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她出身青樓,卻做了一品誥命夫人,成為秦淮八豔裡最受爭議的一位

《甄嬛傳》裡有一位真正的大家閨秀沈眉莊,很多人都說這個名字取得好:眉莊。

這個編劇杜撰出來的人物,歷史上,確實有叫眉莊的女子,例如秦淮八豔之一的顧橫波,她原名顧媚,

又名顧眉,字眉莊。

秦淮八豔(顧橫波、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門、柳如是、陳圓圓)個個俠骨柔腸、多才多藝、忠於愛情,每個人都是一本傳奇,而顧橫波是其中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出身青樓的她是皇家誥封的“一品夫人”。

可是“俠骨芳心顧眉生”的橫波夫人卻是秦淮八豔裡面最受爭議的一位,這是為什麼呢?

顧橫波出生在南京,打小就是個美人胚子,可惜家世不好,被賣給了青樓。

進了青樓之後,因為出眾,有做搖錢樹的潛質,顧橫波被重點培養,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不在話下,尤其詩詞和繪畫出挑,擅長畫蘭,她十七歲時的作品《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

顧橫波還有一把好嗓子,是南曲第一,表演時常反串小生。

而顧橫波最吸引人的,不是她的才藝,也不是她明媚鮮妍、芙蓉如面鬢如雲的姿容,而是她的個性和氣度,傳說顧橫波個性豪爽不羈、風度莊妍靚雅、卓爾不群。

有這種氣度的女子,自然是勇敢而膽大的,所以天資聰穎的顧橫波很早就擺脫鴇母,自立門戶。

獨自打拼的顧橫波很有商業頭腦,會挑選地段,她精緻的“眉樓”就建在秦淮河上的古渡頭“桃葉渡”上,那裡是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

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商鋪林立,往來河船繁多,是六朝到明清的繁華之地。

自己給自己當老闆和經紀人的顧橫波那一段日子還是過得頗為恣意的,她和同是秦淮八豔的柳如是性情相投,互相稱兄道弟,像一些男性文人一樣,有點憤世嫉俗的況味,這還真是良家婦女不出門,只有歡場出女漢子。

有這麼好的地段,有這麼好的“眉樓”,再加上有顧橫波這個“桃花顏名士心”的活招牌在,

文人墨客、達官貴人蜂擁而至,眉樓日日車馬盈門,顧橫波左右逢源,自有本事讓有錢的公子們一擲千金,很快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可是,單單有錢沒有用啊,煙花之地、青樓女子,縱使萬人追捧,縱使風光無限,還是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到了年紀,還是要從良嫁人的。

從古到今,女性面臨的問題就沒有變過,可以抗爭得了命運,卻抗爭不過年齡,

可是,顧橫波這樣的女子,該嫁給什麼樣的人呢?

多少人為了一睹顧橫波的秋水盈盈的媚眼而來到眉樓,但是,大牌不是你想見就能見的,不是每一個來到眉樓的人,顧橫波都會跟他見上一面,送上明媚淺笑的。

那麼多人裡面,跟顧橫波走得近的,也就那麼幾個,但都整成了哥們,誰叫顧橫波個性豪爽呢。

幸運兒產生了,南京城名門之後、劉家公子劉芳與顧橫波看對眼了,也許是那天的微風正好,也許是那晚夜色撩人,也許是那天劉公子正好穿了一身天青色衣裳……總之,冥冥之中,愛情發生了,兩人你儂我儂,海誓山盟要長相廝守。

戀愛談了整三年,顧橫波過了二十歲了,在那個時代,是個大齡剩女了。

女人過了婚嫁年齡,心裡自然免不了是有些著急和恐慌的,顧橫波多次向劉芳表示想離開歡場,嫁入劉家。

可是,盟誓時感天動地的劉公子一動起真格來,就支支吾吾,患上了重度拖延症,一拖再拖,就是不娶。

畢竟是城中名門,畢竟顧橫波是名妓,劉公子做不了劉家的主,他一邊是放不下自己的名門家庭,另一邊是放不下才色出眾、性情不俗的顧橫波,所以就這麼自私地拖著。

鬱悶之中的顧橫波無可奈何,就在這個時候,龔鼎孳出現了。

合肥詩人龔鼎孳擅長詩賦古文,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

新晉進士這一年二十四歲,正是少年得志,他回鄉省親返回京城的途中,路過南京城,慕名來到眉樓,對顧橫波一見鍾情。

為劉公子的不負責任地拖延抑鬱的顧橫波仿佛看到了一道光,眼前這個氣度儒雅,談吐不俗的才子是來解救自己的嗎?

兩人相見恨晚,談詩論畫,各種投緣。

在欣賞了顧橫波的蘭花畫作之後,龔鼎孳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畫技,就提出為顧橫波畫一副小像。

一個憑欄娉婷而立,一個調墨弄彩,成就了一幅“佳人倚欄圖”。

龔鼎孳還題上了一首詩:“腰妒垂楊發妒雲,斷魂鶯語夜深聞;秦樓應被東風誤,未遣羅敷嫁使君。”

才子就是這麼含蓄地求愛的,顧橫波聞弦歌而知雅意,但是因為之前的教訓,她不知道這是一時的逢場作戲,還是真情表白,所以她選擇了沉默。

龔鼎孳沒有多說什麼,禮貌地告辭離去。

原本急著趕回京城辦公的龔鼎孳請假留在了南京,整整一個月裡,他每天都到眉樓來,不是來無理糾纏,不是來表演當眾求婚,而是與顧橫波同游金陵,或者只是安靜地坐坐,談談詩詞丹青。

就是這樣的不動聲色,反而讓顧橫波的一顆心越來越靠近了龔鼎孳,所以廣大男士們注意了,越是追求有見識、有閱歷的女子,越是不能心急,要有耐心,要有誠意。

等到龔鼎孳終於不得不起身往京城,他提出要帶著顧橫波一起往京城赴任,顧橫波雖然因為種種顧慮而拒絕了,只是給了他一支金釵,約定下次再來南京城時再相會,但是顧橫波的一顆心卻是已經跟著龔鼎孳一起一路向北而去。

劉公子又跑來獻殷勤,顧橫波對這個不肯負責任的男人已經從一次次失望到絕望了,如今心已經隨著龔鼎孳走了,顧橫波更加不會搭理劉公子。

況且,跟劉公子比起來,龔鼎孳顯得更成熟、更有擔當、更懂女人心。

萬萬沒想到,懦弱的劉公子居然殉情自盡了。

劉公子的自盡成了顧橫波人生中抹不去的爭議點之一:人們都說是因為顧橫波背棄了兩人之間的山盟海誓,劉公子才會死的。

可是我不能同意這樣的說話,是,顧橫波是跟劉公子私定終身了,是發誓要嫁給他了,可是,整整三年了,眼看著顧橫波青春老大,劉公子就是沒有勇氣沒有能力娶她,而且還一再支吾拖延。

那種無可奈何,想嫁又無法嫁的尷尬處境,顧橫波是只一個人默默扛過來的,不能因為劉公子的不負責任的殉情而死,因為他的不肯面對現實,就把錯都歸到顧橫波的身上,就說她背誓棄約,說她該死。

而且,這種事情,沒有輸贏,只有雙輸,劉公子失去了性命,顧橫波失去了對於感情的勇敢和抉擇,她不敢輕易下決定了,她選擇了繼續等待,在等待中消耗她有限的青春,在等待中昇華了她對於龔鼎孳的感情,也考驗著龔鼎孳的耐心。

一年之後,沒有放棄的龔鼎孳再次來到眉樓,鄭重提親。

美女年年有,秦淮河畔更是多,可是,一年過去了,他還是來了。

而且這個時候的龔鼎孳時任兵部給事中(相當於現在國防部的人事主管與財務主管),是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員了,能夠如此正式地向顧橫波提親,真是不易,只能說明這個男人確實看重顧橫波,對顧橫波是真愛。

那麼顧橫波呢,對龔鼎孳也是真心的。

秦淮河畔青樓女子的一年相當於別人的幾年,這一年裡,顧橫波不是沒有機會嫁人的,可是她沒有,她選擇了等待,即使有可能再也沒有好機會嫁人,即使可能孤獨終老。

這一次的提親,並不順利,龔鼎孳花了幾乎一天的時間,才說服顧橫波願意跟他走。

可是,一個月後,出發的日子到了,顧橫波卻又退縮了,龔鼎孳很是失望。

可是他沒有氣惱,沒有對顧橫波如此出爾反爾埋怨,而是更加耐心地說服她,顧橫波提出要再等一年,一年後再隨他去京城。

龔鼎孳真是個有耐心的男人,他,居然答應了。

一年裡,兩人一個京城,一個南京城,只能鴻雁傳書。

一年之期時間一到,龔鼎孳專程來南京城,準時出現在了眉樓,第三次求婚,顧橫波終於答應了。

二十二歲的顧橫波嫁給了二十六歲的龔鼎孳。顧橫波洗盡鉛華,安心做龔鼎孳的妻子,為了表示與過去的煙花歲月的徹底斷絕,她為自己改名換姓,叫“徐善持”,表達她安於家室,持家顧家的心願。

顧橫波和龔鼎孳兩人心意相通、情意深重,又經歷過時間和距離的考驗才走到了一起,婚後的生活是很美滿的。

但是,小日子再美好也禁不住大環境不好,李自成大軍沖入京城,崇禎皇帝自盡,很多明朝的忠臣們赴死殉國。

龔鼎孳沒有以身殉國,相反,他投靠了李自成,被封為直指史,巡視北城。

很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龔鼎孳拉著顧橫波一起投井。

可是,那是一口枯井,兩人沒死,以至於後人拿“投井事件”來嘲笑兩人是在作秀。

龔鼎孳再次變節,投降了清軍,先是複職給事中,後至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左督禦使、兵部尚書。

三易其主,文人名士們是很不齒的,所以別人問起:你為什麼沒有殉國而死?

龔鼎孳說:我原本是想死的,可是夫人不肯啊。

這個,是把黑鍋給顧橫波來背了,顧橫波成了紅顏禍水,大概龔老爺認為,說是女人不敢死,不想死,比較容易被人們原諒和理解。

可是顧橫波能怎麼辦呢?

離開龔鼎孳獨自艱難度日?或者為國赴死?

龔鼎孳娶顧橫波之時,在合肥老家是有原配童氏的,原本兩人就不怎麼恩愛,娶了顧橫波之後,龔鼎孳更是獨寵顧橫波,對童氏更加冷落。

所以,清朝給予夫人封誥時,童氏說:我已經受過明朝的封誥,以後本朝恩典,讓顧太太來接受吧。

本來京城裡,大家都在等著看龔鼎孳的笑話,童氏這一招,既挖苦了龔鼎孳變節,也把火點到了顧橫波身上,等著看顧橫波的笑話,看她做“變節誥命夫人”。

顧橫波選擇了與龔鼎孳共同進退,欣然受封,成為名正言順的一品誥命夫人。

她只是一個女人啊,亂世中身不由己的一個弱女子,縱然她再有豪情,她終究只是一個女人。

這個男人,是名士也好,是忠臣也罷,是犬儒也好,是三朝臣子也罷,他畢竟是她的丈夫,是她的愛情和婚姻的選擇,是她一生一世要相依的人。

國破山河在,龔鼎孳和顧橫波把民族氣節、聲名聲譽都放下了,隨波逐流、聽天由命,只專注於他們的小日子,兩人不顧政敵的嘲笑和譏諷,縱情山水,吟詩作畫,日子過得風光無限。

可是,真的就能如此愜意,如此不在乎嗎?

顧橫波是有名士心的女子,這些,應該都不是她的本心本願。

她幼時被賣,青樓長大,夾縫中求生存,吃過苦,懂得生存的不易,所以她太過於珍惜這個男人,這個給了她親愛、呵護、看顧,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園的男人,所以,她違心陪著他變節,陪著他享樂,做清朝的一品誥命夫人……

在她的內心深處,是有過不平靜的,她曾經也是勸過丈夫一起忠君守節、以死殉國的,可是,後來的時局裡,她也漸漸想通了,安心陪他月夜泛舟,卿卿我我。

私下裡,才名愈盛的顧橫波多次利用龔鼎孳的身份和財富,資助抗清志士,連大才子袁枚都稱讚她“禮賢愛士,俠內峻嶒”。

只是,以顧橫波的個性,她是不會在乎這些稱讚的,就如同她根本就不在乎人們說她薄情害死了劉公子,怕死連累了龔鼎孳。

秦淮河畔,桃葉渡頭,眉樓欄杆,別擅風流作豔妝的顧橫波媚眼盈盈,她不自知的美傾倒眾生,可是,為了情意,再好的風光,她也可以說拋下就拋下。

富貴官府,誥命夫人,恩愛夫妻,不肯隨時作淡妝的顧橫波是秦淮八豔中相對來說比較幸運的,也是當時眾多女子中比較幸運的一個。

四十歲出頭,顧橫波病逝,龔鼎孳悲痛不已,二十多年相依相守的歲月裡,他們始終是彼此最珍貴的人,最體恤和珍惜的人,當年的兩年等待,換來了二十多年的共情相處,也是值了。

無論名節如何,才華如何,顧橫波和龔鼎孳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好夫妻, 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發現:

夫妻是一體的,無論風光還是屈辱,無論富貴還是落魄,無論旁人如何說如何笑,在彼此眼中,這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好也有不好,可是,這是自己選定的人啊,選定了他/她,就要一生一世相守下去。

歲月長,國情變,只有兩個人相依相守的一天天的平實日子,才是最真實的。

也就那麼幾個,但都整成了哥們,誰叫顧橫波個性豪爽呢。

幸運兒產生了,南京城名門之後、劉家公子劉芳與顧橫波看對眼了,也許是那天的微風正好,也許是那晚夜色撩人,也許是那天劉公子正好穿了一身天青色衣裳……總之,冥冥之中,愛情發生了,兩人你儂我儂,海誓山盟要長相廝守。

戀愛談了整三年,顧橫波過了二十歲了,在那個時代,是個大齡剩女了。

女人過了婚嫁年齡,心裡自然免不了是有些著急和恐慌的,顧橫波多次向劉芳表示想離開歡場,嫁入劉家。

可是,盟誓時感天動地的劉公子一動起真格來,就支支吾吾,患上了重度拖延症,一拖再拖,就是不娶。

畢竟是城中名門,畢竟顧橫波是名妓,劉公子做不了劉家的主,他一邊是放不下自己的名門家庭,另一邊是放不下才色出眾、性情不俗的顧橫波,所以就這麼自私地拖著。

鬱悶之中的顧橫波無可奈何,就在這個時候,龔鼎孳出現了。

合肥詩人龔鼎孳擅長詩賦古文,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

新晉進士這一年二十四歲,正是少年得志,他回鄉省親返回京城的途中,路過南京城,慕名來到眉樓,對顧橫波一見鍾情。

為劉公子的不負責任地拖延抑鬱的顧橫波仿佛看到了一道光,眼前這個氣度儒雅,談吐不俗的才子是來解救自己的嗎?

兩人相見恨晚,談詩論畫,各種投緣。

在欣賞了顧橫波的蘭花畫作之後,龔鼎孳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畫技,就提出為顧橫波畫一副小像。

一個憑欄娉婷而立,一個調墨弄彩,成就了一幅“佳人倚欄圖”。

龔鼎孳還題上了一首詩:“腰妒垂楊發妒雲,斷魂鶯語夜深聞;秦樓應被東風誤,未遣羅敷嫁使君。”

才子就是這麼含蓄地求愛的,顧橫波聞弦歌而知雅意,但是因為之前的教訓,她不知道這是一時的逢場作戲,還是真情表白,所以她選擇了沉默。

龔鼎孳沒有多說什麼,禮貌地告辭離去。

原本急著趕回京城辦公的龔鼎孳請假留在了南京,整整一個月裡,他每天都到眉樓來,不是來無理糾纏,不是來表演當眾求婚,而是與顧橫波同游金陵,或者只是安靜地坐坐,談談詩詞丹青。

就是這樣的不動聲色,反而讓顧橫波的一顆心越來越靠近了龔鼎孳,所以廣大男士們注意了,越是追求有見識、有閱歷的女子,越是不能心急,要有耐心,要有誠意。

等到龔鼎孳終於不得不起身往京城,他提出要帶著顧橫波一起往京城赴任,顧橫波雖然因為種種顧慮而拒絕了,只是給了他一支金釵,約定下次再來南京城時再相會,但是顧橫波的一顆心卻是已經跟著龔鼎孳一起一路向北而去。

劉公子又跑來獻殷勤,顧橫波對這個不肯負責任的男人已經從一次次失望到絕望了,如今心已經隨著龔鼎孳走了,顧橫波更加不會搭理劉公子。

況且,跟劉公子比起來,龔鼎孳顯得更成熟、更有擔當、更懂女人心。

萬萬沒想到,懦弱的劉公子居然殉情自盡了。

劉公子的自盡成了顧橫波人生中抹不去的爭議點之一:人們都說是因為顧橫波背棄了兩人之間的山盟海誓,劉公子才會死的。

可是我不能同意這樣的說話,是,顧橫波是跟劉公子私定終身了,是發誓要嫁給他了,可是,整整三年了,眼看著顧橫波青春老大,劉公子就是沒有勇氣沒有能力娶她,而且還一再支吾拖延。

那種無可奈何,想嫁又無法嫁的尷尬處境,顧橫波是只一個人默默扛過來的,不能因為劉公子的不負責任的殉情而死,因為他的不肯面對現實,就把錯都歸到顧橫波的身上,就說她背誓棄約,說她該死。

而且,這種事情,沒有輸贏,只有雙輸,劉公子失去了性命,顧橫波失去了對於感情的勇敢和抉擇,她不敢輕易下決定了,她選擇了繼續等待,在等待中消耗她有限的青春,在等待中昇華了她對於龔鼎孳的感情,也考驗著龔鼎孳的耐心。

一年之後,沒有放棄的龔鼎孳再次來到眉樓,鄭重提親。

美女年年有,秦淮河畔更是多,可是,一年過去了,他還是來了。

而且這個時候的龔鼎孳時任兵部給事中(相當於現在國防部的人事主管與財務主管),是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員了,能夠如此正式地向顧橫波提親,真是不易,只能說明這個男人確實看重顧橫波,對顧橫波是真愛。

那麼顧橫波呢,對龔鼎孳也是真心的。

秦淮河畔青樓女子的一年相當於別人的幾年,這一年裡,顧橫波不是沒有機會嫁人的,可是她沒有,她選擇了等待,即使有可能再也沒有好機會嫁人,即使可能孤獨終老。

這一次的提親,並不順利,龔鼎孳花了幾乎一天的時間,才說服顧橫波願意跟他走。

可是,一個月後,出發的日子到了,顧橫波卻又退縮了,龔鼎孳很是失望。

可是他沒有氣惱,沒有對顧橫波如此出爾反爾埋怨,而是更加耐心地說服她,顧橫波提出要再等一年,一年後再隨他去京城。

龔鼎孳真是個有耐心的男人,他,居然答應了。

一年裡,兩人一個京城,一個南京城,只能鴻雁傳書。

一年之期時間一到,龔鼎孳專程來南京城,準時出現在了眉樓,第三次求婚,顧橫波終於答應了。

二十二歲的顧橫波嫁給了二十六歲的龔鼎孳。顧橫波洗盡鉛華,安心做龔鼎孳的妻子,為了表示與過去的煙花歲月的徹底斷絕,她為自己改名換姓,叫“徐善持”,表達她安於家室,持家顧家的心願。

顧橫波和龔鼎孳兩人心意相通、情意深重,又經歷過時間和距離的考驗才走到了一起,婚後的生活是很美滿的。

但是,小日子再美好也禁不住大環境不好,李自成大軍沖入京城,崇禎皇帝自盡,很多明朝的忠臣們赴死殉國。

龔鼎孳沒有以身殉國,相反,他投靠了李自成,被封為直指史,巡視北城。

很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龔鼎孳拉著顧橫波一起投井。

可是,那是一口枯井,兩人沒死,以至於後人拿“投井事件”來嘲笑兩人是在作秀。

龔鼎孳再次變節,投降了清軍,先是複職給事中,後至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左督禦使、兵部尚書。

三易其主,文人名士們是很不齒的,所以別人問起:你為什麼沒有殉國而死?

龔鼎孳說:我原本是想死的,可是夫人不肯啊。

這個,是把黑鍋給顧橫波來背了,顧橫波成了紅顏禍水,大概龔老爺認為,說是女人不敢死,不想死,比較容易被人們原諒和理解。

可是顧橫波能怎麼辦呢?

離開龔鼎孳獨自艱難度日?或者為國赴死?

龔鼎孳娶顧橫波之時,在合肥老家是有原配童氏的,原本兩人就不怎麼恩愛,娶了顧橫波之後,龔鼎孳更是獨寵顧橫波,對童氏更加冷落。

所以,清朝給予夫人封誥時,童氏說:我已經受過明朝的封誥,以後本朝恩典,讓顧太太來接受吧。

本來京城裡,大家都在等著看龔鼎孳的笑話,童氏這一招,既挖苦了龔鼎孳變節,也把火點到了顧橫波身上,等著看顧橫波的笑話,看她做“變節誥命夫人”。

顧橫波選擇了與龔鼎孳共同進退,欣然受封,成為名正言順的一品誥命夫人。

她只是一個女人啊,亂世中身不由己的一個弱女子,縱然她再有豪情,她終究只是一個女人。

這個男人,是名士也好,是忠臣也罷,是犬儒也好,是三朝臣子也罷,他畢竟是她的丈夫,是她的愛情和婚姻的選擇,是她一生一世要相依的人。

國破山河在,龔鼎孳和顧橫波把民族氣節、聲名聲譽都放下了,隨波逐流、聽天由命,只專注於他們的小日子,兩人不顧政敵的嘲笑和譏諷,縱情山水,吟詩作畫,日子過得風光無限。

可是,真的就能如此愜意,如此不在乎嗎?

顧橫波是有名士心的女子,這些,應該都不是她的本心本願。

她幼時被賣,青樓長大,夾縫中求生存,吃過苦,懂得生存的不易,所以她太過於珍惜這個男人,這個給了她親愛、呵護、看顧,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園的男人,所以,她違心陪著他變節,陪著他享樂,做清朝的一品誥命夫人……

在她的內心深處,是有過不平靜的,她曾經也是勸過丈夫一起忠君守節、以死殉國的,可是,後來的時局裡,她也漸漸想通了,安心陪他月夜泛舟,卿卿我我。

私下裡,才名愈盛的顧橫波多次利用龔鼎孳的身份和財富,資助抗清志士,連大才子袁枚都稱讚她“禮賢愛士,俠內峻嶒”。

只是,以顧橫波的個性,她是不會在乎這些稱讚的,就如同她根本就不在乎人們說她薄情害死了劉公子,怕死連累了龔鼎孳。

秦淮河畔,桃葉渡頭,眉樓欄杆,別擅風流作豔妝的顧橫波媚眼盈盈,她不自知的美傾倒眾生,可是,為了情意,再好的風光,她也可以說拋下就拋下。

富貴官府,誥命夫人,恩愛夫妻,不肯隨時作淡妝的顧橫波是秦淮八豔中相對來說比較幸運的,也是當時眾多女子中比較幸運的一個。

四十歲出頭,顧橫波病逝,龔鼎孳悲痛不已,二十多年相依相守的歲月裡,他們始終是彼此最珍貴的人,最體恤和珍惜的人,當年的兩年等待,換來了二十多年的共情相處,也是值了。

無論名節如何,才華如何,顧橫波和龔鼎孳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好夫妻, 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發現:

夫妻是一體的,無論風光還是屈辱,無論富貴還是落魄,無論旁人如何說如何笑,在彼此眼中,這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好也有不好,可是,這是自己選定的人啊,選定了他/她,就要一生一世相守下去。

歲月長,國情變,只有兩個人相依相守的一天天的平實日子,才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