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白這3件事,你才知道要做什麼樣的企業……

拍賣行裡有一種現象,如果無人競拍,為了面子上不致過於難堪,

會有好心人舉個手意思一下。

馬未都在英國的拍賣行就曾遇到奇葩的一幕:一個中國瓷瓶,80萬英鎊起拍沒人應,70萬英鎊、60萬英鎊……直到30萬英鎊,有個人羞羞答答舉了個手。孰料一發不可收拾,價格噌噌往上漲,最後竟以5000萬英鎊成交。

可這事還沒完,買家拒不付錢。《泰晤士報》請當時在場的馬未都分析原因。馬老只撂下一句:現場舉是為了面子,背後他可不要臉。

要面子不要臉,

這個說法最早出自大師張伯岑,意指面子與臉並非一物。這種現象今天仍有。在企業裡,面子就是對外說的企業文化、價值觀、使命與理想。但說是說,不一定做到,實際還可能相反。

有一類企業,自命為企業文化驅動,但逃不脫利益驅動的本命,做著做著就假了。比如某些理財公司,所有業務都圍繞客戶財富的保值與增值展開,但客戶無論賺賠他都收手續費,根本不可能顧及客戶的風險。

有一類企業,所謂價值觀不用諱言就是一種偽裝、套路。近來國貨、實業概念備受推崇,於是就有一些“傳統制造型企業”,被指控污染環境、財務造假、品質不達標時,竟還敢為自己搖旗“叫屈”:實業難啊,製造業難啊。

有一類企業,也可能真的嚮往美好,把企業文化視為救命稻草,儀式感也做得很足,橫幅、警句、宣講漫天飛。

但還是做假了。可能創始人自己沒把持住,

員工上行下效;可能企業缺乏機制促動、流程監督,做著做著就偏了;還有可能創始人很努力,員工也很努力,但把企業文化的作用看得過重,中短期內沒見到效益,最後又散了。

顯然,究竟做什麼樣子的企業,我們得想明白幾個事。

第一,企業文化只是一種結果,實際依靠機制促逼。企業機制導向哪種利益,就產生哪種利益所代表的價值觀。

我們在三隻松鼠看到,客服收入不以銷售額進行考核,

而是以顧客滿意度,即聊天是否滿意進行評價。這樣的機制才可能導向“不能讓使用者不爽”的企業價值觀,客服才不會因為賣貨犧牲用戶的體驗。

第二,企業創始人往往就是企業文化、價值觀的源頭。比如創始人有點痞氣,企業就接地氣,不要強擰高大上;創始人追求精緻,企業就往產品思維靠靠,非要以行銷做驅動就南轅北轍了。

第三,企業奉行怎樣的價值,

可能只是因為大家覺得這個事情對,就該這麼去做。

張瑞敏砸冰箱、王石做合夥人分享、紮克伯格捐出自己的全部資產,只能促進他們做出偉大的企業。偉大與利益是無關的。中國已有不少企業營收百億元、千億元,甚至萬億元,但卻無人稱他們為偉大的企業,這估計就要從企業基因中面子與臉的認識層面深究一下。

完全有理由相信,少些套路,多些真誠,企業可能會更好。與其高調設計基業常青,與公司共成長等企業文化建設口號,不如先認真審視自己的企業人設與真相的距離。

與其高調設計基業常青,與公司共成長等企業文化建設口號,不如先認真審視自己的企業人設與真相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