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起大落的橫店影視娛樂“五朵金花”

頭圖為橫漂電影《我是路人甲》的拍攝現場,來自視覺中國,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

新三板創新層中屬於“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行業代碼R8630)的有15家,其中註冊地為浙江東陽市橫店的獨佔5家。虎嗅2016年7月曾介紹過“橫店五朵金花”。

時隔一年,五家企業中有賣身的、有業績下滑的、有營收漲三倍半的、有淨利潤漲三倍的……頗有“五光十色”之觀感。新三板公司果然大起大落,不適合非專業人士投資!

業績分化明顯

2016年,來自橫店的五家創新層娛樂公司業績分化極其明顯:

青雨傳媒由於《獵場》、《如果可以這樣愛》兩部電視劇涉訴,2016年僅能確認老劇收入,營收暴跌89.9%;

元一傳媒營收暴增351%,至3.07億;

中廣影視、頂峰影業波動幅度稍顯溫和,前者跌26.3%,後者增15.7%。

淨利潤走勢也說明青雨傳媒是最大的輸家,

2015盈利4640萬、2016年巨虧6050萬。元一傳媒淨利潤同比增長91.8%。頂峰影業更猛,2016年淨利潤同比增長297%。

說了半天,為何不提新媒誠品?因為它已被萬達影視收購,撤銷掛牌了。

公開資料顯示:新媒誠品成立於2012年5月;2015年11月掛牌新三板;2016年4月,增發融資7341萬元、對應估值16.76億;2016年上半年,

營收4555萬,同比下滑47.72%;淨利潤1199萬,同比下滑40.78%。

2016年8月11日,新媒誠品與湖北台基股份(300046.SZ)簽署《資產收購意向協定》,20天后解除。

2016年11月,新媒誠品終於賣身成功,成為萬達影視的“盤中餐”。尹香今四年的創業生涯劃上完滿的金字句號。

即便是“塔尖兒”上的創新層企業也難以捉摸、無法預測。

青雨傳媒“志氣高”

青雨傳媒是後起影視娛樂公司中的佼佼者,也是橫店五朵金花的代表。

2009年,青雨傳媒憑《潛伏》一炮而紅,

起點相當高。2011年開始實施全員持股,導演姜偉、演員羅海娟成為股東。2014年8月,孫紅雷掏355.5萬“入夥”。頗有早年華誼用股票“綁定”馮小剛、李冰冰等名導、名演員的意味。

2015年7月新三板掛牌後(代碼832698),青雨傳媒心氣更高:重金購買劇本、獨家投資拍攝、名導名演員擔綱、一線衛視首播出,隱然是“准一線”影視製作機構的派頭。

2016年,青雨傳媒本有可能推出兩部“年度大劇”——《獵場》、《如果可以這樣愛》。

前者由姜偉執導,胡歌、孫紅雷、張嘉譯等出演;後者網路同名小說改編的現代都市劇,由王雷執導,佟大為、劉詩詩、保劍鋒等人連袂主演。2015年12月,青雨傳媒將兩部劇的獨家首輪播映權簽給了湖南衛視。

2016年4月,青雨傳媒以湖南台未按約定付款為由,要求與其解除首輪播映權協議;5月10日,湖南台就解約起訴青雨傳媒;6月2日,青雨傳媒反訴湖南衛視。

相似的一幕亦發生在樂視網與青雨傳媒之間。2015年7月1日,樂視網取得《獵場》網路獨權並按約定進度支付款項。2016年3月16日,青雨傳媒突然發函要求支付第三、第四筆。4月13日,青雨傳媒單方面宣佈解約。隨後,青雨傳媒亦被樂視網告上法庭。

業內人士認為,青雨傳媒單方面與湖南衛視、樂視網解約很可能因背後有出價更高的買家。

2017年4月26日,青雨傳媒與湖南衛視達成和解,《獵場》、《如果可以這樣愛》獨家首播權仍歸湖南衛視。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青雨傳媒鬧這一出,不僅耽誤了兩部劇的播出,破壞了與湖南衛視和樂視網的友好合作關係,更損害了自身的形象。

虎嗅2016年7月7日文提到青雨傳媒曾向投資者承諾2014年、2015年、2016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5500萬、7150萬和8937.5萬元。2014年、2015年淨利潤分別為4068萬和4643萬,連續兩年沒兌現承諾。

重壓之下,青雨傳媒心態失衡、“動作變形”,同時與衛視、網路交惡。最終,青雨傳媒在2016年度虧損6049萬元。

影視製作週期長、不確定性強,屬高風險行業。一款汽車只要定了型,不管構造有多複雜,生產前就能確知其性能。影視作品拍攝前,沒人知道最終會是什麼樣子。還有審查能否通過?觀眾是否喜歡?當初《人民的名義》找投資費了牛勁,因為別說會不會火,讓不讓播都是未知數。

青雨傳媒資質、根基相當不錯,它遇到的問題其它民營影視娛樂公司遲早也會遇到。

娛樂公司為何難捉摸?

影視娛樂公司的業務原本就充滿不確定性,財務報表的編制方式讓這些公司的業績更加難以捉摸。

影視娛樂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版權銷售及彈跳式廣告,主要成本則是與拍攝相關的支出。

2016年,青雨傳媒、頂峰影業、中廣影視的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

毛利潤率與行業屬性及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相關,上下波到幾個百分點都是大事情。影視娛樂公司則不然,忽高忽低是常態。

娛樂公司毛利潤率大起大落的原因與成本確認方式有關。

此類公司通常採取“計畫收入比例法”:拍畢或購入後,將電視劇按成本入帳,計為“庫存商品”。然後基於“總收入預測”及本期取得收入結轉成本。

比如一部劇花了6000萬,預計收入1億。假如年內取得收入7000萬元,占預期收入的70%,則結轉4200萬成本(6000萬X70%),毛利潤為2800萬元,毛利潤率為40%。

假如把預計收入提高到1.4億,則年內收入占總收入的50%,結轉成本3000萬,毛利潤為4000萬,毛利潤率飆升到57%。

拍攝成本、實際收入完全相同,改變一下預期收入,毛利潤率就可以波動17個百分點,可見“計畫收入比例法”彈性之大。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收入預期偏高,成本沒結轉完收入就已歸零時,就需要對財務資料進行修正。但什麼時候修正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例如2016財年,青雨傳媒以《幸福請你等等我》、《奇葩一家親》兩部劇將難以繼續產生收入為由,將兩部劇未結轉成本一次性結轉。反正2016年業績很難看, 索性把“歷史舊賬”還掉,給2017年財報“減負”。

影視公司原本就是“靠天吃飯”,“計畫收入比例法”加大了人為因素對毛利潤的影響,業績更加捉摸不定。

收入暴漲的元一傳媒

在影視攝製中,“執行製片”負責劇組的組建、具體拍攝、資金管理及成本核算,角色相當於有限合夥公司中的普通合夥人(GP)。“非執行製片” 提供部分拍攝資金,按約定獲得相應投資收益(包括版權),相當於有限合夥人(LP)。

很多時候,“非執行製片”圖的不僅是投資收益而是入門的機會——以“聯合攝製”身份參與,派出人員監督“錢怎麼花”,順道學學“怎麼幹活”。在監督別人拍戲的過程中學習怎麼拍戲,同時積累各方面的人脈,為擔任“執行製片”做鋪墊。

近年,元一傳媒擔任“執行製片”的作品多了起來。2015年擔任執行製片的有《我們這一代》、《我不是精英》、《浴火》、《廢柴舅舅》等。

元一傳媒還為劇組提供後期製作外包、廣告植入、廣告代理等服務。

別看七拼八湊,元一傳媒卻是五朵金花中業績最好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元一傳媒3.07億營收中的2.92億來自擔任執行製片的《人間至味是清歡》,這部劇的相關收入占比高達95%。

截至2016年末,元一傳媒員工總數為21名,行政、管理、商務人員占18名,製作及策劃3名。

實際控制人何海先生(現年65歲),1983轉業後進入貴州生產資料服務公司任政工科長、銷售部經理等職,1994年內退。現任董事長周珍珍女士(現年66歲),當過16年護士、20年科員,于2005年退休,2016年10月接掌元一傳媒。

從人員構成看,元一傳媒更象一家商務公司,太不“文藝”了。

若非影視圈內人士,而且對標的公司知根知底,普通投資人最好不要介入。#珍愛財富,遠離新三板#

2015年7月1日,樂視網取得《獵場》網路獨權並按約定進度支付款項。2016年3月16日,青雨傳媒突然發函要求支付第三、第四筆。4月13日,青雨傳媒單方面宣佈解約。隨後,青雨傳媒亦被樂視網告上法庭。

業內人士認為,青雨傳媒單方面與湖南衛視、樂視網解約很可能因背後有出價更高的買家。

2017年4月26日,青雨傳媒與湖南衛視達成和解,《獵場》、《如果可以這樣愛》獨家首播權仍歸湖南衛視。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青雨傳媒鬧這一出,不僅耽誤了兩部劇的播出,破壞了與湖南衛視和樂視網的友好合作關係,更損害了自身的形象。

虎嗅2016年7月7日文提到青雨傳媒曾向投資者承諾2014年、2015年、2016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5500萬、7150萬和8937.5萬元。2014年、2015年淨利潤分別為4068萬和4643萬,連續兩年沒兌現承諾。

重壓之下,青雨傳媒心態失衡、“動作變形”,同時與衛視、網路交惡。最終,青雨傳媒在2016年度虧損6049萬元。

影視製作週期長、不確定性強,屬高風險行業。一款汽車只要定了型,不管構造有多複雜,生產前就能確知其性能。影視作品拍攝前,沒人知道最終會是什麼樣子。還有審查能否通過?觀眾是否喜歡?當初《人民的名義》找投資費了牛勁,因為別說會不會火,讓不讓播都是未知數。

青雨傳媒資質、根基相當不錯,它遇到的問題其它民營影視娛樂公司遲早也會遇到。

娛樂公司為何難捉摸?

影視娛樂公司的業務原本就充滿不確定性,財務報表的編制方式讓這些公司的業績更加難以捉摸。

影視娛樂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版權銷售及彈跳式廣告,主要成本則是與拍攝相關的支出。

2016年,青雨傳媒、頂峰影業、中廣影視的營收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

毛利潤率與行業屬性及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相關,上下波到幾個百分點都是大事情。影視娛樂公司則不然,忽高忽低是常態。

娛樂公司毛利潤率大起大落的原因與成本確認方式有關。

此類公司通常採取“計畫收入比例法”:拍畢或購入後,將電視劇按成本入帳,計為“庫存商品”。然後基於“總收入預測”及本期取得收入結轉成本。

比如一部劇花了6000萬,預計收入1億。假如年內取得收入7000萬元,占預期收入的70%,則結轉4200萬成本(6000萬X70%),毛利潤為2800萬元,毛利潤率為40%。

假如把預計收入提高到1.4億,則年內收入占總收入的50%,結轉成本3000萬,毛利潤為4000萬,毛利潤率飆升到57%。

拍攝成本、實際收入完全相同,改變一下預期收入,毛利潤率就可以波動17個百分點,可見“計畫收入比例法”彈性之大。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收入預期偏高,成本沒結轉完收入就已歸零時,就需要對財務資料進行修正。但什麼時候修正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例如2016財年,青雨傳媒以《幸福請你等等我》、《奇葩一家親》兩部劇將難以繼續產生收入為由,將兩部劇未結轉成本一次性結轉。反正2016年業績很難看, 索性把“歷史舊賬”還掉,給2017年財報“減負”。

影視公司原本就是“靠天吃飯”,“計畫收入比例法”加大了人為因素對毛利潤的影響,業績更加捉摸不定。

收入暴漲的元一傳媒

在影視攝製中,“執行製片”負責劇組的組建、具體拍攝、資金管理及成本核算,角色相當於有限合夥公司中的普通合夥人(GP)。“非執行製片” 提供部分拍攝資金,按約定獲得相應投資收益(包括版權),相當於有限合夥人(LP)。

很多時候,“非執行製片”圖的不僅是投資收益而是入門的機會——以“聯合攝製”身份參與,派出人員監督“錢怎麼花”,順道學學“怎麼幹活”。在監督別人拍戲的過程中學習怎麼拍戲,同時積累各方面的人脈,為擔任“執行製片”做鋪墊。

近年,元一傳媒擔任“執行製片”的作品多了起來。2015年擔任執行製片的有《我們這一代》、《我不是精英》、《浴火》、《廢柴舅舅》等。

元一傳媒還為劇組提供後期製作外包、廣告植入、廣告代理等服務。

別看七拼八湊,元一傳媒卻是五朵金花中業績最好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元一傳媒3.07億營收中的2.92億來自擔任執行製片的《人間至味是清歡》,這部劇的相關收入占比高達95%。

截至2016年末,元一傳媒員工總數為21名,行政、管理、商務人員占18名,製作及策劃3名。

實際控制人何海先生(現年65歲),1983轉業後進入貴州生產資料服務公司任政工科長、銷售部經理等職,1994年內退。現任董事長周珍珍女士(現年66歲),當過16年護士、20年科員,于2005年退休,2016年10月接掌元一傳媒。

從人員構成看,元一傳媒更象一家商務公司,太不“文藝”了。

若非影視圈內人士,而且對標的公司知根知底,普通投資人最好不要介入。#珍愛財富,遠離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