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憶大師》的好與壞,都在於需要觀眾腦補二刷!

警告,本文有嚴重劇透,沒有看過影片的觀眾請勿閱讀。

《記憶大師》是那種自己構建一個世界觀,自己在這個圈圈內設置遊戲規則,然後全程這麼自己跟自己玩的電影。這種電影還蠻多的,另類的像《狗牙》《阿爾卑斯》《龍蝦》,大眾更熟悉的比如《盜夢空間》《心理遊戲》《暖暖內含光》等等。

這部電影一上來就開始科普遊戲規則,

你可以選擇性的刪掉自己的記憶,可以全部刪掉,也可以只刪掉記憶裡當時的細節和感受;一對一的保密治療,被刪除的記憶儲存在晶片裡,沒人知道你刪除了什麼,絕對安全。

記憶可以重新載入回來,在強力安眠藥的作用下,72小時內可以重新載完被刪掉的記憶,但是想要再次刪掉,只能在記憶載入完成之後的72小時內,否則有兩種結果,要麼再也刪不掉,要麼刪掉之後再也找不回來。

這套遊戲規則在類型片的技巧上有一個很有效的作用,就是讓故事有一個緊迫感很強的時間倒計時,也就是好萊塢最後一秒鐘營救的老套路,可以增強故事的戲劇張力。

我們的主角面臨著一個難題,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一起兇殺案的背後真凶,

否則他腦子裡載入的錯誤記憶就會再也刪不掉。

錯誤的載入了一個變態殺手的記憶,為了增強戲劇張力,編劇又接著給自己設置遊戲規則——記憶會不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是什麼決定了你是你,他是他,又是什麼可以讓你變成他,他變成你。

當然,這一切都沒有科學依據,就是編劇在為了在這個自己畫的圈圈內更好的跟自己玩耍。

編劇說,刪除記憶可以治療心理疾病,片中“記憶大師”的機構可以根除一些不必要的犯罪,也可以讓有不愉快記憶的人可以重新開始,徹底的忘掉過去。佛洛德心理學理論說,犯罪大多始于罪犯的童年經歷,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童年毀一生。

遇到一起兇殺案,

犯罪心理學的專家都會做一個兇手的人物側寫,依照心理學的理論去做猜測兇手出身和成長環境,這套理論正好可以用在《記憶大師》的大反派身上。

這個層面的設定,也是《記憶大師》最值得玩味的地方,正因為如此,黃渤和段奕宏演的其實算同一個角色,黃渤從重新載入回記憶之後,慢慢的從1%的段奕宏變成99%的段奕巨集,段奕巨集也是一樣,兩人的表演在細節上非常用心。

導演說,黃渤演一個記憶中的角色,記憶是段奕宏,所以黃渤怎麼演不是重點,重點是段奕宏會怎麼演,這讓兩位男演員的飆戲變得很不一樣,他倆更像是共生的關係。

導演一直建議感興趣的觀眾去二刷,說二刷能在兩人身份互換的表演和劇情細節上發現更多線索和用心的地方。第一遍觀影的重點還在於理清楚劇情,第二遍在知道真相後,可以站在全知的視角上專心的研究細節。

我覺得導演說的蠻有道理的,也很欣賞他能有這樣的野心,不把觀眾當智障。

國內能做好類型片的電影人越來越多,陳正道算是新人導演裡比較穩紮穩打,比較有野心和追求的一位了,《催眠大師》和《重返20歲》都有著自己的長處,到了這部《記憶大師》更是有野心。

他和編劇任鵬在類型片的製造上做的不錯,很懂行,類型片該有的寫作套路他們都懂,也都用了,但想做一部優秀的類型片,還是很難拿捏其中的分寸。

《記憶大師》從類型片寫作技巧的角度,還是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一個非常嚴重的bug,可以瞬間讓大反派的智商歸零,讓故事站不住腳。段奕宏最後讓楊子珊帶徐靜蕾回老宅,就是童年回憶中死過人的花房,老徐作為嫌疑人的老婆,死在了自己家的老宅,員警一查這家老宅的案底,對於大反派就等於引火焚身。

導演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當初沒想到這個問題,也不知道劇本為什麼會那麼寫。但我知道,每個有經驗的類型片編劇都知道。

先舉個例子吧,大衛•芬奇的《心理遊戲》裡,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的主角第一次去CRS俱樂部,一個類似于“記憶大師”中心的公司,遇到了詹姆斯•瑞布霍恩飾演的職員,他正拎著滴著湯汁的中國菜,他向主角推薦一家中餐館,說自己愛死那裡的食物了,主角很不耐煩的幫他拎著那包煩人的中餐外賣。

到了最後,主角從墨西哥死裡逃生歸來之後,線索全斷了,主角毫無頭緒,他偶爾發現詹姆斯•瑞布霍恩的角色是個演員,想到了他愛的中餐館,然後片子絕處逢生可以演下去了。《心理遊戲》也是自己設置一個遊戲規則,自己跟自己玩,用障眼法故意欺騙觀眾,和《記憶大師》的做法屬於同一個套路。

《記憶遊戲》

現在回到之前說的那個bug,《記憶大師》裡最後之所以最後回到老宅,是因為編劇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埋了一個細節,黃渤平時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千鈞一髮的時刻,他才能靈機一動的想起這個細節,這個細節就是兇手在當年的記憶裡聽到過一個報警電話裡的位址。

類型片的寫作套路和技巧上講,這麼寫沒有任何問題,換成我,我也會這麼寫,除非有外人跟我說,這麼寫會是bug,否則我真不會知道察覺。

他的劇本還有一些類型片技巧上的硬傷,看上去編劇的類型片寫作還處在摸索中前進的階段。片子的第二幕重點講黃渤如何通過記憶一步步的找到真凶,結果最後的落點是他和老婆徐靜蕾為什麼會鬧離婚。

他也確實解決了兇手是誰的問題,黃渤一個勁兒的認定了兇手是楊子珊,但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你越說兇手是誰越不是,這就是誤導並不高明。而黃渤和徐靜蕾的離婚原因還是在黃渤已經刪掉了記憶的情況下強行想起來的,這點從遊戲規則上講也有點牽強。

不過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個故事裡,我們的大反派在最後一秒鐘之前是完全缺失的。大家的觀影經驗一般是反派越強,片子越好看,這個片子的反派卻是不在場,他的一切行為都要靠觀眾腦補,需要觀眾給他腦補一個人物小傳。

這樣很容易讓片子在情感力度上跟不上,但片子照樣有兩個小時的片長,編劇把重點放在了情節的故意誤導上,反正讓黃渤的角色想起什麼記憶都可以,劇本在回憶的戲份上繞了太多次,時間都用在了情節上,缺少情感,會讓第一次看片的觀眾一頭霧水,感覺在一個簡單的事情各種繞。

導演為了誤導觀眾,還故意找了兩位長相類似的女演員演受害者,加上黑白效果,更容易起到這個誤導作用。

大反派的角色簡直需要全程腦補,但你如果真的腦補了,這個角色又是很少見的立體,帶著佛洛德式心理分析的味道,他的童年陰影,他的冷酷性格與犯罪心理。兩個主角在記憶載入錯誤之後,因為記憶對人物行為和性格的影響,也在表演上給到了演員足夠值得深挖的地方。

導演說情感的力度不到是因為刪減問題,不刪減電影就太長,刪了又會出現一些硬傷,這確實很糾結。不知道二刷之後會不會腦補出更多能使電影加分的東西,你有興趣二刷嗎?

黃渤從重新載入回記憶之後,慢慢的從1%的段奕宏變成99%的段奕巨集,段奕巨集也是一樣,兩人的表演在細節上非常用心。

導演說,黃渤演一個記憶中的角色,記憶是段奕宏,所以黃渤怎麼演不是重點,重點是段奕宏會怎麼演,這讓兩位男演員的飆戲變得很不一樣,他倆更像是共生的關係。

導演一直建議感興趣的觀眾去二刷,說二刷能在兩人身份互換的表演和劇情細節上發現更多線索和用心的地方。第一遍觀影的重點還在於理清楚劇情,第二遍在知道真相後,可以站在全知的視角上專心的研究細節。

我覺得導演說的蠻有道理的,也很欣賞他能有這樣的野心,不把觀眾當智障。

國內能做好類型片的電影人越來越多,陳正道算是新人導演裡比較穩紮穩打,比較有野心和追求的一位了,《催眠大師》和《重返20歲》都有著自己的長處,到了這部《記憶大師》更是有野心。

他和編劇任鵬在類型片的製造上做的不錯,很懂行,類型片該有的寫作套路他們都懂,也都用了,但想做一部優秀的類型片,還是很難拿捏其中的分寸。

《記憶大師》從類型片寫作技巧的角度,還是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一個非常嚴重的bug,可以瞬間讓大反派的智商歸零,讓故事站不住腳。段奕宏最後讓楊子珊帶徐靜蕾回老宅,就是童年回憶中死過人的花房,老徐作為嫌疑人的老婆,死在了自己家的老宅,員警一查這家老宅的案底,對於大反派就等於引火焚身。

導演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當初沒想到這個問題,也不知道劇本為什麼會那麼寫。但我知道,每個有經驗的類型片編劇都知道。

先舉個例子吧,大衛•芬奇的《心理遊戲》裡,邁克爾•道格拉斯飾演的主角第一次去CRS俱樂部,一個類似于“記憶大師”中心的公司,遇到了詹姆斯•瑞布霍恩飾演的職員,他正拎著滴著湯汁的中國菜,他向主角推薦一家中餐館,說自己愛死那裡的食物了,主角很不耐煩的幫他拎著那包煩人的中餐外賣。

到了最後,主角從墨西哥死裡逃生歸來之後,線索全斷了,主角毫無頭緒,他偶爾發現詹姆斯•瑞布霍恩的角色是個演員,想到了他愛的中餐館,然後片子絕處逢生可以演下去了。《心理遊戲》也是自己設置一個遊戲規則,自己跟自己玩,用障眼法故意欺騙觀眾,和《記憶大師》的做法屬於同一個套路。

《記憶遊戲》

現在回到之前說的那個bug,《記憶大師》裡最後之所以最後回到老宅,是因為編劇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埋了一個細節,黃渤平時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千鈞一髮的時刻,他才能靈機一動的想起這個細節,這個細節就是兇手在當年的記憶裡聽到過一個報警電話裡的位址。

類型片的寫作套路和技巧上講,這麼寫沒有任何問題,換成我,我也會這麼寫,除非有外人跟我說,這麼寫會是bug,否則我真不會知道察覺。

他的劇本還有一些類型片技巧上的硬傷,看上去編劇的類型片寫作還處在摸索中前進的階段。片子的第二幕重點講黃渤如何通過記憶一步步的找到真凶,結果最後的落點是他和老婆徐靜蕾為什麼會鬧離婚。

他也確實解決了兇手是誰的問題,黃渤一個勁兒的認定了兇手是楊子珊,但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你越說兇手是誰越不是,這就是誤導並不高明。而黃渤和徐靜蕾的離婚原因還是在黃渤已經刪掉了記憶的情況下強行想起來的,這點從遊戲規則上講也有點牽強。

不過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個故事裡,我們的大反派在最後一秒鐘之前是完全缺失的。大家的觀影經驗一般是反派越強,片子越好看,這個片子的反派卻是不在場,他的一切行為都要靠觀眾腦補,需要觀眾給他腦補一個人物小傳。

這樣很容易讓片子在情感力度上跟不上,但片子照樣有兩個小時的片長,編劇把重點放在了情節的故意誤導上,反正讓黃渤的角色想起什麼記憶都可以,劇本在回憶的戲份上繞了太多次,時間都用在了情節上,缺少情感,會讓第一次看片的觀眾一頭霧水,感覺在一個簡單的事情各種繞。

導演為了誤導觀眾,還故意找了兩位長相類似的女演員演受害者,加上黑白效果,更容易起到這個誤導作用。

大反派的角色簡直需要全程腦補,但你如果真的腦補了,這個角色又是很少見的立體,帶著佛洛德式心理分析的味道,他的童年陰影,他的冷酷性格與犯罪心理。兩個主角在記憶載入錯誤之後,因為記憶對人物行為和性格的影響,也在表演上給到了演員足夠值得深挖的地方。

導演說情感的力度不到是因為刪減問題,不刪減電影就太長,刪了又會出現一些硬傷,這確實很糾結。不知道二刷之後會不會腦補出更多能使電影加分的東西,你有興趣二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