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產業邁向中高端不等於放棄加工製造業

日前,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財經期刊總社、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舉行2017產業高端論壇暨《中國產業發展報告———邁向中高端的產業發展》發佈會。該報告提出,

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是我國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也是“新常態”下落實新發展理念、支撐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邁過的坎。

報告提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產業已經走過了規模擴張、由小到大的上半場,工業總產值、主要工業品產量、進出口總值等多項規模體量指標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趕超,成績有目共睹。但此時我們不要被表像所迷惑,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產業總體處於中低端水準,在當前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仍然牢牢把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製造、供應鏈和品牌等高端環節,我國仍然處於產業鏈低端、價值鏈底部和創新鏈週邊。隨著資源要素稟賦的變化和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產業發展進入了下半場,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要素驅動、量能擴張的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準,實現提質增效、由大到強。

報告分析認為,我國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總量居世界首位的科技人力資源、龐大的市場需求規模、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和基本成型的政策支持框架以及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等有利條件,這是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基礎和底氣。事實上,我國高鐵、核電、特高壓輸變電和智慧電網、通訊設備等部分行業向中高端邁進已經先行一步,

取得了積極成效。當前,我國產業發展面臨供給側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需求端消費結構升級雙重挑戰,以及中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產業向周邊低成本國家轉移和產業資本“脫實向虛”三面夾擊,只有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才能有效破解我國產業發展困局。

值得關注的是,

這份報告澄清了對產業邁向中高端認識的三個誤區:一是片面認為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就是放棄加工製造,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二是簡單理解產業邁向中高端就是放棄低端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端產業。三是急於求成制定各種揠苗助長式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加以推進,企圖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報告分析指出,由於我國工業化起步晚,
產業邁向中高端的路註定不會是一次平坦的征途,既受到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端人才不足、體制機制不完善等自身因素的制約,也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我國是人口大國,城鄉差異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既要立足國情,充分考慮與我國勞動力素質結構相適應,與我國科技發展水準相匹配,也要借鑒國際經驗,遵循產業演變的一般規律。

那麼,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路徑:一是通過大力發展智慧製造、精緻製造和綠色製造,提高製造技術工藝水準。二是通過提高品質、增加品種和創建品牌,促進我國大多數製造企業走出“兩重兩輕兩低”惡性循環,即:重生產製造、輕產品設計;重價格競爭、輕品牌建設;低價格、低附加值。三是通過建設高水準世界製造中心、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行銷中心,實現微笑曲線“中部抬起、兩端延伸”。

此外,報告還強調要結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注意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為契機,穩步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高度重視培養“高精尖缺”人才,加強標準、誠信等軟環境建設,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同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我國產業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在國際競爭中實現產業向中高端水準邁進。

中國經濟出版傳媒集團財經期刊總社社長高進水表示,發佈這份報告目的是希望為國家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為國內外企業生產經營、投資決策提供行動指引,為推動產業經濟和技術經濟方向提供理論問題及實踐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那麼,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路徑:一是通過大力發展智慧製造、精緻製造和綠色製造,提高製造技術工藝水準。二是通過提高品質、增加品種和創建品牌,促進我國大多數製造企業走出“兩重兩輕兩低”惡性循環,即:重生產製造、輕產品設計;重價格競爭、輕品牌建設;低價格、低附加值。三是通過建設高水準世界製造中心、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行銷中心,實現微笑曲線“中部抬起、兩端延伸”。

此外,報告還強調要結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注意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為契機,穩步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高度重視培養“高精尖缺”人才,加強標準、誠信等軟環境建設,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同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我國產業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在國際競爭中實現產業向中高端水準邁進。

中國經濟出版傳媒集團財經期刊總社社長高進水表示,發佈這份報告目的是希望為國家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為國內外企業生產經營、投資決策提供行動指引,為推動產業經濟和技術經濟方向提供理論問題及實踐問題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