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個月暴漲50%,市值超過2000億,這家公司的背後價值何在

在2017年前5個月的時間裡,500億級別的福耀玻璃漲了24%,5000億級別的貴州茅臺漲了25%,2000億級別的格力電器漲了33%,一同跨入2000億俱樂部的海康威視竟然漲了55.12%!

以上列舉的公司都有一個共性——世俗定義裡的好公司,收入利潤增長穩定,行業優勢明顯,現金分紅比例高,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是製造業企業,符合國家脫虛向實的政策方針,他們股價的上漲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政治正確。

其實已有不少的專業投資者對目前大盤藍籌股的過快上漲表示懷疑,

認為這是以價值投資之名行概念投資之實,而這個概念是國家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持。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反對大家對茅臺股價虛高的質疑,也不認同有人對國家政策干預市場行為的指責。

我們必須承認部分藍籌股股價虛高與政策鼓勵存在一定關聯性的事實,也要意識到脫虛向實的政策方針在資本市場發展的大方向上是沒有錯誤的。

當局者希望A股市場的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之前,能首先想到看公司的財務報表,看收入與利潤的增長,看公司實際價值而不是盲目的隨波逐流,親信謠言與故事,成為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這種投資邏輯的轉變是需要政策來引導的,而“脫虛向實”就是政策的引導的綱要,的確在開始階段會造成部分股票價格虛高,這是公眾投資意識轉變的必然結果。

但硬是把這說成披著價值投資外衣的概念炒作我就覺得很目光短淺,

茅臺價格也許未來有大概率的回檔,但與茅臺一同漲起來的優質價值投資標的都會回檔嗎?

我不這麼認為,今天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從年初至今,股價漲幅超過55%的安防龍頭——海康威視。

海康威視在2017年4月14日公佈2016年年報,2016年全年營業收入319億,同比增長26.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74億,同比增長26.46%

從2008年至今,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43.84%,

遠高於行業平均增速,股價也伴隨優異的業績表現進一步上漲,在4月18日達到歷史新高——每股34.34元,總市值來到2106億。

海康威視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視頻監控設備為一體的的安防產業巨頭,主要產品為視頻監控設備與解決方案,國內市場佔有率為33%,國際市場佔有率超過9%,與博世與霍尼韋爾並稱為世界安防三大巨頭。

判斷一家公司的優劣,我們需要回答幾個問題

公司所處的行業發展潛力是否很大,公司目前所處的行業地位如何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否讓同行無法輕易撼動

公司對員工的態度

公司對股東的態度

潛在風險大小

而海康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告訴我們他是否是一個優質投資標。

行業潛力

安防市場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安防工程,安防產品,報警運營服務及其他產品,他們在2016年產值占比如下圖所示

整個安防產品規模在2016年達到1900億,在這1900億中,視頻監控類產品占比50.6%,為962億。半壁江山的份額可見視頻監控產品在安防行業中的核心地位。

海康威視2016營收319億,占視頻監控細分行業產值的33.16%,相比行業第二的大華股份11.4%(預計大華2016年營入110億)高出22%的市場占比,行業優勢十分明顯。

同時我們也發現視頻監控細分行業市場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市場前兩名的份額在2016年占比就達到44.56%,並且伴隨的行業需求增長,公司自身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會進一步推動行業集中度的提高。

沒有技術優勢與成本優勢的小公司會相繼倒下,未來的視頻監控領域將會是寡頭之間的戰場,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對於處於領先位置的海康來說無疑最為有利。

海康所處的市場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能確保整個安防行業與視頻監控細分行業能長久的保持穩定增長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理解一點——人類對視頻監控設備的需求是剛需,並且伴隨技術革新,視頻監控設備會擁有更為廣泛應用前景。

視頻監控是公共治安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也自然成為視頻監控設備提供商的大客戶,近年來,宣導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政策檔相繼出臺,城市治安,智慧交通領域成為視頻監控設備最大的採購與應用方。

政府的需求顯然是剛需,但受制於每年財政狀況,對監控設備的採購支出存在波動性,這也自然會影響行業的整體增速,但從近四年的行業增速資料來看,未來維持10%的行業整體增速不存在大的問題。

整個民用市場的占比不到5%,這與視屏監控設備的公共治安檢查特性相關,民用市場更多的需求還是只在於防盜,看小孩和老人。

需求特性決定了民用市場監控設備滲透率低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民用市場基數大,增長潛力誘人,智慧化的監控設備具備成為智慧家居大領域的重要入口。

這些潛在的增長空間不僅海康,大華等傳統公共監控設備提供商在佈局投入,小米,百度,360等互聯網企業也推出了民用版的視頻監控產品。

總的來看,安防市場尤其是視頻監控細分市場將維持一個穩定的增長速度。

核心競爭力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海康威視理解為一個視頻監控設備的生產商,但海康這個生產者角色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海康能有如今行業霸主地位,與其特有的優勢密不可分,我們可以海康的核心優勢歸為以下幾類:技術優勢,行業經驗,管道優勢,規模優勢,人才優勢

顯著的技術優勢

2012-2016近五年的時間裡,海康威視平均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7.8%,在營業收入達到319億的2016年,同樣有24億的研發投入可見管理層對於核心技術的重視程度。

客觀來看,即使是行業第二的大華股份,2016年的淨利潤也沒有24億,其他的企業就更不用說了,同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存在進一步拉大的可能。

伴隨技術的進步,視頻監控行業不再是只生產傳統的攝像機,簡單的記錄和傳輸視頻資訊就行了。新一代的攝像機清晰成像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機器自動識別,處理,判斷視頻資訊將成為新的趨勢,不僅要看得見,還要看的懂。

海康最新的產品所實現的功能預示著這種變化正逐漸來臨。

“深眸”,“神捕”攝像機能對人臉,人體和車輛進行自動識別,捕捉記錄人物及車輛特徵

“刀鋒”車輛特徵結構化伺服器、“獵鷹”視頻雲結構化伺服器、“神捕”交通事件檢測伺服器,可以就拍攝的圖片資訊進行結構化處理,大大提高車輛查詢及事故處理的效率

以上功能的實現都是人工智慧在視頻監控領域的實際應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大資料分析,依託GPU海量運算能力是未來主導視屏監控產品的核心技術。

任何一項技術的都不是靠短期投資可以輕易獲取的,大額的研發投入會自然提升未來視頻監控行業的競爭門檻,產品的革新與規模化會讓小型設備廠商越來越難以過日。

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只適合寡頭之間的競爭,在行業日益集中化的今天,只有前幾名設備商才能擁有未來競爭的門票。

從人員構成上看,從2012年開始,研發人員占比首次超過生產人員,技術驅動產品的戰略似乎也在4年前就已經開始佈局實施了,歷年來看,視頻監控從類比化到數位化,數位化到網路化的變革海康都率先把握住了機會。

我也有理由相信,持續的高研發投入,領先的發展策略能讓海康繼續把握住視頻監控從網路化到智慧化的變革機會。

全球化的銷售網路

在介紹自己強勢的行銷網路時,海康在財報中如是寫道:公司在中國大陸,擁有35家分公司和以分公司為基點向下延伸的200多個業務聯絡處,形成了業內覆蓋最廣最深的行銷體系,保證公司能夠快速回應客戶、使用者及合作夥伴的需求。

在境外,公司建立了28個銷售公司,形成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不斷完善的行銷網路,自主品牌產品銷往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簡單來看就是在說:我國內的銷售網路業界最佳,國外覆蓋100多個國家(全球一共196個國家),全世界的用戶只要想買海康的產品都能買到。

對待員工的態度

一家對員工好,願意與員工分享發展成果的公司一定是一家受員工尊敬,凝聚力很強的公司,也必將收穫員工辛勤工作的回報。

國企改革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熱點話題,國有企業佔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但由於體制原因,管理團隊缺乏市場化的經營策略,無法高效利用手頭的社會資源。

短期來看不會出什麼問題,但低效的發展最終會阻礙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越在經濟困難時期,這種問題越明顯。

所以如何向國企注入活力,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海康作為國企改革的排頭兵,做出了自己的嘗試——與員工分享創新業務的股權。

海康在2016年新成立了海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海康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海康微影傳感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新的創新業務公司,加上螢石網路技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均為60%,另外的40%均由海康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持有,而這個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的權益全部由核心員工按公允價值認購。

雖然整個創新業務在2016年的營收僅為6.47億,營收占比僅為2%,但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是創新業務第一次寫進財務報表,三家創新子公司均是2016年新成立,在子公司估值最低時與員工分享40%的股權無疑就是給了員工未來價值巨大的期權。

這顯示出海康的大氣與勇氣(並不是每個國有企業都敢這麼分享國有資產),依據海康持有0.0017%股權合夥企業的股權成本是1萬元,可以推算出股權合夥企業總的權益價值為5.88億。

再看創新業務的四家子公司,螢石是海康面向民用市場的視頻監控設備子品牌,機器人技術公司推出的“阡陌”智慧倉儲系統可以實現物流倉庫無人化,汽車技術公司提供汽車專用的行車記錄儀、智慧後視鏡、車載監控像機及相關配件;

微影傳感公司致力於研發非製冷感測器,固態硬碟存儲技術等。這些業務屬性無一例外都決定了創新業務巨大的發展空間。選好的子公司,分享大比例的股權,這樣的公司並不多見。

除去分享創新業務股權,海康也擁有大比例的股權激勵計畫

海康具體的股權激勵計畫如下

a. 2012年股權激勵:公司於2012年8月23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向激勵對象授予限制性股票8,611,611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 10.65元/股。

b. 2014年股權激勵:公司於2014年10月24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向激勵對象授予限制性股票52,910,082 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 9.25元/股

c. 2016年股權激勵:公司於2016年12月23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向激勵對象授予限制性股票52,326,858 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 12.63元/股

授予日後的2年內為鎖定期,鎖定期內本計畫持有的股票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讓。授予日後的2年到5年內為解鎖期,若達到本股權激勵計畫規定的解鎖條件,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將分三次解鎖,分別為第3年解鎖40%,第4年解鎖30%,第5年解鎖30%。

解鎖條件為:公司業績達標(淨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兩個指標),個人業績達標。

對於員工來說,股權激勵的收益在於股票行權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價差。以2016年末的複權價格為基準,也就是每股23.81元作為2016年股權激勵市場價格。我們再分別來看三個股權激勵計畫的員工行權收益。

2012年股權激勵計畫的價差(市場價格-行權價格)為每股18.48(23.81-5.33)元,行權總數為7,620,714股,預計2012年股權激勵計畫在2016年的行權收益為1.4億元。

2016年股權激勵計畫的價差為每股17.64(23.81-6.17)元,行權總數為30,687,650股,預計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在2016年行權收益為5.41億。

2016年的股權激勵計畫還沒過解鎖期,所以當期沒有行權,但就目前的行權價格與授予總股數來推算的話,截止2016年,潛在的行權收益為5.85億,這還是不考慮未來股價進一步上漲的情況下得出的保守資料,以2017年4月21日的每股36.3元來計算,這個收益數字為12.38億。

看到這些每年行權輕鬆過億的收益數字,是不是要感慨作為海康的主要員工,能一同分享公司成長的果實是不是太幸福了!

一個對員工好的公司,員工也會把公司當作另一個家,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為公司創造更好的業績。一個企業的成敗可以從他對員工的態度中找到答案,海康願意與員工分享的態度,讓我們相信,他的未來不會差。

對待股東的態度

海康從2011年到2016年連續6年時間裡,現金分紅占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的比重不斷上升,在2016年達到49.74%,相當於把上市公司全年一半的淨利潤分配給股東。海康這種連續大筆分紅行為至少說明了幾點問題:

a. 公司的現金流十分充裕,即使分配了一半的現金利潤,也不影響公司正常的業務擴張

b. 為回報投資者信任,海康可謂仁至義盡

c. 作為海康股東,每年都有穩定的現金分紅是件很幸福的事

d. 這是巴菲特青睞的價值投資標的

風險的考量

每年海康都會在其財報中披露當期的風險因素有哪些,根據這些風險因素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哪些風險是棘手的,哪些是已經解決的。

根據上圖我們可以作出以下幾個判斷

技術更新換代風險近幾年一直排在風險因素的首位,可見海康對其的重視程度,似乎也是從2012年開始,技術研發投入一直維持較高的營收占比水準,海康絲毫不敢怠慢。

2013年以後,宏觀經濟下行與市場競爭風險就沒再出現在風險因素披露中了,可以理解為海康的產品實力能夠抵禦宏觀經濟下行的負面影響,市場領先的地位讓海康不懼行業競爭。

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風險在2016年的風險披露中消失了蹤影,無論是傳統的視頻監控設備與行業解決方案,還是新的創新業務,海康都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

匯率問題一直出現在近4年的風險披露中,伴隨國際業務高速增長,外匯風險是個不可避免的硬骨頭,這也是任何一家大型跨國公司需要面對的風險

技術更新換代的風險可以說是海康的命門,歷史上任何一家霸主企業的衰亡都是由技術革新所導致了,比如柯達,諾基亞…… 為了避免錯失技術更新換代的機會,被同行企業反超,海康一直以來都在提前佈局著未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家如此有憂患意識的企業,還能對他有更高的要求嗎?技術風險上,作為投資者,相信海康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作為一個喜歡懷疑的財務分析者,海康的股權激勵計畫中的公司業績標準是我很感興趣的懷疑物件,如果還記得的話,限制性股權解鎖條件是淨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達標。

海康的管理層是否會為了豐厚的股權獎勵而有意做高業績?為了探究這個答案,我做了以下幾份表格。

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中加權淨資產收益率的業績標準為:2015—2017年加權淨資產收益率達20%以上,從近7年的資料來看,海康都超額完成了業績要求,也有極大可能在2017同樣達到業績要求。

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的收入增速要求標準分別為2015年35%,2016年30%,2017年26%。

就收入增長速度的變化而言,2010-2012年呈現一個增速下滑的趨勢,2012-2014年有一個顯著的提升,這個期間也正是2012年股權激勵計畫的鎖定期及第一個行權期,2014-2016年收入增速又有一個顯著的下滑。

依據2014年激勵計畫的收入要求,可知2015的收入增速達到了業績要求(46.64%>35%),但2016年卻沒有(26.32%<30%),這也就意味著管理層在2017年將失去他們的行權收益。

如果業績能達標,為什麼不達標,而白白喪失了一次收益機會?

有兩種可能,正常收入增速無法實現業績要求,管理層想增收卻不能做到。

第二種則是能做卻不這麼做。我認為是第二種,把收入增速從26.32%變成30%,只需要稍微放寬一點信用標準,或者打折促銷一下就可以實現的事為什麼不做?

判斷管理層是否有意做高業績的另一個線索就是看應收賬款的增長率與應收賬款的品質是否在合理範圍之內。

應收賬款增長率在2013年與2015年有一個增長小高峰,都是在2012年與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的第一個鎖定期出現的,按照這種規律,是不是可以猜想2017年的應收賬款也會出現一個增長小高峰?

這需要年後的資料來證明,拋開這些不談,總的來看應收賬款餘額增長的有點快,但依舊在合理範圍之內。

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來到歷年最高的7.11%,海康所有的應收賬款都是按照信用風險組合來計提的,計提標準如下,且最近幾年都沒有變化:

2011-2013年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接近5%,可以看出這幾年的應收賬款賬齡都在1年以內,或絕大部分接近一年以內。2014-2016年這個比例逐漸上升,2016年為7.11%。

從近幾年的資料來看,總的賬齡雖然增加了,但總體在合理範圍內,計提比例與標準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也間接說明了管理層沒有靠放寬信用額度來實現收入的快速增長,這也和我們之前的判斷相符。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應收賬款的賬齡雖然增加了,但主要客戶的集中度卻在不斷下降,從2012-2016年,前五名客戶應收賬款占比從14.36%下降到4.79%,如此大比例的下降說明了海康的產品銷路越來越廣,這是一種產品實力的體現。

綜合來看,應收賬款品質不存在大的問題,股權激勵潛在的負面影響也比較有限,主要客戶集中度不斷降低,從側面印證了海康實際的產品實力與行銷實力。

結語

海康所處的安防市場依舊有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的潛力,伴隨著技術革新,產品更新換代,世界範圍內恐怖勢力崛起與治安管理問題的凸顯。海康作為擁有核心技術與領導地位的安防產業巨頭,在這次監控設備更新換代的變革中佔據絕對的優勢。

一家在業內競爭優勢明顯,樂於向股東分享收益,願意與員工分享發展成果的優質公司,作為價值投資者,似乎我們只需要考慮在什麼價位入場來長期持有這只優質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防市場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安防工程,安防產品,報警運營服務及其他產品,他們在2016年產值占比如下圖所示

整個安防產品規模在2016年達到1900億,在這1900億中,視頻監控類產品占比50.6%,為962億。半壁江山的份額可見視頻監控產品在安防行業中的核心地位。

海康威視2016營收319億,占視頻監控細分行業產值的33.16%,相比行業第二的大華股份11.4%(預計大華2016年營入110億)高出22%的市場占比,行業優勢十分明顯。

同時我們也發現視頻監控細分行業市場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市場前兩名的份額在2016年占比就達到44.56%,並且伴隨的行業需求增長,公司自身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會進一步推動行業集中度的提高。

沒有技術優勢與成本優勢的小公司會相繼倒下,未來的視頻監控領域將會是寡頭之間的戰場,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對於處於領先位置的海康來說無疑最為有利。

海康所處的市場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能確保整個安防行業與視頻監控細分行業能長久的保持穩定增長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理解一點——人類對視頻監控設備的需求是剛需,並且伴隨技術革新,視頻監控設備會擁有更為廣泛應用前景。

視頻監控是公共治安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也自然成為視頻監控設備提供商的大客戶,近年來,宣導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政策檔相繼出臺,城市治安,智慧交通領域成為視頻監控設備最大的採購與應用方。

政府的需求顯然是剛需,但受制於每年財政狀況,對監控設備的採購支出存在波動性,這也自然會影響行業的整體增速,但從近四年的行業增速資料來看,未來維持10%的行業整體增速不存在大的問題。

整個民用市場的占比不到5%,這與視屏監控設備的公共治安檢查特性相關,民用市場更多的需求還是只在於防盜,看小孩和老人。

需求特性決定了民用市場監控設備滲透率低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民用市場基數大,增長潛力誘人,智慧化的監控設備具備成為智慧家居大領域的重要入口。

這些潛在的增長空間不僅海康,大華等傳統公共監控設備提供商在佈局投入,小米,百度,360等互聯網企業也推出了民用版的視頻監控產品。

總的來看,安防市場尤其是視頻監控細分市場將維持一個穩定的增長速度。

核心競爭力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海康威視理解為一個視頻監控設備的生產商,但海康這個生產者角色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海康能有如今行業霸主地位,與其特有的優勢密不可分,我們可以海康的核心優勢歸為以下幾類:技術優勢,行業經驗,管道優勢,規模優勢,人才優勢

顯著的技術優勢

2012-2016近五年的時間裡,海康威視平均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7.8%,在營業收入達到319億的2016年,同樣有24億的研發投入可見管理層對於核心技術的重視程度。

客觀來看,即使是行業第二的大華股份,2016年的淨利潤也沒有24億,其他的企業就更不用說了,同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存在進一步拉大的可能。

伴隨技術的進步,視頻監控行業不再是只生產傳統的攝像機,簡單的記錄和傳輸視頻資訊就行了。新一代的攝像機清晰成像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機器自動識別,處理,判斷視頻資訊將成為新的趨勢,不僅要看得見,還要看的懂。

海康最新的產品所實現的功能預示著這種變化正逐漸來臨。

“深眸”,“神捕”攝像機能對人臉,人體和車輛進行自動識別,捕捉記錄人物及車輛特徵

“刀鋒”車輛特徵結構化伺服器、“獵鷹”視頻雲結構化伺服器、“神捕”交通事件檢測伺服器,可以就拍攝的圖片資訊進行結構化處理,大大提高車輛查詢及事故處理的效率

以上功能的實現都是人工智慧在視頻監控領域的實際應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大資料分析,依託GPU海量運算能力是未來主導視屏監控產品的核心技術。

任何一項技術的都不是靠短期投資可以輕易獲取的,大額的研發投入會自然提升未來視頻監控行業的競爭門檻,產品的革新與規模化會讓小型設備廠商越來越難以過日。

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只適合寡頭之間的競爭,在行業日益集中化的今天,只有前幾名設備商才能擁有未來競爭的門票。

從人員構成上看,從2012年開始,研發人員占比首次超過生產人員,技術驅動產品的戰略似乎也在4年前就已經開始佈局實施了,歷年來看,視頻監控從類比化到數位化,數位化到網路化的變革海康都率先把握住了機會。

我也有理由相信,持續的高研發投入,領先的發展策略能讓海康繼續把握住視頻監控從網路化到智慧化的變革機會。

全球化的銷售網路

在介紹自己強勢的行銷網路時,海康在財報中如是寫道:公司在中國大陸,擁有35家分公司和以分公司為基點向下延伸的200多個業務聯絡處,形成了業內覆蓋最廣最深的行銷體系,保證公司能夠快速回應客戶、使用者及合作夥伴的需求。

在境外,公司建立了28個銷售公司,形成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不斷完善的行銷網路,自主品牌產品銷往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簡單來看就是在說:我國內的銷售網路業界最佳,國外覆蓋100多個國家(全球一共196個國家),全世界的用戶只要想買海康的產品都能買到。

對待員工的態度

一家對員工好,願意與員工分享發展成果的公司一定是一家受員工尊敬,凝聚力很強的公司,也必將收穫員工辛勤工作的回報。

國企改革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熱點話題,國有企業佔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但由於體制原因,管理團隊缺乏市場化的經營策略,無法高效利用手頭的社會資源。

短期來看不會出什麼問題,但低效的發展最終會阻礙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越在經濟困難時期,這種問題越明顯。

所以如何向國企注入活力,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海康作為國企改革的排頭兵,做出了自己的嘗試——與員工分享創新業務的股權。

海康在2016年新成立了海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海康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海康微影傳感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新的創新業務公司,加上螢石網路技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均為60%,另外的40%均由海康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持有,而這個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的權益全部由核心員工按公允價值認購。

雖然整個創新業務在2016年的營收僅為6.47億,營收占比僅為2%,但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是創新業務第一次寫進財務報表,三家創新子公司均是2016年新成立,在子公司估值最低時與員工分享40%的股權無疑就是給了員工未來價值巨大的期權。

這顯示出海康的大氣與勇氣(並不是每個國有企業都敢這麼分享國有資產),依據海康持有0.0017%股權合夥企業的股權成本是1萬元,可以推算出股權合夥企業總的權益價值為5.88億。

再看創新業務的四家子公司,螢石是海康面向民用市場的視頻監控設備子品牌,機器人技術公司推出的“阡陌”智慧倉儲系統可以實現物流倉庫無人化,汽車技術公司提供汽車專用的行車記錄儀、智慧後視鏡、車載監控像機及相關配件;

微影傳感公司致力於研發非製冷感測器,固態硬碟存儲技術等。這些業務屬性無一例外都決定了創新業務巨大的發展空間。選好的子公司,分享大比例的股權,這樣的公司並不多見。

除去分享創新業務股權,海康也擁有大比例的股權激勵計畫

海康具體的股權激勵計畫如下

a. 2012年股權激勵:公司於2012年8月23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向激勵對象授予限制性股票8,611,611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 10.65元/股。

b. 2014年股權激勵:公司於2014年10月24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向激勵對象授予限制性股票52,910,082 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 9.25元/股

c. 2016年股權激勵:公司於2016年12月23日,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向激勵對象授予限制性股票52,326,858 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 12.63元/股

授予日後的2年內為鎖定期,鎖定期內本計畫持有的股票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讓。授予日後的2年到5年內為解鎖期,若達到本股權激勵計畫規定的解鎖條件,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將分三次解鎖,分別為第3年解鎖40%,第4年解鎖30%,第5年解鎖30%。

解鎖條件為:公司業績達標(淨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兩個指標),個人業績達標。

對於員工來說,股權激勵的收益在於股票行權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價差。以2016年末的複權價格為基準,也就是每股23.81元作為2016年股權激勵市場價格。我們再分別來看三個股權激勵計畫的員工行權收益。

2012年股權激勵計畫的價差(市場價格-行權價格)為每股18.48(23.81-5.33)元,行權總數為7,620,714股,預計2012年股權激勵計畫在2016年的行權收益為1.4億元。

2016年股權激勵計畫的價差為每股17.64(23.81-6.17)元,行權總數為30,687,650股,預計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在2016年行權收益為5.41億。

2016年的股權激勵計畫還沒過解鎖期,所以當期沒有行權,但就目前的行權價格與授予總股數來推算的話,截止2016年,潛在的行權收益為5.85億,這還是不考慮未來股價進一步上漲的情況下得出的保守資料,以2017年4月21日的每股36.3元來計算,這個收益數字為12.38億。

看到這些每年行權輕鬆過億的收益數字,是不是要感慨作為海康的主要員工,能一同分享公司成長的果實是不是太幸福了!

一個對員工好的公司,員工也會把公司當作另一個家,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為公司創造更好的業績。一個企業的成敗可以從他對員工的態度中找到答案,海康願意與員工分享的態度,讓我們相信,他的未來不會差。

對待股東的態度

海康從2011年到2016年連續6年時間裡,現金分紅占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的比重不斷上升,在2016年達到49.74%,相當於把上市公司全年一半的淨利潤分配給股東。海康這種連續大筆分紅行為至少說明了幾點問題:

a. 公司的現金流十分充裕,即使分配了一半的現金利潤,也不影響公司正常的業務擴張

b. 為回報投資者信任,海康可謂仁至義盡

c. 作為海康股東,每年都有穩定的現金分紅是件很幸福的事

d. 這是巴菲特青睞的價值投資標的

風險的考量

每年海康都會在其財報中披露當期的風險因素有哪些,根據這些風險因素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哪些風險是棘手的,哪些是已經解決的。

根據上圖我們可以作出以下幾個判斷

技術更新換代風險近幾年一直排在風險因素的首位,可見海康對其的重視程度,似乎也是從2012年開始,技術研發投入一直維持較高的營收占比水準,海康絲毫不敢怠慢。

2013年以後,宏觀經濟下行與市場競爭風險就沒再出現在風險因素披露中了,可以理解為海康的產品實力能夠抵禦宏觀經濟下行的負面影響,市場領先的地位讓海康不懼行業競爭。

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風險在2016年的風險披露中消失了蹤影,無論是傳統的視頻監控設備與行業解決方案,還是新的創新業務,海康都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

匯率問題一直出現在近4年的風險披露中,伴隨國際業務高速增長,外匯風險是個不可避免的硬骨頭,這也是任何一家大型跨國公司需要面對的風險

技術更新換代的風險可以說是海康的命門,歷史上任何一家霸主企業的衰亡都是由技術革新所導致了,比如柯達,諾基亞…… 為了避免錯失技術更新換代的機會,被同行企業反超,海康一直以來都在提前佈局著未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家如此有憂患意識的企業,還能對他有更高的要求嗎?技術風險上,作為投資者,相信海康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作為一個喜歡懷疑的財務分析者,海康的股權激勵計畫中的公司業績標準是我很感興趣的懷疑物件,如果還記得的話,限制性股權解鎖條件是淨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達標。

海康的管理層是否會為了豐厚的股權獎勵而有意做高業績?為了探究這個答案,我做了以下幾份表格。

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中加權淨資產收益率的業績標準為:2015—2017年加權淨資產收益率達20%以上,從近7年的資料來看,海康都超額完成了業績要求,也有極大可能在2017同樣達到業績要求。

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的收入增速要求標準分別為2015年35%,2016年30%,2017年26%。

就收入增長速度的變化而言,2010-2012年呈現一個增速下滑的趨勢,2012-2014年有一個顯著的提升,這個期間也正是2012年股權激勵計畫的鎖定期及第一個行權期,2014-2016年收入增速又有一個顯著的下滑。

依據2014年激勵計畫的收入要求,可知2015的收入增速達到了業績要求(46.64%>35%),但2016年卻沒有(26.32%<30%),這也就意味著管理層在2017年將失去他們的行權收益。

如果業績能達標,為什麼不達標,而白白喪失了一次收益機會?

有兩種可能,正常收入增速無法實現業績要求,管理層想增收卻不能做到。

第二種則是能做卻不這麼做。我認為是第二種,把收入增速從26.32%變成30%,只需要稍微放寬一點信用標準,或者打折促銷一下就可以實現的事為什麼不做?

判斷管理層是否有意做高業績的另一個線索就是看應收賬款的增長率與應收賬款的品質是否在合理範圍之內。

應收賬款增長率在2013年與2015年有一個增長小高峰,都是在2012年與2014年股權激勵計畫的第一個鎖定期出現的,按照這種規律,是不是可以猜想2017年的應收賬款也會出現一個增長小高峰?

這需要年後的資料來證明,拋開這些不談,總的來看應收賬款餘額增長的有點快,但依舊在合理範圍之內。

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來到歷年最高的7.11%,海康所有的應收賬款都是按照信用風險組合來計提的,計提標準如下,且最近幾年都沒有變化:

2011-2013年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接近5%,可以看出這幾年的應收賬款賬齡都在1年以內,或絕大部分接近一年以內。2014-2016年這個比例逐漸上升,2016年為7.11%。

從近幾年的資料來看,總的賬齡雖然增加了,但總體在合理範圍內,計提比例與標準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也間接說明了管理層沒有靠放寬信用額度來實現收入的快速增長,這也和我們之前的判斷相符。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應收賬款的賬齡雖然增加了,但主要客戶的集中度卻在不斷下降,從2012-2016年,前五名客戶應收賬款占比從14.36%下降到4.79%,如此大比例的下降說明了海康的產品銷路越來越廣,這是一種產品實力的體現。

綜合來看,應收賬款品質不存在大的問題,股權激勵潛在的負面影響也比較有限,主要客戶集中度不斷降低,從側面印證了海康實際的產品實力與行銷實力。

結語

海康所處的安防市場依舊有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的潛力,伴隨著技術革新,產品更新換代,世界範圍內恐怖勢力崛起與治安管理問題的凸顯。海康作為擁有核心技術與領導地位的安防產業巨頭,在這次監控設備更新換代的變革中佔據絕對的優勢。

一家在業內競爭優勢明顯,樂於向股東分享收益,願意與員工分享發展成果的優質公司,作為價值投資者,似乎我們只需要考慮在什麼價位入場來長期持有這只優質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