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巨頭為何“不約而同”發力內容分發平臺

科技日報記者 許 茜

近日,BAT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內容分發平臺,

加入資訊市場的較量。“內容分發”,一個原本的小平臺業務,緣何引來大小巨頭“集體”出戰?

8300萬。

在日前公佈的2017年百度第一季度財報中,截至上月,手機百度資訊流日活用戶已達到如此量級。

有媒體將其列為財報亮點之一,並稱百度資訊流日活量已經超越“霸主”今日頭條,坐上資訊分發的頭把交椅。

這樣的成績或許與CEO李彥宏的佈局不無關係。在今年年初的內部演講中,

李彥巨集把“內容分發”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並重點提了資訊流產品。

將目光投向內容分發的不止有百度。BAT中的另外兩家——阿裡和騰訊,也不約而同加入資訊市場的較量。此外,還有不少垂直平臺如暴風體育、土豆視頻等進入戰局。

“內容分發”,一個原本的小平臺業務,緣何引來大小巨頭“集體”出戰?

入口之爭的重要戰場

如今,點開百度首頁,巨幅搜索框下,出現了資訊流板塊,

在搜索之外增加了資訊流覽功能。

而阿裡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則在近日上線了類似“今日頭條”功能的“天天有料”;同時旗下視頻網站——土豆網也於3月31日宣佈,將轉型為短視頻分發平臺,並推出超過20億元的補貼計畫,未來土豆將成為今日頭條在短視頻領域的競爭對手。此外,旗下UC流覽器也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UC頭條”功能。

坐擁兩大資訊產品“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的騰訊,也幾乎在同時領投了今日頭條潛在對手之一、短視頻社交應用——快手3.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這一切都顯示,似乎巨頭們都在有意無意地走向“頭條化”的模式。這一趨勢在易觀新媒體行業分析師馬世聰看來,一系列動作瞄準的是移動資訊——這一“肥沃”的流量入口。“新聞資訊平臺目前在移動互聯網用戶中具有較高滲透率,經過長期培育獲得龐大的使用者規模,是各大廠商搶佔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的重要戰場。

”馬世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根據Analysys易觀監測資料顯示,2015年下半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細分應用用戶滲透率中,新聞資訊用戶滲透率為54.6% 。

而催生龐大用戶數和流量的,則是人們對於資訊的渴求。“資訊是生活必需品。”一點資訊副總裁李紅梅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礎需求後,人們最需要的肯定是資訊。

李紅梅認為,新聞資訊應用正是滿足了使用者多樣化的資訊需求,

於是成為眾多廠商搶佔移動互聯網入口的選擇。

打響流量“保衛戰”

時間回到2012年,當今日頭條剛剛出現時,誰也未曾想到,它驚人的成長速度——截止2016年年底,其日活用戶7800萬,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76分鐘。

如今日頭條等資訊平臺,在擁有越來越多流量的同時,也佔用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時間。

“時間是一個固定的池子。”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其2017年跨年演講中,比照GDP,提出了GDT(國民總時間),並認為GDT“幾乎是一個恒定的總量”。

那麼,在GDT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資訊流分走的時間越多,意味著留給別人的部分越少。

在“頭條”們猛攻之下,BAT架起流量的“護城河”則成為了必然。正如艾瑞諮詢分析師門雨瀟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現階段,BAT發力新聞資訊平臺更像是順應時代以及自身發展的必要手段。”

“百度是PC時代的絕對流量入口與出口。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流量被更垂直的‘入口’分流,百度逐漸失去了PC時代的話語權。”門雨瀟說,當前百度全面佈局人工智慧,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百度將人工智慧和原有的流量優勢相結合,利用海量使用者資料,挖掘使用者最想要的資訊資訊;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抓取優質資訊內容,整體在新聞資訊平臺上的發展與自身發展方向高度匹配。

“阿裡作為獨立的電商品牌和網站,對於流量入口有很大的需求和危機意識。”門雨瀟說,以阿裡近年的戰略佈局來看,收購UC、開發支付寶社交;阿裡一直在努力開創一個穩定的流量入口,將用戶在移動互聯網端的第一觸點控制住,最終導流到天貓和淘寶。

廣告利潤和資料“金礦”的誘惑

“巨額的廣告利潤也是吸引巨頭進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聯網分析師張孝榮對科技日報記者說,資訊流廣告是當前資訊平臺收入增長的核心,也是現在各家公司競爭的焦點。

資訊流平臺的巨額使用者數,帶來的不僅是耀眼的流量,還有可觀的利潤。“在當前的資訊市場,以流量為基礎進行商業化變現已獲認可。”馬世聰指出,廣告正是其中重要的變現手段。

據報導,2015年今日頭條的營收達15億元,而到2016年,有人預測這一數字將增長至100億元,營收規模或接近百度的1/7。僅一年時間,其漲幅之大,令人咋舌。

除了廣告收益,在馬世聰看來,內容平臺所擁有的使用者資料資源也是一座“金礦”。

“這些海量使用者資料資源,能説明廠商實現使用者數字資產的持續構建。”

“例如,平臺可以通過機器演算法,選取最適合的內容推送給最匹配的用戶。同理也可以通過演算法將廣告推送給最需要的使用者,達到精准行銷,將最有價值的用戶進行轉化。”門雨瀟向記者舉例解釋。

“互聯網競爭已經步入下半場,在存量競爭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馬世聰說。

“下半場”是2016年美團網創始人兼CEO王興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互聯網上半場靠用戶紅利,可以粗放經營;到了下半場,當使用者紅利逐漸消失,需要精耕細作、深挖使用者價值。

馬世聰分析,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將成為企業進行精細化運營、實現多元變現、深挖使用者價值的數字資產,是驅動企業品牌加速成長的資料原由。

終極較量:內容和服務的比拼

然而,“紅利”多多的內容平臺並不是片“處☆禁☆女地”,而早已是山頭林立。

“在目前內容分發市場,根據運營背景,資訊APP可以分為三類。”馬世聰介紹,有網路門戶推出的移動化產品,包括網易新聞、騰訊新聞等;還有傳統媒體推出的移動化產品,包括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三是完全基於移動互聯網發展背景催生的原生移動端APP,包括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

在這條已經擁擠的賽道上廝殺,巨頭們勝算大嗎?

“即使今日頭條和騰訊新聞佔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優勢,整體市場格局還沒有確定,資訊類的產品很難建立一個明顯的壁壘。”門雨瀟說,使用者最主要的使用目的是獲取休閒娛樂類的資訊,誰家的內容最符合自己的需求,用戶就會選擇哪家。

那麼,在這場比拼中,什麼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呢?

“內容和服務。”馬世聰認為,利用技術創新豐富內容載體形式、建立自媒體平臺打造平臺內容生態和加大技術演算法投入、構建綜合場景服務,這些都是當前滿足用戶需求的主流做法。

門雨瀟則更強調了內容品質的重要性。“產品本身的差異性不高,用戶的碎片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如何用最優質的內容,留住使用者,才能建立起護城河。”同時,門雨瀟指出,隨著資訊平臺內容板塊的豐富,各方平臺勢必面臨版權的問題,也是內容競爭潛在的壁壘。

比照GDP,提出了GDT(國民總時間),並認為GDT“幾乎是一個恒定的總量”。

那麼,在GDT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資訊流分走的時間越多,意味著留給別人的部分越少。

在“頭條”們猛攻之下,BAT架起流量的“護城河”則成為了必然。正如艾瑞諮詢分析師門雨瀟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現階段,BAT發力新聞資訊平臺更像是順應時代以及自身發展的必要手段。”

“百度是PC時代的絕對流量入口與出口。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流量被更垂直的‘入口’分流,百度逐漸失去了PC時代的話語權。”門雨瀟說,當前百度全面佈局人工智慧,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百度將人工智慧和原有的流量優勢相結合,利用海量使用者資料,挖掘使用者最想要的資訊資訊;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抓取優質資訊內容,整體在新聞資訊平臺上的發展與自身發展方向高度匹配。

“阿裡作為獨立的電商品牌和網站,對於流量入口有很大的需求和危機意識。”門雨瀟說,以阿裡近年的戰略佈局來看,收購UC、開發支付寶社交;阿裡一直在努力開創一個穩定的流量入口,將用戶在移動互聯網端的第一觸點控制住,最終導流到天貓和淘寶。

廣告利潤和資料“金礦”的誘惑

“巨額的廣告利潤也是吸引巨頭進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聯網分析師張孝榮對科技日報記者說,資訊流廣告是當前資訊平臺收入增長的核心,也是現在各家公司競爭的焦點。

資訊流平臺的巨額使用者數,帶來的不僅是耀眼的流量,還有可觀的利潤。“在當前的資訊市場,以流量為基礎進行商業化變現已獲認可。”馬世聰指出,廣告正是其中重要的變現手段。

據報導,2015年今日頭條的營收達15億元,而到2016年,有人預測這一數字將增長至100億元,營收規模或接近百度的1/7。僅一年時間,其漲幅之大,令人咋舌。

除了廣告收益,在馬世聰看來,內容平臺所擁有的使用者資料資源也是一座“金礦”。

“這些海量使用者資料資源,能説明廠商實現使用者數字資產的持續構建。”

“例如,平臺可以通過機器演算法,選取最適合的內容推送給最匹配的用戶。同理也可以通過演算法將廣告推送給最需要的使用者,達到精准行銷,將最有價值的用戶進行轉化。”門雨瀟向記者舉例解釋。

“互聯網競爭已經步入下半場,在存量競爭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馬世聰說。

“下半場”是2016年美團網創始人兼CEO王興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互聯網上半場靠用戶紅利,可以粗放經營;到了下半場,當使用者紅利逐漸消失,需要精耕細作、深挖使用者價值。

馬世聰分析,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將成為企業進行精細化運營、實現多元變現、深挖使用者價值的數字資產,是驅動企業品牌加速成長的資料原由。

終極較量:內容和服務的比拼

然而,“紅利”多多的內容平臺並不是片“處☆禁☆女地”,而早已是山頭林立。

“在目前內容分發市場,根據運營背景,資訊APP可以分為三類。”馬世聰介紹,有網路門戶推出的移動化產品,包括網易新聞、騰訊新聞等;還有傳統媒體推出的移動化產品,包括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三是完全基於移動互聯網發展背景催生的原生移動端APP,包括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

在這條已經擁擠的賽道上廝殺,巨頭們勝算大嗎?

“即使今日頭條和騰訊新聞佔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優勢,整體市場格局還沒有確定,資訊類的產品很難建立一個明顯的壁壘。”門雨瀟說,使用者最主要的使用目的是獲取休閒娛樂類的資訊,誰家的內容最符合自己的需求,用戶就會選擇哪家。

那麼,在這場比拼中,什麼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呢?

“內容和服務。”馬世聰認為,利用技術創新豐富內容載體形式、建立自媒體平臺打造平臺內容生態和加大技術演算法投入、構建綜合場景服務,這些都是當前滿足用戶需求的主流做法。

門雨瀟則更強調了內容品質的重要性。“產品本身的差異性不高,用戶的碎片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如何用最優質的內容,留住使用者,才能建立起護城河。”同時,門雨瀟指出,隨著資訊平臺內容板塊的豐富,各方平臺勢必面臨版權的問題,也是內容競爭潛在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