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齊白石甘願為他研磨,吳冠中稱他是現代美術的起點!

他的一生矛盾而又複雜,年少曾是帝王後裔,卻遭受亡國之恨。

面對新皇,反而兩次跪迎接駕,每每提起還沾沾自喜、倍感榮耀。他天賦異稟,卻輾轉無法走上仕途。但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他是石濤。

替山川立言

畫家石濤早年削髮為僧、喜歡漫遊,曾經多次遊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石濤擅長山水,常常觀察自然景物,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者應“脫胎於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法自我立”。可以說,他作畫就是在替山川立言。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敬亭山美景

敬亭山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南齊謝脁《遊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詩篇令敬亭山聲名鵲起。謝李之後,白居易、李商隱、蘇東坡等慕名登臨、繪畫寫記。

石濤更是駐錫於敬亭山腳下的廣教寺,以風光為背景留下了傳世名作《石濤羅漢百開冊頁》。

石濤《羅漢冊頁》,紙本水墨

《石濤羅漢百開冊頁》節選,這套作品不僅展現了敬亭山優美瑰奇的自然風光,更印證了石濤不僅是一位山水畫家,更是傑出的人物畫家。

石濤《深秋敬亭山景圖立軸》,紙本設色,1673年

另外一座對於石濤有著非比尋常意義的山川就是黃山。“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心期萬類中,黃峰無不有。”這是石濤題在著名的《黃山圖》上的詩句,字裡行間都凸顯了他與黃山師友般的親密感情。

石濤《黃山圖》,紙本設色,28.7×182.1cm,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他一生三上黃山,每一次遊歷都會令他激動不已。據石濤口述的《大滌子傳》中記載,他曾與一位曹太守交好。一日,曹太守弄來72張好紙,請石濤畫黃山72峰圖,每幅畫各仿一位宋元名家,筆墨濃淡可全憑自己所好,

只求與古人不謀而合的意韻。

可惜的是這72幅繪畫沒能保留至今,僅能從他部分的畫作中領略他而立之年描繪的氣象磅礴的黃山之景了。

石濤《黃山圖冊》,紙本設色,34.5×20.8cm

搜盡奇峰打草稿

真正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但不等於藝術本身。真正的藝術應該是樸素的生活與細膩的情感交融的產物。

石濤《山川渾厚,草木華滋》

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建立在“一畫論”的基礎之上。他認為繪畫藝術的產生是從人類認識到自然物體的形象可以劃分為點、線、面開始的。任何物體的描繪都可以歸結到內、外輪廓線。換言之,線條是造型的基礎。難怪有人將他視為中國現代美術的起點。

“無法而法”也並非真的“無法”,畫家的情感、用筆的自如、點睛的題款,哪一項不需要“法”?“法”來自生活、來自“搜盡奇峰打草稿”、來自細緻入微的寫生體察,總而言之正如石濤所雲:“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在他極負盛譽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中,心境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那是一種鋪天蓋地、一氣呵成的氣勢。畫卷起首石曲石水壁,緊接著層巒疊嶂撲面而來,最後以開闊的江景作結,意境深邃幽遠。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紙本水墨,42.8×285.5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山水之間,稀稀疏疏幾處亭臺樓閣,松濤風聲、雜木蓊翳,雖名為奇峰卻不見一座奇峰、一棵怪樹,有的都是些平實的景物。但經過石濤的藝術處理,它們變得清新脫俗。藝術之作的巧妙不在於怪誕荒唐,而在於畫家巧妙地經營。

不凡經歷造大師

齊白石極度崇拜石濤,曾說恨不得早生300年為石濤理紙磨墨,如果石濤不肯,他寧願在石濤門外餓著,以表決心。大師之間在藝術上的崇敬與欣賞,是極度可愛與誠懇的。不止是齊白石,近代的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等,都受到過石濤的影響。

傅抱石《石濤上人像》

石濤有個小癖好,就是吃飯時頓頓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這或許與他的身世有關,作為明朝王子的石濤,自出生伊始便糾結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屈原情結”,這表現為他的戀君與自戀。

石濤《苦瓜》

或許正如苦瓜皮綠、瓤朱紅,寓意著身在滿清、心記朱明。然而失“明”之人,豈有不想複明之理。

石濤水墨

石濤似乎並沒有用行動表明他複明的決心,甚至是敵對的心情。此間,清朝聖宗雅好繪畫,上行下效、舉國從風。

清聖祖康熙天縱多能、好畫成癖。不僅編纂畫譜,還對畫家十分禮待優渥。石濤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引以為傲、沾沾自喜。

石濤《野趣》

性格古怪、卓爾不群的性格,造就了石濤獨特的藝術基因。他一生中大多時間居無定所,雲遊名山大川,這樣的生活狀態也反映在他的藝術風格上。

有人將他的藝術風格根據他的人生境遇劃分為三個階段:傳統階段仿董其昌;藝術昇華期是他在南京和揚州時期,結交了很多詩人畫士;晚年的繪畫爐火純青,在理論上自成體系,畫風也更加恣肆灑脫。

還有更細的劃分將石濤的繪畫風格分至五個階段,並總結其畫風“縱——斂——縱——斂——縱”的演變規律。

或許是因為家國破滅,心中志向無處宣洩;又或是因為一生漂泊不定、胸中抱負無法實現,生活給予了他太多的失落與不幸。

石濤的性格極度多變和複雜,他既高傲,又浪漫;既豪情萬丈,又無奈向生活低頭;既渴望仕途,又極度孤獨。顯赫的出身既成為他永恆的印記,又不得不時時提醒他家國破滅的悲涼。

蓮社圖

關於“白蓮社”,歷史上有不少人畫過這一題材。而“白蓮社”是什麼呢?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社共同念佛,誓願往生西方淨土,又掘池植白蓮,稱白蓮社。後世信徒以其精神為楷模。後來,南宋紹興年間,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被下層人民所接受。

石濤《蓮社圖》局部

石濤的傳世名畫《蓮社圖》是一幅他青年時代的精心傑作,其內容正是描寫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參禪的故事。對比較早流傳的張激手卷,不難發現石濤的這一幅與之有相似之處,但在畫法上明顯石濤呈現出來的細節更到位,也更精准。

張激《白蓮社圖》局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石濤“師古”方面的造化。他在創新方面的造詣也來源於“師古”。但是,他堅決反對泥古不化和依傍門戶的保守習氣,“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精神是要吸取古人創造繪畫藝術美的方法,而非追求“一石一木皆有原本”。

石濤的書法

石濤書法早年學習顏真卿、董其昌,中年後又學蘇軾。小楷除學魏晉一路還貌似有倪瓚的風格,可見石濤書法遍學諸家。

不僅如此,石濤還擅長詩文,幾乎有畫便題詩,且詩、書、畫相得益彰。他的畫與詩繼承了傳統的美學觀“畫即詩中意,詩非畫裡禪乎?”詩中的畫意,畫中的詩意,各自獨立又有其共通之處。

晚年的石濤還精於藝術理論,時常將深入的感悟及觀點書寫於畫跋和詩劄之上,經後人編纂的《苦瓜和尚畫語錄》和《大滌子題畫詩跋》也成為後世研究和理解石濤觀點的重要理論指導。

與苦難相伴

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常常伴有苦難的命運。其實並不是藝術家一定要經歷苦難,而是苦難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藝術家。面對苦難,流於平庸的人會放棄;而優秀的藝術家面對苦難時,反而像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孩子,他們叛逆、反抗,表現到畫面上便是筆意縱恣、妙趣橫生。

看遍石濤的繪畫,腦海裡還原到最初的印象,精簡到極致、凝練到極致、美好到極致。不僅讓人想起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在《看畫》中的一句話,“藝術必須不僅使人愉悅,還應與我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用以提升我們的精神能量。”

精彩回顧:

150年歷史的時尚雜誌,究竟靠什麼經久不衰?

18禁和重口味,日本獵奇漫畫家這樣演繹!

他拍下了姜文、王朔、鞏俐最好的照片,他拍的不是肖像,是整個時代!

[編輯、文/李姍]

石濤《山川渾厚,草木華滋》

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建立在“一畫論”的基礎之上。他認為繪畫藝術的產生是從人類認識到自然物體的形象可以劃分為點、線、面開始的。任何物體的描繪都可以歸結到內、外輪廓線。換言之,線條是造型的基礎。難怪有人將他視為中國現代美術的起點。

“無法而法”也並非真的“無法”,畫家的情感、用筆的自如、點睛的題款,哪一項不需要“法”?“法”來自生活、來自“搜盡奇峰打草稿”、來自細緻入微的寫生體察,總而言之正如石濤所雲:“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在他極負盛譽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中,心境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那是一種鋪天蓋地、一氣呵成的氣勢。畫卷起首石曲石水壁,緊接著層巒疊嶂撲面而來,最後以開闊的江景作結,意境深邃幽遠。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紙本水墨,42.8×285.5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山水之間,稀稀疏疏幾處亭臺樓閣,松濤風聲、雜木蓊翳,雖名為奇峰卻不見一座奇峰、一棵怪樹,有的都是些平實的景物。但經過石濤的藝術處理,它們變得清新脫俗。藝術之作的巧妙不在於怪誕荒唐,而在於畫家巧妙地經營。

不凡經歷造大師

齊白石極度崇拜石濤,曾說恨不得早生300年為石濤理紙磨墨,如果石濤不肯,他寧願在石濤門外餓著,以表決心。大師之間在藝術上的崇敬與欣賞,是極度可愛與誠懇的。不止是齊白石,近代的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等,都受到過石濤的影響。

傅抱石《石濤上人像》

石濤有個小癖好,就是吃飯時頓頓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這或許與他的身世有關,作為明朝王子的石濤,自出生伊始便糾結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屈原情結”,這表現為他的戀君與自戀。

石濤《苦瓜》

或許正如苦瓜皮綠、瓤朱紅,寓意著身在滿清、心記朱明。然而失“明”之人,豈有不想複明之理。

石濤水墨

石濤似乎並沒有用行動表明他複明的決心,甚至是敵對的心情。此間,清朝聖宗雅好繪畫,上行下效、舉國從風。

清聖祖康熙天縱多能、好畫成癖。不僅編纂畫譜,還對畫家十分禮待優渥。石濤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引以為傲、沾沾自喜。

石濤《野趣》

性格古怪、卓爾不群的性格,造就了石濤獨特的藝術基因。他一生中大多時間居無定所,雲遊名山大川,這樣的生活狀態也反映在他的藝術風格上。

有人將他的藝術風格根據他的人生境遇劃分為三個階段:傳統階段仿董其昌;藝術昇華期是他在南京和揚州時期,結交了很多詩人畫士;晚年的繪畫爐火純青,在理論上自成體系,畫風也更加恣肆灑脫。

還有更細的劃分將石濤的繪畫風格分至五個階段,並總結其畫風“縱——斂——縱——斂——縱”的演變規律。

或許是因為家國破滅,心中志向無處宣洩;又或是因為一生漂泊不定、胸中抱負無法實現,生活給予了他太多的失落與不幸。

石濤的性格極度多變和複雜,他既高傲,又浪漫;既豪情萬丈,又無奈向生活低頭;既渴望仕途,又極度孤獨。顯赫的出身既成為他永恆的印記,又不得不時時提醒他家國破滅的悲涼。

蓮社圖

關於“白蓮社”,歷史上有不少人畫過這一題材。而“白蓮社”是什麼呢?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社共同念佛,誓願往生西方淨土,又掘池植白蓮,稱白蓮社。後世信徒以其精神為楷模。後來,南宋紹興年間,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被下層人民所接受。

石濤《蓮社圖》局部

石濤的傳世名畫《蓮社圖》是一幅他青年時代的精心傑作,其內容正是描寫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參禪的故事。對比較早流傳的張激手卷,不難發現石濤的這一幅與之有相似之處,但在畫法上明顯石濤呈現出來的細節更到位,也更精准。

張激《白蓮社圖》局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石濤“師古”方面的造化。他在創新方面的造詣也來源於“師古”。但是,他堅決反對泥古不化和依傍門戶的保守習氣,“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精神是要吸取古人創造繪畫藝術美的方法,而非追求“一石一木皆有原本”。

石濤的書法

石濤書法早年學習顏真卿、董其昌,中年後又學蘇軾。小楷除學魏晉一路還貌似有倪瓚的風格,可見石濤書法遍學諸家。

不僅如此,石濤還擅長詩文,幾乎有畫便題詩,且詩、書、畫相得益彰。他的畫與詩繼承了傳統的美學觀“畫即詩中意,詩非畫裡禪乎?”詩中的畫意,畫中的詩意,各自獨立又有其共通之處。

晚年的石濤還精於藝術理論,時常將深入的感悟及觀點書寫於畫跋和詩劄之上,經後人編纂的《苦瓜和尚畫語錄》和《大滌子題畫詩跋》也成為後世研究和理解石濤觀點的重要理論指導。

與苦難相伴

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常常伴有苦難的命運。其實並不是藝術家一定要經歷苦難,而是苦難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藝術家。面對苦難,流於平庸的人會放棄;而優秀的藝術家面對苦難時,反而像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孩子,他們叛逆、反抗,表現到畫面上便是筆意縱恣、妙趣橫生。

看遍石濤的繪畫,腦海裡還原到最初的印象,精簡到極致、凝練到極致、美好到極致。不僅讓人想起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在《看畫》中的一句話,“藝術必須不僅使人愉悅,還應與我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用以提升我們的精神能量。”

精彩回顧:

150年歷史的時尚雜誌,究竟靠什麼經久不衰?

18禁和重口味,日本獵奇漫畫家這樣演繹!

他拍下了姜文、王朔、鞏俐最好的照片,他拍的不是肖像,是整個時代!

[編輯、文/李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