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嚴歌苓:《芳華》是我最誠實的一本書

嚴歌苓。攝影:周鵬

嚴歌苓又出書了!北京的四月春光短暫,在京城朝陽門街道27號院一處清靜優雅的四合院內,一身紫色夏裝的嚴歌苓妝容精緻、坐姿挺拔,為新作《芳華》接受了記者採訪。

每年保持出一本書的節奏,面對圍觀者的驚歎,她很淡然。“我不寫怎麼辦呢?我讀書的時間也留出來了,做飯的時間也留出來了,

我精力大概太旺盛了吧。”

以前她的故事裡總在寫別人,這一次,她“觸摸”自己。

小說原本叫《你觸摸了我》,嚴歌苓的朋友將小說推薦給了導演馮小剛,結果看完後,馬上拍板,決定改編成電影。他建議重起名字,嚴歌苓想了幾個名字:《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最後用了《芳華》。

從軍經歷伴隨了嚴歌苓整個的青春年華,她在軍隊待了13年,從1971年12歲入伍一直到25歲,整整跳了8年舞,

最後卻發現“我喜歡舞蹈,舞蹈卻不喜歡我”,棄舞執筆,才有了今天的小說家。

細數她的作品《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白麻雀》《愛犬顆勒》《一個女人的史詩》等等,都取材於軍旅,“寫部隊文工團我一直沒有停過,那段生活對我太重要了,它左右我一生的走向。”

《芳華》有濃厚的個人自傳色彩,她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部隊文工團,

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嚴歌苓化身為書中的女兵蕭穗子,以她的視角記述、回憶、想像。

“這是我最誠實的一本書,有很多我對那個時代的自責、反思。”採訪中,嚴歌苓強調了好幾次。

文藝女兵嚴歌苓

關於青春——

“我們是信奉平凡即是偉大的一代人”

腿不是抬到最高的時候,攝影幹事抓拍了這張照片。嚴歌苓穿軍裝跳舞的照片沒留下幾張,那時有嚴格的紀律,除了正式演出,不能隨便穿演出服裝照相。能看出來,當時的嚴歌苓二八年華,臉上還帶著嬰兒肥。

“寫這個故事所有的細節不用去想像、不用去創造,全是真實的,我寫這座樓,就回憶這裡的地形地貌,哪裡是排練廳,哪裡是練功房,腦子裡馬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

”嚴歌苓稱《芳華》是一次非常自然的寫作。

嚴歌苓是出了名的勤奮刻苦,這種品格她自認為是來自母親的影響。寫《小姨多鶴》,她專門跑到日本住進長野一個村子,瞭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寫《媽閣是座城》,為了刻畫賭徒的心理,跑到澳門賭場擲金“體驗”。寫《陸犯焉識》時,又特地去青海勞改農場採訪……但這一次沒有,《芳華》的文字好像就生長在記憶的原地,等著嚴歌苓撿拾、組合。

《芳華》塑造了一組文藝兵群像。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芽。質樸善良的“好人”劉峰、因不良習氣被集體歧視的何小曼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蕭穗子等情感的纏繞、交集,大相徑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小說用四十餘年的跨度,展開他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有著對一段歷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變遷的複雜感懷。

“我們是信奉平凡即是偉大的一代人。”嚴歌苓在書中寫道。她將“平凡即偉大”的極致傾注到小說中的“好人”劉峰身上,他超乎常人的心靈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他以“模範標兵”的姿態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滿意足,卻因一次“觸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轉折。

這是嚴歌苓的小說創作中最直接地傾情讚美男主人公的一部作品,她自述也是代表自己以及同代人對當年的愚昧、淺薄深深的懺悔。這種自責緣於“那樣一個英雄,我們曾經給了他很多的褒獎和讚美,但卻沒有一個人把他當真正的活人去愛他。你做好人在女性眼裡是沒有用的,你把他推到榮譽的高端,一切都是空的。”

“青春就是充滿的一段生命,每個錯誤最後都會來塑造你將來的人生。”嚴歌苓說。

關於愛情——

“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對愛情的想像力非常蒼白”

快節奏掌控著現代人的生活,一切是速成的,一切也會速朽。《芳華》裡那些緩慢、克制的愛情,那些耐著性子等待一個人成長、等待一次告白顯得如此遙遠而奢侈。

嚴歌苓感慨,現在一切都太快了,太曇花一現,出現的很快,成熟的很快,盛開的很快,怒放的很快,最後凋謝也會很快。來不及品味,一天就匆匆過去了。“所以你讀木心的詩,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在這個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對愛情的想像力非常蒼白。”談起愛情觀,嚴歌苓仍透著傳統和浪漫。她覺得理想的戀愛是要會寫情書,兩個人要用心去表達,“情書都不會寫,這是不是很大的遺憾?愛情的各種段落,你缺了很詩意的段落,那不很慘嗎?”

在嚴歌苓看來,每張紙上寫下的情書都是實實在在的,相當於白紙黑字的一種結盟,這是有意義的,就是在潛意識裡一次一次確認這個愛情。這樣的一種心理上的享受或者折磨沒有經歷的話,她不知道這個愛情怎麼談。

情書在嚴歌苓的小說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上一部最接近她個人成長經歷的小說《灰舞鞋》中,主人公小穗子因為在特殊年代160多封情書被曝光遭遇青春傷痛,這與《芳華》中的蕭穗子遙相呼應。

嚴歌苓回憶起第一次談戀愛,戀人是畫家,他每次都畫,收到的每一封情書都不一樣,但是在部隊裡,管理很嚴格,能收到情書,“那簡直就是你特別私密的一個盛大節日,現在這種可能都沒有了,這種活動沒有了,是不是愛情從生到滅的過程也就短了?不知道。”

和先生1992年結婚之前,嚴歌苓還經常與他寫情書,拿英文寫。有一次在臥龍熊貓觀察區,她發現當地紅樺樹的樹皮很漂亮,就在上面寫字然後寄走。“寫情書你對紙張的選擇,你對信封的選擇,你會寄上一張照片,那是一種非常值得去體驗的愛。”

“愛不止是肢體,用手機發短信寫情書,那是沒有質感的東西,不高興全刪掉了,或者手機丟了都有可能。你真正一筆一劃在上面,實實在在的宣言,每次都是山盟海誓,這比現代的手機要好。”但嚴歌苓說並不恨這個時代,也不覺得不可愛,只是可能缺失了一種詩意。

關於創作——

“你的眼睛要看得見所寫的東西”

嚴歌苓是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作家。她與當代著名導演幾乎都有合作,包括李安、陳凱歌、張藝謀、李少紅等。

馮小剛也是年輕的時候入伍,並且同樣進入了部隊文工團。《芳華》與馮小剛記憶中的“青春”緊緊相連,他約請嚴歌苓親自改編《芳華》的電影劇本,共修改了三稿。嚴歌苓透露,一共寫了190場戲,多寫了80多場。“小剛導演比較尊重我的獨立思考,就是按照我的思路來寫,他也比較好伺候。”

前段時間,電影《芳華》的初剪已經完成,嚴歌苓被邀請提前看片,觀影過程中,嚴歌苓幾度掉淚,她說,看這個電影好像在看別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動。

讀過嚴歌苓作品的人差不多會有同樣的感受:文字的畫面感強。很多場面像是電影鏡頭在運動,這是她的作品備受影視改編青睞的原因之一,《芳華》的開篇尤是如此。她認為,小說家應該能夠把視覺等感官感覺放在文字裡,讓它更加有機,更加有活力,更鮮活一些,“你的眼睛要看得見所寫的東西,我對自己有這種要求。”

身兼小說家和編劇,嚴歌苓並不認為這兩種身份有高低之分,雖然現實中電影編劇的位置始終沒有被看的很高。“但是電影劇本如果寫的好,讀起來一樣非常有文學享受。有些電影劇本就像非常嚴肅的小說,裡面的性格、對話,寫的簡直妙極了。”

嚴歌苓說,一個創作者最大的幸事就是運氣,你筆下的人物忽然反過來驚喜到你。“我沒有設計,他怎麼會這樣說呢——其實你當中埋了許許多多的邏輯在裡面,到這時候他一定這麼說的——他說完以後,這句話或者一個行為反過來讓我大吃一驚,這就是你寫到最棒的地步了。”

《芳華》塑造了一組文藝兵群像。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芽。質樸善良的“好人”劉峰、因不良習氣被集體歧視的何小曼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蕭穗子等情感的纏繞、交集,大相徑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小說用四十餘年的跨度,展開他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有著對一段歷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變遷的複雜感懷。

“我們是信奉平凡即是偉大的一代人。”嚴歌苓在書中寫道。她將“平凡即偉大”的極致傾注到小說中的“好人”劉峰身上,他超乎常人的心靈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他以“模範標兵”的姿態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滿意足,卻因一次“觸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轉折。

這是嚴歌苓的小說創作中最直接地傾情讚美男主人公的一部作品,她自述也是代表自己以及同代人對當年的愚昧、淺薄深深的懺悔。這種自責緣於“那樣一個英雄,我們曾經給了他很多的褒獎和讚美,但卻沒有一個人把他當真正的活人去愛他。你做好人在女性眼裡是沒有用的,你把他推到榮譽的高端,一切都是空的。”

“青春就是充滿的一段生命,每個錯誤最後都會來塑造你將來的人生。”嚴歌苓說。

關於愛情——

“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對愛情的想像力非常蒼白”

快節奏掌控著現代人的生活,一切是速成的,一切也會速朽。《芳華》裡那些緩慢、克制的愛情,那些耐著性子等待一個人成長、等待一次告白顯得如此遙遠而奢侈。

嚴歌苓感慨,現在一切都太快了,太曇花一現,出現的很快,成熟的很快,盛開的很快,怒放的很快,最後凋謝也會很快。來不及品味,一天就匆匆過去了。“所以你讀木心的詩,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在這個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對愛情的想像力非常蒼白。”談起愛情觀,嚴歌苓仍透著傳統和浪漫。她覺得理想的戀愛是要會寫情書,兩個人要用心去表達,“情書都不會寫,這是不是很大的遺憾?愛情的各種段落,你缺了很詩意的段落,那不很慘嗎?”

在嚴歌苓看來,每張紙上寫下的情書都是實實在在的,相當於白紙黑字的一種結盟,這是有意義的,就是在潛意識裡一次一次確認這個愛情。這樣的一種心理上的享受或者折磨沒有經歷的話,她不知道這個愛情怎麼談。

情書在嚴歌苓的小說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上一部最接近她個人成長經歷的小說《灰舞鞋》中,主人公小穗子因為在特殊年代160多封情書被曝光遭遇青春傷痛,這與《芳華》中的蕭穗子遙相呼應。

嚴歌苓回憶起第一次談戀愛,戀人是畫家,他每次都畫,收到的每一封情書都不一樣,但是在部隊裡,管理很嚴格,能收到情書,“那簡直就是你特別私密的一個盛大節日,現在這種可能都沒有了,這種活動沒有了,是不是愛情從生到滅的過程也就短了?不知道。”

和先生1992年結婚之前,嚴歌苓還經常與他寫情書,拿英文寫。有一次在臥龍熊貓觀察區,她發現當地紅樺樹的樹皮很漂亮,就在上面寫字然後寄走。“寫情書你對紙張的選擇,你對信封的選擇,你會寄上一張照片,那是一種非常值得去體驗的愛。”

“愛不止是肢體,用手機發短信寫情書,那是沒有質感的東西,不高興全刪掉了,或者手機丟了都有可能。你真正一筆一劃在上面,實實在在的宣言,每次都是山盟海誓,這比現代的手機要好。”但嚴歌苓說並不恨這個時代,也不覺得不可愛,只是可能缺失了一種詩意。

關於創作——

“你的眼睛要看得見所寫的東西”

嚴歌苓是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作家。她與當代著名導演幾乎都有合作,包括李安、陳凱歌、張藝謀、李少紅等。

馮小剛也是年輕的時候入伍,並且同樣進入了部隊文工團。《芳華》與馮小剛記憶中的“青春”緊緊相連,他約請嚴歌苓親自改編《芳華》的電影劇本,共修改了三稿。嚴歌苓透露,一共寫了190場戲,多寫了80多場。“小剛導演比較尊重我的獨立思考,就是按照我的思路來寫,他也比較好伺候。”

前段時間,電影《芳華》的初剪已經完成,嚴歌苓被邀請提前看片,觀影過程中,嚴歌苓幾度掉淚,她說,看這個電影好像在看別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動。

讀過嚴歌苓作品的人差不多會有同樣的感受:文字的畫面感強。很多場面像是電影鏡頭在運動,這是她的作品備受影視改編青睞的原因之一,《芳華》的開篇尤是如此。她認為,小說家應該能夠把視覺等感官感覺放在文字裡,讓它更加有機,更加有活力,更鮮活一些,“你的眼睛要看得見所寫的東西,我對自己有這種要求。”

身兼小說家和編劇,嚴歌苓並不認為這兩種身份有高低之分,雖然現實中電影編劇的位置始終沒有被看的很高。“但是電影劇本如果寫的好,讀起來一樣非常有文學享受。有些電影劇本就像非常嚴肅的小說,裡面的性格、對話,寫的簡直妙極了。”

嚴歌苓說,一個創作者最大的幸事就是運氣,你筆下的人物忽然反過來驚喜到你。“我沒有設計,他怎麼會這樣說呢——其實你當中埋了許許多多的邏輯在裡面,到這時候他一定這麼說的——他說完以後,這句話或者一個行為反過來讓我大吃一驚,這就是你寫到最棒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