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國軍隊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只是因為地理位置?

先秦典籍《荀子》中,有一個《議兵篇》,其中有句話流傳很廣:“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這是說,齊國的精銳部隊“技擊”比不了魏國的精銳部隊“武卒”,

魏國的“武卒”則比不了秦國的“銳士”。由此可知,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是最強的。

秦軍強大的戰鬥力是其統一六國的保障,當時六國的士兵都害怕秦軍,稱其為“虎狼之師”。秦軍為什麼戰鬥力如此強悍呢?

秦國地處西部邊陲之地,自建國伊始就在和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進行著不斷的鬥爭。西部地區開發較晚,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生活條件差。在這樣的環境下,秦國民眾養成了彪悍兇狠、尚武好鬥的風格。這就構成了秦軍勇敢善戰、不怕犧牲的基礎。

戰國中期秦國任用商鞅進行了變法改革,商鞅以嚴刑峻法來管理國家,對百姓的約束極其嚴格。而同時,商鞅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以軍功來授予爵位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戰場上殺敵有功的戰士,可以獲得土地和房產作為獎賞,同時還有很多政策上的照顧。可是如果在戰場上不奮力作戰,吃了敗仗,

那就要受到非常嚴酷的懲罰。

秦國百姓的負擔很重,生活比較艱苦,所以到戰場上去立功,就成為了秦國一般百姓改善生活待遇的唯一途徑。在這樣嚴密的賞罰制度下,秦國的士兵當然會奮勇殺敵。史書記載,秦國士兵聽說有仗可打,一個個都歡呼雀躍,

唯恐自己不能出征。相比之下,其他諸侯國雖然也實行獎勵軍功的制度,但是都沒有秦國做的徹底。

齊國獎賞在戰場上殺敵的士兵,但是卻不論戰爭的勝負,而且也沒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因此齊國的技擊之軍打小仗還可以,遇到大場面就完了。

魏國的武卒待遇是減免賦稅,可是士兵長期服役,年老體衰而難以更新,國家也不能取消他們所享受的優待,這樣時間久了,國家的稅收就沒有保障,國力必然衰弱。只有秦國的制度,用賞罰逼著老百姓去作戰,能夠維持士兵長久的戰鬥力。

荀子的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這句話的後面還有內容,這就是“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在荀子看來,秦國的軍隊也不是最厲害的,最強的軍隊應該還是商湯、周武王率領的“仁義之師”。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荀子本人的儒家立場。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這句話的後面還有內容,這就是“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在荀子看來,秦國的軍隊也不是最厲害的,最強的軍隊應該還是商湯、周武王率領的“仁義之師”。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荀子本人的儒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