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談古論晉: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獨具慧眼的人會不會就是他?

------三晉戰事之霍邑之戰,

隋朝末年,“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綏,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在山西揭竿而起的數支起義軍被李淵擊敗後,隋煬帝任命其為山西道安撫大使,

並擁有徵發河東兵馬的特權。同時,派王威、高君雅為副留守,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

李淵在諸子及裴寂、劉文靜等人勸說下,產生了取而代之隋朝的念頭。斬殺王威、高君雅後,於西元617年在晉陽正式宣佈起兵。

李淵起兵之前,藉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

命次子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各自前去招募軍隊,一邊暗中派人將河東的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及長安的女婿柴紹盡數召回太原。

然後給北方的突厥人寫了一封信:“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甯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

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通和,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突厥始畢可汗接到書信後很高興,相互派遣使者後達成一致。派人送來一千匹馬交易,並答應派兵送李淵入關,多少隨意。李淵認為突厥人貪得無厭,表現出並不特別需要馬,只購買了其中一半。然後命劉文靜出使突厥,臨行前告誡道:“之所以向突厥借兵,是防範劉武周南下,此去突厥,

不需要帶回太多突厥軍隊,僅僅幾百人壯壯聲勢而已。”

同時李淵又給正在洛陽和隋煬帝大戰的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寫了一封信。李密此時正自持兵強馬壯,還希望李淵率兵前去“左提右挈,勠力同心,執子嬰於咸陽,殪商辛於牧野,豈不盛哉!”老謀深算的李淵豈能甘居人下,更不會多樹立一個敵人。於是授意溫大雅寫了一封大拍李密馬屁的書信:“吾雖庸劣,幸承餘緒,

出為八使,入典六屯,顛而不扶,通賢所責。所以大會義兵,和親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踰知命,願不及此。 欣戴大弟,攀鱗附翼。 惟冀早膺圖籙,以寧兆庶。 宗盟之長,屬籍見容。 複封于唐,斯足榮矣。 殆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執子嬰於咸陽,非敢聞命。”

在北連突厥,南撫李密後。李淵命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太守,留守晉陽。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擁兵三萬沿汾水南下,

按照“西進關中,奪取京都”的方略,向長安進軍。

一路上李淵開倉賑濟,應募從軍者日益增多。命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

李淵南下大軍經雀鼠穀(今山西介休西南、霍州以北汾河河谷),屯駐賈胡堡(今山西靈石西南)。隋朝西京留守、代王楊侑(時年僅十二歲)派虎牙狼將宋老生率部駐守霍邑(今山西霍州),距離李淵屯兵僅五十裡。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駐守河東郡城(今山西永濟蒲州),與宋老生遙相呼應,阻止李淵西進。

此時正逢陰雨連綿,李淵派府佐沈叔安、崔善為等人率領老弱殘兵返回太原運送一個月的糧草,等待天晴。

可雨一直下得沒有半點要停歇的跡象,李淵軍糧逐漸短缺,不僅糧草還未運到,出使突厥的劉文靜也沒有消息。這時有傳說突厥要和劉武周趁虛南下偷襲晉陽,令李淵是坐臥不寧。一旦晉陽失守,前有強敵,後無安身之所。裴寂勸說道:“宋老生、屈突通南北聯絡,扼守險要,一時難以攻下。李密嘴上雖說與我聯合,但內心奸詐,不可相信。突厥貪婪,不講信用,唯利是圖。劉武周對突厥人又是唯命是從。太原乃一方都會,將士家屬都在那裡,不如回師解救根據地,以後再說。”

李淵決定先退兵太原,再圖霸業。這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兩個卻力諫進軍,理由是:“現在遍野都是莊稼,不用擔心乏糧,宋老生輕率急躁,一戰即可將其生擒。南邊的瓦崗李密顧戀他奪得的糧倉,無暇進取關中。劉武周志得意滿,突厥貪婪寡信,他們之間表面上雖然是同盟,但卻貌合神離,內心實際上相互猜疑。如今如果回師,各軍不明就裡,相互驚擾,必然會生出意外。如今剛遇到一個小小的敵人,就立馬班師,我恐怕從義之士會立馬解體,返回太原一城之地,不過是當個強盜而已,將如何善後!眾人貪生怕死,眷戀家屬,就是所謂的說空話的人;兒等捨命苦戰,就是所謂的身體力行的人。耕田織布自有其人,不用去問別人的意見。等到雨停之後,如果殺不死宋老生、奪下霍邑城,兒等請求以死謝罪!”

李淵終於堅定決心,打消撤軍念頭,準備進軍。

八月初,天氣轉晴,太原的糧草也運送到達。李淵趁著大霧彌漫,率輕騎沿著東南山麓小路直奔霍邑。

李淵對李建成、李世民說:“今日之舉,全在你二人。若宋老生膽怯不戰,閉門固守,卻又如何?”

李建成和李世民說道:“老生勇而無謀,以輕騎挑之,理無不出。若其固守,則誣以通我,彼恐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李淵先派女婿柴紹到霍邑城下偵查打探,柴紹覆命道:“宋老生乃一介匹夫,我軍達到後,必出戰,可一舉擒之!”

當天李淵便帶領數百名親兵來到霍邑城東,在距離城池五六裡便停了下來。命李建成和李世民各帶數十名親兵,前往霍邑城下叫陣,同時命殷開山召喚大隊人馬。

李淵父子帶著幾百親兵在城下耀武揚威,指手畫腳。李建成和李世民領著親兵在城下大肆辱駡,什麼膽小如鼠祖宗十八代都被問候遍了。宋老生火透了,在《隋唐演義》中他就是被李元霸打傷,逃到潼關請出老將魚俱羅斬殺李元霸的人。

宋老生在城樓上看到李淵士卒分為十來個隊伍,從城東南向西南移動,似乎要攻城。加之連番辱駡,氣衝衝領著三萬大軍從城南門和東門分兩路而出。李淵看到宋老生出城,擔心隋軍背靠城池,不肯遠離。下令李建成的左軍在東門佯退,將宋老生引誘離城遠一些。而李世民統領的右軍在南門誘敵。

宋老生不知是計,還以為害怕自己,指揮三萬大軍一路追趕。殷開山率領大隊人馬趕到,結成方陣抵擋宋老生。雙方還未交戰,李淵令旗一揮,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領各部直接沖向宋老生兩側,在東南城門口佈陣,斷其退路。殷開山指揮大軍齊聲呐喊,向前沖去,戰鼓還沒有敲,雙方就廝殺在了一起。李淵命身邊親兵大喊:“宋老生被斬殺!”隋軍軍心大亂,紛紛丟掉武器掉頭往回跑。可李建成和李世民率眾已經等在城門口了,城上吊橋也不敢放下來。宋老生拽著城頭上扔下的繩索往上爬,已經離地一丈多高了,盧君諤所部的士兵跳著將其斬殺,將人頭送交到李淵面前。

回不了城的隋軍被殺紅了眼的李淵軍圍著砍殺,血流成河,數裡之內屍體堆積如山。李淵看到士氣如此高昂,下令攻城。李淵軍並無任何攻城器械,全部都是徒手攀爬城牆,竟然攻克霍邑,為進軍關中打開道路。

上述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所寫,《資治通鑒》的記載有所不同。

第一是當李淵率部趕到戰場時,曾要求將士吃過早餐再戰鬥,但李世民反對說:“機不可失。”這才有了李淵和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李世民獨自在城南列站。

第二是戰鬥打響後,李淵和李建成在城東被隋軍打得有點抵擋不住,李世民親自率部從南面高地沖下,直沖隋軍陣後。一連斬殺數人,刀都砍出了缺口,鮮血沾滿衣袖。李世民只是甩甩袖子上的血,繼續戰鬥。

第三是宋老生被李世民的好友劉弘基斬殺。

《資治通鑒》描寫這場戰役,通篇都在不惜餘力表現出李世民的個人作用,不管是太原起兵,還是霍邑之戰,幾乎都是李世民一個人的功勞。不僅將李淵寫成碌碌無為之輩,且優柔寡斷踟躕不前。李建成更是一無是處,處處盲從於小自己九歲的弟弟李世民。當時李建成已經二十八歲了,是奉命在河東和四弟李元吉招募軍隊,算得上獨當一面。而李世民是十九歲,跟隨父親李淵鎮守太原。

《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于李世民登基之前,相比較《資治通鑒》而言,似乎可信度更高一些,至少沒有完全抹殺了李建成的功勞。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寫道:“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志于未蘇,故能折棰以禦嫋尤,而系國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作為後世中,將李淵一度產生動搖想要退兵時,是李世民力排眾議,獨具慧眼,正確指出一鼓作氣的重要性,充分認識乘虛而入的戰略意義,才終於使李淵定下決心。

如果玄武門之變中勝出的是李建成,也或者沒有宣武門之變,作為太子的李建成繼位成功,那麼《資治通鑒》中“獨具慧眼”的這個人,還會不會是說李世民呢?

撇開這些被掩蓋的事實,只說戰役的話,意義重大,李淵起兵太原反隋第一戰,為此北連突厥,南撫李密,調虎離山引宋老生,無處不透露出精彩。

霍邑之戰遺址現在無可覓處。

屯駐賈胡堡(今山西靈石西南)。隋朝西京留守、代王楊侑(時年僅十二歲)派虎牙狼將宋老生率部駐守霍邑(今山西霍州),距離李淵屯兵僅五十裡。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駐守河東郡城(今山西永濟蒲州),與宋老生遙相呼應,阻止李淵西進。

此時正逢陰雨連綿,李淵派府佐沈叔安、崔善為等人率領老弱殘兵返回太原運送一個月的糧草,等待天晴。

可雨一直下得沒有半點要停歇的跡象,李淵軍糧逐漸短缺,不僅糧草還未運到,出使突厥的劉文靜也沒有消息。這時有傳說突厥要和劉武周趁虛南下偷襲晉陽,令李淵是坐臥不寧。一旦晉陽失守,前有強敵,後無安身之所。裴寂勸說道:“宋老生、屈突通南北聯絡,扼守險要,一時難以攻下。李密嘴上雖說與我聯合,但內心奸詐,不可相信。突厥貪婪,不講信用,唯利是圖。劉武周對突厥人又是唯命是從。太原乃一方都會,將士家屬都在那裡,不如回師解救根據地,以後再說。”

李淵決定先退兵太原,再圖霸業。這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兩個卻力諫進軍,理由是:“現在遍野都是莊稼,不用擔心乏糧,宋老生輕率急躁,一戰即可將其生擒。南邊的瓦崗李密顧戀他奪得的糧倉,無暇進取關中。劉武周志得意滿,突厥貪婪寡信,他們之間表面上雖然是同盟,但卻貌合神離,內心實際上相互猜疑。如今如果回師,各軍不明就裡,相互驚擾,必然會生出意外。如今剛遇到一個小小的敵人,就立馬班師,我恐怕從義之士會立馬解體,返回太原一城之地,不過是當個強盜而已,將如何善後!眾人貪生怕死,眷戀家屬,就是所謂的說空話的人;兒等捨命苦戰,就是所謂的身體力行的人。耕田織布自有其人,不用去問別人的意見。等到雨停之後,如果殺不死宋老生、奪下霍邑城,兒等請求以死謝罪!”

李淵終於堅定決心,打消撤軍念頭,準備進軍。

八月初,天氣轉晴,太原的糧草也運送到達。李淵趁著大霧彌漫,率輕騎沿著東南山麓小路直奔霍邑。

李淵對李建成、李世民說:“今日之舉,全在你二人。若宋老生膽怯不戰,閉門固守,卻又如何?”

李建成和李世民說道:“老生勇而無謀,以輕騎挑之,理無不出。若其固守,則誣以通我,彼恐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李淵先派女婿柴紹到霍邑城下偵查打探,柴紹覆命道:“宋老生乃一介匹夫,我軍達到後,必出戰,可一舉擒之!”

當天李淵便帶領數百名親兵來到霍邑城東,在距離城池五六裡便停了下來。命李建成和李世民各帶數十名親兵,前往霍邑城下叫陣,同時命殷開山召喚大隊人馬。

李淵父子帶著幾百親兵在城下耀武揚威,指手畫腳。李建成和李世民領著親兵在城下大肆辱駡,什麼膽小如鼠祖宗十八代都被問候遍了。宋老生火透了,在《隋唐演義》中他就是被李元霸打傷,逃到潼關請出老將魚俱羅斬殺李元霸的人。

宋老生在城樓上看到李淵士卒分為十來個隊伍,從城東南向西南移動,似乎要攻城。加之連番辱駡,氣衝衝領著三萬大軍從城南門和東門分兩路而出。李淵看到宋老生出城,擔心隋軍背靠城池,不肯遠離。下令李建成的左軍在東門佯退,將宋老生引誘離城遠一些。而李世民統領的右軍在南門誘敵。

宋老生不知是計,還以為害怕自己,指揮三萬大軍一路追趕。殷開山率領大隊人馬趕到,結成方陣抵擋宋老生。雙方還未交戰,李淵令旗一揮,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領各部直接沖向宋老生兩側,在東南城門口佈陣,斷其退路。殷開山指揮大軍齊聲呐喊,向前沖去,戰鼓還沒有敲,雙方就廝殺在了一起。李淵命身邊親兵大喊:“宋老生被斬殺!”隋軍軍心大亂,紛紛丟掉武器掉頭往回跑。可李建成和李世民率眾已經等在城門口了,城上吊橋也不敢放下來。宋老生拽著城頭上扔下的繩索往上爬,已經離地一丈多高了,盧君諤所部的士兵跳著將其斬殺,將人頭送交到李淵面前。

回不了城的隋軍被殺紅了眼的李淵軍圍著砍殺,血流成河,數裡之內屍體堆積如山。李淵看到士氣如此高昂,下令攻城。李淵軍並無任何攻城器械,全部都是徒手攀爬城牆,竟然攻克霍邑,為進軍關中打開道路。

上述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所寫,《資治通鑒》的記載有所不同。

第一是當李淵率部趕到戰場時,曾要求將士吃過早餐再戰鬥,但李世民反對說:“機不可失。”這才有了李淵和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李世民獨自在城南列站。

第二是戰鬥打響後,李淵和李建成在城東被隋軍打得有點抵擋不住,李世民親自率部從南面高地沖下,直沖隋軍陣後。一連斬殺數人,刀都砍出了缺口,鮮血沾滿衣袖。李世民只是甩甩袖子上的血,繼續戰鬥。

第三是宋老生被李世民的好友劉弘基斬殺。

《資治通鑒》描寫這場戰役,通篇都在不惜餘力表現出李世民的個人作用,不管是太原起兵,還是霍邑之戰,幾乎都是李世民一個人的功勞。不僅將李淵寫成碌碌無為之輩,且優柔寡斷踟躕不前。李建成更是一無是處,處處盲從於小自己九歲的弟弟李世民。當時李建成已經二十八歲了,是奉命在河東和四弟李元吉招募軍隊,算得上獨當一面。而李世民是十九歲,跟隨父親李淵鎮守太原。

《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于李世民登基之前,相比較《資治通鑒》而言,似乎可信度更高一些,至少沒有完全抹殺了李建成的功勞。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寫道:“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志于未蘇,故能折棰以禦嫋尤,而系國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作為後世中,將李淵一度產生動搖想要退兵時,是李世民力排眾議,獨具慧眼,正確指出一鼓作氣的重要性,充分認識乘虛而入的戰略意義,才終於使李淵定下決心。

如果玄武門之變中勝出的是李建成,也或者沒有宣武門之變,作為太子的李建成繼位成功,那麼《資治通鑒》中“獨具慧眼”的這個人,還會不會是說李世民呢?

撇開這些被掩蓋的事實,只說戰役的話,意義重大,李淵起兵太原反隋第一戰,為此北連突厥,南撫李密,調虎離山引宋老生,無處不透露出精彩。

霍邑之戰遺址現在無可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