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隨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年)》公示

上傳:夏夜暖風

為科學推進隨州“雙百”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經省政府批准,市政府組織編制了《隨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年)》,現已形成初步成果。根據《城鄉規劃法》和《湖北省城鄉規劃條例》相關規定,

現將主要規劃內容予以公示,歡迎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修改完善後報批。

公示時間:2017年5月2日—5月31日

聯繫方式:餘廷墨、庹盼盼,電話3827922、3827921,電子信箱:szscxghj@163.com;通訊位址:隨州市清河路28號市城鄉規劃局辦公室,郵編:441300。

《隨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年)》主要內容

堅持弘揚文化,彰顯特色發展戰略,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按照建設“神韻隨州”的總體目標,發揮歷史文化優勢,

在城市建設中充分挖掘隨州歷史文化元素,突出炎帝、編鐘等文化品牌效應,弘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

1.1 城市發展目標

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專用汽車之都、建成全國著名謁祖文化和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全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新能源、物流產業基地為重點,推動區域增地位、經濟增實力、社會增活力、城鄉增神韻、人民增福祉,推動開放對接、創新轉型、特色發展和綠色崛起,

將隨州市建設成為服務鄂北、聯動武漢、融入長江經濟帶,生態和文化旅遊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1.2 城市性質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旅遊城市,世界華人謁祖聖地和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1.3 城市規模

規劃遠期2030年,市域戶籍人口規模約為295萬人,常住人口規模約為3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集中建設區人口規模約為108萬人,

城市建設用地為118.5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為109.7平方米。

2 市域城鄉空間佈局規劃2.1 市域空間格局和分區管理要求

(1)生態空間

是主要承擔生態服務和生態系統維護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態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佈的村落,約占市域總面積的40%-50%。生態空間要加強林地、河流、湖泊、濕地等生態空間的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產品服務功能。

要實行嚴格的產業和環境准入制度,嚴控開發活動,控制開發強度。對其中的禁止開發區域,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強制性保護。

市域生態保護紅線區總面積約252463公頃,占全市域總面積的26.2%。

(2)農業空間

是主要承擔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園風光為主,分佈著一定數量的集鎮和村莊,約占市域總面積的30%-40%。農業空間要強化農地保護,推動土地整理,促進農地規模化、標準化建設。

要嚴格建設用地管控,優化整合農村居民點,繁榮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農村田園景觀。

嚴格保護耕地,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品質不下降。到2020年,市域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19.61萬公頃以上。

(3)城鎮空間

是重點進行城鎮建設和發展城鎮經濟的地域,包括已經形成的城鎮建成區和規劃的城鎮建設區以及開發園區,約占市域總面積的10%-20%。城鎮空間要著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準,提升單位國土面積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率。要控制工礦建設空間和各類開發區用地比例,促進產城融合和低效建設用地的再開發。對舊城更新等優化開發區域的城鎮空間,要進一步控制開發強度,著力促進存量空間的優化調整。

規劃2030年市域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約為380平方公里,占市域空間面積的比例約為4%。

2.2 城鄉空間結構規劃

規劃構築“一主兩翼,三軸多點”的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

一主是指隨州市區,是帶動全市發展的核心地區和全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主要載體。兩翼是指廣水市區和隨縣縣城(厲山鎮)。

三軸是指實現市域外聯內聚的三條功能軸,包括武西發展軸、隨州市區-廣水發展軸、殷店-隨州市區-洪山發展軸。多點是指支撐市域均衡發展的城鎮節點,包括殷店鎮、洪山鎮兩個市域次中心培育城鎮和楊寨鎮、小林鎮、唐縣鎮 、萬和鎮、郝店鎮、長嶺鎮、府河鎮、長崗鎮、陳巷鎮、武勝關鎮、均川鎮、安居鎮、洛陽鎮13個重點鎮。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

2.3 城鄉等級規模結構規劃

市域城鎮規模劃分為五級。

(1)一級城市1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108萬,為隨州市區(含淅河鎮)。

(2)二級城鎮2個。其中廣水市區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35-45萬,隨縣縣城(厲山鎮)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20-30萬。

(3)三級城鎮3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5-10萬,包括洪山鎮、殷店鎮、唐縣鎮。

(4)四級城鎮18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1-5萬,包括府河鎮、長嶺鎮、楊寨鎮、郝店鎮、武勝關鎮、洛陽鎮、萬店鎮、萬和鎮、均川鎮、安居鎮、三裡崗鎮、小林鎮、環潭鎮、餘店鎮、陳巷鎮、何店鎮、長崗鎮、尚市鎮。

(5)五級城鎮14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小於1萬,包括太平鎮、駱店鎮、蔡河鎮、吳店鎮、馬坪鎮、關廟鎮、李店鎮、草店鎮、淮河鎮、吳山鎮、柳林鎮、萬福店、高城鎮、新街鎮。

2.4 城鄉職能結構規劃

建立“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培育城鎮—特色小城鎮”四個職能等級,差別化制定發展策略和職能分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和一體化發展。

2.5 市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1)一級設施:以中心城市為依託,提供面向大區域的高水準綜合社會公共服務和面向隨州市及周邊市縣的區域綜合社會公共服務。

(2)二級設施:以副中心城市(隨縣縣城、廣水市區)為依託,輻射縣市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應按照國家小城市的標準執行,滿足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以及社會福利等完備的公共服務設施。

(3)三級設施:以次級中心培育城鎮(殷店鎮、洪山鎮)為依託,考慮到北部桐柏山和南部大洪山山區交通便利程度和城鄉經濟發展條件與平原地區的差異,該地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在滿足國家相應技術規範的基礎上應有所提高,主要配置滿足居民常見病醫療、養老、文體及初級中學教育等基本生活公共服務設施。

(4)四級設施:以鎮政府所在地為依託,輻射鎮域及相鄰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模和標準應按照國家相應的技術規範執行,主要配置滿足居民常見病醫療、遊憩及初級中學等基本生活公共服務設施。對於人口規模較大、發展潛力較好的重點鎮,在設施等級、配置標準上有所提高。

2.6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1)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

重點保護以曾都老城區為核心的歷史城區以及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淅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安居古鎮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和安居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嚴格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對名城名鎮開展保護性規劃,對建設實施控制引導。

在保護和修繕的基礎上,結合民生工程和市場需求,開展利用性規劃。加強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積極開展文化教育、旅遊等活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使歷史文化古為今用、持續發展。

(2)傳統村落的保護

加強對九口堰村、解河村戴家倉屋、桃源村等傳統村落的保護。保護村落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整治和完善村內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

(3)保護性建築的保護

重點保護隨州市已經公佈的九口堰革命遺址、天主教堂等22處歷史保護性建築,加強對各時期歷史保護性建築的普查、鑒定、保護和合理利用。

(4)文保單位的保護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保護隨州市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重點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

2.7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1)主要對外交通設施

在隨縣王崗通用機場的基礎上控制預留未來隨州機場建設用地,按照民航飛行區4D級標準控制;廣水八裡岔軍用機場作為遠景彈性預留。

規劃設置“兩主三輔”的市域鐵路客運樞紐體系。“兩主”為隨州南站和隨州站;“三輔”為隨縣站、厲山站和廣水站。規劃三個鐵路貨運樞紐,分別為隨州站、厲山站和小林站。

(2)公路

高速公路:在現狀漢十高速、隨岳高速和麻竹高速基礎上,謀劃新增隨州至信陽高速公路和隨州北環高速公路,同時積極對接京港澳高速公路。

國省道:規劃形成由6條國道、13條省道構成的地方幹線公路網,實現市域所有市縣通高速或一級公路,所有鄉鎮都有省道或省道以上級別道路貫通。

一般公路:在現有部分縣鄉道路基礎上完善和補充;景區旅遊專用公路達到二級公路標準;重要縣道提檔升級改造為二級路,基本實現縣級公路和部分重點鄉級公路達三級以上公路標準、所有鄉級公路達四級以上公路標準。

(3)鐵路

高速鐵路:規劃新建漢十高鐵和漢隨城際;規劃預留隨州-信陽、隨州-荊門高鐵線位。

快速鐵路:規劃新增隨州-麻城-安慶鐵路通道。

普速鐵路:在既有漢丹鐵路、京廣鐵路、甯西鐵路連接線的基礎上,加快寧西鐵路聯絡線電氣化改造。規劃預留月益鐵路,以貨運為主,兼部分客運功能。

(4)區域交通廊道佈局及管控

鐵路包括現狀漢丹鐵路、京廣鐵路和甯西鐵路連接線;規劃新建漢十高鐵、漢隨城際和隨麻安鐵路;規劃預留隨州-信陽、隨州-荊門高鐵和月益鐵路線位和廊道空間。規劃高鐵用地廊道按不小於120米控制,普鐵幹線用地廊道按不小於60米控制,其他鐵路用地廊道按不小於50米控制。

高速公路包括現狀漢十高速、麻竹高速、隨嶽高速和規劃新增的隨州至信陽高速公路,並控制預留隨州北環高速公路廊道空間。規劃高速公路廊道控制在80-120米。

國道為現狀G107、G312、G316,以及將現有省道提升改造為國道的G240(小應線,原S212)、G234(寺沙線,原S216)、G346(宋長線,原S304和隨南線,原S306)。規劃道路廊道控制在50-100米。

省道為現狀S210、S328、S333以及規劃新增的S211、S262、S263、S264、S320、S327、S425、S426、S440、和S475。規劃道路廊道控制在40-80米。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

3 集中建設區規劃3.1 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主一副、雙軸多組團”的多中心組團式結構。

“一主”是指依託現狀隨州高新區與老城區核心形成的綜合型城市主中心。“一副”是指依託隨州南站形成的綜合型城市副中心。“雙軸”是指沿交通大道、炎帝大道形成的南北向城市拓展主軸,以及沿隨州站、隨州南站間形成的東西向城市拓展主軸。“多組團”是指佈局相對緊湊、功能相對獨立的城市組團,包括老城組團、城東組團、擂鼓墩組團、城南組團、北部組團、淅河組團。此外,預留潛力空間與戰略儲備空間,應對遠景彈性發展需求。

集中建設區空間結構與功能區域圖

集中建設區用地佈局規劃圖

3.2 分區指引

(1)老城組團:規劃人口10.5萬人。功能定位為隨州歷史文化與城市格局傳承保護區、全市傳統商業中心、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動區域和休閒旅遊目的地。

(2)城東組團:規劃人口50萬人。功能定位為區域中心城市職能核心承載區、市級綜合生活服務中心、新型現代生產服務中心。

(3)擂鼓墩組團:規劃人口11萬人。功能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博覽區、市域旅遊服務核心區與接待中心、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

(4)城南組團:規劃人口17萬人。功能定位為對接武漢合作視窗、區域交通樞紐、全市政治、商貿、文教中心,綠色生態新區。

(5)北部組團:規劃人口8萬人。功能定位為集中建設區-厲山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市域現代製造業基地、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

(6)淅河組團:規劃人口11.5萬人。功能定位為市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產城融合示範區和城鄉統籌示範區。

3.3 綠地規劃

(1)規劃目標

規劃2030年,實現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少於40%,建成區綠地率不少於35%,城市公園和公共開敞空間(400平方米以上)步行5分鐘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各項指標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標準。

(2)綠地系統結構

規劃形成“一軸、一環、三片、多廊、多點”的綠地系統結構。

一軸指府河流域兩岸樹木、灌木叢、水生植物於一體的綠色生態軸線。

一環指連接新316國道、炎帝大道、南外環為一體的城市綠環。

三片指漂水河濕地公園示範片、隨城山森林公園示範片、以新鐵山為中心的大堰坡生態產業示範片區(含蕙蘭穀)。

多廊指沿城市河流的濱河綠帶以及沿主要道路的防護綠帶交織而成的綠色生態廊道。

多點指不同類型、規模的公園綠地呈斑點狀分佈,為市民提供戶外活動的綠色開敞空間。

(3)公園綠地規劃

規劃文化公園與隨城山森林公園兩處城市級公園,作為大型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綠地;結合居住佈局16處片區級公園綠地,公園面積不小於2公頃。市級公園服務半徑1500-2000米,片區級公園服務半徑為1000-1500米,居住區級公園服務半徑為500-1000米,街頭綠地與小遊園服務半徑為500米以下。

(4)廣場用地規劃

規劃在原有明珠廣場、政府廣場、博物館廣場、文峰廣場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樞紐建設,新增站前廣場和南站廣場。

(5)生態綠地規劃

城市生態遊憩綠地主要包括溳水、㵐水、府河沿岸生態條件較好的濱水公園和漂水濕地公園。

郊野生態公園綠地主要由城市週邊綠色屏障山體構成,包括白雲山、東團坡、義地崗等山體林地。

集中建設區綠地系統規劃圖

3.4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按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配置,形成“一主一副多中心”的中心體系。依託現狀高新區核心和老城區核心形成綜合型城市中心。依託高鐵站佈局市級副中心,重點發展商務辦公、教育科研、文化會展以及旅遊服務等職能。規劃多個專業化職能中心,包括位於城南組團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展演中心和商務辦公中心,位於城東組團的體育中心、生產服務中心、技術研發中心。

(1)文化設施用地規劃

市級文化設施:城南組團主要加強城市文化會展中心、城市公共活動中心、“編鐘音樂之都”文化展演中心、博物館、展覽館的建設,集中設置大型展覽館、科技館、圖書館和劇院等。擂鼓墩組團結合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墓葬群,設立博物館、展覽館等設施。

片區級文化設施:在城東組團、淅河組團和北部組團設置相對集中佈置片區級文化設施。老城區內以結合現狀原有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為主,適當增加文化設施用地。

社區級文化設施:在居住區以及較大的工業區內,結合社區的公共中心建設社區文化設施,佈置文化活動站、老年人活動室,以滿足市民日常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

(2)教育科研設施用地規劃

在城南新區建設隨州職教園區。採用合作辦學方式,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隨州成立分支機搆,興建一所普通高等中醫專科學校、一所編鐘音樂學院。

中小學的佈局在總體規劃層次作原則性的引導,初步規劃小學21所,九年制學校17所,初中6所,高中9所。在其他層次的規劃對中小學規劃進一步完善,形成完整全面的公益性教育網路。

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接受殘疾人入學。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準,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重視殘疾人職業教育。

(3)體育用地規劃

市級體育中心:近期隨州濱湖體育場主要承擔市級體育活動。遠期在城南組團新建城市級文體中心,規模約20公頃,設置大型綜合體育場、綜合體育館、游泳館、健身館等現代化場館設施。

片區級體育中心:在城東組團、北部組團和淅河組團各新建一處片區級的體育中心。

組團級體育中心:按照國家規範要求配套建設相應的體育設施,結合園林綠化用地建設全民健身場地。

充分發揮大型企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等體育設施的作用,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前提下,推動對社會開放。

(4)醫療衛生用地規劃

市級醫療設施:保留老城組團內的隨州中心醫院,並在城東組團編鐘大道以北新建院區。隨州市中醫醫院、隨州市曾都醫院和曾都區中醫醫院在現狀基礎上整治提升,隨州市婦幼保健院搬遷至鹿鶴大道以西、清河路以南片區。在北部組團新建隨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季梁大道以東、李家巷路北側新建隨州市中心血站。

社區級醫療設施: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範圍或3-10萬人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居住區、居住社區設立相應的社區門診所、保健站等。

(5)社會福利用地規劃

市級和區級社會福利設施包括位於城東組團的隨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位於老城組團的曾都區第一社會福利院和位於擂鼓墩組團的曾都區城市社會福利院。在城南組團、北部組團和淅河組團各規劃一處區級社會福利院。城南組團新建殘疾人康復中心。

居住區和居住社區級社會福利設施結合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敬老、便民、康復醫療、青少年活動、托幼助殘的社區關懷功能。

3.5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

(1)道路網結構

規劃形成符合帶型城市交通特徵的 “十二橫九縱”骨架路網體系。

“十二橫”是指甘溝子路、經開大道、兩水大道、北外環路、桃園路、清河路、青年路、解放路、迎賓大道、編鐘大道、紅旗路、淅魏路。

“九縱”是指隨州大道、裕民大道、炎帝大道-繞城南路、擂鼓墩大道-中環路、白雲大道、沿河大道-神農大道、交通大道、季梁大道、鹿鶴大道。

(2)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結合公交線網佈局,在交通大道規劃1條隨縣-隨州市區-淅河的BRT線路;規劃預留編鐘大道、青年路2條BRT線路,作為隨州南站-隨州站、隨州站-客運西站的快速公交通道。

“九橫”是指兩水大道、解放路、青年路、迎賓大道、編鐘大道、桃園路、清河路、紅旗路、淅魏路。“五縱”是指交通大道、鹿鶴大道、季梁大道、烈山大道、擂鼓墩大道-白雲大道。

(3)慢行系統規劃

沿㵐水、溳水、府河、漂水、白雲山公園等打造濱水環山綠道系統。沿護城河、擂鼓墩遺址公園打造歷史文化綠道系統。沿紅石岩、馬鞍山2 個水庫打造風景名勝綠道系統。沿繞城公路、新316 國道等打造環城綠道系統。

集中建設區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圖

3.6 城市特色風貌規劃

依託自然山水與城市景觀,形成“群山為屏、水網相連、三心引領、六區輝映、軸線交織、多點凸顯”的總體景觀結構。

結合白雲山、東團坡、義地崗等山體構建生態屏障,結合溳水、㵐水、漂水、府河等水體構建生態網路。

依託生態、人文空間打造老城人文景觀核心、南站人文景觀核心與文化公園自然景觀核心。劃分老城人文景觀風貌區、新城現代景觀風貌區、生態商務景觀風貌區、高新產業景觀風貌區、產業綜合景觀風貌區、生態文化休閒景觀風貌區等六大景觀風貌區。

沿主要的交通幹道及綠道形成的景觀軸線,圍繞景觀軸線塑造自然景觀節點和人文景觀節點。

集中建設區總體城市設計示意圖

3.7 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規劃保留現狀先覺廟水廠並進行提升改造,規模為6萬立方米/日,水源來自先覺廟水庫;規劃擴建封江水廠,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其中供給城市集中建設區15萬立方米/日,水源來自封江口水庫;規劃在城東新建先覺廟複綫水廠,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水源來自先覺廟水庫,占地面積10公頃。

規劃保留現狀隨州市汙水處理廠,規模為10萬立方米/日;規劃新建隨州市城南汙水處理廠,規模為15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13公頃;規劃新建曾都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規模至10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8.7公頃;規劃新建淅河汙水處理廠,規模至5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5.3公頃;規劃新建浪河汙水處理廠,規模至2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3頃;污水廠規模均考慮城市遠期發展及集中建設區周邊地區汙水處理需求,污水廠用地包括再生水廠的建設需求。

擴建現有220千伏變電站隨縣變,變電容量120+180兆伏安。新建飛來土220千伏變電站,變電容量3×180兆伏安,占地面積2公頃;新建梨園220千伏變電站,變電容量3×180兆伏安,占地面積2公頃。保留7座現狀110千伏變電站;規劃新建13座110千伏變電站,每座變電容量為3×50兆伏安,每座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規劃將青年路5號天然氣門站功能取消,保留CNG加氣站功能。保留南郊柳樹淌門站,規劃提高小時供氣能力。規劃在城南新建西氣東輸三線接收站,占地面積2公頃。

規劃保留現狀城南垃圾處理場,日處理規模480噸。規劃新建一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初步選址位於萬店鎮夾子溝村,日處理規模600噸。規劃新建一座垃圾填埋場,位於城南,初步選址位於G204與漢十高速交口附近,日處理規模600噸。垃圾焚燒廠及垃圾填埋場具體選址需進行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等綜合論證後確定。

提升單位國土面積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率。要控制工礦建設空間和各類開發區用地比例,促進產城融合和低效建設用地的再開發。對舊城更新等優化開發區域的城鎮空間,要進一步控制開發強度,著力促進存量空間的優化調整。

規劃2030年市域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約為380平方公里,占市域空間面積的比例約為4%。

2.2 城鄉空間結構規劃

規劃構築“一主兩翼,三軸多點”的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

一主是指隨州市區,是帶動全市發展的核心地區和全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主要載體。兩翼是指廣水市區和隨縣縣城(厲山鎮)。

三軸是指實現市域外聯內聚的三條功能軸,包括武西發展軸、隨州市區-廣水發展軸、殷店-隨州市區-洪山發展軸。多點是指支撐市域均衡發展的城鎮節點,包括殷店鎮、洪山鎮兩個市域次中心培育城鎮和楊寨鎮、小林鎮、唐縣鎮 、萬和鎮、郝店鎮、長嶺鎮、府河鎮、長崗鎮、陳巷鎮、武勝關鎮、均川鎮、安居鎮、洛陽鎮13個重點鎮。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

2.3 城鄉等級規模結構規劃

市域城鎮規模劃分為五級。

(1)一級城市1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108萬,為隨州市區(含淅河鎮)。

(2)二級城鎮2個。其中廣水市區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35-45萬,隨縣縣城(厲山鎮)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20-30萬。

(3)三級城鎮3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5-10萬,包括洪山鎮、殷店鎮、唐縣鎮。

(4)四級城鎮18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為1-5萬,包括府河鎮、長嶺鎮、楊寨鎮、郝店鎮、武勝關鎮、洛陽鎮、萬店鎮、萬和鎮、均川鎮、安居鎮、三裡崗鎮、小林鎮、環潭鎮、餘店鎮、陳巷鎮、何店鎮、長崗鎮、尚市鎮。

(5)五級城鎮14個。規劃城鎮人口規模小於1萬,包括太平鎮、駱店鎮、蔡河鎮、吳店鎮、馬坪鎮、關廟鎮、李店鎮、草店鎮、淮河鎮、吳山鎮、柳林鎮、萬福店、高城鎮、新街鎮。

2.4 城鄉職能結構規劃

建立“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培育城鎮—特色小城鎮”四個職能等級,差別化制定發展策略和職能分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和一體化發展。

2.5 市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1)一級設施:以中心城市為依託,提供面向大區域的高水準綜合社會公共服務和面向隨州市及周邊市縣的區域綜合社會公共服務。

(2)二級設施:以副中心城市(隨縣縣城、廣水市區)為依託,輻射縣市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應按照國家小城市的標準執行,滿足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以及社會福利等完備的公共服務設施。

(3)三級設施:以次級中心培育城鎮(殷店鎮、洪山鎮)為依託,考慮到北部桐柏山和南部大洪山山區交通便利程度和城鄉經濟發展條件與平原地區的差異,該地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在滿足國家相應技術規範的基礎上應有所提高,主要配置滿足居民常見病醫療、養老、文體及初級中學教育等基本生活公共服務設施。

(4)四級設施:以鎮政府所在地為依託,輻射鎮域及相鄰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模和標準應按照國家相應的技術規範執行,主要配置滿足居民常見病醫療、遊憩及初級中學等基本生活公共服務設施。對於人口規模較大、發展潛力較好的重點鎮,在設施等級、配置標準上有所提高。

2.6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1)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

重點保護以曾都老城區為核心的歷史城區以及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淅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安居古鎮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和安居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嚴格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對名城名鎮開展保護性規劃,對建設實施控制引導。

在保護和修繕的基礎上,結合民生工程和市場需求,開展利用性規劃。加強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積極開展文化教育、旅遊等活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使歷史文化古為今用、持續發展。

(2)傳統村落的保護

加強對九口堰村、解河村戴家倉屋、桃源村等傳統村落的保護。保護村落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整治和完善村內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

(3)保護性建築的保護

重點保護隨州市已經公佈的九口堰革命遺址、天主教堂等22處歷史保護性建築,加強對各時期歷史保護性建築的普查、鑒定、保護和合理利用。

(4)文保單位的保護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保護隨州市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重點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

2.7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1)主要對外交通設施

在隨縣王崗通用機場的基礎上控制預留未來隨州機場建設用地,按照民航飛行區4D級標準控制;廣水八裡岔軍用機場作為遠景彈性預留。

規劃設置“兩主三輔”的市域鐵路客運樞紐體系。“兩主”為隨州南站和隨州站;“三輔”為隨縣站、厲山站和廣水站。規劃三個鐵路貨運樞紐,分別為隨州站、厲山站和小林站。

(2)公路

高速公路:在現狀漢十高速、隨岳高速和麻竹高速基礎上,謀劃新增隨州至信陽高速公路和隨州北環高速公路,同時積極對接京港澳高速公路。

國省道:規劃形成由6條國道、13條省道構成的地方幹線公路網,實現市域所有市縣通高速或一級公路,所有鄉鎮都有省道或省道以上級別道路貫通。

一般公路:在現有部分縣鄉道路基礎上完善和補充;景區旅遊專用公路達到二級公路標準;重要縣道提檔升級改造為二級路,基本實現縣級公路和部分重點鄉級公路達三級以上公路標準、所有鄉級公路達四級以上公路標準。

(3)鐵路

高速鐵路:規劃新建漢十高鐵和漢隨城際;規劃預留隨州-信陽、隨州-荊門高鐵線位。

快速鐵路:規劃新增隨州-麻城-安慶鐵路通道。

普速鐵路:在既有漢丹鐵路、京廣鐵路、甯西鐵路連接線的基礎上,加快寧西鐵路聯絡線電氣化改造。規劃預留月益鐵路,以貨運為主,兼部分客運功能。

(4)區域交通廊道佈局及管控

鐵路包括現狀漢丹鐵路、京廣鐵路和甯西鐵路連接線;規劃新建漢十高鐵、漢隨城際和隨麻安鐵路;規劃預留隨州-信陽、隨州-荊門高鐵和月益鐵路線位和廊道空間。規劃高鐵用地廊道按不小於120米控制,普鐵幹線用地廊道按不小於60米控制,其他鐵路用地廊道按不小於50米控制。

高速公路包括現狀漢十高速、麻竹高速、隨嶽高速和規劃新增的隨州至信陽高速公路,並控制預留隨州北環高速公路廊道空間。規劃高速公路廊道控制在80-120米。

國道為現狀G107、G312、G316,以及將現有省道提升改造為國道的G240(小應線,原S212)、G234(寺沙線,原S216)、G346(宋長線,原S304和隨南線,原S306)。規劃道路廊道控制在50-100米。

省道為現狀S210、S328、S333以及規劃新增的S211、S262、S263、S264、S320、S327、S425、S426、S440、和S475。規劃道路廊道控制在40-80米。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

3 集中建設區規劃3.1 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主一副、雙軸多組團”的多中心組團式結構。

“一主”是指依託現狀隨州高新區與老城區核心形成的綜合型城市主中心。“一副”是指依託隨州南站形成的綜合型城市副中心。“雙軸”是指沿交通大道、炎帝大道形成的南北向城市拓展主軸,以及沿隨州站、隨州南站間形成的東西向城市拓展主軸。“多組團”是指佈局相對緊湊、功能相對獨立的城市組團,包括老城組團、城東組團、擂鼓墩組團、城南組團、北部組團、淅河組團。此外,預留潛力空間與戰略儲備空間,應對遠景彈性發展需求。

集中建設區空間結構與功能區域圖

集中建設區用地佈局規劃圖

3.2 分區指引

(1)老城組團:規劃人口10.5萬人。功能定位為隨州歷史文化與城市格局傳承保護區、全市傳統商業中心、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動區域和休閒旅遊目的地。

(2)城東組團:規劃人口50萬人。功能定位為區域中心城市職能核心承載區、市級綜合生活服務中心、新型現代生產服務中心。

(3)擂鼓墩組團:規劃人口11萬人。功能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博覽區、市域旅遊服務核心區與接待中心、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

(4)城南組團:規劃人口17萬人。功能定位為對接武漢合作視窗、區域交通樞紐、全市政治、商貿、文教中心,綠色生態新區。

(5)北部組團:規劃人口8萬人。功能定位為集中建設區-厲山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市域現代製造業基地、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

(6)淅河組團:規劃人口11.5萬人。功能定位為市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產城融合示範區和城鄉統籌示範區。

3.3 綠地規劃

(1)規劃目標

規劃2030年,實現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少於40%,建成區綠地率不少於35%,城市公園和公共開敞空間(400平方米以上)步行5分鐘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各項指標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標準。

(2)綠地系統結構

規劃形成“一軸、一環、三片、多廊、多點”的綠地系統結構。

一軸指府河流域兩岸樹木、灌木叢、水生植物於一體的綠色生態軸線。

一環指連接新316國道、炎帝大道、南外環為一體的城市綠環。

三片指漂水河濕地公園示範片、隨城山森林公園示範片、以新鐵山為中心的大堰坡生態產業示範片區(含蕙蘭穀)。

多廊指沿城市河流的濱河綠帶以及沿主要道路的防護綠帶交織而成的綠色生態廊道。

多點指不同類型、規模的公園綠地呈斑點狀分佈,為市民提供戶外活動的綠色開敞空間。

(3)公園綠地規劃

規劃文化公園與隨城山森林公園兩處城市級公園,作為大型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綠地;結合居住佈局16處片區級公園綠地,公園面積不小於2公頃。市級公園服務半徑1500-2000米,片區級公園服務半徑為1000-1500米,居住區級公園服務半徑為500-1000米,街頭綠地與小遊園服務半徑為500米以下。

(4)廣場用地規劃

規劃在原有明珠廣場、政府廣場、博物館廣場、文峰廣場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樞紐建設,新增站前廣場和南站廣場。

(5)生態綠地規劃

城市生態遊憩綠地主要包括溳水、㵐水、府河沿岸生態條件較好的濱水公園和漂水濕地公園。

郊野生態公園綠地主要由城市週邊綠色屏障山體構成,包括白雲山、東團坡、義地崗等山體林地。

集中建設區綠地系統規劃圖

3.4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按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配置,形成“一主一副多中心”的中心體系。依託現狀高新區核心和老城區核心形成綜合型城市中心。依託高鐵站佈局市級副中心,重點發展商務辦公、教育科研、文化會展以及旅遊服務等職能。規劃多個專業化職能中心,包括位於城南組團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展演中心和商務辦公中心,位於城東組團的體育中心、生產服務中心、技術研發中心。

(1)文化設施用地規劃

市級文化設施:城南組團主要加強城市文化會展中心、城市公共活動中心、“編鐘音樂之都”文化展演中心、博物館、展覽館的建設,集中設置大型展覽館、科技館、圖書館和劇院等。擂鼓墩組團結合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墓葬群,設立博物館、展覽館等設施。

片區級文化設施:在城東組團、淅河組團和北部組團設置相對集中佈置片區級文化設施。老城區內以結合現狀原有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為主,適當增加文化設施用地。

社區級文化設施:在居住區以及較大的工業區內,結合社區的公共中心建設社區文化設施,佈置文化活動站、老年人活動室,以滿足市民日常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

(2)教育科研設施用地規劃

在城南新區建設隨州職教園區。採用合作辦學方式,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隨州成立分支機搆,興建一所普通高等中醫專科學校、一所編鐘音樂學院。

中小學的佈局在總體規劃層次作原則性的引導,初步規劃小學21所,九年制學校17所,初中6所,高中9所。在其他層次的規劃對中小學規劃進一步完善,形成完整全面的公益性教育網路。

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接受殘疾人入學。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準,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重視殘疾人職業教育。

(3)體育用地規劃

市級體育中心:近期隨州濱湖體育場主要承擔市級體育活動。遠期在城南組團新建城市級文體中心,規模約20公頃,設置大型綜合體育場、綜合體育館、游泳館、健身館等現代化場館設施。

片區級體育中心:在城東組團、北部組團和淅河組團各新建一處片區級的體育中心。

組團級體育中心:按照國家規範要求配套建設相應的體育設施,結合園林綠化用地建設全民健身場地。

充分發揮大型企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等體育設施的作用,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前提下,推動對社會開放。

(4)醫療衛生用地規劃

市級醫療設施:保留老城組團內的隨州中心醫院,並在城東組團編鐘大道以北新建院區。隨州市中醫醫院、隨州市曾都醫院和曾都區中醫醫院在現狀基礎上整治提升,隨州市婦幼保健院搬遷至鹿鶴大道以西、清河路以南片區。在北部組團新建隨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季梁大道以東、李家巷路北側新建隨州市中心血站。

社區級醫療設施: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範圍或3-10萬人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居住區、居住社區設立相應的社區門診所、保健站等。

(5)社會福利用地規劃

市級和區級社會福利設施包括位於城東組團的隨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位於老城組團的曾都區第一社會福利院和位於擂鼓墩組團的曾都區城市社會福利院。在城南組團、北部組團和淅河組團各規劃一處區級社會福利院。城南組團新建殘疾人康復中心。

居住區和居住社區級社會福利設施結合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敬老、便民、康復醫療、青少年活動、托幼助殘的社區關懷功能。

3.5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

(1)道路網結構

規劃形成符合帶型城市交通特徵的 “十二橫九縱”骨架路網體系。

“十二橫”是指甘溝子路、經開大道、兩水大道、北外環路、桃園路、清河路、青年路、解放路、迎賓大道、編鐘大道、紅旗路、淅魏路。

“九縱”是指隨州大道、裕民大道、炎帝大道-繞城南路、擂鼓墩大道-中環路、白雲大道、沿河大道-神農大道、交通大道、季梁大道、鹿鶴大道。

(2)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結合公交線網佈局,在交通大道規劃1條隨縣-隨州市區-淅河的BRT線路;規劃預留編鐘大道、青年路2條BRT線路,作為隨州南站-隨州站、隨州站-客運西站的快速公交通道。

“九橫”是指兩水大道、解放路、青年路、迎賓大道、編鐘大道、桃園路、清河路、紅旗路、淅魏路。“五縱”是指交通大道、鹿鶴大道、季梁大道、烈山大道、擂鼓墩大道-白雲大道。

(3)慢行系統規劃

沿㵐水、溳水、府河、漂水、白雲山公園等打造濱水環山綠道系統。沿護城河、擂鼓墩遺址公園打造歷史文化綠道系統。沿紅石岩、馬鞍山2 個水庫打造風景名勝綠道系統。沿繞城公路、新316 國道等打造環城綠道系統。

集中建設區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圖

3.6 城市特色風貌規劃

依託自然山水與城市景觀,形成“群山為屏、水網相連、三心引領、六區輝映、軸線交織、多點凸顯”的總體景觀結構。

結合白雲山、東團坡、義地崗等山體構建生態屏障,結合溳水、㵐水、漂水、府河等水體構建生態網路。

依託生態、人文空間打造老城人文景觀核心、南站人文景觀核心與文化公園自然景觀核心。劃分老城人文景觀風貌區、新城現代景觀風貌區、生態商務景觀風貌區、高新產業景觀風貌區、產業綜合景觀風貌區、生態文化休閒景觀風貌區等六大景觀風貌區。

沿主要的交通幹道及綠道形成的景觀軸線,圍繞景觀軸線塑造自然景觀節點和人文景觀節點。

集中建設區總體城市設計示意圖

3.7 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規劃保留現狀先覺廟水廠並進行提升改造,規模為6萬立方米/日,水源來自先覺廟水庫;規劃擴建封江水廠,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其中供給城市集中建設區15萬立方米/日,水源來自封江口水庫;規劃在城東新建先覺廟複綫水廠,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水源來自先覺廟水庫,占地面積10公頃。

規劃保留現狀隨州市汙水處理廠,規模為10萬立方米/日;規劃新建隨州市城南汙水處理廠,規模為15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13公頃;規劃新建曾都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規模至10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8.7公頃;規劃新建淅河汙水處理廠,規模至5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5.3公頃;規劃新建浪河汙水處理廠,規模至2萬立方米/日,占地面積3頃;污水廠規模均考慮城市遠期發展及集中建設區周邊地區汙水處理需求,污水廠用地包括再生水廠的建設需求。

擴建現有220千伏變電站隨縣變,變電容量120+180兆伏安。新建飛來土220千伏變電站,變電容量3×180兆伏安,占地面積2公頃;新建梨園220千伏變電站,變電容量3×180兆伏安,占地面積2公頃。保留7座現狀110千伏變電站;規劃新建13座110千伏變電站,每座變電容量為3×50兆伏安,每座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規劃將青年路5號天然氣門站功能取消,保留CNG加氣站功能。保留南郊柳樹淌門站,規劃提高小時供氣能力。規劃在城南新建西氣東輸三線接收站,占地面積2公頃。

規劃保留現狀城南垃圾處理場,日處理規模480噸。規劃新建一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初步選址位於萬店鎮夾子溝村,日處理規模600噸。規劃新建一座垃圾填埋場,位於城南,初步選址位於G204與漢十高速交口附近,日處理規模600噸。垃圾焚燒廠及垃圾填埋場具體選址需進行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等綜合論證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