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退役”播音員王甯:離開直播間仍感知滿足與幸福

2012年的某一天,細心的觀眾朋友發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音員王甯戴上了眼鏡,這一舉動立刻引起了網上的熱議。人們紛紛感歎時光匆匆。可讓更多人想不到的是,戴眼鏡這種對普通人來說最平常不過的事情,

對於《新聞聯播》的播音員來說,則需要打報告、寫申請,經過上級批准。

王寧

是的,作為國家形象的重要代言人,一直以來,《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們既家喻戶曉,又充滿神秘,他們在臺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

他們不能隨便改換形象,不能隨意出席商業活動,不能任意接受採訪……當外面已是千變萬化的世界時,他們始終在那裡,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王甯第一次戴眼鏡播送新聞

但時間的腳步從沒有停歇,又是匆匆的5年以後,2017年4月,52歲的王寧正式離開《新聞聯播》主播台,

成為繼李瑞英、張宏民、李修平之後,又一個離開一線的《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值此,王寧已經在《新聞聯播》播了整整28年 !而這28年,也幾乎貫穿了王寧的整個職業生涯。隨著他們的“退役”,《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時代翻篇了。

《新聞聯播》王甯與李修平

如何與《新聞聯播》結緣?《新聞聯播》播音員這份無比神聖的職業對王寧意味著什麼?“退役”後的王寧又將如何規劃未來的日子?……

我們很高興在此時走近王寧,聽他講述自己這些年的那些事兒……

“王科長”:與《新聞聯播》因“情”結緣

“王科長”是作為大學同班同學的妻子劉純燕在他們剛進校的時候對王寧的戲稱。劉純燕說:“男生女生都還不熟悉的時候,王寧穿著中山裝、梳著分頭、拎一個公事包,

我就給他取名王科長,印象中“科長”就這樣!而從叫他王科長那一天開始,這一輩子,幹啥事兒好像都在《新聞聯播》的狀態裡。”

在劉純燕看來,“科長”不是職務,而是一種氣質,是那種拘謹也好、嚴謹也罷的中規中矩的氣質。這種氣質,既是王甯和劉純燕日後萌生愛情的催化劑,又好像註定會與穩重大氣的《新聞聯播》發生某種聯繫,只不過,這個聯繫並未如王寧所期許的那樣發生的那麼快,

而是在愛情火花的碰撞和事業發展的選擇過程中頗費了一番周折。

1983年,青島電視臺第一次面向全市招收一名新聞播音員,當時還沒上大學的王寧正在學習音樂並準備報考音樂學院。在老師的鼓勵下,王寧參加了青島電視臺的這次考試,並在2000多名應考者中脫穎而出,最終被錄取。當時,被請到青島電視臺參加面試的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的李剛老師覺得,王寧將來“能是把手”,並鼓勵王寧,“你要是想有出息呀,就一定要考播音系。”聽李剛老師這麼說,用王寧的話說,自己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努力準備考試。在青島電視臺工作一年後,王寧報考北京廣播學院並且被錄取。擔心好不容易招來的這個人才就此““跑掉”,青島電視臺讓王寧帶著工資去上學,於是王寧能夠帶薪進入廣播學院播音系學習。

妻子劉純燕眼中的“王科長”

可是,當“王科長”與自己的同班同學,日後成為央視著名少兒主持人“金龜子”的劉純燕碰撞出愛情的火花後,愛情的力量讓王寧下決心留在北京、留在中央電視臺。可就在王寧已經在中央電視臺參與了很多工作並準備在畢業時留下之際,青島電視臺還是派出人事處長,把他們當年千挑萬選出來的王寧從中央電視臺手中“搶回”了青島。

於是,在青島電視臺又播了3年多新聞後,1989年11月4日,王寧奉調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1989年11月24日,王甯正式成為《新聞聯播》播音員,從此與《新聞聯播》結緣,並且一播就是28年。

28年播音生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作為《新聞聯播》的播音員,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只是這些“國臉”光鮮沉穩大氣自如的表像,而實際工作中,驚心動魄的時刻也是家常便飯。

28年《新聞聯播》的播音生涯,用王寧自己的話說,是一晃眼就過去了,可想想這28年是怎麼過的,王寧又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自己在《新聞聯播》工作的心境,特別是《新聞聯播》直播以後就更是“嚇人”。王甯說,他的同事,那幾位億萬觀眾都熟悉的“國臉”們,都有過共同的經歷:做夢!夢見誤班、夢見聯播開始卻找不到人……,然後在夢中被嚇醒……即便是平常不上班的時候,在電視裡聽到《新聞聯播》開始曲,也常常會被嚇一跳……

“嚇人”的時刻並不只在夢中,記不得有多少次,逢重要會議新聞,王寧在沒有時間備稿的情況下,現場直播過程中,編輯將剛剛完成的手寫新聞稿一張一張遞給他,稿子播完,他的襯衣已然完全濕透。

王甯曾陪三任國家領導人出訪過100多個國家,別人看到的是榮耀與光鮮,而王寧自己感受到的卻是工作的緊張與奔波的疲憊!

在陪同領導人出訪期間,為了及時傳送新聞,王甯在行進中的大巴車上配過音,在酒店衛生間裡搭個棉被配過音,在機場找個角落蹲著配過音……

有一年,中日韓三國會議在日本福岡召開,王寧一天之內在福岡和北京之間打了個來回,早上出發去日本,晚上12點又回到北京,配音自然又是在日本租來的大巴車上。

因為要陪領導人到外地慰問,王寧曾經連續5年沒有在家過春節……

無論觀眾怎麼看,神秘也好,榮耀也罷,對於王寧來說,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就是一份上班下班的工作。只是,這份工作,他全身奉獻、全情投入!

用心播音:《新聞聯播》也有情

在王甯和劉純燕家裡的展示櫃上,並排擺放著兩座金話筒獎盃,那是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和主持人嚮往的最高榮譽。

這兩個獎盃,頗具戲劇性,一個是劉純燕因節目“金龜子陪你過大年”而獲得的主持人金話筒獎,而另一個,則是王寧因其播音作品“卓琳同志訃告”而獲得的播音金話筒獎。

人生的大喜與大悲,就濃縮在這兩個獎盃上。

王寧不無自嘲地說,“因為播悼詞而獲得金話筒,我估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的確,有業界人士說,王寧播送悼詞的水準堪稱教科書級別。因為反響很好,從播送鄧小平同志的悼詞開始,後來所有去世國家領導人的悼詞都由王寧來播!為什麼?用劉純燕的話說,王寧是在用情播音。

作為《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播的是別人寫的稿件,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聲音,多年來,很多人都認為他們仿佛讀稿的機器,個性似乎全部被掩蓋,可事實並非如此。

作為業內同行的妻子劉純燕這樣評價自己的丈夫:王寧看似內向拘謹,但內心感情極為豐富,能把新聞播的有血有肉,是件很難把握的事兒,可王寧做到了!這份情,體現在播音中,便如王寧所言:情到濃處情轉薄,不在腔調上刻意表現,反而凸顯了內心的真誠與情意。

未來:在離開與回歸間感知滿足與幸福

細數著自己在新聞聯播的點點滴滴,王寧言語和表情中每每流露出幾分不舍,幾分留戀,幾分滿足,幾分自豪。他說,播音能播到《新聞聯播》,那是一種境界、一種能力,一種高度,自己無怨無愧無悔,也對得起央視這麼多年對自己的培養。

談到如何將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職業滿足感延伸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王寧說:平平淡淡總是真!他笑稱,“退役”之後,要先轉型,補上陪女兒這一課,做點兒對家庭、對個人、對社會有益的事兒!現在好多人找他拍廣告,可是他覺得不能拍,這麼多年為黨工作,嚴肅慣了,還要有責任感,不能說為了掙錢就接廣告,他更願意參與一些與公益有關的事情,而且必須是正能量的。

王甯與女兒娃娃

離開新聞聯播,回歸家庭,妻子女兒都覺得非常享受,尤其是女兒,多年沒給自己做過飯的爸爸,這段時間都補了回來。有著高超做飯手藝的王寧,不管多晚休息,早上必定7點起床,給女兒炒兩個菜帶到學校。女兒調侃說,她要感謝中央電視臺,感謝新聞聯播,讓她最近能吃到這麼多老爸做的好吃的,讓她看到這麼可愛的老爸,因為原來更多時候是看到爸爸在新聞聯播上的嚴肅,難得看到爸爸生活中的一面。更現實的是,以前,女兒放學的時間,正是王寧上班的時候。而現在,每天放學,爸爸基本都會在家裡,女兒說,“初中三年,我在美國讀書,因為崗位特殊,爸爸都沒有去看過我。我覺得只要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就是幸福。以前爸爸沒時間陪我 ,我很想他。現在央視把老爸還給了我,現在,他屬於我了。”

話到此時,女兒臉上是笑容,眼中卻已是淚水!

18歲的女兒今年夏天高中畢業,她想選擇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她希望能藉此瞭解大家的想法,關注人們的心靈。

對啊,不管人在何方,身處何地,始終能找到安放自己精神與心靈的家園,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人生吧?!

王寧將來“能是把手”,並鼓勵王寧,“你要是想有出息呀,就一定要考播音系。”聽李剛老師這麼說,用王寧的話說,自己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努力準備考試。在青島電視臺工作一年後,王寧報考北京廣播學院並且被錄取。擔心好不容易招來的這個人才就此““跑掉”,青島電視臺讓王寧帶著工資去上學,於是王寧能夠帶薪進入廣播學院播音系學習。

妻子劉純燕眼中的“王科長”

可是,當“王科長”與自己的同班同學,日後成為央視著名少兒主持人“金龜子”的劉純燕碰撞出愛情的火花後,愛情的力量讓王寧下決心留在北京、留在中央電視臺。可就在王寧已經在中央電視臺參與了很多工作並準備在畢業時留下之際,青島電視臺還是派出人事處長,把他們當年千挑萬選出來的王寧從中央電視臺手中“搶回”了青島。

於是,在青島電視臺又播了3年多新聞後,1989年11月4日,王寧奉調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1989年11月24日,王甯正式成為《新聞聯播》播音員,從此與《新聞聯播》結緣,並且一播就是28年。

28年播音生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作為《新聞聯播》的播音員,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只是這些“國臉”光鮮沉穩大氣自如的表像,而實際工作中,驚心動魄的時刻也是家常便飯。

28年《新聞聯播》的播音生涯,用王寧自己的話說,是一晃眼就過去了,可想想這28年是怎麼過的,王寧又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自己在《新聞聯播》工作的心境,特別是《新聞聯播》直播以後就更是“嚇人”。王甯說,他的同事,那幾位億萬觀眾都熟悉的“國臉”們,都有過共同的經歷:做夢!夢見誤班、夢見聯播開始卻找不到人……,然後在夢中被嚇醒……即便是平常不上班的時候,在電視裡聽到《新聞聯播》開始曲,也常常會被嚇一跳……

“嚇人”的時刻並不只在夢中,記不得有多少次,逢重要會議新聞,王寧在沒有時間備稿的情況下,現場直播過程中,編輯將剛剛完成的手寫新聞稿一張一張遞給他,稿子播完,他的襯衣已然完全濕透。

王甯曾陪三任國家領導人出訪過100多個國家,別人看到的是榮耀與光鮮,而王寧自己感受到的卻是工作的緊張與奔波的疲憊!

在陪同領導人出訪期間,為了及時傳送新聞,王甯在行進中的大巴車上配過音,在酒店衛生間裡搭個棉被配過音,在機場找個角落蹲著配過音……

有一年,中日韓三國會議在日本福岡召開,王寧一天之內在福岡和北京之間打了個來回,早上出發去日本,晚上12點又回到北京,配音自然又是在日本租來的大巴車上。

因為要陪領導人到外地慰問,王寧曾經連續5年沒有在家過春節……

無論觀眾怎麼看,神秘也好,榮耀也罷,對於王寧來說,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就是一份上班下班的工作。只是,這份工作,他全身奉獻、全情投入!

用心播音:《新聞聯播》也有情

在王甯和劉純燕家裡的展示櫃上,並排擺放著兩座金話筒獎盃,那是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和主持人嚮往的最高榮譽。

這兩個獎盃,頗具戲劇性,一個是劉純燕因節目“金龜子陪你過大年”而獲得的主持人金話筒獎,而另一個,則是王寧因其播音作品“卓琳同志訃告”而獲得的播音金話筒獎。

人生的大喜與大悲,就濃縮在這兩個獎盃上。

王寧不無自嘲地說,“因為播悼詞而獲得金話筒,我估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的確,有業界人士說,王寧播送悼詞的水準堪稱教科書級別。因為反響很好,從播送鄧小平同志的悼詞開始,後來所有去世國家領導人的悼詞都由王寧來播!為什麼?用劉純燕的話說,王寧是在用情播音。

作為《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播的是別人寫的稿件,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聲音,多年來,很多人都認為他們仿佛讀稿的機器,個性似乎全部被掩蓋,可事實並非如此。

作為業內同行的妻子劉純燕這樣評價自己的丈夫:王寧看似內向拘謹,但內心感情極為豐富,能把新聞播的有血有肉,是件很難把握的事兒,可王寧做到了!這份情,體現在播音中,便如王寧所言:情到濃處情轉薄,不在腔調上刻意表現,反而凸顯了內心的真誠與情意。

未來:在離開與回歸間感知滿足與幸福

細數著自己在新聞聯播的點點滴滴,王寧言語和表情中每每流露出幾分不舍,幾分留戀,幾分滿足,幾分自豪。他說,播音能播到《新聞聯播》,那是一種境界、一種能力,一種高度,自己無怨無愧無悔,也對得起央視這麼多年對自己的培養。

談到如何將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職業滿足感延伸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王寧說:平平淡淡總是真!他笑稱,“退役”之後,要先轉型,補上陪女兒這一課,做點兒對家庭、對個人、對社會有益的事兒!現在好多人找他拍廣告,可是他覺得不能拍,這麼多年為黨工作,嚴肅慣了,還要有責任感,不能說為了掙錢就接廣告,他更願意參與一些與公益有關的事情,而且必須是正能量的。

王甯與女兒娃娃

離開新聞聯播,回歸家庭,妻子女兒都覺得非常享受,尤其是女兒,多年沒給自己做過飯的爸爸,這段時間都補了回來。有著高超做飯手藝的王寧,不管多晚休息,早上必定7點起床,給女兒炒兩個菜帶到學校。女兒調侃說,她要感謝中央電視臺,感謝新聞聯播,讓她最近能吃到這麼多老爸做的好吃的,讓她看到這麼可愛的老爸,因為原來更多時候是看到爸爸在新聞聯播上的嚴肅,難得看到爸爸生活中的一面。更現實的是,以前,女兒放學的時間,正是王寧上班的時候。而現在,每天放學,爸爸基本都會在家裡,女兒說,“初中三年,我在美國讀書,因為崗位特殊,爸爸都沒有去看過我。我覺得只要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就是幸福。以前爸爸沒時間陪我 ,我很想他。現在央視把老爸還給了我,現在,他屬於我了。”

話到此時,女兒臉上是笑容,眼中卻已是淚水!

18歲的女兒今年夏天高中畢業,她想選擇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她希望能藉此瞭解大家的想法,關注人們的心靈。

對啊,不管人在何方,身處何地,始終能找到安放自己精神與心靈的家園,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