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無人問津到人氣爆棚 房縣大山崛起億元櫻桃村

今日房縣網訊 湖北日報記者饒揚燦 通訊員況建斌 柯勇 報導:“老家的櫻桃好吃又新鮮,

我下單先發給你嘗嘗。”1日,房縣雷女士在城關鎮八裡村櫻桃園裡,通過十堰佰昌集團電商平臺,將3斤櫻桃發往廣東肇慶。

當天,“八裡旺”櫻桃僅通過佰昌集團就往全國各地發貨300多單,價值3萬餘元。

八裡村黨支部書記羅華宇介紹,3000多畝櫻桃樹目前正處盛產期,今年預計銷售5000萬元,再加上火爆的觀光休閒鄉村遊,全村年總產值有望過億元。“5年前,

這裡的櫻桃3元錢一斤都賣不出去。”羅華宇感慨地說。

從無人問津到人氣爆棚,“八裡旺”櫻桃經歷了什麼?

八裡村曾經的尷尬

十堰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優良生態成就了地方特有品種——漢江櫻桃系列,房縣櫻桃即是其中一種,皮薄肉甜,味道鮮美。

漢江櫻桃掛果期短,不足半月;保存期短,難以隔夜儲存;皮薄易損,不便運輸,只適合就地售賣。“七八年前,房前屋後的櫻桃樹都是老品種,

大樹一年產果上百斤,兩三元一斤,一年賣不了幾個錢。”八裡村年過六旬的李天全告訴記者。

八裡村原本是櫻桃專業村,20多年前曾通過“三元嫁接”小範圍種出“杜氏大櫻桃”,個大,色豔,純甜。“杜氏櫻桃價格一度是普通櫻桃的兩倍,但種植範圍小,技術不成熟,不能適應本地氣候,迅速夭折了。”李天全遺憾地說,村裡的櫻桃樹一度被砍得沒剩幾棵。

本地櫻桃難以走出秦巴山,

培育的新品種又水土不服,櫻桃專業村何去何從?

返鄉青年育出新品種

八裡村櫻桃的命運,因一個人再次改變。

2011年,在外打拼的八裡村小夥李建明攜妻兒返鄉種櫻桃。

為改良老品種,李建明跑遍了同緯度、氣候相近的鄂陝等地。在陝西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他對大櫻桃一見鍾情,並拜陝西櫻桃種植戶為師,無償打工,潛心學習櫻桃種植、管護技術。

學習歸來,

李建明經過仔細琢磨、測土配方、實驗嫁接,3年後終於培育出了適宜本地氣候條件的新品種——“八裡旺”櫻桃。

與本土櫻桃相比,“八裡旺”櫻桃樹抗逆性強,樹形嬌小而掛果均勻,便於管理、採摘,果實飽滿圓潤、肉甜汁多、色澤鮮紅,常溫下可存放5天左右,價格一下飆升到了20多元一斤。

為將“八裡旺”櫻桃打造成品牌,李建明“說給鄉鄰聽,做給鄉鄰看,帶動鄉鄰幹”,率先示範,引導村民抱團發展。

3年來,八裡村櫻桃種植面積增加了近10倍,達5000畝以上,最初種的“八裡旺”櫻桃樹已處盛產期。“按目前行情,一畝地僅櫻桃年產出就可達3萬多元,還不算地下套種其他農作物的收入。”李建明說。

櫻桃產業前景可期

李建明說,他目前攻克的只是第一步——品種改良技術。通過2年至3年發展,他的百畝種苗基地,可以為本村及鄰村發展萬畝櫻桃提供種苗。“現在櫻桃供不應求,深加工還沒提上日程,隨著規模化生產,需要組建相應的專業團隊。”李建明透露,他正嘗試將櫻桃加工成酒、醋、果脯、果醬等,效果很好,“再發展10萬畝櫻桃,即使賣不完,也可留著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李建明在努力,房縣也在行動。該縣計畫在適宜的村鎮,花3年至5年時間先發展10萬畝“八裡旺”櫻桃,打造獨具特色的十裡櫻桃長廊。

因本地特色和適應性,“八裡旺”櫻桃初具產業發展優勢,但如何延長掛果期、錯開老品種上市期,以及擴大知名度,使其真正成為富民大產業?“目前我們正醞釀給李建明團隊投入足夠的研發基金,最大限度擴大‘八裡旺’品牌的影響力。”房縣縣委書記蔡賢忠表示。

3年來,八裡村櫻桃種植面積增加了近10倍,達5000畝以上,最初種的“八裡旺”櫻桃樹已處盛產期。“按目前行情,一畝地僅櫻桃年產出就可達3萬多元,還不算地下套種其他農作物的收入。”李建明說。

櫻桃產業前景可期

李建明說,他目前攻克的只是第一步——品種改良技術。通過2年至3年發展,他的百畝種苗基地,可以為本村及鄰村發展萬畝櫻桃提供種苗。“現在櫻桃供不應求,深加工還沒提上日程,隨著規模化生產,需要組建相應的專業團隊。”李建明透露,他正嘗試將櫻桃加工成酒、醋、果脯、果醬等,效果很好,“再發展10萬畝櫻桃,即使賣不完,也可留著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李建明在努力,房縣也在行動。該縣計畫在適宜的村鎮,花3年至5年時間先發展10萬畝“八裡旺”櫻桃,打造獨具特色的十裡櫻桃長廊。

因本地特色和適應性,“八裡旺”櫻桃初具產業發展優勢,但如何延長掛果期、錯開老品種上市期,以及擴大知名度,使其真正成為富民大產業?“目前我們正醞釀給李建明團隊投入足夠的研發基金,最大限度擴大‘八裡旺’品牌的影響力。”房縣縣委書記蔡賢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