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中國夢”的三個階段

丁遠 口述

中國過去幾年的投資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

而2014年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年,因為從2014年開始中國成為了淨投資輸出國。中國之前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外資吸引國,從2014年以後,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外資投資的淨輸出國。這背後,中歐全球化研究中心做了很多研究。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在很多的投資事情上,和國外企業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個是大合同。由於過去幾年政府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支援,以及中國外匯儲備壓力比較大,

中國大陸的企業相對更容易地以優惠的條件獲得各種資源。第一是給路條,如說商務部的支持,外匯管制上的支持,會得到政府的一些默許支持。另外一方面是資本成本的問題。這一塊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的企業在對外投資當中,短期內的盈利預期明顯較低,所以更願意以高價報單。今天聽到美的集團的高管也在討論這個問題,他背後往往有一個非常宏偉的企業發展計畫,
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至少講得很宏偉,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願意高價收購。

還有一個是很重要的是,由於中國有強大的政策性支援、銀行支援,中國企業往往能夠獲得時間比較長、利率比較低的貸款。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還需要找到風口,有了風口豬也會飛起來。中國企業家都很忙於在找風口,今天早上我們也看到風口浪尖上的企業家,

談到很多東西是一些概念性的,未來會有想像空間的行業。但是有一點他們不太願意講的,很多情況下不僅這個風口行業有想像空間,政府的政策補貼也有很多,比如在政府引導下的並購。

那麼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第一中國企業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我們在國外企業聽到這樣的話,就是crazy,價格太瘋狂了。

另外一點,得到政府的支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為了得到這個要素,

會造成中國企業在做並購的時候,和政府的政策緊密相關,政府沖到哪裡去,這裡就有風口,豬就能飛起來。

但同時這往往是西方經常會指責的地方。因為有時候經濟目的和政治目的是混在一起的,在國企這個問題非常明顯,包括很多民企也是這樣,這也是我們中國大陸的一個經濟實際情況造成的。

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當中政府行為的重要性,造成老外會來指責你,

說你這是一個國有企業,你是代表政府利益來收購的,還是一個商業活動?民營企業也有這樣的指責,所以中國企業出去的時候面臨的壓力非常大。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動力是中國市場

法國歐萊雅也做了很多跨國並購,但法國只有6千萬人。還有一個更大的企業是瑞士公司ABB,這次我很有幸到他們的總部討論戰略合作的事情,而瑞士只有800萬人。所以這些外企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國內市場非常小,德國也只有8千萬人。但它的技術、品牌、能力都很強,因此在市場上需要國際化。

但當我們討論中國企業,感覺這些收購方都是橫空出世的。經常有一些同事和專家問我,又有頭條了,中國企業收購,他說這個企業你知道嗎?差不多一半以上中國的企業名字我不知道,老外肯定是99%不知道的。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中國企業沖出去,上來就是幾百億,少的十幾個億,很常見。但中國企業沖出去,技術是不行的,因為人家都不知道你在這個行業裡面做過什麼,品牌也沒有,組織能力也很弱,這樣就沖出去了。

另一方面,國內的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發現一個情況,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他的主要動力不是擴張市場,西方國家出去做並購是為了擴張市場,中國企業走出去是為了獲得一些資源。比如說合生元,收購了法國一家公司20%的股權,因為他需要優質的奶源給國內的嬰兒奶粉。比如說美的收購庫卡,買的是無形的專利和組織管理能力,比如說三包集團,到以色列收購養老院的管理體系,實際上是買了一個管理體系,然後在國內拷貝。

這類購買的都是一種所謂的資源或者能力。不管是無形或者有形的,它最終產生利潤的不是在國外,而是在中國。

海外並購“中國夢”的三個階段

根據中歐全球化研究中心版的研究,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中國夢”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全球找,找到一個我們認為對未來中國的現有業務能夠提升、增長和創新的資源或者能力,把它買下來。第二步,將其搬到中國內地市場進行運用,創造價值。在此基礎上,第三步是在全球進行複製,成為一個有全球資源配置的公司。

有沒有人做成呢?有一家,是聯想,但不能說聯想做成了,聯想是在PC階段裡面做成了。聯想買了IBM的業務,經過中國雙拳戰略等等,到前年把惠普幹掉,這在他們那邊真的做成了。

所以不要說我們勝利了,還早呢,收購只是長征路是第一步,目前很多企業在做的還是在第一塊上掙扎。

那麼第一塊做起來難不難?我給大家幾個提示,要增加成功的概率,也就是說收購前的準備工作怎麼做,這個很重要。怎麼來消除剛才講的問題很重要,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一定要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不要橫空出世,不要吃獨食,適當分利。要團結當地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比如上下游溝通,跟員工、高管、甚至原來的股東,做好他們的工作。還有一種辦法:甚至可以把一些基金拉進來一起做,分點利,不要吃獨食。

最典型的例子,我認為在美國並購做得最成功的,就是聯想。當時要讓美國安全委員會批准,即使在現在也是很難的,為什麼能做成呢?是因為聯想當時把美國三家主流PE基金拉進來做並購,他們在美國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做了很多活動把這個事情敲定了。

第二,要透明和溝通。比如中國工商銀行收購非洲商業銀行標準銀行20%的股份,當時也是碰到很大的障礙。當地把這麼大的控股權賣給中國人,而且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國有銀行,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券商報告。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怎麼辦?他沒有躲,親自飛到非洲,跟員工和高管做了溝通,最後他們投票同意了這個交易。因此溝通非常重要。最近中國福建的一家企業到德國買晶片,躲躲閃閃,股權結構開始不肯講,最後被人家挖出來,發現裡面有一個福建省的產業基金。正是因為沒有自己上來講明白,使得最後這個交易沒有做成。我個人認為很重要的問題,他在溝通的節點上,積極性和主動性上都做得非常差。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結來說就是,第一,很多中國企業都在本土耕耘,通過並購去海外拿到一些資源和能力,不要用100天整合的模式,你沒有這樣的能力,無法能夠派出一個讓人信服的團隊做這個事情。由於你買的東西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些無形資產,研發能力、品牌、專利甚至是一些管理理念和模型,這些東西應該都是易碎品,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穩定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企業派一個不能跟人家溝通的人到被收購方做實際控制人,這個人一天到晚就給你打小報告,最後老外就跑光了。我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非常慘痛,一定要注意。

第二,反向升級。對於在當地相對做得非常好的團隊也是很大的考量,第一他們不願意把金剛鑽交出來給你,因為他擔心會失業。這裡面的溝通,尤其是你和被收購的高管存在巨大的資訊不對稱性,他要欺騙你是很容易的。

第三,下一步的國際拓展,真正變成一個跨國公司。這是非常痛苦的經歷。不要說去年我們交割並購成功了,我們就收購成功了,不是的,後面的過程是最痛苦的。所以路徑是從內地到海外,再從海外回到內地的過程。如果真的做到這樣的一個絕配,我們中國大陸有市場的規模、有增速,還有一點是成本優勢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如果能夠把海外的一些資源、品牌、技術、管理能力整合在一起,這個確實能夠創造增量、創造一個我們說全球合作、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但是這個東西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成很難。

就是他們的國內市場非常小,德國也只有8千萬人。但它的技術、品牌、能力都很強,因此在市場上需要國際化。

但當我們討論中國企業,感覺這些收購方都是橫空出世的。經常有一些同事和專家問我,又有頭條了,中國企業收購,他說這個企業你知道嗎?差不多一半以上中國的企業名字我不知道,老外肯定是99%不知道的。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中國企業沖出去,上來就是幾百億,少的十幾個億,很常見。但中國企業沖出去,技術是不行的,因為人家都不知道你在這個行業裡面做過什麼,品牌也沒有,組織能力也很弱,這樣就沖出去了。

另一方面,國內的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發現一個情況,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他的主要動力不是擴張市場,西方國家出去做並購是為了擴張市場,中國企業走出去是為了獲得一些資源。比如說合生元,收購了法國一家公司20%的股權,因為他需要優質的奶源給國內的嬰兒奶粉。比如說美的收購庫卡,買的是無形的專利和組織管理能力,比如說三包集團,到以色列收購養老院的管理體系,實際上是買了一個管理體系,然後在國內拷貝。

這類購買的都是一種所謂的資源或者能力。不管是無形或者有形的,它最終產生利潤的不是在國外,而是在中國。

海外並購“中國夢”的三個階段

根據中歐全球化研究中心版的研究,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中國夢”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全球找,找到一個我們認為對未來中國的現有業務能夠提升、增長和創新的資源或者能力,把它買下來。第二步,將其搬到中國內地市場進行運用,創造價值。在此基礎上,第三步是在全球進行複製,成為一個有全球資源配置的公司。

有沒有人做成呢?有一家,是聯想,但不能說聯想做成了,聯想是在PC階段裡面做成了。聯想買了IBM的業務,經過中國雙拳戰略等等,到前年把惠普幹掉,這在他們那邊真的做成了。

所以不要說我們勝利了,還早呢,收購只是長征路是第一步,目前很多企業在做的還是在第一塊上掙扎。

那麼第一塊做起來難不難?我給大家幾個提示,要增加成功的概率,也就是說收購前的準備工作怎麼做,這個很重要。怎麼來消除剛才講的問題很重要,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一定要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不要橫空出世,不要吃獨食,適當分利。要團結當地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比如上下游溝通,跟員工、高管、甚至原來的股東,做好他們的工作。還有一種辦法:甚至可以把一些基金拉進來一起做,分點利,不要吃獨食。

最典型的例子,我認為在美國並購做得最成功的,就是聯想。當時要讓美國安全委員會批准,即使在現在也是很難的,為什麼能做成呢?是因為聯想當時把美國三家主流PE基金拉進來做並購,他們在美國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做了很多活動把這個事情敲定了。

第二,要透明和溝通。比如中國工商銀行收購非洲商業銀行標準銀行20%的股份,當時也是碰到很大的障礙。當地把這麼大的控股權賣給中國人,而且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國有銀行,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券商報告。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怎麼辦?他沒有躲,親自飛到非洲,跟員工和高管做了溝通,最後他們投票同意了這個交易。因此溝通非常重要。最近中國福建的一家企業到德國買晶片,躲躲閃閃,股權結構開始不肯講,最後被人家挖出來,發現裡面有一個福建省的產業基金。正是因為沒有自己上來講明白,使得最後這個交易沒有做成。我個人認為很重要的問題,他在溝通的節點上,積極性和主動性上都做得非常差。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結來說就是,第一,很多中國企業都在本土耕耘,通過並購去海外拿到一些資源和能力,不要用100天整合的模式,你沒有這樣的能力,無法能夠派出一個讓人信服的團隊做這個事情。由於你買的東西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些無形資產,研發能力、品牌、專利甚至是一些管理理念和模型,這些東西應該都是易碎品,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穩定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企業派一個不能跟人家溝通的人到被收購方做實際控制人,這個人一天到晚就給你打小報告,最後老外就跑光了。我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非常慘痛,一定要注意。

第二,反向升級。對於在當地相對做得非常好的團隊也是很大的考量,第一他們不願意把金剛鑽交出來給你,因為他擔心會失業。這裡面的溝通,尤其是你和被收購的高管存在巨大的資訊不對稱性,他要欺騙你是很容易的。

第三,下一步的國際拓展,真正變成一個跨國公司。這是非常痛苦的經歷。不要說去年我們交割並購成功了,我們就收購成功了,不是的,後面的過程是最痛苦的。所以路徑是從內地到海外,再從海外回到內地的過程。如果真的做到這樣的一個絕配,我們中國大陸有市場的規模、有增速,還有一點是成本優勢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如果能夠把海外的一些資源、品牌、技術、管理能力整合在一起,這個確實能夠創造增量、創造一個我們說全球合作、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但是這個東西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成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