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產品一次次被謠言中傷,無辜躺槍的農戶該怎麼辦?

每逢熱銷季節,“西瓜打針”、“無根豆芽有毒”等謠言就會死灰復燃;蝦、蟹、雞等肉類食品經常被造謠者以變種、變異為噱頭瘋傳網路,並生成多種版本,而農產品卻一次次無辜躺槍。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連續發佈4批20個食品藥品類謠言。下面,先隨小編來看看這些謠言吧!

關於農產品的謠言還真不少!

豬肉鉤蟲“水煮不爛”

廣西曾有“豬肉長鉤蟲,水煮不爛、高溫殺不死”的說法。隨後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媒體發佈了闢謠消息。

白皮雞蛋更有營養

“紅皮雞蛋為柴雞所下,所以紅皮雞蛋比白皮雞蛋更有營養”的說法曾在社會風行。央視經過實驗表示不同蛋殼的雞蛋營養測試後幾乎沒有差別。

喝牛奶能致癌

美國營養學教授坎貝爾提出大量飲用牛奶,使動物蛋白攝入過多,癌細胞就會被高蛋白“催發”的觀點。對此,《人民日報》發佈闢謠消息。

打針西瓜致人中毒

一則“只要瓜瓤裡有黃白色的筋,

就說明這個西瓜打過針了”的消息曾在各大社交平臺傳播。《人民日報》等媒體通過實驗告訴公眾,給西瓜打針,瓜農無利可圖。

柿子優酪乳同吃致死

網傳謠傳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優酪乳,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就中毒死了!媒體曾就此說法採訪專家,

專家們均表示未聽說此類說法。

筆直黃瓜噴了藥

“筆直的黃瓜都噴了藥,彎黃瓜才是天然的”此類說法在社交平臺上瘋傳。環球網、新華網等媒體曾多次闢謠。

魚腥草致癌

毒豆芽五毒俱全

《大河報》曾曝出豆芽生產戶所用的“無根生長素是一種激素類藥物”。針對這一謠言,國家食藥監總局、農業部聯合出臺了《綠色食品 芽苗類蔬菜》標準為豆芽中無根劑使用劃定限量。

青蟹打針

2016年,一則給青蟹打針注射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出現。針對這個虛假資訊,媒體再度闢謠,證實這一說法不可信。

小龍蝦用於處理屍體

有網友稱小龍蝦含有害物質且生活環境骯髒。光明網等媒體發佈了關於小龍蝦衛生健康的文章,以應對有關小龍蝦的謠言。

肯德基、麥當勞用轉基因雞

全國各地傳有關肯德基的“六翅雞”“蜘蛛雞”的謠言。經過法院判決,造謠者在主流網站顯著位置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60萬元。

“糖精棗”

海口市瓊山區食品藥品監理局曾突擊檢查一家水果市場,查獲3.3噸疑似問題青棗。《海南日報》等多家媒體相繼闢謠,給予謠言有力回擊。

某食品感染H7N9(豬肉、櫻桃、大盤雞)

“遼寧省葫蘆島市缸窯嶺鎮山咀村,有人昨天下午因吃櫻桃感染H7N9 死亡。”針對有關H7N9的謠言,各地媒體聯合闢謠,但總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食品使用避孕藥“風波”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發佈的中國第一期食品謠言榜中指出黃鱔養殖與避孕藥無關。

農產品被謠言中傷怎麼辦?

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安全的質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消費理念的進步。但是,如果矯枉過正,一味捕風捉影,輕信謠言,甚至傳謠造謠,造成的社會危害則不可小覷。

對於農民來說,謠言發酵會影響農產品銷售,甚至辛苦一年的勞動果實堆在田頭,爛在樹上。就像去年刷爆朋友圈的“吃草莓致癌”,讓草莓身價暴跌,北京種植戶損失高達千萬元。

農業生產經營者應嚴格恪守安全準則

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大家應當從我做起,從細節做起,重視品質,保證安全,用實際行動讓消費者打消顧慮、樹立信心。政府要將農產品品質安全的監管由多頭管理,變為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讓透明高效的制度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

農業生產經營者可提高生產的透明度

農業生產經營者也應注意提高生產資訊的透明度。目前,已有不少人開始探索,通過發展觀光休閒農業,讓消費者走進田間地頭,通過認領、定制、採摘等方式,參與到農產品的生產中;還有人運用“互聯網+”破解難題,讓消費者在超市掃描二維碼,獲取產品在各個環節的資訊,這些做法都有助於消費者對農產品產生信任。

增加公眾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

政府要增強資訊發佈意識,實行定期的資訊發佈機制,減少因資訊缺失造成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要幫助大家提高謠言的辨別能力。增加公眾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農業科普不能缺位,要找准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利用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增強科普的趣味性,讓公眾願意參與、樂於接受,這樣才能增強他們對謠言的“抗體”。

編輯:孫思媛(實習)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青蟹打針

2016年,一則給青蟹打針注射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出現。針對這個虛假資訊,媒體再度闢謠,證實這一說法不可信。

小龍蝦用於處理屍體

有網友稱小龍蝦含有害物質且生活環境骯髒。光明網等媒體發佈了關於小龍蝦衛生健康的文章,以應對有關小龍蝦的謠言。

肯德基、麥當勞用轉基因雞

全國各地傳有關肯德基的“六翅雞”“蜘蛛雞”的謠言。經過法院判決,造謠者在主流網站顯著位置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60萬元。

“糖精棗”

海口市瓊山區食品藥品監理局曾突擊檢查一家水果市場,查獲3.3噸疑似問題青棗。《海南日報》等多家媒體相繼闢謠,給予謠言有力回擊。

某食品感染H7N9(豬肉、櫻桃、大盤雞)

“遼寧省葫蘆島市缸窯嶺鎮山咀村,有人昨天下午因吃櫻桃感染H7N9 死亡。”針對有關H7N9的謠言,各地媒體聯合闢謠,但總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食品使用避孕藥“風波”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發佈的中國第一期食品謠言榜中指出黃鱔養殖與避孕藥無關。

農產品被謠言中傷怎麼辦?

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安全的質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消費理念的進步。但是,如果矯枉過正,一味捕風捉影,輕信謠言,甚至傳謠造謠,造成的社會危害則不可小覷。

對於農民來說,謠言發酵會影響農產品銷售,甚至辛苦一年的勞動果實堆在田頭,爛在樹上。就像去年刷爆朋友圈的“吃草莓致癌”,讓草莓身價暴跌,北京種植戶損失高達千萬元。

農業生產經營者應嚴格恪守安全準則

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大家應當從我做起,從細節做起,重視品質,保證安全,用實際行動讓消費者打消顧慮、樹立信心。政府要將農產品品質安全的監管由多頭管理,變為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讓透明高效的制度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

農業生產經營者可提高生產的透明度

農業生產經營者也應注意提高生產資訊的透明度。目前,已有不少人開始探索,通過發展觀光休閒農業,讓消費者走進田間地頭,通過認領、定制、採摘等方式,參與到農產品的生產中;還有人運用“互聯網+”破解難題,讓消費者在超市掃描二維碼,獲取產品在各個環節的資訊,這些做法都有助於消費者對農產品產生信任。

增加公眾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

政府要增強資訊發佈意識,實行定期的資訊發佈機制,減少因資訊缺失造成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要幫助大家提高謠言的辨別能力。增加公眾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農業科普不能缺位,要找准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利用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增強科普的趣味性,讓公眾願意參與、樂於接受,這樣才能增強他們對謠言的“抗體”。

編輯:孫思媛(實習)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