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新發現百年中山路:美食各式建築令人驚豔

圖一:中山路見證了青島百年歷史。

原標題:五一上街裡重新發現百年中山路

要說青島哪條道路名氣最大,人們先想到的毫無疑問是中山路。對於很多青島人來說,中山路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這是青島的“名片”,陌生是因為對如今的中山路瞭解似乎並不多。五一小長假,不妨重新漫步老街,也會有很多有趣的新發現。

各式建築令人驚豔

中山路是一條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情街。最早中山路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以德縣路為界,

南段是歐人區,北段是華人區。其中,南段集中展現了風格多樣的歐式建築。

現如今的中山路一號是青島國際俱樂部舊址,由德國建造師主持設計建造,建成於1911年10月,是當時青島各界人士的社交場所。雖然過去了百年歲月,但是中山路一號仍然保持著原貌。2010年該建築作為中山路歷史城區改造試點,更是修舊如舊,對建築嚴格按照原樣保留修復。

沿著中山路往北走,

來到湖北路就會看到一座明快色彩的德式建築,這是水兵俱樂部舊址,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共有三層,是青島早期德國建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商業電影院。如今,水兵俱樂部舊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建築文化、電影藝術等元素融為一體,已經開辦成電影文化綜合體——1907光影俱樂部。

中山路一直是老青島的金融中心。歷史上,眾多國有、民間和外資銀行和錢莊、保險公司聚集中山路,

被稱為“青島華爾街”。中山路中段是一系列銀行舊址,大多建於20世紀30年代,這些建築也非常有特色。中山路62號是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舊址,建築立面簡潔明快,幾乎沒有任何裝飾;中山路64-66號是山左銀行青島分行舊址,莊重大方,線條流暢;中山路68號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青島分行舊址,建築簡潔典雅,為現代商業復興式建築風格;中山路70號是大陸銀行青島分行舊址,
由羅邦傑設計,建築造型簡潔、典雅。

圖二:德國水兵俱樂部舊址如今修繕一新。

店鋪間尋蹤老字型大小

“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看戲上中和,吃飯春和樓,洗澡天德塘”這段話在老青島中流傳已久,說的就是青島的老字型大小,

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中山路北段。其實,在中山路各個店鋪之間尋訪這些老字型大小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一些老字型大小已經消失,但是仍留有印跡。 “身穿謙祥益”說的是創建於1911年的謙祥益,過去能到謙祥益扯塊布做衣服是老青島過年才敢想的事,如今謙祥益已消失,但是在北京路9號那座斑駁的舊址仍可讓人聯想起昔日的榮光。博山路56號的天德塘曾經是老青島最大的澡堂,樓高四層,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只有幾部電梯,天德塘就有一部。雖然歇業多年,但是在其舊址上,一處遺留的“天德塘腳病修治室”招牌似乎仍能讓人和天德塘聯繫起來。

中山路還有一些老字型大小,像亨得利、盛錫福、春和樓等還在傳承,讓人仍然能感受到老字型大小的風采。中山路的盛錫福是分店,如今仍堅持以帽子為經營項目。亨得利既有鐘錶店,也有眼鏡店,如今仍堅守在中山路。說到老字型大小,春和樓不得不提。為了挖掘老字型大小自身的歷史,春和樓負責人請文史界人士幫忙追根溯源,四處搜羅與相關的歷史文物,還專門出版了幾本書,供世人詳細瞭解春和樓的歷史以及與其有關的文化名人。其實想“讀懂”春和樓這個老字型大小,不妨進去品嘗一下各種經典魯菜。

圖三:遊客在中山路品嘗特色美食。

劈柴院品美味小吃

中山路北段與河北路,北京路之間有一條“Y”字形短街,這就是島城有名的小吃街“劈柴院”。 20世紀初,青島開埠不久,人們在這靠近商業區的地帶加工銷售劈柴,便有了“劈柴院”,後來逐漸發展為島城一處著名小吃街。 1946年青島《民言報》有一段描述:“劈柴院最初也僅僅是個空曠的大院,早晨有果子市,午後便是平民遊樂場——唱大鼓的、說書的,頗為熱鬧。後來,漸漸有了各樣的買賣,房子也陸續建造起來。 ”

老青島幾乎人人都去過劈柴院,這裡更是外地遊客雲集的地方。不少遊客來青島的第一站,便是劈柴院。入口即化的豆腐腦,皮薄餡兒多的劈柴院鍋貼,地道的老青島砂鍋,以及特色海鮮燒烤……很多外地遊客都是慕名而來。

現在的劈柴院經過了改造。據老青島回憶,原先江甯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罎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和遊樂場;北段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醬肝等;西段則是以賣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貨為主。據不完全統計,劈柴院有50多種小吃。有些老青島認為,很多小吃都是面向外地人的,其實在這裡仍然能找到各種老店,像高家鍋貼、張家罎子肉、灌湯蒸餃、豆腐腦等。此外,在江寧會館,你可以品茶休閒、聽書看戲,重溫傳統文化的精彩與純粹。

圖四:中山路的劈柴院歷史悠久。

感受老青島原生態

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樓,在青島同樣有一種建築與眾不同,它就是西式洋樓與四合院巧妙結合而來的裡院。裡院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人們在裡院居住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親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青島獨特的“裡院文化”。

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很多裡院已經消失。如果想要尋訪裡院,中山路北段是個集中地,海泊路63號的積慶裡(也稱廣興裡)、黃島路17號的平康五裡等都在這附近。其中,廣興裡無論從占地面積,天井開闊還是人口數量、年代久遠都堪稱島城之最。現在雖然裡院住戶裡老青島越來越少,但仍有不少喜歡裡院的人願意回到這裡,他們有的進行研究,有的拍照留念。雖然裡院已經老舊,但拭去年代的痕跡,仍能發現裡院昔日的輝煌。

歷久彌新,中山路周邊仍是青島市井氣息濃郁的地方,其中,四方路就是青島最原生態的一條街。這裡有青島為數不多的老城區菜市場,裡面有鮮活的海鮮、新鮮的蔬菜水果,還有各種乾果等,在這裡可以感受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樂趣,附近有青島最市井最有年歲的啤酒屋和燒烤店,不僅是老青島,還有很多遊客也會在這裡體驗青島的原生態市井生活

樓高四層,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只有幾部電梯,天德塘就有一部。雖然歇業多年,但是在其舊址上,一處遺留的“天德塘腳病修治室”招牌似乎仍能讓人和天德塘聯繫起來。

中山路還有一些老字型大小,像亨得利、盛錫福、春和樓等還在傳承,讓人仍然能感受到老字型大小的風采。中山路的盛錫福是分店,如今仍堅持以帽子為經營項目。亨得利既有鐘錶店,也有眼鏡店,如今仍堅守在中山路。說到老字型大小,春和樓不得不提。為了挖掘老字型大小自身的歷史,春和樓負責人請文史界人士幫忙追根溯源,四處搜羅與相關的歷史文物,還專門出版了幾本書,供世人詳細瞭解春和樓的歷史以及與其有關的文化名人。其實想“讀懂”春和樓這個老字型大小,不妨進去品嘗一下各種經典魯菜。

圖三:遊客在中山路品嘗特色美食。

劈柴院品美味小吃

中山路北段與河北路,北京路之間有一條“Y”字形短街,這就是島城有名的小吃街“劈柴院”。 20世紀初,青島開埠不久,人們在這靠近商業區的地帶加工銷售劈柴,便有了“劈柴院”,後來逐漸發展為島城一處著名小吃街。 1946年青島《民言報》有一段描述:“劈柴院最初也僅僅是個空曠的大院,早晨有果子市,午後便是平民遊樂場——唱大鼓的、說書的,頗為熱鬧。後來,漸漸有了各樣的買賣,房子也陸續建造起來。 ”

老青島幾乎人人都去過劈柴院,這裡更是外地遊客雲集的地方。不少遊客來青島的第一站,便是劈柴院。入口即化的豆腐腦,皮薄餡兒多的劈柴院鍋貼,地道的老青島砂鍋,以及特色海鮮燒烤……很多外地遊客都是慕名而來。

現在的劈柴院經過了改造。據老青島回憶,原先江甯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罎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和遊樂場;北段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醬肝等;西段則是以賣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貨為主。據不完全統計,劈柴院有50多種小吃。有些老青島認為,很多小吃都是面向外地人的,其實在這裡仍然能找到各種老店,像高家鍋貼、張家罎子肉、灌湯蒸餃、豆腐腦等。此外,在江寧會館,你可以品茶休閒、聽書看戲,重溫傳統文化的精彩與純粹。

圖四:中山路的劈柴院歷史悠久。

感受老青島原生態

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樓,在青島同樣有一種建築與眾不同,它就是西式洋樓與四合院巧妙結合而來的裡院。裡院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人們在裡院居住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親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青島獨特的“裡院文化”。

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很多裡院已經消失。如果想要尋訪裡院,中山路北段是個集中地,海泊路63號的積慶裡(也稱廣興裡)、黃島路17號的平康五裡等都在這附近。其中,廣興裡無論從占地面積,天井開闊還是人口數量、年代久遠都堪稱島城之最。現在雖然裡院住戶裡老青島越來越少,但仍有不少喜歡裡院的人願意回到這裡,他們有的進行研究,有的拍照留念。雖然裡院已經老舊,但拭去年代的痕跡,仍能發現裡院昔日的輝煌。

歷久彌新,中山路周邊仍是青島市井氣息濃郁的地方,其中,四方路就是青島最原生態的一條街。這裡有青島為數不多的老城區菜市場,裡面有鮮活的海鮮、新鮮的蔬菜水果,還有各種乾果等,在這裡可以感受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樂趣,附近有青島最市井最有年歲的啤酒屋和燒烤店,不僅是老青島,還有很多遊客也會在這裡體驗青島的原生態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