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都是勞動節|煙臺的工地夫妻:再休班一定去海邊轉轉

大小新聞用戶端5月1日訊 春天的陽光雖然不烈,呆久了,

地面的溫度也覺得烤人。昨日上午10點,萊山區金地格林世界8號地塊施工場地上,47歲的張道虎手持面罩和電焊低頭焊接。他45歲的媳婦兒劉利巧扭著頭抬著鋁合金的架子,安全帽下一張臉曬成了“關公”。

電花飛濺中,倆人配合甚是默契:不用老張吱聲,劉利巧恰到好處地調整著架子角度,老張一伸手,工具就遞到他手上。實際上,在煙臺的建築工地上,很多都是“夫妻檔”:夫妻兩人一起出來打工,

女人大多從事的都是扛鋼管、搭架子的雜工。

“他上哪兒俺上哪兒。俺倆在外打工14年了。”喝水的功夫,劉利巧笑道。兩口子老家是山東菏澤的,大女兒已經結婚,小兒子在老家上學,今年參加高考。在外打工的日子,孩子就交給老家的父母管。

老張和媳婦兒住的地方就在工地旁邊的一個簡易工棚裡。外面陽光刺眼,擰亮屋內桔豆一樣的燈泡,屋子裡居然黑如涵洞,

記者適應了一分鐘才看清楚房裡的佈局:近5平方米大的屋內,由兩張單人上下床拼成的雙人床上有薄薄的鋪蓋,頭頂上那層放著衣物。房間裡,一側用電視機包裝箱做成的“桌子”,一個小板凳,再無別的傢俱。

“你瞅瞅這臉曬的,到了夏天就更沒法看了。”劉利巧拿起一小瓶雪花膏,摳出了一點兒,兩手勻開,對著鐵床上拴的紅色小鏡子,抹在臉上。她的手掌骨節比普通女性略大,

上面厚厚的一層繭子。

“這地方,就是有漂亮衣服也穿不著。”劉利巧拖出一個臉盆兒來邊洗衣服邊說。老張則翻出塑膠袋兒裡的一塊兒點心,無聲地啃了起來。

“我們想趁著還有力氣時,多幹點活,多掙些錢,讓老家孩子讀好書,父母生活過得好一些。

”劉利巧在工地上幹活兒,一個月能掙3000元錢,老張掙得多,兩口子一個月能掙上8000元到1萬元。掙的錢每個月除了留下600元零花和飯費,再除去郵給孩子和父母的,餘下的攢起來。在外面打工雖然苦點兒累點兒,但老張兩口子說,這比在老家種地強多了,種地一年到頭也攢不下2萬元。現在,夫妻倆每年能攢下四五萬。去年,老張兩口子剛剛在老家花二十五六萬蓋了兩層樓房,能有300多平方米。

“兒子花錢太厲害了!將來要是能考上個好大學就不用花那麼多了。”讓劉利巧犯愁的是,攢了錢蓋上了房,還得攢錢供兒子上大學,另外,結婚更是個大費用:“在農村,訂個親就得十幾萬,結婚也得十萬八萬的。我們就想好好工作,將來老人和孩子有個穩當的生活。”

記者問他倆,這兩天休班沒打算去哪兒轉轉?兩口子對望了一眼,顯然這個問題很唐突:來這小半年兒,他倆就休過一次班,除了去超市買點日用品、零食,到小飯店買個菜,他倆就沒出去過。

“咱倆過幾天到煙臺海邊去看看吧!”老張抬頭問。“好!”劉利巧的臉讓工棚內一下亮堂了許多,“俺沒去過煙臺山,你帶我去轉轉吧!”

責任編輯:孫煒臻

除了去超市買點日用品、零食,到小飯店買個菜,他倆就沒出去過。

“咱倆過幾天到煙臺海邊去看看吧!”老張抬頭問。“好!”劉利巧的臉讓工棚內一下亮堂了許多,“俺沒去過煙臺山,你帶我去轉轉吧!”

責任編輯:孫煒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