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犯錯了,打還是不打?

十分爸媽

今天我們先來重溫一個故事。

從前,有戶人家生了個獨生兒子,

而且嬌裡嬌氣的,當成掌上寶貝寵得不得了,

有一天,搖撥浪鼓的貨郎擔到他家屋後吆喝賣線賣繡花針。

看人家都拿東問西的,他也順手拿起了一根繡花針,趁賣貨的人不注意,拿回家給了他娘,他娘笑眯眯地誇這孩子有用。

第二回,他把人家雞窩裡的雞蛋拿回來,娘問:“你的雞蛋從哪來的?”他說:“從對門人家裡雞窩裡拿來的。”

娘又問:“你拿人家的雞蛋人家沒看見? ”他說:“對門家的都下地幹活了,

家裡沒有人,我把它放在胳肢窩裡夾回來的。”他娘拍拍他頭說,留著晚上給你打雞蛋湯喝。

第三回,他又把隔壁的老母雞偷了一隻,他娘給他燉了一鍋老母雞湯補養身子。

這孩子慢慢長大了,拉人家馬,偷人家牛,到處偷,就連大戶人家的金子、銀子,他也敢偷。

終於有一天,衙門裡知道了,把他抓起來關進牢房,判了死刑,臨刑前,縣令問他可有什麼要辦的了,

他說:“我要吃娘的奶。”縣令想,反正是要死的人了,想吃奶就吃奶吧,於是派人把他的娘喊來。

他娘來了,縣令說:“他已是要死的人了,他要吃娘的奶。”他娘把乳☆禁☆頭掏出來,他一口銜起,咬掉了半頭,他娘疼暈死了。

縣令問:“你怎麼咬你親娘?”他說:“我小時候偷人家的針,偷人家的雞,每回娘都不打我,要是她每回打我一頓,我就不會做強盜,不做強盜就不會要了我的命,我要咬死她!”

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也被老師當成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要求我們寫過作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犯錯了,應該及時制止,不然釀成悲劇,後悔都來不及;

如果說這個故事是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來達到警醒的目的,

那麼接下來的兩個真實事件則需要讓我們思考:孩子犯錯了,究竟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孩子?是狠狠打一頓還是平心氣和的教他承認錯誤呢?

☞請看案例1:

10歲男孩子拿文具店東西,爸爸知道後拳打腳踢,把孩子嘴巴打得出血,店主勸不住報警後孩子被送去警察局,直到天黑也不接他回來,還是繼母把孩子接回來的。

孩子偷拿東西,這是原則性錯誤,理當教育孩子,

但採用打罵的方式未必有點過猶不及,從視頻上可以看到,孩子非常恐懼,這種恐懼的程度比犯錯後的愧疚感更嚴重;

通過新聞,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家長有以下幾點做的不夠妥當;

首先,家長給孩子呈現的是一種粗暴的舉止,會讓孩子認為處理問題也以一種粗暴的態度去解決,而學不會和別人和睦相處,同時也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留下心理陰影;

其次,該家長平時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過於激烈,把孩子的頭往牆上撞,如此暴力行為在國外一些國家應該是已經構成傷害兒童罪了,

最後,該家長未能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孩子喜歡玩積木,家長不買,只提供基本的學習用品,這也是導致孩子拿文具的深層次原因;

因此,孩子犯錯了,粗暴和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孩子既無法深刻認識到錯誤,也是在無形中加深父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那接下來這個案例則是受到廣大好評。

☞請看案例2:

孩子偷了博物館兩顆鵝卵石,家長要求孩子寫道歉信,騎電動車將孩子送到門口,讓他自己把鵝卵石和道歉信一併送回博物館。

為了更全面的瞭解這件事情,十小編特地認認真真的瞭解了整件事件的來龍去脈,事情起因是南京一所小學組織春遊參觀博物館,寫道歉信的這個孩子悄悄拿走了展廳的兩顆鵝卵石,

後來由媽媽用電動車載著他到博物館門口,主動還回鵝卵石並奉上一封道歉信,據說孩子還在門口猶豫躊躇了好久被安保人員發現才主動說出實情的;

同樣是偷拿物品,這位家長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告訴孩子怎麼去認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反復踱步,猶疑不決,家長沒有代替他去道歉,而是讓孩子獨自去體驗這種經歷,

相信經過這次道歉,孩子得到的不僅是還回鵝卵石這麼簡單,他得到的是面對錯誤不逃避,勇於承擔錯誤的勇氣和力量,並在內心生根發芽,伴隨孩子今後人生中的每時每刻,這才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啊,

很顯然的,第二位家長的做法更值得我們效仿,教育不是幾句打罵就可以解決的,教育是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理性的暴力打罵,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因為一次犯錯而留下陰影,而不是面對錯誤的坦誠與勇氣。

所以當你的孩子犯錯了,你是怎麼處理的呢?

而學不會和別人和睦相處,同時也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留下心理陰影;

其次,該家長平時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過於激烈,把孩子的頭往牆上撞,如此暴力行為在國外一些國家應該是已經構成傷害兒童罪了,

最後,該家長未能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孩子喜歡玩積木,家長不買,只提供基本的學習用品,這也是導致孩子拿文具的深層次原因;

因此,孩子犯錯了,粗暴和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孩子既無法深刻認識到錯誤,也是在無形中加深父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那接下來這個案例則是受到廣大好評。

☞請看案例2:

孩子偷了博物館兩顆鵝卵石,家長要求孩子寫道歉信,騎電動車將孩子送到門口,讓他自己把鵝卵石和道歉信一併送回博物館。

為了更全面的瞭解這件事情,十小編特地認認真真的瞭解了整件事件的來龍去脈,事情起因是南京一所小學組織春遊參觀博物館,寫道歉信的這個孩子悄悄拿走了展廳的兩顆鵝卵石,

後來由媽媽用電動車載著他到博物館門口,主動還回鵝卵石並奉上一封道歉信,據說孩子還在門口猶豫躊躇了好久被安保人員發現才主動說出實情的;

同樣是偷拿物品,這位家長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告訴孩子怎麼去認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反復踱步,猶疑不決,家長沒有代替他去道歉,而是讓孩子獨自去體驗這種經歷,

相信經過這次道歉,孩子得到的不僅是還回鵝卵石這麼簡單,他得到的是面對錯誤不逃避,勇於承擔錯誤的勇氣和力量,並在內心生根發芽,伴隨孩子今後人生中的每時每刻,這才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啊,

很顯然的,第二位家長的做法更值得我們效仿,教育不是幾句打罵就可以解決的,教育是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理性的暴力打罵,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因為一次犯錯而留下陰影,而不是面對錯誤的坦誠與勇氣。

所以當你的孩子犯錯了,你是怎麼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