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雲南巧家:茅草屋內32寸彩電成為老呂家中最“耀眼”的東西!

4月28日早上8點整,《法制日報》記者從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藥山鎮出發,繞著盤山公路向上爬行,經過4個小時左右的顛簸,來到65公里外的洗羊塘村進行蹲點調研採訪。

圖為進入巧家藥山鎮洗羊塘村道路

“這是個深度貧困村,平均海拔在3200余米左右,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生活條件極差。全村有403戶人家1462人。

他們主要作物僅有洋芋、蕎麥,居住的依然是茅草屋,生活取暖依靠的是一種名叫‘海伐’草根沉積物。”車上,隨行的藥山鎮人大主席馮志福介紹說,2014年以前,從藥山鎮到該村至少得8個小時左右,這還得看天氣情況,要是雨天,得步行才能到達。

巧家縣藥山鎮洗羊塘村一角

“聽說是記者來我們村採訪,我們太高興了”中午12點10分,記者抵達洗羊塘村,映入眼前的是一排排破爛不堪的茅草屋,這時,站在村口的一中年男子迎面走來緊緊握住記者的手激動的說。

“這是洗羊塘村黨支部副書記兼副主任呂卓兵,在村委會工作已經13年了,他可是有著13年黨齡的老黨員了,”馮志福介紹說。

洗羊塘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兼副主任呂卓兵指引《法制日報》記者到家蹲點調研採訪。

在呂卓兵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仿佛是一個早已荒廢無人居住的“古董”,呂卓兵說:“到家了,這就是我家”。

村民居住的茅草屋一角

當他所說的“家”映入記者眼裡發現,低矮的茅草屋沒有窗戶,屋內陰暗、潮濕,漆黑一片,門前堆放著高高的“海伐”草根沉積物,家中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具外,一台32寸的彩電成為家中最“耀眼”東西。看到這一切,

讓記者心理一陣心酸流下了淚水。

呂卓兵等村民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

呂卓兵告訴記者,由於歷史、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生態極度惡化,水土嚴重流失,農作物產量極低,主產農作物洋芋,其他地方畝產可達1500至2500公斤,而洗羊塘村畝產只有300公斤左右,致使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加之燃料奇缺,部分地方群眾飲水困難,已基本喪失生存條件。

“不過,我們馬上將要搬遷到老店鎮尹武海壩,所以今年村裡都沒有人再種地了”呂卓兵說:“我們這裡太窮了,很多小夥子找不到媳婦,全村30歲至60左右的男人打光棍就有30餘人。”

話間,呂卓兵掏出手機翻出“新家”照片向記者展示說,我們以後都住政府扶貧的洋房了,之前搬過去的一部分村民已經安住下來,其中有幾個小夥還找了物件準備結婚了呢!

呂卓兵提供的洗羊塘異地搬遷老店鎮尹武海壩一角

記者注意到,照片中,一排排依山而建即將竣工的別墅式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水中,一條條硬化公路縱橫交錯,蜿蜒盤旋伸向村民院落,宛若置身美麗的山水畫卷。

據巧家縣委宣傳部外宣辦副主任蔣詩楊介紹,根據《中共巧家縣委辦公室、巧家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藥山鎮洗羊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的通知》(巧辦發〔2016〕11號) 要求,藥山鎮及時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的洗羊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組,並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切實抓好藥山鎮洗羊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讓洗羊塘村村民早日入住告別茅草屋。

今日推薦

來源/法制日報記者 石 飛

編審|李仁安 校對|羅 益 編輯|李曉溪

@微昭通 編輯部

呂卓兵等村民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

呂卓兵告訴記者,由於歷史、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生態極度惡化,水土嚴重流失,農作物產量極低,主產農作物洋芋,其他地方畝產可達1500至2500公斤,而洗羊塘村畝產只有300公斤左右,致使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加之燃料奇缺,部分地方群眾飲水困難,已基本喪失生存條件。

“不過,我們馬上將要搬遷到老店鎮尹武海壩,所以今年村裡都沒有人再種地了”呂卓兵說:“我們這裡太窮了,很多小夥子找不到媳婦,全村30歲至60左右的男人打光棍就有30餘人。”

話間,呂卓兵掏出手機翻出“新家”照片向記者展示說,我們以後都住政府扶貧的洋房了,之前搬過去的一部分村民已經安住下來,其中有幾個小夥還找了物件準備結婚了呢!

呂卓兵提供的洗羊塘異地搬遷老店鎮尹武海壩一角

記者注意到,照片中,一排排依山而建即將竣工的別墅式的小樓房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水中,一條條硬化公路縱橫交錯,蜿蜒盤旋伸向村民院落,宛若置身美麗的山水畫卷。

據巧家縣委宣傳部外宣辦副主任蔣詩楊介紹,根據《中共巧家縣委辦公室、巧家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藥山鎮洗羊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的通知》(巧辦發〔2016〕11號) 要求,藥山鎮及時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的洗羊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組,並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切實抓好藥山鎮洗羊塘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讓洗羊塘村村民早日入住告別茅草屋。

今日推薦

來源/法制日報記者 石 飛

編審|李仁安 校對|羅 益 編輯|李曉溪

@微昭通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