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季度金融科技投資“冷熱不均”,關鍵在於“上市潮”能否如約而至|馨金融

投融資的資料就像是一個“風向標”,資本的流向往往能夠提前預示風口的所在。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資本的嗅覺總是最敏銳的,所以我定期會關注各種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融報告,它們會帶著我去瞭解一些前瞻性的趨勢和話題。

最近看了幾份2017年第一季度的投融資報告,儘管各家機構統計的方式和標準不同,資料差異較大,但對於金融科技領域投資的一些趨勢性總結和預判有不少相同之處,在此分享一些讀後感:

✔ 受監管收緊、退出困難等因素影響,

第一季度全球金融科技市場完成投資交易的筆數和金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 參與金融科技市場的資本中,私募股權基金、產業資本的比重有所增加。

✔ 就全球範圍來看,不同地區受資本青睞的細分領域各有不同,比如,快速崛起的東南亞市場就像三五年前的中國,支付、網貸專案正當紅。美國市場中關於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相關的專案則更受歡迎。

✔ 信貸相關的專案依然佔據了很大的比重,但過去幾年發展相對較為緩慢的保險、證券也開始逐步發力,獲得融資的項目明顯增多。

✔ 還有隨著金融科技監管的完善,以減少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為目標的監管科技(RegTech)開始嶄露頭角,相關創業公司也成為了資本追逐的對象。

01

畢馬威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科技投資報告(The Pulse of Fintech Q1 2017)顯示,截止到3月末,全球金融科領域獲得的投資總額為32億美元,

低於過去兩年同期水準;完成交易筆數為260筆,是過去三個季度中最少的一個季度。

跟幾個做VC的朋友交流,大家對於這個結果並不意外。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就一直不乏“唱衰”金融科技行業的聲音,因為監管收緊,退出困難正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企業普遍面臨的挑戰,而這亦是降低資本熱情的重要原因。

從2017年第一季度資料來看,基本延續了去年的這種“悲觀”情緒。

當然,也不是所有資本都在逃離金融科技行業。比如,畢馬威的報告就顯示,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企業等對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都有所增加。

此外,宜信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高級合夥人Anju Patwardhan在接受馨金融採訪時表示,根據CB Insights統計,2016年全球Fintech投資規模為126億美元,有836個公司獲得投資,全球範圍內的Fintech投資仍然很熱。其中最大的變化是,Fintech公司在金融領域的滲透和衝擊,

已引起傳統金融公司的注意,傳統金融機構已開始以更主動的態度擁抱金融科技。

“例如,自2009年以來,高盛共參與了132筆科技創業公司的融資交易,最近兩年多來就有77筆。高盛在這個領域的活躍程度絲毫不亞於那些矽谷的頂級風投機構。在中國,我們也看到一些金融機構在加快擁抱金融科技的步伐,這個趨勢在今年會更加明顯。”Anju稱。

就中國地區來說,同樣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例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商業銀行就通過投資入股、聯合發起直銷銀行、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方式參與到新金融市場當中。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之前也寫到過,除了金融機構參與度有所提升外,產業資本也在加速進場。利用自身產業生態的優勢+投資金融科技公司進而整合資源介入金融業務正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除了螞蟻金服、陸金所等傳統互聯網金融巨頭以外,上市公司收購各種金融、類金融牌照,海爾、美的、蘇甯等傳統產業佈局金融業務的新聞也不絕於耳。去年以來,大公司、大企業佈局金融業務幾乎已成為“標配”。

某VC合夥人認為,金融科技投資在過去4-5年一直保持高速成長,是全球VC投資的主要熱點之一,2015全球總投資額達到145億美元,2016年約為126億美元左右,速度有所放緩,主要是2016年整個資本市場不確定性高,投資者相對保守。

“但對於產業資本而言,他們投資金融科技公司更長遠的價值在於挖掘自身產業鏈的價值,所以資本市場和監管環境的收緊對他們的投資積極性影響並不大,相反這種情況下,他們反而容易以更優的價格獲得一些投資機會。”他表示。

畢馬威的統計資料也顯示,企業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參與度有所提升,2017年1季度全球有39個相關案例,投資總金額約12億美元。報告認為,企業參與投資金融科技領域是為了跟上創新趨勢,並為潛在的收購和合作做準備,同時,企業偏向於投資後期融資專案,尤其是亞洲地區的企業。

02

說完投資主體的變化,再來看看投資趨勢的變化。(感覺又出現了很多新名詞o(╯□╰)o)

從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融資案例來看,支付和借貸依然還是Fintech的主角,不管是投資金額還是筆數都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也有一些的新的投資熱點出現,比如,保險科技、監管科技、人工智慧、區塊鏈等。

“跟前兩年相比,前沿技術的成熟和應用是一個重要的契機。”Anju認為,包括保險科技、數位化財富管理、金融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小微企業的數位化借貸領域、大資料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等方面都具備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投資機會。

單獨說說監管科技(RegTech),作為“X-Tech家族”的新成員,監管科技沒有嚴格的定義,但顧名思義其核心思想就是“科技+監管”,即利用新技術來更有效和高效地解決監管和合規問題。

因為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各個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都在逐步完善對於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政策,而為了符合監管要求,這些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涉足相關業務的金融機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RegTech的價值就在於可以減少滿足監管要求而增加的運營成本,提升效率。

最新的投融資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畢馬威的統計,2016年,監管科技領域獲得9.94億美元的投資額,完成的交易筆數為91筆;而2017年第一季度,該領域已獲得投資金額2.19億美元,完成的交易筆數為26筆。

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監管科技領域獲得的投資額將明顯增長。同時,該領域的投資增長或因更多組織機構希望在短期內利用數字科技自動化以提高業務流程效率、降低監管遵從性成本。

監管科技似乎在國內還較少被提及,不知道未來幾個季度是否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缺少“明星”企業,大家對於監管科技的認知也比較模糊,更像是一種技術手段而不是一個清晰的商業形態。

儘管第一季度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融資規模有所下降,但幾份投融資報告都預計,在2017年其餘三季度,金融科技市場的整體投資規模有望增長。

具體到中國地區,一個做VC的朋友告訴我,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的金融科技投資還是會集中在監管紅線內且能快速賺錢的領域,原來是消費金融,接下來可能是小微,雖然本質上差別不大,但是換個外衣還是更討人喜歡些。此外,供應鏈、農業、物流金融,都可能得到更多關注。

不過與某個垂直領域的興起相比,金融科技行業投資發展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大趨勢向好。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思路逐步清晰,監管環境趨於穩定是一個利好的信號。而相較於去年同期二級市場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國內戰略新興板停擺、海外上市的P2P股價慘澹),今年情況正在好轉。

“信而富剛剛成功登錄紐交所,拍拍貸、趣店、樂信上市的進程也在推進,這都提振了市場的信心。”一位VC機構的朋友說,如果今年這波“上市潮”能如約而至,會極大地提振一級市場投資的信心。

就像2014年的電商上市潮一樣,當大家意識到了互金有明確的估值體系和退出路徑,就必定會增加資金進入這個領域的動力。

大家在等風來。

原創聲明:馨金融的每一篇原創稿件都經過反復的打磨,只希望能帶給大家更有價值的閱讀。我們歡迎知識的分享,但更希望自己的勞動能被尊重,在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馨金融(Xinfinance)。

例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商業銀行就通過投資入股、聯合發起直銷銀行、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方式參與到新金融市場當中。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之前也寫到過,除了金融機構參與度有所提升外,產業資本也在加速進場。利用自身產業生態的優勢+投資金融科技公司進而整合資源介入金融業務正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除了螞蟻金服、陸金所等傳統互聯網金融巨頭以外,上市公司收購各種金融、類金融牌照,海爾、美的、蘇甯等傳統產業佈局金融業務的新聞也不絕於耳。去年以來,大公司、大企業佈局金融業務幾乎已成為“標配”。

某VC合夥人認為,金融科技投資在過去4-5年一直保持高速成長,是全球VC投資的主要熱點之一,2015全球總投資額達到145億美元,2016年約為126億美元左右,速度有所放緩,主要是2016年整個資本市場不確定性高,投資者相對保守。

“但對於產業資本而言,他們投資金融科技公司更長遠的價值在於挖掘自身產業鏈的價值,所以資本市場和監管環境的收緊對他們的投資積極性影響並不大,相反這種情況下,他們反而容易以更優的價格獲得一些投資機會。”他表示。

畢馬威的統計資料也顯示,企業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參與度有所提升,2017年1季度全球有39個相關案例,投資總金額約12億美元。報告認為,企業參與投資金融科技領域是為了跟上創新趨勢,並為潛在的收購和合作做準備,同時,企業偏向於投資後期融資專案,尤其是亞洲地區的企業。

02

說完投資主體的變化,再來看看投資趨勢的變化。(感覺又出現了很多新名詞o(╯□╰)o)

從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融資案例來看,支付和借貸依然還是Fintech的主角,不管是投資金額還是筆數都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也有一些的新的投資熱點出現,比如,保險科技、監管科技、人工智慧、區塊鏈等。

“跟前兩年相比,前沿技術的成熟和應用是一個重要的契機。”Anju認為,包括保險科技、數位化財富管理、金融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小微企業的數位化借貸領域、大資料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等方面都具備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投資機會。

單獨說說監管科技(RegTech),作為“X-Tech家族”的新成員,監管科技沒有嚴格的定義,但顧名思義其核心思想就是“科技+監管”,即利用新技術來更有效和高效地解決監管和合規問題。

因為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各個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都在逐步完善對於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政策,而為了符合監管要求,這些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涉足相關業務的金融機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RegTech的價值就在於可以減少滿足監管要求而增加的運營成本,提升效率。

最新的投融資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畢馬威的統計,2016年,監管科技領域獲得9.94億美元的投資額,完成的交易筆數為91筆;而2017年第一季度,該領域已獲得投資金額2.19億美元,完成的交易筆數為26筆。

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監管科技領域獲得的投資額將明顯增長。同時,該領域的投資增長或因更多組織機構希望在短期內利用數字科技自動化以提高業務流程效率、降低監管遵從性成本。

監管科技似乎在國內還較少被提及,不知道未來幾個季度是否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缺少“明星”企業,大家對於監管科技的認知也比較模糊,更像是一種技術手段而不是一個清晰的商業形態。

儘管第一季度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融資規模有所下降,但幾份投融資報告都預計,在2017年其餘三季度,金融科技市場的整體投資規模有望增長。

具體到中國地區,一個做VC的朋友告訴我,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的金融科技投資還是會集中在監管紅線內且能快速賺錢的領域,原來是消費金融,接下來可能是小微,雖然本質上差別不大,但是換個外衣還是更討人喜歡些。此外,供應鏈、農業、物流金融,都可能得到更多關注。

不過與某個垂直領域的興起相比,金融科技行業投資發展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大趨勢向好。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思路逐步清晰,監管環境趨於穩定是一個利好的信號。而相較於去年同期二級市場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國內戰略新興板停擺、海外上市的P2P股價慘澹),今年情況正在好轉。

“信而富剛剛成功登錄紐交所,拍拍貸、趣店、樂信上市的進程也在推進,這都提振了市場的信心。”一位VC機構的朋友說,如果今年這波“上市潮”能如約而至,會極大地提振一級市場投資的信心。

就像2014年的電商上市潮一樣,當大家意識到了互金有明確的估值體系和退出路徑,就必定會增加資金進入這個領域的動力。

大家在等風來。

原創聲明:馨金融的每一篇原創稿件都經過反復的打磨,只希望能帶給大家更有價值的閱讀。我們歡迎知識的分享,但更希望自己的勞動能被尊重,在轉載時請注明來源馨金融(Xinfinance)。