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極拳不如綜合格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太極拳技擊術!

近日,綜合格鬥教練徐曉冬與雷公太極創始人雷雷的一段切磋視頻在網上引起關注。雷雷的快速戰敗,引起了公眾對傳統武術實戰性的質疑。為替太極“正名”,29日傍晚陳氏太極多名弟子向徐曉冬公開發起戰書。

太極拳師“秒敗”

4月27日,一場號稱“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真實的武術比賽”在四川成都舉行。比武雙方分別是北京什刹海體校散打教練、MMA(綜合格鬥)教練徐曉冬,與雷公太極創始人雷雷。與觀眾期待的精彩打鬥不同,比賽開始剛剛過去十幾秒,

雷雷就被徐曉冬打倒在地。

儘管此後雷雷曾多次聲稱,比武雙方僅代表個人出戰。徐曉冬本人也在比武前的直播中強調,比武僅是兩人個人間行為,不代表自由搏擊與太極拳。但觀戰者還是將這場比武看成了中國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較量,也因此引出了眾人對太極拳實戰性的質疑。

而在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陳家溝的太極拳師陳壽看來,沒有哪個人敢說他代表某種武術形式,如果非要比試,也應該選擇圈內大家比較認可的武師互相切磋才有代表性。他聲稱,太極拳雖然沒有公開的實戰記錄,但實戰性是毋庸置疑的,“早期晚期陳氏太極都有戰場搏殺明確的歷史記錄”。

陳家溝已經提出挑戰

陳壽介紹說,目前陳家溝的老師們,包括陳向武座下弟子黎光晉、王戰軍兄弟和弟子韓飛龍,以及陳自強門下弟子等,已有多名陳氏太極選手正式向徐曉冬發戰書。

戰書有些已經送達,但目前還沒有收到對方回復。其中,王戰軍是陳式太極拳王西安拳法第二代傳人,

也是2008年武林大會陳式太極拳年度總冠軍,被稱之為是太極拳實戰第一人。他也是徐曉冬在接受採訪時聲稱的三個最想挑戰的對手之一。

針對徐曉冬這次選擇的對手,陳壽說,考慮到年齡,陳家溝的幾位老師可能會選擇讓徒弟替自己上場,“當然也不排除老師們親自出馬”。

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

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

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

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

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

擠(對下盤的外掤勁)

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

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

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

肘(以肘尖擊人)

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

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

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

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

擠(對下盤的外掤勁)

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

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

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

肘(以肘尖擊人)

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