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是怎麼樣的存在,主要有哪些土樓?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的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下子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目光。人們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這些土樓都分佈在哪?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

福建土樓

說起福建的土樓,它是世界獨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築,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就地取材,選址或依山就勢、或沿循溪流,建築風格古樸粗獷,形式優美奇特,尺度適當,功能齊全實用,與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相得益彰,

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

福建土樓群

最早的土樓可追溯到宋元時期,居於福建的先民修建了最古老樣式的簡易土樓。後經歷代的不斷改進和發展,於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

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其特點為規模宏大、類型多樣、工藝精湛、裝飾華麗等等。從外形看,土樓主要有圓形、方形、半月形、四角形、橢圓形、簸箕形等等,類型非常繁多。

圓形土樓

方形土樓

橢圓形土樓

半月形土樓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

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禦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內部

今天福建土樓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南部一帶,永定、南靖、平和、詔安、漳浦、華安這幾個地區。

土樓群在我國的位置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有十處,分別為福建省永定縣的1高北土樓群、2洪坑土樓群、3初溪土樓群和4衍香樓、5振福樓;南靖縣的6田螺坑土樓群、7河坑土樓群、8和貴樓、9懷遠樓;華安縣的10大地土樓群。

土樓群分佈圖

永定、南靖的土樓保留的最為完整,而且這兩個地方距離很近,所以非常集中。

永定、南靖土樓分佈很集中

接下來介紹下十處土樓群的具體情況。

1高北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高頭鄉高北村,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全村幾十座土樓,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承啟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東為世澤樓、五雲樓,西鄰僑福樓,均保存完好。

承啟樓內景

承啟樓為環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鼎盛時期居住800餘人,現仍居住300餘人。據族譜記載,該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而後依次建造第二、三環和第四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

僑福樓

僑福樓為圓形土樓,建於1962年,坐北朝南。直徑45米,高3層,內通廊式。全樓有30間(廳),設1座大門。

2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湖坑鎮洪坑村。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貫穿全村,兩岸地勢狹長,平緩。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

3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集慶樓

集慶樓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是客家土樓中年代最久遠的土圓樓之一,其結構十分獨特,樓裡有72部樓梯,一戶一梯。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依山傍水

4衍香樓

衍香樓

衍香樓屬於圓形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湖坑鎮新南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樓的內廳仿府第式建築,有後堂、中堂、前堂,廳左右側有廂房。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雕刻精巧,牆壁上書畫精美,龍飛鳳舞。

衍香樓

5振福樓

振福樓

振福樓介紹

6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阪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崠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由方形的步雲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均保存完好。住戶均為黃氏族人。在高聳入雲的半山腰處,由5幢土樓組成田螺坑土樓群。前低後高,從前廳到後廳堂層層而上,步步高升,高3層,每層22開間,共66間,占地1050平方米。田螺坑東、西、北面環山,南面為大片的梯田,5座土樓依“金、木、水、火、土”進行佈局,一個方形土樓屬土居中,4座圓形樓環繞其上下左右。

四菜一湯

田螺坑土樓群夜景

特別介紹:裕昌樓,又叫東倒西歪樓。建于元末明初(約1368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圓樓。高5層18.2米,每層54間,共有房270間,占地2289平方米,建築面積6358.2平方米。

裕昌樓

裕昌樓內景

裕昌樓最大的特點是柱子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度為15°,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七百年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成為古民居建築的活標本。

7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曲江圩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之稱,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的體現。

8和貴樓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共五層高21.5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

和貴樓

9懷遠樓

懷遠樓

懷遠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東部。建於1905-1909年,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堪稱傳統民宅建築藝術的佳作。

懷遠樓

10大地土樓群

大地土樓群

大地土樓群位於福建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由“土樓之王”二宜樓、“福建土樓博物館”南陽樓、“宜居典範”東陽樓三座土樓和周邊的玄天閣、嘉應廟、慈西庵、茶香街等景點組成,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座土樓都是由蔣氏家族所建,他們依據山形地勢,建成方圓不同的樓宇,冠以蜈蚣吐珠(二宜樓),獅子踢球(南陽樓),獅子踏印(東陽樓)的雅號,選址、造型、格局處處體現“天人合一”,神形兼備,不愧為堪輿風水的經典之作。

二宜樓內景

二宜樓外景

南陽樓

土樓群在我國的位置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土樓有十處,分別為福建省永定縣的1高北土樓群、2洪坑土樓群、3初溪土樓群和4衍香樓、5振福樓;南靖縣的6田螺坑土樓群、7河坑土樓群、8和貴樓、9懷遠樓;華安縣的10大地土樓群。

土樓群分佈圖

永定、南靖的土樓保留的最為完整,而且這兩個地方距離很近,所以非常集中。

永定、南靖土樓分佈很集中

接下來介紹下十處土樓群的具體情況。

1高北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高頭鄉高北村,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全村幾十座土樓,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承啟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東為世澤樓、五雲樓,西鄰僑福樓,均保存完好。

承啟樓內景

承啟樓為環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鼎盛時期居住800餘人,現仍居住300餘人。據族譜記載,該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而後依次建造第二、三環和第四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

僑福樓

僑福樓為圓形土樓,建於1962年,坐北朝南。直徑45米,高3層,內通廊式。全樓有30間(廳),設1座大門。

2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湖坑鎮洪坑村。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貫穿全村,兩岸地勢狹長,平緩。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

3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集慶樓

集慶樓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是客家土樓中年代最久遠的土圓樓之一,其結構十分獨特,樓裡有72部樓梯,一戶一梯。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依山傍水

4衍香樓

衍香樓

衍香樓屬於圓形土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湖坑鎮新南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樓的內廳仿府第式建築,有後堂、中堂、前堂,廳左右側有廂房。廳內及樓外圍牆、左右小門等雕刻精巧,牆壁上書畫精美,龍飛鳳舞。

衍香樓

5振福樓

振福樓

振福樓介紹

6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阪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崠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由方形的步雲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均保存完好。住戶均為黃氏族人。在高聳入雲的半山腰處,由5幢土樓組成田螺坑土樓群。前低後高,從前廳到後廳堂層層而上,步步高升,高3層,每層22開間,共66間,占地1050平方米。田螺坑東、西、北面環山,南面為大片的梯田,5座土樓依“金、木、水、火、土”進行佈局,一個方形土樓屬土居中,4座圓形樓環繞其上下左右。

四菜一湯

田螺坑土樓群夜景

特別介紹:裕昌樓,又叫東倒西歪樓。建于元末明初(約1368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圓樓。高5層18.2米,每層54間,共有房270間,占地2289平方米,建築面積6358.2平方米。

裕昌樓

裕昌樓內景

裕昌樓最大的特點是柱子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度為15°,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七百年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成為古民居建築的活標本。

7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曲江圩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之稱,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的體現。

8和貴樓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共五層高21.5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

和貴樓

9懷遠樓

懷遠樓

懷遠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東部。建於1905-1909年,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堪稱傳統民宅建築藝術的佳作。

懷遠樓

10大地土樓群

大地土樓群

大地土樓群位於福建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由“土樓之王”二宜樓、“福建土樓博物館”南陽樓、“宜居典範”東陽樓三座土樓和周邊的玄天閣、嘉應廟、慈西庵、茶香街等景點組成,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座土樓都是由蔣氏家族所建,他們依據山形地勢,建成方圓不同的樓宇,冠以蜈蚣吐珠(二宜樓),獅子踢球(南陽樓),獅子踏印(東陽樓)的雅號,選址、造型、格局處處體現“天人合一”,神形兼備,不愧為堪輿風水的經典之作。

二宜樓內景

二宜樓外景

南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