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後生們 山西人究竟是不是胡人後代?兩張圖看明白

西晉時北方部族狀況分佈圖

東漢時期,南匈奴內附,

被安置在山西,南匈奴勢力大增。埋下了五胡亂華的禍根。其後南匈奴多次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又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余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余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余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

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匈奴後人劉淵在並州起兵時,並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因長期戰亂中原漢族人口急劇減少,內遷山西的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鮮卑族在山西境內建立北魏少數民族政權,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僕,總數不下100萬人。山西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

隋唐皇家族有一定的鮮卑人血統。

北方遊牧民族頻頻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佔領山西,以山西為基地再繼續南下。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不時地、有組織地讓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定居山西境內,如隋唐時期安置了幾十萬突厥人,唐朝時期還有徙高句麗遺民進山西,唐末五代時又有大量沙陀人遷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就是沙陀人,他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

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全是山西的沙陀人建立的。他們和原有的漢民族相互影響,逐漸漢化。

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阿勒泰語言,引發了山西中原漢語的阿勒泰化,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在換用中原漢語的過程中以阿勒泰語的底子異化了漢語,長期形成了現在山西人的晉語方言格局。

晉語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