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一輸就“發脾氣”、“扔東西”就是“輸不起”?我不這樣認為

你是否遇到過孩子在玩遊戲或者比賽的時候,一輸就喜歡耍賴,發脾氣、扔東西?你是否認為這樣的孩子就是“輸不起”,從而給這個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我不這樣認為。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輸了的時候有情緒就真的是“輸不起”嗎?

當然不是!試想一下,當一個成年人在輸了的時候,是不是就真的能夠一點情緒都沒有,坦然接受呢?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在和孩子玩飛行棋的時候,我連輸三盤,那個時候我的心裡是非常的不開心和沮喪的,

我有一種想把棋盤推翻的衝動。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尚且都有這樣的情緒,何況是一個孩子呢?孩子的大腦還處於發育階段,女孩要到十七歲大腦才能完全發育完善,而男孩要到二十歲才能夠得到完全發育,所以要讓孩子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他們其實還沒有準備好。

其次,我們反思一下孩子在“輸不起”的時候,我們的引導正確嗎?

這裡分享一個自己的案例

為了能夠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我每天睡覺之前都會跟孩子玩一個“一分鐘挑戰換褲子”的遊戲。這一次孩子輸了,於是她開始哭鬧。

和善型的家長可能會說:“沒關係,這一次輸了,下一次還有機會贏。”

堅定型的家長可能會說:“才多大點事啊,

至於這樣嗎?趕緊睡覺去。”

說教型的家長可能會說:“比賽嘛,肯定有輸也有贏,這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從小不經歷點失敗,長大了怎麼能夠抗挫折呢?我們更應該享受遊戲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不管是哪一型的家長,他們對於孩子的感受是忽略的,是否定的。所以有時候孩子對於“輸”這件事可能只是傷心和難過,但是由於父母看不見他們的感受,最終把孩子的情緒完全點燃以至於演變成了“發脾氣”“扔東西”甚至其他暴力行為!

最後,我們討論一下,當孩子出現輸不起的情況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看見孩子此刻的情緒並且接納。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情緒否定。小時候當我們摔一跤,

父母一定會說:“不疼,沒關係,我們勇敢站起來”其實那個時候,我們感覺好痛好希望被安慰,我們的情緒也被否定了,而這個否定就會被積壓到身體裡面,以至於我們長大以後,為人父母也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所以,看見孩子的情緒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和學習。在《正面管教》,《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幾本書裡面,都有提到過怎樣看見孩子情緒和感受的方法,我用到的是正面管教裡的共情。

“寶貝,媽媽看得出你現在很沮喪很有挫敗感,是因為你想在挑戰遊戲當中獲勝,但是結果卻失敗了,你不喜歡這個結果,你但願以後每次的挑戰遊戲都能夠獲勝。媽媽特別理解,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如果你現在去你的“帳篷冷靜角”(一個孩子處理情緒的地方)會不會感覺好一些?”

“媽媽,我希望你能夠抱抱我,親親我,或者是撓我癢癢,這樣我的感覺就會好了。”

於是我抱著她親著她,撓著她的癢癢,孩子的情緒立馬就好了,馬上跟我說:“媽媽,我們再挑戰一次吧!”

孩子一輸就“發脾氣”、“扔東西”,“耍賴”不是輸不起,這些行為背後只是一個情緒問題,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負面情緒時,他們需要的不是說教,不是建議,更不是嘮叨和貼標籤,而是接納、看見、和無條件的愛!

我用到的是正面管教裡的共情。

“寶貝,媽媽看得出你現在很沮喪很有挫敗感,是因為你想在挑戰遊戲當中獲勝,但是結果卻失敗了,你不喜歡這個結果,你但願以後每次的挑戰遊戲都能夠獲勝。媽媽特別理解,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如果你現在去你的“帳篷冷靜角”(一個孩子處理情緒的地方)會不會感覺好一些?”

“媽媽,我希望你能夠抱抱我,親親我,或者是撓我癢癢,這樣我的感覺就會好了。”

於是我抱著她親著她,撓著她的癢癢,孩子的情緒立馬就好了,馬上跟我說:“媽媽,我們再挑戰一次吧!”

孩子一輸就“發脾氣”、“扔東西”,“耍賴”不是輸不起,這些行為背後只是一個情緒問題,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負面情緒時,他們需要的不是說教,不是建議,更不是嘮叨和貼標籤,而是接納、看見、和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