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京城竟然有這麼多以動物命名的地方,您聽過幾個?

說起北京的地名,確實千奇百怪,有些很容易理解,但是只看名字您未必知道它的歷史。今天跟大家說說,北京那些以動物命名的地方。

回龍觀

回龍觀,原名 玄福宮。相傳明孝宗朱祐樘以謁陵駐蹕為由,傳下一道禦旨,在沙河南邊的牧馬草場上修建道觀,賜名“玄福觀”。道觀由弘治十七年始建,正德十年建成,並最終改名為“玄福宮”。工程前後持續了十二年。明朝皇帝到天壽山拜謁皇陵,回鑾途中多駐蹕於此。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玄福宮又俗稱“回龍觀”,一直流傳到現在。

喂鷹胡同

喂鷹胡同,也就是現在的未英胡同。明朝時期,皇帝喜歡飼養老鷹,所以這條胡同就得名喂鷹胡同,後來慢慢地被訛稱為未英胡同,並沿用至今。這樣看來,當年的北京南城象來街、虎坊橋一帶,在明朝時曾是個動物飼養區呢。

羊肉胡同

它東西走向,連接太平橋大街與西四南大街。這是一條自元大都時就有的胡同,是大都城三大鬧市之一(另兩處分別是鐘鼓樓和東四南燈市口大街)。那時西四一帶有米市、上市、馬市、羊市、駱駝市等,“羊市角頭”即羊市。“角頭”是指“人煙湊集之處”的市場所在地。

到了明朝,它屬鹹宜坊,名羊肉胡同。

騾馬市大街

騾馬市大街東起南新華街,西至宣武門外大街。明清時期,這裡曾是交易騾馬的市場,十分繁華興盛,為此清朝還曾在這裡設立騾馬稅局,騾馬市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1965年,騾馬市建成了大街,於是就改稱騾馬市大街,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稱呼這裡為騾馬市。值得一提的是,在古都西安,也有一個同樣有名氣的騾馬市。

鮮魚口

鮮魚口,東西走向,由前門大街進口一直到東口崇文門大街,一般傳說是“門到門,三華里”,是北京民俗市井商業的代表,

與前門大街共同構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標誌性傳統商業街區。在老北京城,鮮魚口很有名。有一則將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對聯: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其中,鮮魚口說的就有它。當初的運河曾經流經於此,而這裡也是一個漕運碼頭,是販賣鮮魚的地方,所以叫做鮮魚口。

白羊城

元代成村,明代中葉建城,稱白羊城、白羊口等。白羊城是防禦關隘之一,與長峪城、鎮邊城、居庸關等構成京師北部長城以內的整體防線。據《隆慶昌平州志》載:“白羊口在州治正西四十裡,城乃正統年建……舊有巡檢司,今廢。實為昌平道之信地。”城跨南北兩山,有東西城門樓兩座。元景太年間建新城一座。現存白羊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羊城屬白羊溝自然風景區,它的景觀除白羊城外,還有烽火臺和清慶僖王墓。但經五百餘年的風化和人為破壞,大部分已變為遺址。

牛街

牛街是北京唯一以牛為名的大街。其實,以前的這裡並不叫牛街,而是叫榴街。因為早先聚居在這裡的穆斯林喜歡種植棗樹和石榴樹,所以他們就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叫做棗林前街和棗林後街,把南北向的街叫做榴街。但是時間長了之後,人們覺得榴街不如牛街順口,再加上回民們多從事養牛、販牛等行業,所以就改口叫牛街了。後來因為牛街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較為安定,慈禧太后還特意在1902年頒詔將牛街改為太平街,但始終未獲穆斯林的認同,所以牛街一名沿用至今。

大羊坊

北京有兩個大羊坊,一個在北苑附近,一個在十八裡店南邊,今天咱們主要說後者,也就是大興東北部的大羊坊。據《大興縣地名志》載:大羊坊“明代建村,時村民多以牧羊為業,故名羊坊,清修整南海子,辟羊坊角門于此,曾名大羊坊村。”

二龍路

二龍路,舊稱二龍坑, 因靠近元代郭守敬開掘的引水工程金水河,曾有積水形成的兩個大水坑而得名。民國時期將大坑填平,改稱二龍路。

驢市胡同

驢市胡同,也就是現在的禮士胡同。明清時期,這裡是販賣驢、騾的市場。清朝時期的《帝京輿圖》上,就將此地標示為驢市胡同。清朝的《順天府志》上還曾寫道“驢市胡同亦稱‘騾市’。”由此可見,當時騾子的交易規模僅次於驢。直至清末宣統年間,這裡才廢除了牲口市場,此後,人們巧妙地依照諧音改稱此地為禮士胡同。

鐵獅子墳

鐵獅子墳,在現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東門附近。它不是以某個墳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對鐵獅子命名。據當年參加過購地工作的老人們回憶,墓主姓白,他的後人曾經要求發掘墓穴,雖然沒有挖掘出什麼有價值的文物,但卻挖出了一對鎮墓的鐵獅子,地名由此而來。

馬尾帽胡同

馬尾帽胡同東始標杆胡同,西至石板胡同。明朝時期,這條胡同裡曾住著一個姓馬的匠人,專做一種帶尾穗的帽子,因為生意很興隆,所以人們就將此地稱為馬尾帽胡同。清朝乾隆年間,馬尾帽胡同以石板胡同為界,分成了東馬尾帽胡同和西馬尾帽胡同。

元代成村,明代中葉建城,稱白羊城、白羊口等。白羊城是防禦關隘之一,與長峪城、鎮邊城、居庸關等構成京師北部長城以內的整體防線。據《隆慶昌平州志》載:“白羊口在州治正西四十裡,城乃正統年建……舊有巡檢司,今廢。實為昌平道之信地。”城跨南北兩山,有東西城門樓兩座。元景太年間建新城一座。現存白羊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羊城屬白羊溝自然風景區,它的景觀除白羊城外,還有烽火臺和清慶僖王墓。但經五百餘年的風化和人為破壞,大部分已變為遺址。

牛街

牛街是北京唯一以牛為名的大街。其實,以前的這裡並不叫牛街,而是叫榴街。因為早先聚居在這裡的穆斯林喜歡種植棗樹和石榴樹,所以他們就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叫做棗林前街和棗林後街,把南北向的街叫做榴街。但是時間長了之後,人們覺得榴街不如牛街順口,再加上回民們多從事養牛、販牛等行業,所以就改口叫牛街了。後來因為牛街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較為安定,慈禧太后還特意在1902年頒詔將牛街改為太平街,但始終未獲穆斯林的認同,所以牛街一名沿用至今。

大羊坊

北京有兩個大羊坊,一個在北苑附近,一個在十八裡店南邊,今天咱們主要說後者,也就是大興東北部的大羊坊。據《大興縣地名志》載:大羊坊“明代建村,時村民多以牧羊為業,故名羊坊,清修整南海子,辟羊坊角門于此,曾名大羊坊村。”

二龍路

二龍路,舊稱二龍坑, 因靠近元代郭守敬開掘的引水工程金水河,曾有積水形成的兩個大水坑而得名。民國時期將大坑填平,改稱二龍路。

驢市胡同

驢市胡同,也就是現在的禮士胡同。明清時期,這裡是販賣驢、騾的市場。清朝時期的《帝京輿圖》上,就將此地標示為驢市胡同。清朝的《順天府志》上還曾寫道“驢市胡同亦稱‘騾市’。”由此可見,當時騾子的交易規模僅次於驢。直至清末宣統年間,這裡才廢除了牲口市場,此後,人們巧妙地依照諧音改稱此地為禮士胡同。

鐵獅子墳

鐵獅子墳,在現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東門附近。它不是以某個墳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對鐵獅子命名。據當年參加過購地工作的老人們回憶,墓主姓白,他的後人曾經要求發掘墓穴,雖然沒有挖掘出什麼有價值的文物,但卻挖出了一對鎮墓的鐵獅子,地名由此而來。

馬尾帽胡同

馬尾帽胡同東始標杆胡同,西至石板胡同。明朝時期,這條胡同裡曾住著一個姓馬的匠人,專做一種帶尾穗的帽子,因為生意很興隆,所以人們就將此地稱為馬尾帽胡同。清朝乾隆年間,馬尾帽胡同以石板胡同為界,分成了東馬尾帽胡同和西馬尾帽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