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年不鏽:越王勾踐劍

越 王 勾 踐 劍

春秋晚期,長55.7cm 寬4.6cm

湖北省博物館藏,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西元前494年,在吳越兩國大展中,越軍大敗,越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重整旗鼓,用了9年時間滅掉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是怎 麼 發現 的 ?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發現了這把沾滿泥土的長劍。據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

此劍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鉞王鳩淺 自乍用鐱”。古文字專家唐蘭認為,

“鳩淺”這兩個字是“勾踐”的通假字,並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這說明此劍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即越王勾踐親自督造(製作)並自己使用的劍。

不過令人難以理解的是:

越 王 寶 劍 為 何 在 楚 地 出 土?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

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

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西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千 年 寶 劍 為 何 仍 鋒 利 無 比?

為解開勾踐劍千古不鏽之謎,1977年12月,專家們採用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

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比的準確資料表: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準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

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

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豔麗。

此外,越王勾踐劍出土時緊插于黑漆木制劍鞘內,在劍鞘的保護下,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並且它所處的環境與外界基本隔絕,這也是它沒有生銹的重要原因。

到 如 今 ……

如今,越王勾踐劍靜靜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陳列櫃中,而旁邊就是曾與他相愛相殺的“好基友”吳王夫差之矛。在這種平靜中,不知是否有人知道兩千多年前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吳王夫差矛,全長29.5cm,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 自作用鈼”。198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距出土越王勾踐劍址僅兩公里。

那麼問題來了:吳王夫差矛又是怎麼跑到楚地來的呢?

在這種平靜中,不知是否有人知道兩千多年前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吳王夫差矛,全長29.5cm,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 自作用鈼”。198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距出土越王勾踐劍址僅兩公里。

那麼問題來了:吳王夫差矛又是怎麼跑到楚地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