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些老電影院,藏著幾代南京人的青春密碼

要尋找幾代南京人隱秘的情感密碼,去老電影院便是。

銀幕裡上演的是虛構的故事,看電影的你,流走的卻是真實人生。少年的新奇,約會的喜悅,以及一個人的獨處。

《天堂電影院》結尾,

老電影院拆毀時,小鎮的老人們眼中隱隱有淚光。對他們來說,關於年輕時的一切聯繫都已消亡,老影院和他們的時代,都過去了。

城市裡的老電影院,也是這樣。在IMAX、環繞身歷聲的感官衝擊下,那種單純的光影記憶,高調地來,悄悄地走。

勝利電影院

很多南京人的學生時代,交織著勝利電影院的光影記憶。多少年過去,都不會忘記那裡夏天冷氣開放的味道。

勝利電影院建於1934年,鼎盛時期卻在八十年代。那時真是一票難求,每天七個場次,場場爆滿。沒位子了,連水泥臺階上都坐滿了人。

80年代,南京第一部使用身歷聲的電影《超人》在勝利電影院上映,竟然連續放了一個多月,那種視聽震撼讓南京人過足了癮。98年,《泰坦尼克號》上映,

散場了,燈光亮起來,許多人還坐在那裡哭。

2004年,勝利電影院被拆,70年光與影,終歸塵土。

十年之後,德基二期勝利電影院“門臉”回歸。但對南京人來說,曾經的中山路82號是再也回不去了。

大華大戲院

1936年,大華大戲院開業。彼時,南京的中心已經悄然往新街口轉移。

大華大戲院緊挨著中央,一開業,幾乎半個南京城的人都跑來圍觀。

奢華,走進大戲院的人發自內心地感慨。打上了楊廷寶的標籤的大華,無比高大上。放映廳的座椅不再是那種硬邦邦的木質排椅了,而是用的軟椅。呼啦啦的冷氣一吹,心中就只剩兩個字:愜意。

大華大戲院81歲了。90年代電影放映前,也會有5分鐘廣告時間。那時用幻燈片放廣告,廣告結束,一個大大的“靜”一出來,

影院頓時鴉雀無聲。

南京長大的70後,曾經見證過大華的熱鬧。以前,大華引進過不少外國片子。對電影感興趣的人,經常流連於此,買走一份大華出的四頁紙“電影介紹”。上面有劇情介紹,還有劇照,那種特有的油墨味,分外難忘。

大華周圍的樓越長越高,

在高樓林立的新街口,它沒有逃得過衰老。一度,它變成大賣場,賣大米、山寨品牌的服裝,一度它做球迷生意,用大螢幕轉播球賽。2013年,大華重新裝修回歸。

也許,承載著幾代南京人影院記憶的它,還存活在新街口,本身就是對南京人最好的安慰吧。

金陵工人影城

拿著學校發的電影票的中學生,和同學們在大華組團刷片,約的碰面地點往往是旁邊的新華書店。

南京曾經流行過通宵電影。工人影城也曾經放過通宵場。從晚上10點放到第二天早晨7點,四五部連著放,基本都是港片,槍戰的武打的,偶爾也會有一些外國電影。難得看到一部好看的片子,必須回味許久。

工人影城的觀影效果,如今已經算不上好。椅子高度落差不夠,滿眼都是前面人的後腦勺,螢幕不夠誇大,幸好實惠的票價還能溫暖人心。

下關電影院

老下關人的記憶裡,寶善街的下關電影院是個特別的存在。

它最出風頭的時候,在八十年代初。82年底,下關電影院改建為身歷聲電影院,第二年春節開業時,掛上了“下關立體電影院”的門頭。

國產立體影片《歡歡笑笑》在那裡首映,場面火爆,很多人在那裡第一次體驗了“氣球伸手可得,竹竿戳到鼻尖”的真實感。去下關看《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成為那時南京的流行話題。

輝煌封存在八十年代,最終它成了李志歌裡“紀念碑旁一家破舊的電影院”。

2000年,下關電影院關門歇業。2011年,拆字上了牆。

青春劇場

少年宮旁的青春電影院,青春電影院旁的少年宮,二者合在一起,構成了無數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

週末上完少年宮的輔導課看個兒童劇再吃個肯德基,印象裡都是忙碌的幸福。

作為小紅花藝術團的根據地,小學時,沒少在這看表演。上高中還在裡面聽過報告。大學時,外出玩的太晚了,回不了學校,去青春劇場看通宵電影吧。好在憑學生證可以半價,而且通宵電影超級划算,可以連續看5部電影。

其實,回不了學校只是藉口。現在,青春劇場還在,青春沒了,通宵電影也沒了。

偶爾也會有幾個排片,但看人越來越少了,時代在變,破舊的設施再難重聚當年的人氣。

和平影院

提到和平影院,腦海裡自動彈出的位置就是軍人俱樂部的斜對面。

在和平最鼎盛的時期,這裡一度是中學生聚會的大本營。捏著去軍人俱樂部買書剩下的十幾塊錢,再喊上三五個同學,就能愉快地看一場爆米花電影。就這樣邊看邊吃,邊吃邊胖。

後來的和平,經歷過一次停業整修,改進了購票區和樓上的觀影等待區。引進了全景聲超幕,音效效果是好,可惜了內場前三排的觀眾,在強烈眩暈感的衝擊下,頭能被震得兩個大。

撇開設備不說,暗藏在和平影院內的一個觀影bug就是:前排座椅高過了後排,後排看不見。但好在價格親民,團購的爆米花分量超足。

曙光電影院

80年代南京流行過兩句改編歌謠:勝利在新街口,曙光在鼓樓。

曙光電影院原先在鼓樓廣場西南角,是全省第一個寬螢幕電影院。踏入影院內廳,兩面牆壁上掛著許多幅電影明星的照片,雖是黑白照片,卻有種說不出的光彩。

八十年代看電影,紫紅色的絲絨帷幕拉開,燈一黑,大家就會鼓掌。那時曙光放《甲午風雲》,影片中的鄧大人出場時,全場掌聲雷動,這是在為鄧小平複出歡呼。高☆禁☆潮處鼓掌,精彩對白鼓掌,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樸素至此,全是沉浸式觀影。

98年,曙光裝潢重開,增加了70毫米膠片,成為超寬銀幕電影院,轟動一時。

2002年,因為鼓樓改造和地鐵工程需要,曙光被拆除。舊址上紫峰大廈拔地而起,舊時的光影記憶散了場。

大光明影劇院

南京最老的影劇院,是曾位於夫子廟的大光明。它建於20年代,名字改了又改,但無論哪個年代,南京人還是習慣稱之為“大光明”。

大光明有過自己的榮光,1929年第一次改造後 ,專映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成為南京史上最早的“院線制”影院。

80年代的大光明,特別受工薪階層和年輕學生的喜愛。它主營“二輪電影”,相比首輪影院,低廉的票價總是帶來很高的上座率。

九十年代末,電影業集體滑坡,大光明沒能倖免。09年8月,大光明倒在挖掘機的鐵臂之下。廢墟中,唯剩那數十根碗口粗的香樟木柱,還在訴說遙遠的榮光。

解放電影院

小時候住在貢院街周邊的孩子,到了暑假,總要把解放電影院的暑期學生排片表研究好幾遍。定上至少20場,光影中的假期過得飛快。

那時的解放還沒有冷氣,夏天,頭頂的吊扇呼啦啦轉個不停,那畫面留在許多人的記憶裡。

追溯到1931年,解放電影院還叫“首都大戲院”。開業之時,《中央日報》刊發的廣告寫道“首都最堂皇的劇場,東方最富麗的天國”。

05年,解放電影院停業,放映大廳樓下租給了夫子廟小商品市場。“天國”淪落人間。

解放的命運要好一些,它逃過拆除的命運,最終成了鎖住舊時南京光影的博物館。

秦淮劇場

和解放電影院相隔20米,就是秦淮劇場。

老城南人年輕時候看電影,經常從一家電影院出來,就直奔另外一家。因為那時電影院只有一個廳,一家只能放一部電影。

那一片長大的孩子,在秦淮第一次看了南京白局。學校每個月也會組織去那,《孔繁森》《一個都不能少》,許多記不清名字的電影,都是在那裡看的。除了這些,夏天晚上路過,劇場裡面總會傳來鄉村搖滾的音樂,門口穿著性☆禁☆感的姑娘在表演,重口味的記憶也變得鮮明。

13年,秦淮劇場圍擋拆遷。秦淮劇場看演出,解放電影院看電影,永和園辦婚宴,一代老城南人的生活,漸行漸遠。

拿著學校發的電影票的中學生,和同學們在大華組團刷片,約的碰面地點往往是旁邊的新華書店。

南京曾經流行過通宵電影。工人影城也曾經放過通宵場。從晚上10點放到第二天早晨7點,四五部連著放,基本都是港片,槍戰的武打的,偶爾也會有一些外國電影。難得看到一部好看的片子,必須回味許久。

工人影城的觀影效果,如今已經算不上好。椅子高度落差不夠,滿眼都是前面人的後腦勺,螢幕不夠誇大,幸好實惠的票價還能溫暖人心。

下關電影院

老下關人的記憶裡,寶善街的下關電影院是個特別的存在。

它最出風頭的時候,在八十年代初。82年底,下關電影院改建為身歷聲電影院,第二年春節開業時,掛上了“下關立體電影院”的門頭。

國產立體影片《歡歡笑笑》在那裡首映,場面火爆,很多人在那裡第一次體驗了“氣球伸手可得,竹竿戳到鼻尖”的真實感。去下關看《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成為那時南京的流行話題。

輝煌封存在八十年代,最終它成了李志歌裡“紀念碑旁一家破舊的電影院”。

2000年,下關電影院關門歇業。2011年,拆字上了牆。

青春劇場

少年宮旁的青春電影院,青春電影院旁的少年宮,二者合在一起,構成了無數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

週末上完少年宮的輔導課看個兒童劇再吃個肯德基,印象裡都是忙碌的幸福。

作為小紅花藝術團的根據地,小學時,沒少在這看表演。上高中還在裡面聽過報告。大學時,外出玩的太晚了,回不了學校,去青春劇場看通宵電影吧。好在憑學生證可以半價,而且通宵電影超級划算,可以連續看5部電影。

其實,回不了學校只是藉口。現在,青春劇場還在,青春沒了,通宵電影也沒了。

偶爾也會有幾個排片,但看人越來越少了,時代在變,破舊的設施再難重聚當年的人氣。

和平影院

提到和平影院,腦海裡自動彈出的位置就是軍人俱樂部的斜對面。

在和平最鼎盛的時期,這裡一度是中學生聚會的大本營。捏著去軍人俱樂部買書剩下的十幾塊錢,再喊上三五個同學,就能愉快地看一場爆米花電影。就這樣邊看邊吃,邊吃邊胖。

後來的和平,經歷過一次停業整修,改進了購票區和樓上的觀影等待區。引進了全景聲超幕,音效效果是好,可惜了內場前三排的觀眾,在強烈眩暈感的衝擊下,頭能被震得兩個大。

撇開設備不說,暗藏在和平影院內的一個觀影bug就是:前排座椅高過了後排,後排看不見。但好在價格親民,團購的爆米花分量超足。

曙光電影院

80年代南京流行過兩句改編歌謠:勝利在新街口,曙光在鼓樓。

曙光電影院原先在鼓樓廣場西南角,是全省第一個寬螢幕電影院。踏入影院內廳,兩面牆壁上掛著許多幅電影明星的照片,雖是黑白照片,卻有種說不出的光彩。

八十年代看電影,紫紅色的絲絨帷幕拉開,燈一黑,大家就會鼓掌。那時曙光放《甲午風雲》,影片中的鄧大人出場時,全場掌聲雷動,這是在為鄧小平複出歡呼。高☆禁☆潮處鼓掌,精彩對白鼓掌,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樸素至此,全是沉浸式觀影。

98年,曙光裝潢重開,增加了70毫米膠片,成為超寬銀幕電影院,轟動一時。

2002年,因為鼓樓改造和地鐵工程需要,曙光被拆除。舊址上紫峰大廈拔地而起,舊時的光影記憶散了場。

大光明影劇院

南京最老的影劇院,是曾位於夫子廟的大光明。它建於20年代,名字改了又改,但無論哪個年代,南京人還是習慣稱之為“大光明”。

大光明有過自己的榮光,1929年第一次改造後 ,專映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成為南京史上最早的“院線制”影院。

80年代的大光明,特別受工薪階層和年輕學生的喜愛。它主營“二輪電影”,相比首輪影院,低廉的票價總是帶來很高的上座率。

九十年代末,電影業集體滑坡,大光明沒能倖免。09年8月,大光明倒在挖掘機的鐵臂之下。廢墟中,唯剩那數十根碗口粗的香樟木柱,還在訴說遙遠的榮光。

解放電影院

小時候住在貢院街周邊的孩子,到了暑假,總要把解放電影院的暑期學生排片表研究好幾遍。定上至少20場,光影中的假期過得飛快。

那時的解放還沒有冷氣,夏天,頭頂的吊扇呼啦啦轉個不停,那畫面留在許多人的記憶裡。

追溯到1931年,解放電影院還叫“首都大戲院”。開業之時,《中央日報》刊發的廣告寫道“首都最堂皇的劇場,東方最富麗的天國”。

05年,解放電影院停業,放映大廳樓下租給了夫子廟小商品市場。“天國”淪落人間。

解放的命運要好一些,它逃過拆除的命運,最終成了鎖住舊時南京光影的博物館。

秦淮劇場

和解放電影院相隔20米,就是秦淮劇場。

老城南人年輕時候看電影,經常從一家電影院出來,就直奔另外一家。因為那時電影院只有一個廳,一家只能放一部電影。

那一片長大的孩子,在秦淮第一次看了南京白局。學校每個月也會組織去那,《孔繁森》《一個都不能少》,許多記不清名字的電影,都是在那裡看的。除了這些,夏天晚上路過,劇場裡面總會傳來鄉村搖滾的音樂,門口穿著性☆禁☆感的姑娘在表演,重口味的記憶也變得鮮明。

13年,秦淮劇場圍擋拆遷。秦淮劇場看演出,解放電影院看電影,永和園辦婚宴,一代老城南人的生活,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