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它流落民間,被拿來買官,遺忘於庫房,最後成了臺灣故宮鎮館之寶

散氏盤

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相傳散氏盤是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的。

是的,我當時看到這寶貝就是這樣出土的!

數據:高20.6釐米,口徑54.6釐米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

散氏盤上刻字

散氏盤與“晚清海內三寶”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齊名。可謂國之瑰寶。

然而,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寶貝的歷史。它曾經被官員從民間發現,獻給皇上從而獲得高位,又被深藏宮中無人過問,隨後重見天日避亂南遷,最後安放再臺灣故宮,與北京故宮隔海相望。

1924年,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馬衡在故宮倉庫中尋覓著,灰塵落滿了木箱,蛛網掛在梁上,厚重的灰塵味道,讓馬橫難以順暢呼吸。

1924年故宮某寶庫

馬衡:書法篆刻家、金石考古學家,

曾經任故宮博物院的院長。

歷史總是那麼不經意,有那樣讓你驚慌,散氏盤靜靜等待著馬衡,正如2000多年前它靜靜被安放到地下。

散氏盤於乾隆年間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

古玩界傳說阮元曾收藏過,並仿鑄出兩件複製品。

三兄弟

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湖南巡撫阿林保得到散氏盤。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阿林保得寶經過我們不得而知,傳說是從江南的一位鹽商手中買來的。因為有這段故事,民間傳說:“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

當時的場景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然而,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

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人們一度以為,散氏盤已然從世間消失,只有贗品流傳。

1924年,馬衡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寶貝重見天日,但是,寶貝並不平安。

這件散氏盤是真還是贗?馬衡說,故宮博物院接管時,詢問過原內務府人員,從養心殿陳設的核查中發現散氏盤的前後經過。內務府提供了散氏盤的原拓本,用拓本對照原物完全相符。

馬衡又對比了此件散氏盤的做工、品質工藝,銘文,確定為真品。這個寶貝才最終被確認。

日本侵略的步伐,讓國寶不得不離開北京,散氏盤也跟隨大量民族瑰寶走上遷移之路。

文物南遷圖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散氏盤運抵臺灣,後安置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

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散氏盤已然從世間消失,只有贗品流傳。

1924年,馬衡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寶貝重見天日,但是,寶貝並不平安。

這件散氏盤是真還是贗?馬衡說,故宮博物院接管時,詢問過原內務府人員,從養心殿陳設的核查中發現散氏盤的前後經過。內務府提供了散氏盤的原拓本,用拓本對照原物完全相符。

馬衡又對比了此件散氏盤的做工、品質工藝,銘文,確定為真品。這個寶貝才最終被確認。

日本侵略的步伐,讓國寶不得不離開北京,散氏盤也跟隨大量民族瑰寶走上遷移之路。

文物南遷圖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散氏盤運抵臺灣,後安置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

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