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哭著喊著轉型的企業,為何最後都失敗了?

作者 | 穆勝 GHR專家委員會主席

原文首發《哈佛商業評論》,本文為GHR精簡版

2015年我的《雲組織》出版後,我接到的組織轉型的諮詢需求增長了500%,實際上整個管理諮詢行業組織轉型的需求也出現類似的井噴現象,

而企業的主要訴求又集中於如何將企業打造為“平臺型組織”,甚至更靈活的“雲組織”。

互聯網浪潮顯然衝擊了管理與經營邏輯,企業轉型呼聲越來越高。而平臺型組織究竟什麼樣?打造平臺需要哪些實現要素和方法?轉型過程的常見陷阱與解法有哪些?本文逐一破解。

厘清一個概念:平臺型組織什麼樣?

互聯網時代,企業最大的戰略應該是 “互聯網化”。

具體來說,企業需要在需求側互動使用者,獲得用戶真實需求;在供給側自由聯動資源,形成內外部一體化的超級供應生態。

企業必須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平臺,平臺上所有的資源能夠自由連接,用以滿足千人千面的用戶需求。

其中,帶動資源自由連接的關鍵是人,啟動個體,讓“人人都是自己的CEO”,實現用戶需求驅動下的人力資源自由連接,是平臺型組織力求實現的狀態。

但是傳統HR模組只從職能出發,忽略效能,忽略個體間的連結。HR想為平臺轉型出力,需要突破六大模組的框架,轉變為經營視角,學會用效能說話。我在GHR開設的《讓HR推動經營——學會像CEO一樣思考》《用資料驅動人力資源效能提升》公開課,就是為了幫助HR校準工作方向,突破人力資源經營界限,至今已開班30多期。

平臺型企業的三大要素:三明治模型

頂層:超級創客,具有一流的能力和一流的資源。

要想擁有一流的資源,創客平臺就要成為一個資源的窪地,它必須擁有極低的獲得資源和人才的成本,並負責創客篩選、定向培養和圈子的搭建。

夾心: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企業一定要有異常明確的激勵機制,預案、預算、預酬“三預一致”,保證做一分事,拿一分錢。在這個階段,企業要形成與創客團隊的利益綁定,並進行投後管理。

基層:平權的價值觀。這是創客平臺的基礎,

要求企業家必須實現自我突破。要把心中小王國的夢想打破,否則,企業就會被平臺給吞併。

在可以設想的未來,企業會形成若干個大寡頭平臺+若干個小創客的模式。所以,企業要麼擁有平臺,要麼被平臺擁有。對於沒有什麼遠大抱負的企業家來說,

被平臺擁有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是如果有決心成為平臺,那麼企業就必須警惕以下誤區。

警惕這些誤區:七大轉型陷阱與解法

► 陷阱一:價值觀——有願景,沒決心

很多企業要改革,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根本原因在於老闆。

一是傳統慣性的科層思維讓他們把目光都放在企業內,內部資源條件不好,改革驅動不起來;二是老闆的皇權意識使他更願意做一個國王,而不是平臺的運營者。

雖然老闆與創客互惠互利,可以把蛋糕做得很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失去權控的快感。權力是如此誘人,儘管我們從內心不願意承認自己對它的迷戀,但其實我們都是喜歡它的。

所以,真正想改革、能改革的企業鳳毛麟角。

解法:“平臺思維”的背後是“平權意識”,只有老闆放棄自己成吉思汗的野心,願意尊重他人、成就他人的人,才能夠打造出平臺型組織。

企業推動走向平臺型組織的變革,最大的堵點是老闆,最大的動力也是老闆。“法、術”層面的陷阱可以逐個攻破,但“道”的層面才是真正的問題,而“大道”就是老闆的心。

所以,想把自己的企業打造為平臺,老闆需要首先問問自己的價值觀,你真的願意打破自己的王國,真的願意放權嗎?

► 陷阱二:組織結構——劃分經營體,但不下放三權

所謂經營體,是指擁有獨立財權(分配權)、人權(人事權)和事權(決策權)的組織單元。而不少企業在改造為阿米巴經營體或小微模式後,一怕經營管理失控,二怕錢與權被分享,老闆不敢下放權力。

當經營體沒有權力,利益又是被指標而非結果牽動,阿米巴長們想到的最優策略自然是和上級博弈,而不是和市場博弈,主張有利的績效指標,粉飾自己的績效成績……組織轉型最終換湯不換藥。

解法:打造平臺組織是為了讓員工“自驅動”。老闆首先應該抑制自己的權力欲,授予創客足夠的許可權。

我在做“人單合一”專案諮詢的時候,都會再三強調:先授予事權,但“鎖死”財權和人權範圍。進行精准的“投產比”核定,反推可以投入的資源包大小。例如企業核定一個毛利率之後,成本支出就由收入的規模來確定。

把投產比核定精確到每一個重點資源科目,就解決了放權之後失控的問題。

► 陷阱三:創客選擇——盲目放權,缺乏篩選

企業對創客的選擇,不能說老闆行走江湖,覺得這位少年“骨骼清奇,天賦異稟”,一定是個奇才,就當下決定把絕世武功傳授於他。投資行為不是在開玩笑,它有著很嚴謹的自身邏輯。在選擇創客的時候,要確保他是有創客能力的人,能夠把業務往前推進。大多情況下,企業有“人才”,但不一定有“創客”。

解法:首先建立本公司創客的素質模型,篩選出“基本靠譜”的人。而後定向為創客們補給各類“經營能力”,例如,教他們公司治理、財務、人力等知識。

除了培養之外,企業還應該幫助創客們入圈子,甚至拉圈子。入圈子,就是把創客推向各種創業社群,學習行業知識,結識行業精英。拉圈子,就是建立企業“創客資源池”,當企業出現創業需求時,能夠在資源池裡找到合適的人。

► 陷阱四:創客激勵初期——違背人性,亂給幹股

有很多熱衷於股權激勵的企業,提倡濃厚的家庭氛圍,一旦選擇創客,馬上配給幹股,動機很好,但違背了人性。儘管給了員工額外的收益,剛開始他很感激,但時間久了,他沒感覺了。

還有企業把配股方案做成了小學考試附加題。我們小時候做考卷,考卷有時會有額外20分的附加題,95%的人是不做這類附加題的。為什麼?第一,這類試題一般難度很高,我們怕。第二,策略上說,沒有做附加題不影響成績,能做就做,不能做算了。

沒有利益綁定的股權分享是“做附加題”。機制上的錯位和誤導,導致員工即使有能力,也會沒有意願。

解法:1、合理的期權設置,員工必須用業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意願才能獲得股份(或虛擬股)。2、調整工資固浮比,讓員工的薪酬結構中有一大部分與經營結果掛鉤,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賭”。

我不主張專案開始就讓員工直接花錢入股。員工風險承受能力有限,一旦投入資金,而項目又不能做活,就會被徹底套牢。更糟糕的,員工投入資金後,如果不適合專案,也很難使其退出。理性的做法是,讓員工證明自己的能力,走過“試婚期”後,再投入資金,成為這項事業的主人。

► 陷阱五:創客激勵後期——投後失控,淪為財投

大多企業在打造平臺後,缺乏量化項目價值的工具方法論。項目看漲看跌沒有標準,經營者便沒有強烈的動機去調整自己,變成“溫水煮青蛙”。平臺轉型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需要在每個階段清晰掌握經營情況,並能夠定向進行資源注入,風險發生時有應急預案,其中,關鍵是要及時掌握專案進展。

解法:企業要發揮平臺主作用,依賴工具方法論,從表外收益和表內收益來量化專案業績,並根據業績設置“對賭業績點”。

項目進展過程中,平臺主以教練角色融入,設置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導入一個又一個的使能器,發現現狀和目標之間有巨大的差距,便要求經營者給出新方案,如果新方案預期不佳,就及時換人。

請記住,平臺主是通過一定的工具引導經營者梳理自己的戰略戰術思路,讓他們做出更聰明的決策。經營者依然是決策的主導者。

► 陷阱六:交易模式——名為“市場鏈”,實為“市場棍”

在企業的內部鏈條上,每個環節上可能只有1個經營體,如果對這個經營體不滿意,該如何?企業內部是封閉的,即使對於上游經營體不滿意,企業也不會同意下游經營體向外採購,因為這意味著上游的利潤被拿走,更意味著上游的資源和產品成為企業的“庫存”。所以,這種關係是無法像鏈條一樣隨意更換某個環節的,而是像棍子一樣僵化。

解法:不要希望內部經營體“市場鏈”能夠串聯起企業內外部所有的分工環節,而是要將市場的串聯關係用到合理的地方。

其一,越是靠近終端使用者的經營體越好運用,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明確的市場績效作為校標,可以推斷彼此的貢獻。韓都衣舍就是這樣的模式,後端的供應鏈給前端的“小組”供貨,收取一定的價格,小組負責“進、銷、存”,風險自擔。

► 陷阱七:合夥模式——名為“合夥制”,實為“大鍋飯”

所謂合夥,就是所有參與者對項目占股,並按照股份比例分享收益的治理模式。其好處在於,每個參與者都有最大的動機投入資源,推動項目成功。

合夥概念越來越火,但當合夥制推行下去,極易產生“吃大鍋飯”問題:占股小的容易“卸責”,保留自己的投入。所以在現實中,參與者都會積極爭取上合夥的船,而一旦上了船,就開始睡大覺。

有人說華為的成功是因為全民持股,但事實上,每個人持有百分之零點零幾的股份,不會讓人以為公司是自己的。不過是在工資裡多了一個名為“股權激勵”的獎金單元。

解法:合夥制是方向,但要用好,需要精確顯化參與者的貢獻。海爾的解法是平臺主派出BP深入各類項目,利用工具量表精確顯化出經營體為自己、為用戶和為生態創造的價值。

中興通訊用專案積分制顯化個體的貢獻,進項目只是起點,掙到積分才是終點。萬科的解法是要求人力資本的參與者劣後退出,直接迫使項目參與者開始進行經營分析。

雖然老闆與創客互惠互利,可以把蛋糕做得很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失去權控的快感。權力是如此誘人,儘管我們從內心不願意承認自己對它的迷戀,但其實我們都是喜歡它的。

所以,真正想改革、能改革的企業鳳毛麟角。

解法:“平臺思維”的背後是“平權意識”,只有老闆放棄自己成吉思汗的野心,願意尊重他人、成就他人的人,才能夠打造出平臺型組織。

企業推動走向平臺型組織的變革,最大的堵點是老闆,最大的動力也是老闆。“法、術”層面的陷阱可以逐個攻破,但“道”的層面才是真正的問題,而“大道”就是老闆的心。

所以,想把自己的企業打造為平臺,老闆需要首先問問自己的價值觀,你真的願意打破自己的王國,真的願意放權嗎?

► 陷阱二:組織結構——劃分經營體,但不下放三權

所謂經營體,是指擁有獨立財權(分配權)、人權(人事權)和事權(決策權)的組織單元。而不少企業在改造為阿米巴經營體或小微模式後,一怕經營管理失控,二怕錢與權被分享,老闆不敢下放權力。

當經營體沒有權力,利益又是被指標而非結果牽動,阿米巴長們想到的最優策略自然是和上級博弈,而不是和市場博弈,主張有利的績效指標,粉飾自己的績效成績……組織轉型最終換湯不換藥。

解法:打造平臺組織是為了讓員工“自驅動”。老闆首先應該抑制自己的權力欲,授予創客足夠的許可權。

我在做“人單合一”專案諮詢的時候,都會再三強調:先授予事權,但“鎖死”財權和人權範圍。進行精准的“投產比”核定,反推可以投入的資源包大小。例如企業核定一個毛利率之後,成本支出就由收入的規模來確定。

把投產比核定精確到每一個重點資源科目,就解決了放權之後失控的問題。

► 陷阱三:創客選擇——盲目放權,缺乏篩選

企業對創客的選擇,不能說老闆行走江湖,覺得這位少年“骨骼清奇,天賦異稟”,一定是個奇才,就當下決定把絕世武功傳授於他。投資行為不是在開玩笑,它有著很嚴謹的自身邏輯。在選擇創客的時候,要確保他是有創客能力的人,能夠把業務往前推進。大多情況下,企業有“人才”,但不一定有“創客”。

解法:首先建立本公司創客的素質模型,篩選出“基本靠譜”的人。而後定向為創客們補給各類“經營能力”,例如,教他們公司治理、財務、人力等知識。

除了培養之外,企業還應該幫助創客們入圈子,甚至拉圈子。入圈子,就是把創客推向各種創業社群,學習行業知識,結識行業精英。拉圈子,就是建立企業“創客資源池”,當企業出現創業需求時,能夠在資源池裡找到合適的人。

► 陷阱四:創客激勵初期——違背人性,亂給幹股

有很多熱衷於股權激勵的企業,提倡濃厚的家庭氛圍,一旦選擇創客,馬上配給幹股,動機很好,但違背了人性。儘管給了員工額外的收益,剛開始他很感激,但時間久了,他沒感覺了。

還有企業把配股方案做成了小學考試附加題。我們小時候做考卷,考卷有時會有額外20分的附加題,95%的人是不做這類附加題的。為什麼?第一,這類試題一般難度很高,我們怕。第二,策略上說,沒有做附加題不影響成績,能做就做,不能做算了。

沒有利益綁定的股權分享是“做附加題”。機制上的錯位和誤導,導致員工即使有能力,也會沒有意願。

解法:1、合理的期權設置,員工必須用業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意願才能獲得股份(或虛擬股)。2、調整工資固浮比,讓員工的薪酬結構中有一大部分與經營結果掛鉤,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賭”。

我不主張專案開始就讓員工直接花錢入股。員工風險承受能力有限,一旦投入資金,而項目又不能做活,就會被徹底套牢。更糟糕的,員工投入資金後,如果不適合專案,也很難使其退出。理性的做法是,讓員工證明自己的能力,走過“試婚期”後,再投入資金,成為這項事業的主人。

► 陷阱五:創客激勵後期——投後失控,淪為財投

大多企業在打造平臺後,缺乏量化項目價值的工具方法論。項目看漲看跌沒有標準,經營者便沒有強烈的動機去調整自己,變成“溫水煮青蛙”。平臺轉型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需要在每個階段清晰掌握經營情況,並能夠定向進行資源注入,風險發生時有應急預案,其中,關鍵是要及時掌握專案進展。

解法:企業要發揮平臺主作用,依賴工具方法論,從表外收益和表內收益來量化專案業績,並根據業績設置“對賭業績點”。

項目進展過程中,平臺主以教練角色融入,設置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導入一個又一個的使能器,發現現狀和目標之間有巨大的差距,便要求經營者給出新方案,如果新方案預期不佳,就及時換人。

請記住,平臺主是通過一定的工具引導經營者梳理自己的戰略戰術思路,讓他們做出更聰明的決策。經營者依然是決策的主導者。

► 陷阱六:交易模式——名為“市場鏈”,實為“市場棍”

在企業的內部鏈條上,每個環節上可能只有1個經營體,如果對這個經營體不滿意,該如何?企業內部是封閉的,即使對於上游經營體不滿意,企業也不會同意下游經營體向外採購,因為這意味著上游的利潤被拿走,更意味著上游的資源和產品成為企業的“庫存”。所以,這種關係是無法像鏈條一樣隨意更換某個環節的,而是像棍子一樣僵化。

解法:不要希望內部經營體“市場鏈”能夠串聯起企業內外部所有的分工環節,而是要將市場的串聯關係用到合理的地方。

其一,越是靠近終端使用者的經營體越好運用,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明確的市場績效作為校標,可以推斷彼此的貢獻。韓都衣舍就是這樣的模式,後端的供應鏈給前端的“小組”供貨,收取一定的價格,小組負責“進、銷、存”,風險自擔。

► 陷阱七:合夥模式——名為“合夥制”,實為“大鍋飯”

所謂合夥,就是所有參與者對項目占股,並按照股份比例分享收益的治理模式。其好處在於,每個參與者都有最大的動機投入資源,推動項目成功。

合夥概念越來越火,但當合夥制推行下去,極易產生“吃大鍋飯”問題:占股小的容易“卸責”,保留自己的投入。所以在現實中,參與者都會積極爭取上合夥的船,而一旦上了船,就開始睡大覺。

有人說華為的成功是因為全民持股,但事實上,每個人持有百分之零點零幾的股份,不會讓人以為公司是自己的。不過是在工資裡多了一個名為“股權激勵”的獎金單元。

解法:合夥制是方向,但要用好,需要精確顯化參與者的貢獻。海爾的解法是平臺主派出BP深入各類項目,利用工具量表精確顯化出經營體為自己、為用戶和為生態創造的價值。

中興通訊用專案積分制顯化個體的貢獻,進項目只是起點,掙到積分才是終點。萬科的解法是要求人力資本的參與者劣後退出,直接迫使項目參與者開始進行經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