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敬璉:維持短期不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兩個辦法

政府即使需要介入微觀經濟,也要非常注意方法,不能削弱競爭。

中新社發 張朋 攝

為何提出“供給側”還是“需求側”的問題

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決策層有兩個判斷:從內容方面 說叫“三期疊加”;從現象方面說叫“四降一升”。

“三期疊加” 是指經濟發展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重疊在一起。

“四降一升”是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 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下行通道。

特別是 2008 年以後,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一個不管是黨政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學界、政界、企業界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經濟發展趨勢可以從兩個側面去分析。第一個是從需求側分析,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應該與總需求相等。總需求是由三個因素構成的,就是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淨出口需求。

另外一種分析就是供給側分析。

供給側也是三個因素,新 增勞動力、資本形成和效率提高。假定所有資源都利用得很好,就形成了潛在增長率。

至少從 2009 年以來,占主流地位的是需求側分析,也就 是所謂“三駕馬車”的分析方法。採用這種分析方法的人認為, 中國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就是總需求不足,“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沒有力量。他們提出的應對方針就是所謂擴需求、 保增長,保 8%、保 7%、保 6.5%,等等。

前些年用了多種方法來擴需求,

比如,擴大出口需求。不過,這很不容易做到。後來說要擴大消費需求,以至於要搞城鎮化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讓農民進城可以提高需求。

實際上,這裡有一個概念上的誤解。

經濟學上講的需求是有購買力的需求,而不是指消費欲望。問題在於我們的收入太低,而增加收入不是用行政規定就能解決的。我們用了很多辦法,包括制定《勞動合同法》,規定最低工資,

規定省、區、市工資每年增長多少。但是,因為效率沒有提高,許多企業感到承受不了。有一件事政府做起來比較順手,這就是增加投資。本來中國儲蓄率就比較高,政府還可以運用強大的行政力量動員資源、發鈔票來增加投資。

由此形成的應對方法,從理論上說,很明顯是從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框架引申出來的。用凱恩斯主義短期分析方法去分析中國的長期問題,

顯然是一種誤用。

更加現實的是,長期使用“擴需求、保增長”的辦法還會發生效應的遞減和副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投資回報遞減規律表現得非常明顯;另外一方面的弊病是杠杆率被不斷推高,因為貨幣超發使資本市場的泡沫膨脹,風險累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用需求刺激保增長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特別是許多經濟學家一直主張,從供給方面的因素分析去尋求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原因和應對辦法,提出中國經濟形勢不應該從需求方面分析,不應該用凱恩斯主義短期分析框架,而要從供給側分析。

據我所知,過去中國經濟學家都是說“供給方”,“供給側”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已故經濟學家青木昌彥 2015 年 3 月的一篇論文裡,日文有漢字“供給側”。

供給側的分析框架是什麼?供給側的因素就是生產函數右邊的三個變數:勞動力、資本形成和生產效率。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多次指出,中國的增長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主要依靠資本形成來實現增長,效率提高的占比很低。這種增長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21世紀初,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了這個問題:中國的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達 47%,而美國和德國只有19%, 日本是21% ;韓國和印度比較高,也分別只有29%和30%。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幾乎全部的增長都是靠資源投入,主要是資本投入。改革開放以後,效率的貢獻有明顯提高。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改變了過去城鄉隔絕、資源不能流動的狀態,城鄉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過去在農村被低效利用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大量流入城市,使效率得到提高。

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 重要效果是,可以在自主創新並不是很興旺的情況下,通過購買外國設備、引進外國技術,很快把中國的技術水準提高。

因此,現在的重要問題就是要提高效率,從過去主要靠資源投入、靠投資驅動的增長轉為創新和效率支持的增長。對此觀點近幾年的贊成比例越來越高。

什麼是“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21世紀第一個10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人口紅利消失,青木昌彥所說的“庫茲涅茨過程”也到了後期,通過結構變化提高效率的空間不大了;

另一方面,中國的技術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由技術的追趕者成為同步者,在某些領域甚至成為領跑者。

在這種情況下,靠購買外國設備、引進外國技術進一步提高本國技術水準的可能性也變小了。好幾個學術研究機構的報告都表明,從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起,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

過去中國很少用“結構性改革”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們一般說體制改革。但是,在發達國家這是一個經常用的詞,中國文獻中的體制改革在翻譯成英文時,也往往被譯為 structural reform,即結構性改革。在西方報刊和 學術性文獻中說的結構性改革,是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某些 制度架構和政府監管架構的改革。

“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常用的概念。它的原意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部分制度架構和政府規制架構進行改革,特別是對政府職能進行改革。不可與主要用行政方式進行的“結構調整”混為一談。

現在,有一種把結構性改革解釋為由政府調整結構的傾向。我認為,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正確的,容易走到岔道上去,因為這是政府工作人員和政府機關最順手、樂此不疲的。

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措施

應當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呢?大概有兩個方面。

採取措施控制和化解風險。妥善處理各級地方政府的債務;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的隱性負債和或有負債;停止對沒有回報或回報過低的項目的投資;停止對“僵屍企業”輸血;停止“剛性兌付”;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或重整;盤活由於粗 放增長方式造成的死資產存量。

輔之以短期政策的運用。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應當發揮輔助作用,以便維持宏觀經濟的基本穩定;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去杠杆”還應當是總的方向;有力度的財政政策,應當指向發揮企業積極性的方向,例如普惠式降低稅負。

這兩個辦法看來能維持一段時間不爆發系統性風險,使我們能夠贏得時間來推進改革,用一個好的體制來提高供給側的效率,促進改革與發展良性互動,使經濟發展逐步轉入良性迴圈。

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把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要提高效率,主要是靠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實踐中,當然是政府更有力量,結果就容易變成政府調結構。

其實,兩者發揮作用的範圍是不一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說得很清楚,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於通過改革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一制度基礎。

至於怎樣使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要點在於,政府要管政府的事,即提供公共品,而不是直接去操縱市場和直接插手私用品的生產和經營。

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就是要實現資源的有效再配置。這個功能主要應該由市場承擔。

當然,政府行政手段好像見效快,根本問題是,政府怎麼知道什麼樣的結構好?現在去產能的產業都是因為當年產能盲目擴大,但是怎麼擴大起來的?政府不可能知道怎樣的結構是最好的結構。

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當然要用一些行政手段,但是,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看得准的經濟事務並不多。現在已經出了一些問題,比如上一輪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政府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許多直接干預、進行補償之類的事情,由於弱化了競爭,效果並不好,比如,電動車行業的“騙補”問題。有人說這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在我看來,由於它在當前我國政府和企業關係的問題上相當具有典型性,恐怕不能說概率太小。

所以,政府即使需要介入微觀經濟,也要非常注意方法,不能削弱競爭。

總之,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條件下著力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們就能夠真正提高供給效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保證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長期發展。

本文摘選自中信出版集團出品,吳敬璉、厲以寧等著:《三去一降一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張文暉

提出中國經濟形勢不應該從需求方面分析,不應該用凱恩斯主義短期分析框架,而要從供給側分析。

據我所知,過去中國經濟學家都是說“供給方”,“供給側”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已故經濟學家青木昌彥 2015 年 3 月的一篇論文裡,日文有漢字“供給側”。

供給側的分析框架是什麼?供給側的因素就是生產函數右邊的三個變數:勞動力、資本形成和生產效率。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多次指出,中國的增長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主要依靠資本形成來實現增長,效率提高的占比很低。這種增長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21世紀初,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了這個問題:中國的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達 47%,而美國和德國只有19%, 日本是21% ;韓國和印度比較高,也分別只有29%和30%。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幾乎全部的增長都是靠資源投入,主要是資本投入。改革開放以後,效率的貢獻有明顯提高。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改變了過去城鄉隔絕、資源不能流動的狀態,城鄉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過去在農村被低效利用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大量流入城市,使效率得到提高。

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 重要效果是,可以在自主創新並不是很興旺的情況下,通過購買外國設備、引進外國技術,很快把中國的技術水準提高。

因此,現在的重要問題就是要提高效率,從過去主要靠資源投入、靠投資驅動的增長轉為創新和效率支持的增長。對此觀點近幾年的贊成比例越來越高。

什麼是“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21世紀第一個10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人口紅利消失,青木昌彥所說的“庫茲涅茨過程”也到了後期,通過結構變化提高效率的空間不大了;

另一方面,中國的技術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由技術的追趕者成為同步者,在某些領域甚至成為領跑者。

在這種情況下,靠購買外國設備、引進外國技術進一步提高本國技術水準的可能性也變小了。好幾個學術研究機構的報告都表明,從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起,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開始下降。

過去中國很少用“結構性改革”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們一般說體制改革。但是,在發達國家這是一個經常用的詞,中國文獻中的體制改革在翻譯成英文時,也往往被譯為 structural reform,即結構性改革。在西方報刊和 學術性文獻中說的結構性改革,是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某些 制度架構和政府監管架構的改革。

“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常用的概念。它的原意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部分制度架構和政府規制架構進行改革,特別是對政府職能進行改革。不可與主要用行政方式進行的“結構調整”混為一談。

現在,有一種把結構性改革解釋為由政府調整結構的傾向。我認為,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正確的,容易走到岔道上去,因為這是政府工作人員和政府機關最順手、樂此不疲的。

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措施

應當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呢?大概有兩個方面。

採取措施控制和化解風險。妥善處理各級地方政府的債務;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的隱性負債和或有負債;停止對沒有回報或回報過低的項目的投資;停止對“僵屍企業”輸血;停止“剛性兌付”;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或重整;盤活由於粗 放增長方式造成的死資產存量。

輔之以短期政策的運用。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應當發揮輔助作用,以便維持宏觀經濟的基本穩定;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去杠杆”還應當是總的方向;有力度的財政政策,應當指向發揮企業積極性的方向,例如普惠式降低稅負。

這兩個辦法看來能維持一段時間不爆發系統性風險,使我們能夠贏得時間來推進改革,用一個好的體制來提高供給側的效率,促進改革與發展良性互動,使經濟發展逐步轉入良性迴圈。

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把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要提高效率,主要是靠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實踐中,當然是政府更有力量,結果就容易變成政府調結構。

其實,兩者發揮作用的範圍是不一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說得很清楚,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於通過改革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一制度基礎。

至於怎樣使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要點在於,政府要管政府的事,即提供公共品,而不是直接去操縱市場和直接插手私用品的生產和經營。

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就是要實現資源的有效再配置。這個功能主要應該由市場承擔。

當然,政府行政手段好像見效快,根本問題是,政府怎麼知道什麼樣的結構好?現在去產能的產業都是因為當年產能盲目擴大,但是怎麼擴大起來的?政府不可能知道怎樣的結構是最好的結構。

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當然要用一些行政手段,但是,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看得准的經濟事務並不多。現在已經出了一些問題,比如上一輪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政府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許多直接干預、進行補償之類的事情,由於弱化了競爭,效果並不好,比如,電動車行業的“騙補”問題。有人說這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在我看來,由於它在當前我國政府和企業關係的問題上相當具有典型性,恐怕不能說概率太小。

所以,政府即使需要介入微觀經濟,也要非常注意方法,不能削弱競爭。

總之,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條件下著力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們就能夠真正提高供給效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保證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長期發展。

本文摘選自中信出版集團出品,吳敬璉、厲以寧等著:《三去一降一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張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