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比大蔥更熱辣的章丘話,這就是我們最好的名片!

章丘話,就像章丘大蔥:甜綿、香脆;熱辣、濃烈,味道特別醇厚。不管章丘人在哪裡,是怎樣的穿著打扮,只要一開口,立刻就能辨得出。可是,提起章丘話來,我卻臉紅得很。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從章丘老家來到省城讀書,學校裡彙集了各省各縣的同學,講起話來,那真是南腔北調,可是品評優劣的結果,“輿論界”竟一致認為我們章丘話最難聽。

於是章丘話成了同學們模仿的材料,我這個章丘人成了取笑的物件。

章丘話和普通話比較,“R、L”不分。

章丘人(ren)讀成章丘雷(lei);

“豬肉(rou)”說成“豬漏(lou)”;

“小數點兒”念成“小數嗲(diai)”……

有一次上化學課做實驗,我嫌小組的一位元女同學亂擺弄儀器,

斥責她“你咋著了?”

她聽了不但不氣惱,反而笑得前仰後合:“俺砸著了呢!”

起初我也為老祖宗傳下來的章丘話感到不平,但後來就漸漸喪失了自信力,甚至從學校回家時聽到老鄉們說話,竟也覺得那麼難聽。

在這場“比家鄉”的論戰中,使我徹底敗下陣來的是在1960年的“支援三秋”中。

地點正是章丘黃河邊的一個公社。

那個年代,那個地點,風沙、鹽鹼、地瓜幹窩窩頭、人拉耕犁……同學們真正領教了“章丘雷”的厲害。

於是同學“輿論界”又一致認為:這“章丘雷(人)”不光說話“哏”,難聽,還特別窮。窮就窮吧!還又窮又酸。

據說“章丘雷”待客太講究禮數,總是盤兒、碟兒擺一大桌子,其實裡邊沒多少東西,因而被戲謔為窮酸、窮講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

《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一代詞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撰寫的《廉先生序》碑石出土”的報導,一時引起學術界轟動。

[章丘百脈泉公園內的李清照故居。]

此前,李清照故里一直得不到確認,由於這件文物的出土,“章丘明水塘子崖是李清照故里”一說,得到了學術界廣泛認同。

從此,“明水是李清照娘家”再無爭議。

作為一個章丘人,看到這些報導,當然很是引以為豪。但遺憾的是從小竟沒去過明水,於是,帶著對一代詞人無限的神往和崇拜,在1982年的暑假裡,我踏上了去明水的“朝聖之旅”。

沿著濟青公路一路東去,只見路南是和公路平行的膠濟鐵路,再往南便是連綿如眉黛的群山,高低錯落。悠悠白雲,像輕柔的絲帶,纏繞在峰腰山巔。

公路北,卻是一望無際的沃野,旺盛的莊稼都長到一人多高了。汽車開到了明水的西郊,正往前疾駛,忽然面前出現了一個大斷崖,汽車一下子“跌”進了幾丈深的崖下。哦!這就是當地人說的“塘子崖”了。

定神一望,只見崖下溪流縱橫,水清如鏡;粉牆黛瓦,煙柳籠翠。一方方稻田,綠緞似的直鋪向天邊,綠緞上,遠遠近近地點綴著盛開的紅蓮,微風吹過,夾著水汽的荷香陣陣撲來。哎呀!這不是到了江南水鄉了嗎?

望著眼前的美景,仿佛看到柳蔭深處,隱隱約約有一處深宅大院。粉牆院內,一個小姑娘正跳下秋千,汗還沒來得及擦,忽聽有人來了,慌忙提著鞋子,只穿著襪子就往門裡跑,頭上的金釵都跑掉了……

進得門來,拿枝青梅捂著鼻子,若無其事地回頭向門外瞧:誰呀?

是啊!明水,這明淨的清水,就是千古才女照影打扮的梳粧檯呢!

沒幾年,在這垂楊深處,梅花泉邊,李清照故居落成了。

從此,一代詞人魂歸故里,再不浪跡江南,孤苦無依。

泉邊柳下,日日品茗、吟詞、賞金石;歲歲接待八方遊人,會天下騷客……

穿過美景如畫的“塘子崖”,再往明水街裡走,更是美不勝收。

什麼百脈泉、墨泉、明眼泉……整個“小泉城”我逛了個遍。

在這裡,我還弄清了章丘人的“母親河”——繡江河的源頭。

縱貫章丘南北的繡江河,彙集了南部丘陵湧出的大小泉群,浩浩蕩蕩一路北去,穿過古貌猶存的老縣城,流進良田萬頃的繡惠平原,又曲曲彎彎折向西北,最後注入小清河南岸的白雲湖。

說起繡江河,那可是讓我心馳神往的地方。

小時候,比我大二十多歲的堂哥給我講過老縣城著名的“章丘八景”,什麼“曉月”,什麼“晚照”,令人如臨其境,心馳神往。

講過縣城附近的長白山上,范仲淹“斷韮分粥”,“殿角埋金”的古賢傳說。

他還講過:繡江河兩岸,明、清出現的幾位“部長級”六部高官,什麼尚書、侍郎都有名有姓。

[《燕行圖》中描繪了章丘八景之“繡江春漲”。]

這“章丘八景”非堂哥杜撰,《章丘縣誌》上有據可查。

當然,堂哥更說到了“舊軍孟家”,近代商界巨頭,全國各地祥字型大小連鎖店東家,孟洛川的老家就在章丘城關、繡江河畔。

老縣城,當年商賈雲集,市井繁華,是章丘的心臟,據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縣政府才遷往明水的。

在當代章丘人的眼裡,新、老縣城,如同北京和上海:

一是莊嚴、古雅而文脈綿綿;

一是新潮,靚麗而生機勃勃。

繡江河兩岸,說她是富庶之鄉,隆盛之地,一點也不過分。

說到這裡,我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同學的那場“比家鄉”論戰,我的老同學:

你的家鄉美,俺們章丘也不醜。

當年你體驗到的“章丘窮”,那是特殊年代加給她的敷貼物,不是她的本色;

至於說的“章丘雷窮酸”,那是待客的禮儀文明,是純樸民風的傳承。

猶如一位端秀的淑女,即便一身襤褸,也不失大家風範。

編輯:劉玉溪

公路北,卻是一望無際的沃野,旺盛的莊稼都長到一人多高了。汽車開到了明水的西郊,正往前疾駛,忽然面前出現了一個大斷崖,汽車一下子“跌”進了幾丈深的崖下。哦!這就是當地人說的“塘子崖”了。

定神一望,只見崖下溪流縱橫,水清如鏡;粉牆黛瓦,煙柳籠翠。一方方稻田,綠緞似的直鋪向天邊,綠緞上,遠遠近近地點綴著盛開的紅蓮,微風吹過,夾著水汽的荷香陣陣撲來。哎呀!這不是到了江南水鄉了嗎?

望著眼前的美景,仿佛看到柳蔭深處,隱隱約約有一處深宅大院。粉牆院內,一個小姑娘正跳下秋千,汗還沒來得及擦,忽聽有人來了,慌忙提著鞋子,只穿著襪子就往門裡跑,頭上的金釵都跑掉了……

進得門來,拿枝青梅捂著鼻子,若無其事地回頭向門外瞧:誰呀?

是啊!明水,這明淨的清水,就是千古才女照影打扮的梳粧檯呢!

沒幾年,在這垂楊深處,梅花泉邊,李清照故居落成了。

從此,一代詞人魂歸故里,再不浪跡江南,孤苦無依。

泉邊柳下,日日品茗、吟詞、賞金石;歲歲接待八方遊人,會天下騷客……

穿過美景如畫的“塘子崖”,再往明水街裡走,更是美不勝收。

什麼百脈泉、墨泉、明眼泉……整個“小泉城”我逛了個遍。

在這裡,我還弄清了章丘人的“母親河”——繡江河的源頭。

縱貫章丘南北的繡江河,彙集了南部丘陵湧出的大小泉群,浩浩蕩蕩一路北去,穿過古貌猶存的老縣城,流進良田萬頃的繡惠平原,又曲曲彎彎折向西北,最後注入小清河南岸的白雲湖。

說起繡江河,那可是讓我心馳神往的地方。

小時候,比我大二十多歲的堂哥給我講過老縣城著名的“章丘八景”,什麼“曉月”,什麼“晚照”,令人如臨其境,心馳神往。

講過縣城附近的長白山上,范仲淹“斷韮分粥”,“殿角埋金”的古賢傳說。

他還講過:繡江河兩岸,明、清出現的幾位“部長級”六部高官,什麼尚書、侍郎都有名有姓。

[《燕行圖》中描繪了章丘八景之“繡江春漲”。]

這“章丘八景”非堂哥杜撰,《章丘縣誌》上有據可查。

當然,堂哥更說到了“舊軍孟家”,近代商界巨頭,全國各地祥字型大小連鎖店東家,孟洛川的老家就在章丘城關、繡江河畔。

老縣城,當年商賈雲集,市井繁華,是章丘的心臟,據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縣政府才遷往明水的。

在當代章丘人的眼裡,新、老縣城,如同北京和上海:

一是莊嚴、古雅而文脈綿綿;

一是新潮,靚麗而生機勃勃。

繡江河兩岸,說她是富庶之鄉,隆盛之地,一點也不過分。

說到這裡,我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同學的那場“比家鄉”論戰,我的老同學:

你的家鄉美,俺們章丘也不醜。

當年你體驗到的“章丘窮”,那是特殊年代加給她的敷貼物,不是她的本色;

至於說的“章丘雷窮酸”,那是待客的禮儀文明,是純樸民風的傳承。

猶如一位端秀的淑女,即便一身襤褸,也不失大家風範。

編輯:劉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