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找工作的看過來,這些崗位將來消失的風險很高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屬於全球勞動者的節日。你也許並不瞭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新勞動者——機器人,它們正在悄悄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特斯拉生產線部署數百台機器人未來將實現無人操作

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又迎來了427台紅色機器人,而此前已部署了542台機器人。

據美國《商業內參》網報導,到2020年,特斯拉的生產線將實現無人操作,產量則從現在的每年50萬輛提高到100萬輛。而人類的主要工作變成是對機器進行保養、升級以及處理異常問題。

擁有高智慧的虛擬機器人已經上崗

1939年,美國西屋電氣製造的機器人ELEKTRO,在紐約世博會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場的目光。從那時起,科學家就希望賦予機器人真正的“智慧”。

將近80年後,擁有更高智慧的虛擬機器人艾米莉亞在紐約的IT技術公司IPsoft,找到了一份網路客服的工作。

她可以幫使用者解決登錄密碼錯誤的問題。

學習能力,是艾米莉亞成功的關鍵。通過機器學習系統,她可以類比、再現人類的神經活動過程,而非簡單僵化的模仿。當她發現客戶滿意度較高時,還會不失時機向客戶推薦商品或優惠資訊。

IPsoft公司稱,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艾米莉亞可以從事金融、保險、航空等領域的客服工作。2016年10月,瑞典最大銀行之一的北歐斯安銀行,宣佈任用艾米莉亞為其15000名銀行員工提供內部技術支援服務,成為銀行業聘用虛擬雇員的先行者。

機器人寫稿“以量取勝”老記者“品質”更勝一籌

從2014年7月起,美聯社開始把部分財報季的撰稿任務交給寫稿機器人WordSmith“文字匠”。

據研發團隊成員介紹,在使用“文字匠”之前,美聯社在財報季能撰寫大約440篇公司財報,在使用了“文字匠”之後則可以寫出5000篇財報。

2015年5月,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駐白宮資深記者霍斯利(ScottHorsley)向“文字匠”發起了一場挑戰,比比誰能更快更好地寫出報導。出乎霍斯利的預料,文字匠花兩分鐘就寫完了稿子,而他花了整整7分鐘。以下是兩篇稿件的開頭部分:

稿件一

“鄧尼斯公司在週一報告稱第一季度利潤為850萬美元,這家南加州斯帕坦堡的公司表示每股獲利10美分。”——機器人“文字匠”

稿件二

“鄧尼斯公司在第一季度完成了一記全壘打,由於餐廳銷售額躥升超出了7%,贏得了高於預期的每股10美分的獲利。”——老記者霍斯利

在之後的稿件受歡迎程度評比中,霍斯利在文章品質上扳回了一城。和文字匠的稿件相比,老記者的稿件更簡明易懂,也更有感情。

未來更多崗位或被人工智慧取代

機器人這種新勞動者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大,可以幫助人類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完成許多工作,但與此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些不安與疑慮。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今年3月發佈的“英國經濟前景”研究報告,未來15年,美國將有高達38%的工作崗位可能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取代;德國和英國也分別會有35%和30%的工作崗位由機器人佔據;在日本則有21%的工作崗位面臨同樣的可能。

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英國零售和批發行業中有225萬個工作崗位或將消失;製造行業中有超過120萬個工作崗位將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行政管理及支援服務領域中約有110萬個工作崗位處於高風險狀態。

而被機器人取代風險最低的職業則包括:醫生、護士、教師、機械工程師、設計師、化妝師、心理學家、考古學家等。

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崗位被機器人佔領,這些只生產不消費的勞動者也將打破社會結構的平衡。失業率的上升、消費力的下降,都可能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機器人致人死亡工作事故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如何界定承擔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勞動者的權利與責任,也是一個新課題。

2015年7月1日,德國卡塞爾大眾汽車工廠,一名22歲的技術工人正在安裝機器人,突然這台機器人自動開啟,抓住了技術工人的胸部,將他重重壓向一塊金屬板,最終導致這名工人不治身亡。事後大眾公司發言人稱,這次事故是人為錯誤導致,機器人沒有問題。

也是在同一個月,美國密西根州一家汽車零配件工廠,一名工作了12年的維修技師霍爾布魯克在裝配線上執行日常工作時,被突然失控進入到她工作區域的機器人困住,機器人的掛鉤撞擊到霍爾布魯克的頭部,導致霍爾布魯克當場死亡。

此後,霍爾布魯克的丈夫向法院起訴為這家工廠提供機器人配件及安裝的5家公司,指控它們的機器人有設計缺陷。

據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的統計,1984年至2014年間,美國發生了至少33起機器人致人死亡的工作事故。

《紐約時報》則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能夠移動、自動運行、並與人類一起自由工作,機器人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增加。

如何確保人類權威不受挑戰?讓人類自己成為超級人工智慧

而在科技界,關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大憂慮則是:如何能確保人類的權威不受到超級人工智慧的威脅。對此,“神經連接”公司創始人艾倫馬斯克給出的答案是:讓人類自己成為超級人工智慧。

2017年3月28日,馬斯克宣佈成立一家名為“神經連接”的公司,計畫在4年內通過一種名為“神經織網”的技術,將人腦與電腦連起來,提升人類大腦能力,抵禦人工智慧的威脅。

馬斯克認為,如果能很好地把人工智慧和大腦皮層連接在一起,人就能變成“人工智慧人”。當每個人都能成為“人工智慧人”的時候,就解決了人工智慧獨裁的問題。

“鄧尼斯公司在第一季度完成了一記全壘打,由於餐廳銷售額躥升超出了7%,贏得了高於預期的每股10美分的獲利。”——老記者霍斯利

在之後的稿件受歡迎程度評比中,霍斯利在文章品質上扳回了一城。和文字匠的稿件相比,老記者的稿件更簡明易懂,也更有感情。

未來更多崗位或被人工智慧取代

機器人這種新勞動者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大,可以幫助人類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完成許多工作,但與此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些不安與疑慮。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今年3月發佈的“英國經濟前景”研究報告,未來15年,美國將有高達38%的工作崗位可能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取代;德國和英國也分別會有35%和30%的工作崗位由機器人佔據;在日本則有21%的工作崗位面臨同樣的可能。

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英國零售和批發行業中有225萬個工作崗位或將消失;製造行業中有超過120萬個工作崗位將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行政管理及支援服務領域中約有110萬個工作崗位處於高風險狀態。

而被機器人取代風險最低的職業則包括:醫生、護士、教師、機械工程師、設計師、化妝師、心理學家、考古學家等。

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崗位被機器人佔領,這些只生產不消費的勞動者也將打破社會結構的平衡。失業率的上升、消費力的下降,都可能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機器人致人死亡工作事故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如何界定承擔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勞動者的權利與責任,也是一個新課題。

2015年7月1日,德國卡塞爾大眾汽車工廠,一名22歲的技術工人正在安裝機器人,突然這台機器人自動開啟,抓住了技術工人的胸部,將他重重壓向一塊金屬板,最終導致這名工人不治身亡。事後大眾公司發言人稱,這次事故是人為錯誤導致,機器人沒有問題。

也是在同一個月,美國密西根州一家汽車零配件工廠,一名工作了12年的維修技師霍爾布魯克在裝配線上執行日常工作時,被突然失控進入到她工作區域的機器人困住,機器人的掛鉤撞擊到霍爾布魯克的頭部,導致霍爾布魯克當場死亡。

此後,霍爾布魯克的丈夫向法院起訴為這家工廠提供機器人配件及安裝的5家公司,指控它們的機器人有設計缺陷。

據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的統計,1984年至2014年間,美國發生了至少33起機器人致人死亡的工作事故。

《紐約時報》則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能夠移動、自動運行、並與人類一起自由工作,機器人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增加。

如何確保人類權威不受挑戰?讓人類自己成為超級人工智慧

而在科技界,關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大憂慮則是:如何能確保人類的權威不受到超級人工智慧的威脅。對此,“神經連接”公司創始人艾倫馬斯克給出的答案是:讓人類自己成為超級人工智慧。

2017年3月28日,馬斯克宣佈成立一家名為“神經連接”的公司,計畫在4年內通過一種名為“神經織網”的技術,將人腦與電腦連起來,提升人類大腦能力,抵禦人工智慧的威脅。

馬斯克認為,如果能很好地把人工智慧和大腦皮層連接在一起,人就能變成“人工智慧人”。當每個人都能成為“人工智慧人”的時候,就解決了人工智慧獨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