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楊克儉: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大宗商品交易方式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商品交易方式?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中國商品市場的問題。簡言之中國商品市場有兩大問題:商品流通不暢,資金融通不暢。商品流通不暢主要表現在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

這一問題在農副產品領域尤為突出;資金融通不暢主要表現在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問題存在於各大商品產業鏈,具有普遍性。

在快速消費品領域(2C),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已經很好的解決了商品流通不暢問題;但即使有螞蟻金服等創新金融主體的介入,資金融通問題還遠沒有得到改善。本文主要討論的大宗商品領域(2B),商品流通和資金融通兩大問題均沒有得到解決,

即使阿裡巴巴這樣的巨頭,交出的也是一張白卷。

國際上商品流通問題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通過企業間、產業間的整合才優化了流通問題。國際上商品領域資金融通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商品交易所——交易所同時解決了定價和風險規避問題,是產業與資本連接的核心紐帶。

一、 照搬國際經驗可行性低

國際上,商品交易所是一個核心環節,那麼中國把國際模式搬過來就能解決問題了嗎?答案是或許是否定的。

商品流通問題即使國際商品交易所也無能為力,中國期貨市場同樣無法解決此問題。

在解決資金融通問題上,中國期貨市場也面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因為中國可以引進期貨交易形式,但一些歷史性、制度性的東西是無法引進的。

(一)、 產業參與度低 缺乏服務物件

資金融通需求主要來自產業客戶,但中國期貨市場產業客戶參與度極低。

國際上大宗商品交易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模式和倫敦商品交易所(LME)模式,通常被稱為期貨模式。中國引進的是CBOT模式。CBOT、LME是期貨市場,但很多人忽略了他們的現貨歷史。比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於1848年,由83位元穀物交易商發起設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於1877年由一些金屬交易商人設立,至今LME都是全球金屬現貨定價的權威。而中國的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直接跳過了“現貨”這一階段,

從成立之初就是投機資本為主要參與者。

歐美期貨參與群體與產業高度相關。CFTC 的持倉報告顯示,以產業背景為基礎的商業持倉占比和以金融機構為代表的非商業持倉占比達90%,商業持倉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來對沖風險,目前商業持倉占比約為 70%;非商業持倉則以專業商品投資基金和綜合金融投資機構為主,目前兩者占比超過 20%。

散戶投機者持倉只有10%左右。中國沒有相關持倉統計,從客戶群體數量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國期貨市場參與群體極不合理。截至2015年,期貨市場總體有效客戶104萬左右,機構客戶僅為2.1萬,占比僅2%左右,並且機構客戶以投資公司為主,真正的產業客戶很少。

(二)、 跨行業整合能力差 缺乏服務主體和手段

歐美金融行業是混業經營為主,銀行是商品市場的大玩家,對商品價格預測的專業性遠勝於產業客戶,同時這些銀行也是商品市場的做市商,可以直接進行現貨貿易,滿足客戶的現貨貿易需求。而中國的銀行業缺乏對商品市場的經驗。

專業性+深度介入期貨交易、現貨貿易,使得歐美銀行業有能力、有動力去開發相關金融產品,滿足產業客戶資金融通需求。

二、 中國期貨市場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中國期貨市場產業參與度低是發展階段問題、是時間問題。

第一,即使這個論斷有一定道理,但中國實體經濟、中國製造企業還能再等20年、30年嗎?

第二,考慮到中國金融業各自分割的現狀,金融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個人認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問題更多的是發展路徑問題、是創新方法問題。

當前中國在期貨的基礎上推出了期權交易。期權能否比期貨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事實是,期貨是現貨的衍生產品,期權是期貨的衍生產品,衍生再衍生,越來越遠的創新,能不能解近渴?或許地球是圓的,南轅北轍也能達到目的地。

三、 中國商品市場需要新的交易方式

中國包括東南亞等國家,產業小散亂整合度低、金融市場不發達,這樣的現狀決定了必須走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個人更傾向於讓期貨市場走一條向現貨市場靠近的創新路徑,向地面創新而不是向天空創新。

中國商品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其實並不神秘,其本質是定價機制,期貨交易方式本質上也是一種定價機制。不同的產品特性、參與群體需要不同的定價機制。比如字畫等具有一定稀缺性的商品,擁有者的訴求是最大化體現商品價值,因此多用拍賣的方式;其他如大型採購要用招標的方式;普通但又個性化強的產品多採用掛牌(類淘寶)的方式等等。

普通且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產品,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大宗商品,是體量最龐大的市場,對於該類產品而言,企業的訴求是快速實現貿易和實現融資。招拍掛這三種定價機制顯然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前邊我們也分析了,期貨這種定價機制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交易方式是一個交易所的靈魂,未來中國大宗商品交易方式的創新一定要兼顧企業商品流通、資金融通的需求。第一,通過現代化資訊網路,合理設計產品,使生產者和消費者能直接參與市場,減少流通環節;第二,定價機制要確保市場價格為現貨價格(基差為零),合理價格是貿易的前提;第三,要為金融機構的介入提供完善的風控手段。

(二)、 跨行業整合能力差 缺乏服務主體和手段

歐美金融行業是混業經營為主,銀行是商品市場的大玩家,對商品價格預測的專業性遠勝於產業客戶,同時這些銀行也是商品市場的做市商,可以直接進行現貨貿易,滿足客戶的現貨貿易需求。而中國的銀行業缺乏對商品市場的經驗。

專業性+深度介入期貨交易、現貨貿易,使得歐美銀行業有能力、有動力去開發相關金融產品,滿足產業客戶資金融通需求。

二、 中國期貨市場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中國期貨市場產業參與度低是發展階段問題、是時間問題。

第一,即使這個論斷有一定道理,但中國實體經濟、中國製造企業還能再等20年、30年嗎?

第二,考慮到中國金融業各自分割的現狀,金融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個人認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問題更多的是發展路徑問題、是創新方法問題。

當前中國在期貨的基礎上推出了期權交易。期權能否比期貨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事實是,期貨是現貨的衍生產品,期權是期貨的衍生產品,衍生再衍生,越來越遠的創新,能不能解近渴?或許地球是圓的,南轅北轍也能達到目的地。

三、 中國商品市場需要新的交易方式

中國包括東南亞等國家,產業小散亂整合度低、金融市場不發達,這樣的現狀決定了必須走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個人更傾向於讓期貨市場走一條向現貨市場靠近的創新路徑,向地面創新而不是向天空創新。

中國商品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其實並不神秘,其本質是定價機制,期貨交易方式本質上也是一種定價機制。不同的產品特性、參與群體需要不同的定價機制。比如字畫等具有一定稀缺性的商品,擁有者的訴求是最大化體現商品價值,因此多用拍賣的方式;其他如大型採購要用招標的方式;普通但又個性化強的產品多採用掛牌(類淘寶)的方式等等。

普通且標準化程度較高的產品,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大宗商品,是體量最龐大的市場,對於該類產品而言,企業的訴求是快速實現貿易和實現融資。招拍掛這三種定價機制顯然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前邊我們也分析了,期貨這種定價機制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交易方式是一個交易所的靈魂,未來中國大宗商品交易方式的創新一定要兼顧企業商品流通、資金融通的需求。第一,通過現代化資訊網路,合理設計產品,使生產者和消費者能直接參與市場,減少流通環節;第二,定價機制要確保市場價格為現貨價格(基差為零),合理價格是貿易的前提;第三,要為金融機構的介入提供完善的風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