習本能,破壞了兒童的學習欲望,導致了大量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成功教育”對中國教育的危害,“成功教育”來自于成功學,是美國在一戰之後,整個社會大蕭條,很多工廠關閉,工人失業,社會矛盾加劇,工人罷工,社會一團糟,一些社會學家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創立了成功學,鼓勵千千萬萬有志向,有能力的人要創業,要發展,美國社會在制度方面也允許這些人來成功,於是成功學的推出極大地幫助美國戰勝了經濟大蕭條,後來美國的成功學就在全世界宣傳開了,特別是在商業社會成功學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國的教育家就把成功學移植到中國來,大致在九五年之後,很多教育家都去讀成功學的小冊子,在給家長講教育時就把成功教育配進去講,經過這十多年下來,我們發現對應試教育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而且破壞了教育的生態。我們分析幾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在的學校,校長、老師,我們現在的家庭,家長,甚至每一個學生,嘴裡都不離成功,教育家們的一場報告會,他要是沒有成功這個詞,就無法做講座,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們的目標就是成功,教育就是要成功,不成功就不是教育,作為一個學校,不能辦成功,那你就不是好校長,作為一個老師不把學生教成功,就不是好老師,作為一個家長也是,如果不把孩子培養成功,你就是一個失敗的家長,對於一個孩子,你不成功就不是好孩子,現在大家都習慣了,成功學實際上已經注入到人們的每個細胞裡邊了,你沒有成功就不行,比方說在學校,作為一個校長,他必須要成功,關於成功有他自己的標誌,在什麼範圍內他算是成功,學校人滿為患,他認為就是成功了,那麼多人到一個學校來,導致班級的班額有六七十人,這一項他叫成功,校長還要動腦筋,我的學生在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區級的所有的競賽中要成功,就組織老師,組織家長逼著孩子學習,對孩子進行訓練,要他們參加各個競賽,校長把競賽的結果寫在教育教學的報告裡邊,作為一個教師,也有他的成功,他的成功標誌是他的班級的優秀率成績要高,他要寫出論文等等,作為一個家庭也是這樣。對於而一個學校,為了在各方面都成功,校長就要應付他以上的省的、市的、區的一層一層的領導的檢查,為了校長的成功,他就會把任務分配給老師,老師為了檢查不出漏洞,會付出大量的勞動,光筆記就要做很多記錄,有的學校的記錄荒誕到相當程度,老師們要做二十多種記錄,作為一個老師是沒有那麼多時間的,他要能把教學搞好,達到相當高水準的話,就必須要刻苦鑽研他的業務,但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已經沒有時間學習了,校長也沒有時間研究教育教學了,用傳統的方法推動他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式就是落實到老師頭上,老師就沒辦法了,老師沒有那麼多時間了,就給孩子留大量的習題,訂很多練習冊,由於成功這樣的一個教育理念,把教育壓在老師身上的一個重負,轉加給了學生,於是孩子回家就大量地做作業,在老師看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考出好的成績,有好的成績才是成功的老師,為了這個成功,人們都是實施的短期目標,根本就不看孩子未來的發展,就像是揠苗助長,採金礦似的,儘量地,過量地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掠奪,其結果導致了孩子厭學,也就是成功教育破壞了教育的生態,同時又助推了應試教育,成功教育和應試教育遙相呼應,導致了今天我們這種教育局面,很多家長反映說孩子到晚上十點鐘了還沒做完作業,甚至暑假做的作業趕上一學年的作業了,做作業成了孩子學習的主要項目,導致了大量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一個自然的事情。“成功教育”助推了應試教育大家可以去思考。作為我們家庭也是,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考高分,排第一,樂器要考級,競賽要獲獎,領著孩子往省裡跑,往市里跑,輪番地跑,實際上這些事情究竟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多大意義,家長們都沒有想到,我們家長也捲入到了成功教育裡邊去了,認為孩子如果不第一,那就是我家長的失職,孩子競賽沒成功,我家長臉上就無光,所以說成功教育耗費了我們一個學校的資源,耗費了老師的時間,耗費了家長的時間,結果是我們的校長、老師、家長都沒有時間系統地學習現代化的教育理論,逼著孩子用傳統的方式做作業,提高成績。就是這樣一個局面。我也是研究教育的,可以說我最崇尚教育,為什麼反對成功教育呢?因為它已經導致了這種混亂,我的理解是我們的孩子尤其小兒童,他們只要喜歡學習就可以了,他們要度過他們的幸福童年,要在幼稚園快快樂樂的生活,快快樂樂地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只要孩子們喜歡學習語文,數學,英語,喜歡藝術特長,就足矣了,就已經是成功了,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而是要孩子一定要怎麼怎麼樣,結果我們家長的願望沒有實現,還使兒童快樂的童年遭受到了不幸,瘋狂地開採兒童的智力,象掠奪一樣,破壞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實際上你想,孩子成功了,得了第一名,又能怎麼樣呢,他未來人生幾十年,怎麼就能說一個小小的兒童的成功就能奠定他以後的成功呢?是不可能的。韓國過去有一個神童金新榮,他四歲時就在日本電視臺演算微積分,他會幾國語言,這個人現在已經沒有名聲了,這就是說,不當的操作使很好的孩子在成功的教育下失敗了,智力或者能力稍差一點兒的孩子更是很難應付童年的生活,我的理解是對孩子進行教育,衡量一個孩子的成功標誌究竟是什麼,考第一就成功麼?得了獎就成功麼?鋼琴考十級就是成功麼?這樣定義就比較狹窄,我有一個定義,定義兒童是不是成功,首先看孩子喜不喜歡學習,孩子從學習中能不能獲得快樂,如果讓我來評價教育的辦學也好,教育孩子也好,標準是什麼,就是這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是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都沒有把這當作一個指標,家庭也沒有這樣做,所以面對今天的教育危急,面對大量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我們什麼都明白了,就是這麼來的。

三、“競爭意識”的口號摧殘了兒童的心靈

這個和成功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大約在九五年,有教育家提出培養當今的兒童要有競爭意識,意思是這些孩子在未來的社會就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所以從兒童開始就讓他競爭,結果這個理論一推出就使我們很多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傷害。按理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本來就有一些不合適的地方,比方說西方人評論我們,東方的“紅眼病”,是說我們中國人嫉妒心強,人人有嫉妒,正好競爭意識就加重了中國兒童的嫉妒心,也就是說在一個班裡上課時,小朋友們都要競爭,我必須語文第一,英語第一,競爭來競爭去的結果,就使我們的孩子要想競爭,要想成功,他必須要做大量的作業,才能才第一,我們老師也會用考試的方式,把爭第一,爭前五名當作了一個考試的杠杆,用這種方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就把整個一個班的孩子都捲入到競爭方面了,看誰爭第一了等等,這時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對學習一點兒情趣也沒有。學習就是求知,求知是快樂的,是有興趣的,但是競爭意識的口號一喊出,校長啊,家長啊都捲進了競爭意識這樣的軌道上來了,孩子從學習當中獲得不了快樂,覺得學習沒趣,沒趣也得考啊,爭第一名啊,班主任很有意思的:你看看你這次考試怎麼樣?上次考試排第二名,這次就排第五名了,我叫你努力學習你就不聽話,趕緊好好學啊,又跟第一名說了,你是從第五名上第一名的,後面那些人還在追你呢,你得趕緊努力啊。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是輔導孩子怎樣學習這些知識,怎樣有情趣地獲得這些知識,但是老師做的工作是鼓動孩子去競爭第一名,老師的用意是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實際我們會發現,老師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什麼方法了,他沒有時間學習,獲得不了科學的方法,也就沒有方法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了,只能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多做作業,讓孩子得第一。下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有一天,班主任來上課,有個學生站進來說,某某同學沒有來,他怎麼沒有來呢?老師就說了某某同學的姥爺去逝了,他來不了了,老師的話音還沒落,全班就高呼著鼓起掌來了,班主任就嚇傻了,覺得我怎麼教出一群狼仔呢,同學的姥爺病逝了,應該同情,怎麼還這麼高興呢?原來,這個同學自來這個班以來,全班所有的同學數學都沒得過第一,外面的競賽都是這個同學來承擔的,原因是這個同學的姥爺是一所大學的教授,每天輔導這個孩子,於是這個姥爺去逝了,全班就歡呼了,覺得這個第一應該他們爭了,這種例子很多了,這種歡呼的場面是非常極端的,但是就這種嫉妒的心理我們看是正常的,孩子們到了今天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的心靈扭曲了,為什麼會扭曲呢?就是競爭造成的,競爭意識造成的,所以說,兒童啊,是要獲得童年幸福的,你說一個兒童他每天都在嫉妒別人,在心裡仇恨別人,他怎麼能幸福呢?別說是一個兒童,就是一個成人,如果他有嫉妒心他都不會幸福的,我們每天的教育就是這樣,讓孩子嫉妒,就是高中的課堂上也都互相嫉妒的,好學生之間都不說話的,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教育就是大量地培養嫉妒的孩子,大量地培養嫉妒的人,大家知道盧剛吧,天津的一個孩子,他和幾個同學被國家送到美國學習天體物理,他同學的博士論文通過了,他的沒有通過,他就認為大學的教授對他不公,於是在一個會議之前,他買了一支手槍,拎著提包到了會議室,站在後面,掏出槍打死了幾個校長和教授,還把他的同學也打死了,最後開槍自殺。就是這樣的嫉妒心造成的。博士論文沒通過,可以再學麼,犯不上把別人打死還把自己打死。這就是從小培養出的嫉妒心,我們中國的兒童大量地都有嫉妒心理,非常嚴重,這對於我們整個民族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整天喊著,我們國家、民族要走向世界,這種嫉妒的胸懷怎麼走向世界呢?不談別的,就他的人生幸福問題都解決不了。

四、“選擇”使孩子逃避困難

我先談一下“選擇”,有很多教育家都在講選擇,這個選擇的理論最初是在成功學裡,一個人的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比方說職業,這個職業不適合你,那你就選擇另一個職業,這個事業不成功。再選擇另一個事業,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中國的案例派教育家就把這條也弄到學校裡邊來了,讓孩子選擇,他的原理是這樣的,如果你不喜歡語文,你可以不學,你就學數學,你不喜歡數學你就可以去跳舞,你不喜歡外語就可以去學習迪斯可,總有你喜歡的,案例派教育的意思就是充分滿足兒童的需求,這個理論的錯誤在哪裡呢?就教育來講,我們對孩子實施的都是一些基礎教育,這些基礎學科每個孩子都能學會的,都應該學的,他都不能回避的,這些基礎知識對他未來的人生都非常重要的,小學的知識,初中的知識都是很重要的。選擇就麻煩了,很多孩子就會找藉口,比方說他不喜歡語文老師,他就不學語文了,語文成績就下降,下降了孩子更不願意學了,他就騰出時間學畫畫,學跳舞,這裡還有一個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他有一個多元智力理論,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論裡,他說,一個孩子有七項智力,其中有一項是最具優勢的,如果孩子學這一學科,這個孩子在這一科上就會有很好的發展,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事實是這樣的。人確實有一個優勢的地方,任何人都有他最優勢的地方,但是加德納從來沒有說人的差項就不能發展,就不能學,我想加德納永遠也不會說。人有七項智力,具備這七項智力是有意義的,對他的生活,對他的事業發展,對他的成長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中國的教育家就把加德納的理論和選擇的理論混在一起了,表面上理解了加德納的理論,就推出了要選擇,並且把選擇放到成功學裡邊講課,對於一個學生怎樣能成功,只有選擇才能成功。我就反對這個選擇,在我看來幼稚園的小朋友、小學生,所有的學科他都應該學好,語文要學,數學要學、外語要學,這些都是基礎的學科,都關係到他人生的成長,關係到升學的,如果你現在就讓孩子選擇,很多孩子就會找藉口,逃避困難,本來能學好,他說我大腦不適應,我要去學別的,很多孩子就是這樣,高三的孩子對高考的學科不感興趣,對搖滾感興趣,我跟他探討搖滾的知識他也沒懂多少,你說這不是藉口麼?如果我們用這樣的理論大量地在學生當中宣傳,不就誤導了無數的孩子麼?哪怕是高中的孩子有一科差,只要把他的心理問題解決了,都能學習好的,有一個孩子,說他化學學不懂,來年高考,我就跟他聊,告訴他你這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你一定能學好化學,過幾天就告訴我對化學感興趣了,所以說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幼稚園的小朋友,所學的學科,我們的孩子有絕對的智力來學好,選擇是給那些厭學的孩子找藉口,讓他們逃避困難。我們被某些教育專家、特別是案例派教育家一呼悠,也覺得,行啊,他不喜歡數學,不學就不學吧,就讓他學語文吧,反正他喜歡,能發表一些文學作品也行,這也能混一碗飯,成為韓寒也行,全國的兒童都成為韓寒那樣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啊,確實是有的人走了一個方向,比方說不學習,打檯球,就打了世界冠軍,那你說我們三億學生都能去打檯球麼,不可能的啊,我們用極端的例子去誤導孩子,這是不對的啊,所以我給現在的教育家起名字叫“案例派教育家”道理就在這兒。主要是誤導,他表面上學了一些教育學家們的理論,而沒有理解裡面的意思,就到電視臺上去講,就把中國的教育搞成這個樣子,我們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任何一個學科他都有能力學會的,都有能力學好的,只要你應用了科學的方法,只要你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都能學好的。

五、“知識不是重要的”為孩子厭學找到了藉口

有很多案例派教育家在演講中會說我們教育孩子是讓他掌握能力,知識不是主要的,他還會講故事:我們同學聚會時,那些在班裡學習非常好的,在前十名的,現在生活非常悲慘,而我們不喜歡學習的人,現在都成功了,都有公司,非常富有,非常幸福。這就會誤導我們家長。下面我們來分析“知識不是重要”是一反動的口號,先分析案例派教育家舉的例子的背景:我們中國在改革時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時候,就創造了很多機遇,有很多人抓住了這個機遇,積累了很多財富,也就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老闆,他們成功了,案例派教育家舉的例子,學習不好的都獲得成功了指的就是這一類,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候,有好多的農民都抓住了機遇,當了企業家,大字不識的都能當房地產的老闆,是這樣的,大家想一下,我們的孩子現在接受教育,他們走向社會的時候大約得是十幾年之後,我們國家的發展已經走入了正規,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那種機遇已經不復存在了,也就是說,十年之後在這個社會上再打拼的時候,每個人都要靠真才實學。但是案例派教育家告訴家長知識不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有些孩子厭學了,回家就跟父母喊,你沒聽教育家說嘛,知識不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一個中學生就跟家長這樣喊,他知識沒學好,他說能力是重要的,他一個中學生能有什麼能力呢?分析分析他所說的能力是什麼能力呢?我分析,中學生說的這種能力,案例派教育家說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打砸搶的能力,你沒有知識,有的是打砸搶的能力,能說什麼呢?未來的社會是法制的社會,沒有知識就是不行的,作為一個工人應該是高級技術工人,一個小小的孩子在那兒喊他有能力,你說他能有什麼能力?除了打砸搶他不可能有別的能力,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悲慘的局面,我們這個民族真是多災多難,案例派教育家還這樣引導我們,使我們的教育處於嚴重的危急之中。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案例派教育家對我們造成的危害。

六、“不聽話的孩子有出息”培養出幾茬搗亂僻性格的兒童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碰到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孩子不聽老師的話,孩子不聽勸告的情況,哪怕你說的是正確的、是真理,他也不聽。這些問題在案例派教育家做講座的時候,他們會說我們不要培養那些個聽話的孩子,不要培養那些個五分加綿羊的孩子,那樣的孩子沒出息。有的案例派教育家還舉例子,說南京大屠殺,那些老百姓跪在那裡讓日本人給砍掉腦袋了,這些人之所以讓日本人砍,原因就是他們受到了聽話的教育。

我們現在教育孩子,在我看來,必須讓他聽話,而且要立即聽話,不聽話是不可以的,這是我的一個理論。如果在六七十年前這樣的教育可能會導致有的孩子聽話不分辨是非,甚至自己的生命沒有了他還在聽話,那是一種愚昧的聽話。

大家設想一下,日本鬼子打進來了,對中國人進行屠殺,你能想像中國有一個兒童就能跪在那裡讓他殺麼?我告訴大家,絕對不能,時代變了,我們現在的人已經不是六十多年前的人了,假設六十多年前教育人們聽話是錯的,事物流轉到今天,我們再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聽話,搗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有個性、有獨立思想,這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前途、有出息,我們應該培養這樣的孩子,不要那種五分加綿羊的孩子,我說這也是極端錯誤的。一個孩子就他的價值觀來講,他必須具備服從的價值,團隊的價值,他未來大學畢業,他要參加一個公司的工作,被一個公司應聘,孩子必須有團隊精神,必須是服從領導的,他必須是聽話的。現在案例派教育家在很多的電視上、光碟上,書上講座,都在宣揚孩子不聽話是可以的,說明他有個性、有頭腦,就誤導了千千萬萬的兒童,使他們形成了搗亂僻的性格,家長說東,他就說西,老師說北,他就說南,沒有合作意識。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高中老師向我請教,說她女兒上高二,這幾天學校考試,在家休息了三天,第一天,孩子是看電視,第二天還 是看電視,媽媽就說了,你看你學習成績都下降了,還看電視,你是不是該做一做作業?還是學習些什麼?這樣一說,母女倆就吵起來了,到了第三天,孩子寫了一封信,她也沒把信給爸爸,也沒有直接給媽媽,而是把信放在了她爸爸容易見到的地方,過了二天她爸爸發現了這封信,爸爸讀完信,拿著信就去找媽媽去了,說你還是高中老師呢,你看你把孩子弄成這個樣子,媽媽接過信一看,呀,孩子說的這些話也真是的,我作為家長,做錯了什麼?於是她就拿著這封信找我來了,把信讀給我聽,孩子在信中寫的什麼呢?都是案例派教育家們的說法,現在的家長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要走進孩子的心靈,和孩子交朋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聽話的是好孩子等等,孩子的信完全就是在討伐家長。讀完了我問她,“你對這封信怎麼看呢?”這位老師說了,“我本身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我非常失敗”,我問了,“那你覺得孩子寫的這封信對麼?”她說:“我也說不好,李老師你說說吧”,我說了,“如果你讓我來說這封信,我認為孩子這封信就是敲詐家長的信。作為孩子你成績下降了,回家來看電視,家長跟你說別看了,你就應該不看,應該去學習”,我們的家庭文化就是這樣的,但孩子認為看電視的行為家長都不理解,所以我說“這封信就是孩子敲詐你”,你正確的做法就是等孩子回來,告訴她,你的信我們已經看了,我們絕對不會接受你這封信,作為一個孩子你必須聽話,學習是你的職責,學習成績下降了你就必須努力,同時我要告訴你,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這些東西你不要學,你學了對你沒有好處,我們家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又過了幾天我看到她,又問她,你對那封信現在還怎麼認為呢?她說我認為李老師說的對。

我們在網上講課,搞教育的、懂教育的高水準老師很多。那麼我們回頭再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你跟他說什麼好聽的都不行,我提出一個口號,家庭教育有一個地方要立即刹車,就是孩子聽話不聽話的事情,我告訴家長要讓孩子立即聽話,若要再不刹車的話,我們國家就沒辦法了,因為我們面臨的是獨生子女,哪怕是你有二個孩子,實際你都是當獨生子女養大的,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特點,本來就是被溺愛的,就容易不聽話,我們再聽案例派教育家說,不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出息的孩子,我告訴大家,一百個孩子不聽話,一百個孩子都不會有出息。想像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裡工作,橫行霸道的,胡亂折騰,哪個公司能要這樣的孩子啊,不會要的,一個孩子聽話,是一種價值,是一個價值要素,孩子必須具備的,孩子的團隊精神也是,服從精神也是。

按照案例派教育家們進行教育的話,任何一個人不聽天不聽地,甚至一些法律的東西都不聽,如果這樣,我們這茬獨生子女犯罪率將非常高,我以前在一個講座裡講了,未來溫總理的下一屆總理,他要多建一千所監獄,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中國的孩子,青少年三億人口,數量是非常大的,然而幾茬獨生子女,都在“不聽話的孩子有出息”的教育下長大,很多孩子不但學業無成,而且什麼技能也沒有,他怎樣生活都很難,很多孩子叫做“傍老族”,就靠吃父母的生活,父母如果沒吃的了,他們流落到社會上也不想做工,這樣我們國家的犯罪率就會增多。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人的犯罪率越高,再加上我們的教育千瘡百孔,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厭學的孩子,充入社會,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情都做。再過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非常高,犯罪率也就非常高,特別是青少年的犯罪率是非常高的,高的結果是社會發達的必然,同時也說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差錯,我們今天教育獨生子女,沒有讓他聽話,沒有讓他聽老師的,沒有讓他聽家長的,反過來家長老師都得聽他的,本來已經犯錯誤了,你也不能批評,還得哄著他。

我記得有一家長,也是位老師,孩子在學校犯了一個錯誤,躲到海邊呆了幾個小時,在同學家又呆了幾個小時,不回家,問我說“這樣的孩子我該怎麼做呢?”我告訴他,“你要嚴厲地批評他這種行為”,他不回家是想讓家長找他,他本來就犯錯誤了,就應該乖乖地回到家裡承認錯誤,他用跑出去的方式讓家長知道:你不要嚴厲地批評我,要嚴厲地批評我,我就跳海了。他沒有正確的價值導向,腦子裡是非觀念不清。任何一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你一定要讓他聽話,必須聽大人的話,必須聽老師的話,這就是服從,這就是團隊精神,你必須給他灌輸這些東西,如果不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會從這小小的問題出發,演變成學業無成,流落到社會上,走向歧途。

我們讓孩子聽話,從現在也好,未來的發展也好,從價值觀也好,對孩子的人生也好,都是有好處的。我們一定要弄懂案例派教育家說的那些東西,要弄懂其背景,我們要有一個價值導向,家家的孩子要讓他聽大人的話,可能有朋友說了,聽話,讓幹啥就幹啥呀,讓殺人也去殺人啊,實際上說這個話的人一點兒也不懂我們今天的兒童,你讓他殺人他也不會殺的,再說我們不可能這樣教育孩子,讓他聽話,不是讓他不辯是非地去聽話。就象現在有些政府團體,比方說上海的書記,一大圈人,讓他們貪污,他們就貪污,讓他們揮霍就揮霍。我們今天教育孩子,讓他聽話,同時也給他民主,給他自由,我們可以開家庭會,讓他說話,他也可以對我們家長提出批評,他可以說出他的想法,我們不是說逼著讓他聽話,有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但總體要教育孩子聽話、服從、有團隊精神。

七、“不能打孩子”使胡作非為的青少年逐年增多

現在所有的案例派教育家沒有一個人說孩子應該打,孩子可以懲罰,孩子犯任何錯誤都不要打,都要跟他說,都要鼓勵他,賞識他才好。前一段時間,中央十頻道做了一個節目,盧勤和人民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合作的節目,心理學教授說了一番話,他說,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有的時候懲罰也是必要的,我們小時候,家長都打過我們的,美國有一句話,孩子的嘴在屁股上,意思是說孩子從小還是應該嚴格管教的。這時候,盧勤就把心理學家的話打斷了,說到哪個孩子被打成什麼什麼樣,最後說孩子絕對不能打,心理學家的面部表情非常尷尬。

孩子應不應該打,我們說,孩子犯離譜的錯誤應該懲罰,而且要及時懲罰。下面我說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河北,一個中學生有一天開他爸爸的桑塔那汽車,在公路上飛跑,前面就是羊群,就撞死了幾隻羊,到了晚上他爸爸覺得,這都是一個村住著的鄰居,撞死人家的羊,得賠呀,就拿著錢上人家去如數的都賠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孩子和女友生氣了,就在公路上開著他的車狂跑,就撞傷二人,撞死一個人,這孩子就被公安局抓到進監獄了,進去之後他捎出口信,告訴他爸爸趕緊拿錢去擺平,這孩子多麼無知,他的想法就是說上次我撞死了羊,爸爸用錢就擺平了,這次撞死人,咱們就多拿點兒錢再去擺平,我好從監獄裡出來。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那天晚上他撞死了羊,作為爸爸要能對他進行懲罰,或者罵他一頓,或者是從今不再讓他開車,那個無辜的生命,那二個被撞傷的人就不會遭難吧,從這個例子,我們就看出。孩子犯離譜的錯誤就是要懲罰的,如果不懲罰,而象案例派教育家那樣說服,比方說五年級孩子把二年級孩子打了一頓,人家長會找你,老師會找你,大孩子欺負小孩子嘛,如果你不懲罰,回家後只是說,你以後不要打了,好言相勸,教育嘛,以說服為主嘛,好了,這樣的孩子說什麼是沒有用的,他打小孩子就能獲得一種快感,這次獲得快感了,他下次還打,如果打了五次,他就是未來的一個暴徒,因為在他的大腦裡建立了一個神經鏈,暴力能獲得快樂。反過來,他犯了這樣的離譜錯誤,第一次犯要立即懲罰,而且要及時,孩子打人了,老師叫你了,趕緊到學校,把孩子領到操場上要揍他一頓,你不揍也可以,那你就等著以後他會犯無法彌補的錯誤了。你到珠三角洲地區坐大巴車,那些小偷啊,這夥人下去,那夥人又上來,就沒有人管,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他們為什麼偷呢?因為第一次偷錢獲得快樂,第二次獲得快樂,連著偷,已經成習慣性的了,這就沒有辦法了,即使把他抓到監獄裡,罰他,他出來還偷。犯離譜錯誤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地得到懲治,他會繼續犯錯誤,你跟他說語言是沒有用的,犯離譜錯誤的孩子你必須讓他皮肉受到痛苦,他在大腦裡才能建立神經連接鏈,一打小朋友就痛苦。案例派教育家說孩子不能打,這是不對的。

八、“張揚文化”使青少年忘記廉恥、遭受挫折

在美國教育孩子是這樣的,上課時老師問到你,你就應該說,會也說,半會不會也說,就得到老師表揚,我們中國有的孩子在課堂上,老師問了,“誰回答這個問題?”,有人就舉手了,有的會的也不舉手,中國有一個文化“謙虛謹慎”。我們的案例派教育家看了美國的一些書,或者到美國瞭解一些情況之後,回到中國就在宣揚一種文化,讓兒童張揚,讓他們個性張揚,上海過去的小學生守則,有一個謙虛的條款,後來被刪除了,事實上謙虛這種文化在世界上都被推崇的,但我們中國卻覺得這種文化不需要了,而需要張揚的文化。我為什麼說張揚的文化能使孩子忘記廉恥?有的孩子張揚起來就沒有邊了,平時經常說一些大話,做不到的事情他也胡吹一通,在很多場合亂說話,自己沒有什麼水準的也是亂說,在一些教育法的房間裡,有很多人在那兒喋喋不休地教育別人,這就是一種張揚的文化,張揚文化往往就損害了我們很多兒童的羞恥感,有的孩子打30分,也告訴孩子30分也光榮,孩子打30分也自豪,有些教育家就這麼說的。大家想想,一個孩子打30分已經說明他的學習很糟了,這種情況下還怎麼能舉起拳頭自豪呢?這種張揚的文化實際上使兒童忘記了廉恥,客觀上來講,孩子要有自我推銷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孩子到大學畢業之後,如果他沒有自我推銷的能力,他就找不到工作的,也無法應聘。對於我們中學生的教育我認為還是要本著謙虛謹慎的方法教育孩子,說他該說的話,做他實際能做的事情,不能說他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半懂不懂的事情,否則會導致孩子沒有尊嚴,沒有羞恥感。另外還一點,我們談的張揚文化,對青少年教育的時候,青少年你可以張揚,有些事情可以顯示,但有的孩子過分地張揚,就沒有了自尊,沒有了廉恥,這和我們現在的影視媒體有關係,現在有一些演員象那些流氓表演似的,很多青少年就去信奉他們的東西,模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廉恥的東西就忘記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兒童謙虛謹慎是對的。教育初中生謙虛謹慎,我們教育之後這些孩子會不會到了大學畢業之後還不能張揚自己,還不能推銷自己,我告訴大家不會的,我們現在的孩子會把自己放大的,會吹的,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就是吹噓的社會,實際上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一種吹噓的文化,不論在電視上,新聞上很多地方就是一種吹噓的文化,大家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孩子謙虛謹慎是對的,過分張揚會把孩子的羞恥感毀掉,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了羞恥感,他以後的價值觀形成就很難,孩子就會走向歧途。

標題後面就是遭受挫折,我講一故事吧,有一天一個家長告訴我他孩子在幼稚園非常優秀,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他現在不想上學了,問我怎麼辦?我就跟他說了,你的孩子由於過分地張揚,遭到了別人的嫉妒,因此他就不想上學了,對方也是一位老師,而且孩子就在他的學校上學,我一說他就豁然開朗了。我說你告訴孩子,跟孩子談,把比賽的機會給別人,把發言的機會給別人,要謙虛謹慎,當全班都信任你了,然後你再舉手發言,再去表演,再去比賽等等,慢慢轉換這種局面。現在,我們普遍地在搞張揚的文化,一些孩子也都去張揚,大家要知道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嫉妒的民族,在一個班級裡面人人都是嫉妒的,你張揚的時候就會遭到別人嫉妒,反而使自己遭受挫折,過分張揚,遭到別人的嫉妒,就會使孩子遭受痛苦,根據這一點,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和中國的社會風氣以及中國傳統的嫉妒文化,應該說要把張揚文化限制到一定的程度,很多家長都問我,“孩子上課不舉手發言”,家長不用著急,孩子大了自然都會,如果一個孩子很小就總是顯示自己那一點點優點,顯示時間長了孩子就沒有羞恥感了,這是很麻煩的,後面的節目是一連串跟上的,大家不要聽案例派教育家胡言亂語,我是誠心誠意告訴大家的。

九、“賞識教育”泛化使兒童無法確立正確價值觀

“賞識教育”是周泓推出來的,周泓是中國一個偉大的父親,他把一個聾啞女教育成了全國優秀的十佳少年,並和吳儀齊名的中國傑出十大女性之一,一些教育家把他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命名為“賞識教育”。這麼多年來就商業化地在全國進行普及,結果普及了很多問題出來,也就是說“賞識教育”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從其實用性來講,只適合幼稚園小朋友,即使對幼稚園小朋友進行賞識教育也得重新配置,一味地賞識也會使幼稚園的小朋友變壞,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賞識教育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幼稚園的小朋友是用右腦活動,你誇獎他,表揚他,他非常聽話,他就把事情做好了,小學生,初中生大腦的活動區是在左腦,左腦就是判斷,邏輯推理,你跟孩子說什麼,他要對你說的先進行判斷,看對他有沒有意義,如果你說的事兒對他有好處,他從這件事兒能獲得快樂,他就會做了,如果你說的對他沒有好處,他左腦一分析,他就拒絕了,但是我們家長不懂,還傻乎乎地對小學生、中學生賞識呢,你賞識什麼呀,你把你的孩子當白癡啊。

這裡有個問題,我們發現孩子的價值觀搞錯了,按理說學習就是他的責任,學習就是他的職責,如果這個價值觀確定不了,用賞識教育,只有賞識才好好學習,大了沒人賞識了,他就不好好學習了。賞識的教育很多家庭都用過,結果是連連受挫,幼稚園時還可以,現在好話說三千六都沒有用了,因為孩子變化了,他的大腦發生變化了,他已經不是嬰兒期了。所以我們對賞識教育給出一個觀點,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孩子,不能用賞識這種東西對待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價值觀混亂。

十、“網路遊戲開發智力”使300多萬青少年掉進網路遊戲陷阱

所有的教育家在各種場合,當家長問到要不要讓孩子玩兒遊戲?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網路遊戲怎麼不可以玩兒?開發智力的,應該讓孩子玩兒”。沒有一個人不這麼說的。我們家長畢竟不懂啊,家長不是教育家,就聽了,聽來聽去,就讓孩子玩兒,玩兒來玩兒去,就在前二個月報導,中國掉進網路遊戲陷阱的孩子已經達到二百五十萬,我看現在足有三百萬。根據最近的互聯網統計,接入互聯網的用戶已經達到了八千多萬,上網人數已經一點幾個億了。在目前學生大面積厭學的情況下,很多孩子到網路上玩兒遊戲,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我在這裡要批判的是案例派教育家這種說法,第一是不負責任的,第二對網路遊戲是不懂的,他們不懂網路遊戲孩子應不應該玩兒,或者說什麼樣的孩子應該玩兒。網路遊戲就是網路開發商開發出的一種遊戲軟體,其目的就是要俘虜更多的青少年,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孩子玩兒我的遊戲我必須把他俘虜住,讓他天天玩兒,這樣公司才有利潤可賺,網路遊戲的開發商把兒童的心理、生理等等方面都研究到了極致,做成這樣的軟體,專門俘獲青少年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網路公司就要倒閉,大量的青少年玩兒完之後都掉入網路陷阱,不能自拔。在我看來一千個青少年可能有一、二個青少年是可以玩兒網路遊戲的,他們不會掉入網路遊戲陷阱,這樣的孩子是喜歡學習的,能從學習中能獲得快樂的,他們從學習中獲得的快樂遠遠大於他們在遊戲上獲得的快樂,這樣的孩子玩兒遊戲不會掉入網路陷阱,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學習、或者厭學,一百個孩子玩兒遊戲,包括女生,就會有一百個孩子掉入網路遊戲,全軍覆沒,案例派教育家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給我們整個民族的兒童帶來的災難是很大的。“孩子要不要玩兒網路遊戲?”,我告訴大家在這種背景下不能讓孩子玩兒網路遊戲,電腦是學習工具,孩子應該用電腦學習文化課,特別是用電腦學習語文,學習英語,更是色彩紛呈的,我們要動員孩子用電腦學習文化課,而不是讓他把電腦當作遊戲機。目前中國有大面積厭學的孩子,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能讓其玩網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