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臨時取消了一場歐冠直播,樂視體育的“生態”還好嗎?

不少球迷朋友在今天淩晨醒來,登陸樂視體育官網準備收看皇馬與馬競的歐冠半決賽時,

想必是一臉懵逼的,因為說好的由詹俊解說的比賽直播,卻成了圖文直播。在招致球迷不滿的同時,樂視體育的前景也再度蒙上陰影。

無論是懷疑也好,調侃也罷,對於樂視體育臨時爽約的情況,大家已是見怪不怪,

畢竟從去年開始,樂視就已經陸續丟掉了一批賽事轉播權。

310 項頂級賽事、超過 10000 場賽事的版權,這是樂視體育曾津津樂道的數字,但如今恐怕這些數字都要打個折扣了。

買版權,一擲千金

時光回到兩年前,樂視體育宣佈獲得 8 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了 28 億。於是手握大筆現金的樂視體育,開啟了瘋狂的“買買買”模式,先後重金拿下了五大聯賽、歐冠、亞冠、網球、F1 等主流賽事的轉播權,

就連自由搏擊、馬拉松、馬術這類較為冷門的賽事,樂視體育也幾乎來者不拒。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據樂視體育投資方融創創始人孫宏斌透露,2016 年樂視體育在版權購買上的花費高達 13.5 億。此時的樂視體育,夢想著打造出如 ESPN 那樣的體育帝國。

不僅是在購買版權上一擲千金,

在賽事運營上樂視體育也延續了土豪作風:一場中超比賽,僅主播團隊就多達十人,為用戶提供不同風格的解說。為了擴大知名度,樂視體育還耗資 5000 萬成為了北京國安俱樂部的冠名商。

然而,一味往前沖的樂視體育,很快就發現後方的戰場來不及打掃了。

丟版權,一而再,再而三

去年 7 月曼聯與曼城的國際冠軍杯賽事被臨時取消一事,可以算是樂視體育遇到的第一個重大挫折,

而樂視體育在整個事件程序的處理態度也無法令球迷們滿意。

(國際冠軍杯的取消,讓遠道而來的球迷非常失望,圖片來自:搜狐體育)

這一災難性事件,似乎成了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自打那時起,關於樂視體育在財務上的負面消息就再也沒消停過。

樂視體育第一次被切斷直播信號,是 2016 年 10 月的上海網球大師賽,坊間流傳的原因是樂視拖欠了超過 1 億元的版權費,ATP 版權方以掐斷信號抗議。禍不單行,當月北京國安宣佈與樂視的股權談判破裂,樂視體育失去該俱樂部冠名權。

去年年底,樂視體育的英超直播也多次被爆出因拖欠尾款而面臨取消的消息,但樂視最終還是想辦法保住了自己的王牌產品。

進入 2017 年以來,樂視體育更是接連喪失直播權。

今年 2 月 27 日,原定於當晚 7 時直播的一場亞冠小組賽並沒有如期播出,第二天亞足聯便宣佈與樂視終止為期四年的亞冠轉播合同,隨後將 2017-2020 年的剩餘場次轉播權轉售給體奧動力。

對於眾多為了觀看亞冠而購買了會員的用戶,樂視體育給予的是半年“樂視體育超級會員”的賠償,而購買樂視電視獲贈體育會員的用戶則不在賠償之列,這樣的處理顯然無法讓用戶接受,樂視體育的口碑再次下跌。

(圖片來自:新浪)

緊接著在 3 月份,樂視體育又失去中超聯賽的轉播權,改由 PPTV 聚力視頻接手,加上此前丟掉的亞冠、世界盃預選賽和亞洲杯等版權,樂視體育在與騰訊體育、PPTV 的競爭中已經有落於下風之勢,騰訊體育擁有 NBA 和歐冠的直播權,PPTV 手頭則有西甲、中超等重量級賽事資源。

虧損嚴重,會員、廣告業務不堪重任

最近一年來,樂視公司就頻頻陷入資金危機傳聞,而作為樂視生態的重要一環,樂視體育接連不斷地喪失賽事版權,也被業界解讀為樂視資金困難的佐證。

與母公司一樣大打生態牌的樂視體育,寄希望于以海量的賽事資源吸引用戶,再通過會員收入、廣告等方式實現多元化收入,無奈現實總是事與願違。

根據《北京商報》得到的資訊,樂視體育 2016 年上半年的營收主要來自廣告業務,約為 3000-4000 萬元,但這根本無力支撐其高昂的版權費用支出。僅中超一項賽事,一年的版權費就超過了 10 億元。

融創創始人孫宏斌在今年年初談到放棄中超業務時,就直言“樂視體育去年為中超(版權)花費了 13.5 億,一共才收回來 5000 多萬,你虧了 13 億”。

(圖片來自:虎撲)

至於樂視體育最重視的付費會員業務,其用戶數量也遠未到可實現盈利的規模。其聯席總裁劉建宏透露,截至 2016 年底,他們的會員數已超過 300 萬。按照年費 590 元計算,樂視去年最多可獲得 17.7 億元會員費,但考慮到其會員增長主要來自電視、手機等硬體贈送,實際付費的用戶並不多,因此能從會員身上得到的收入其實非常有限。

況且樂視體育的付費用戶粘性並不高,其中有相當大的比分是沖著特定的解說員觀看的(比如詹俊、張路),而不是樂視體育所希望的通過服務拉攏使用者。

而隨著熱門賽事版權一丟再丟,加上糟糕的售後服務,用戶的付費意願可能進一步降低,那麼樂視體育就將面臨著兩難選擇:為了節約資金,不得不減少版權購買,但用戶也會隨之流失;倘若為了吸引用戶,燒錢引進版權,目前的收入又無法維持收支平衡。

我們聯繫了樂視體育的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目前能告知的資訊就是明天淩晨歐冠的第二場半決賽將如期播出,“不會有任何問題”,在歐足聯的轉播商名單中,樂視體育的名字也依然在列。歐冠恢復直播了,但同樣的事會不會再次發生?樂視體育的生態宏圖還能繼續下去嗎?

題圖來自:Aiainews

進入 2017 年以來,樂視體育更是接連喪失直播權。

今年 2 月 27 日,原定於當晚 7 時直播的一場亞冠小組賽並沒有如期播出,第二天亞足聯便宣佈與樂視終止為期四年的亞冠轉播合同,隨後將 2017-2020 年的剩餘場次轉播權轉售給體奧動力。

對於眾多為了觀看亞冠而購買了會員的用戶,樂視體育給予的是半年“樂視體育超級會員”的賠償,而購買樂視電視獲贈體育會員的用戶則不在賠償之列,這樣的處理顯然無法讓用戶接受,樂視體育的口碑再次下跌。

(圖片來自:新浪)

緊接著在 3 月份,樂視體育又失去中超聯賽的轉播權,改由 PPTV 聚力視頻接手,加上此前丟掉的亞冠、世界盃預選賽和亞洲杯等版權,樂視體育在與騰訊體育、PPTV 的競爭中已經有落於下風之勢,騰訊體育擁有 NBA 和歐冠的直播權,PPTV 手頭則有西甲、中超等重量級賽事資源。

虧損嚴重,會員、廣告業務不堪重任

最近一年來,樂視公司就頻頻陷入資金危機傳聞,而作為樂視生態的重要一環,樂視體育接連不斷地喪失賽事版權,也被業界解讀為樂視資金困難的佐證。

與母公司一樣大打生態牌的樂視體育,寄希望于以海量的賽事資源吸引用戶,再通過會員收入、廣告等方式實現多元化收入,無奈現實總是事與願違。

根據《北京商報》得到的資訊,樂視體育 2016 年上半年的營收主要來自廣告業務,約為 3000-4000 萬元,但這根本無力支撐其高昂的版權費用支出。僅中超一項賽事,一年的版權費就超過了 10 億元。

融創創始人孫宏斌在今年年初談到放棄中超業務時,就直言“樂視體育去年為中超(版權)花費了 13.5 億,一共才收回來 5000 多萬,你虧了 13 億”。

(圖片來自:虎撲)

至於樂視體育最重視的付費會員業務,其用戶數量也遠未到可實現盈利的規模。其聯席總裁劉建宏透露,截至 2016 年底,他們的會員數已超過 300 萬。按照年費 590 元計算,樂視去年最多可獲得 17.7 億元會員費,但考慮到其會員增長主要來自電視、手機等硬體贈送,實際付費的用戶並不多,因此能從會員身上得到的收入其實非常有限。

況且樂視體育的付費用戶粘性並不高,其中有相當大的比分是沖著特定的解說員觀看的(比如詹俊、張路),而不是樂視體育所希望的通過服務拉攏使用者。

而隨著熱門賽事版權一丟再丟,加上糟糕的售後服務,用戶的付費意願可能進一步降低,那麼樂視體育就將面臨著兩難選擇:為了節約資金,不得不減少版權購買,但用戶也會隨之流失;倘若為了吸引用戶,燒錢引進版權,目前的收入又無法維持收支平衡。

我們聯繫了樂視體育的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目前能告知的資訊就是明天淩晨歐冠的第二場半決賽將如期播出,“不會有任何問題”,在歐足聯的轉播商名單中,樂視體育的名字也依然在列。歐冠恢復直播了,但同樣的事會不會再次發生?樂視體育的生態宏圖還能繼續下去嗎?

題圖來自:Aia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